作者: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在經歷一次「發射推遲」的波折後,中國北鬥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終於迎來曙光,6月23日9時43分,我國第55顆北鬥衛星即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至此,我國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完成。
身處發射現場的長徵三號甲系列火箭副總設計師李聃長鬆了一口氣,他告訴記者,「這次飛行任務經歷了波折,面對突如其來的困難和挑戰,中國航天人再一次用嚴謹求實和執著堅守,迎來了『北鬥收官』任務的勝利。」
任務成功後,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第一時間採訪了李聃,他向記者講述了北鬥組網收官發射前「按下暫停鍵」背後的故事。
圖為李聃,受訪者供圖
6月15日,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對外發布消息稱,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發射窗口定為6月16日10時11分至10時50分,瞄準窗口前沿實施發射。
次日一早,人們等來的卻是「發射任務推遲」的消息:發射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臨射前測試過程中,發現產品技術問題,發射任務推遲,發射時間待定。
這一天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
據李聃回憶,6月15日晚,發射隊正在進行負12小時射前功能檢查,這時,技術人員突然發現一個技術問題。
「這個問題導致壓力數據低於設計指標要求,隨即發射隊進行了問題排查工作,並且在短時間內就找到了故障點。」李聃說。
按照他的講述,雖然經過技術排故,指標已經恢復正常,但是在發射前航天人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不帶疑點加注」「不帶隱患上天」,因此,北鬥工程指揮部針對這個技術問題,進行了慎重研究,經過討論決定推遲此次發射。
隨後,「發射任務推遲」的消息對外公布。
在被問到為何敢在這麼一個舉國關注的發射任務面前按下「暫停鍵」時,李聃說,「在果斷決策的背後,說沒有壓力是騙人的。」
他告訴記者,這次發射是北鬥全球導航工程最後一步的最後一顆組網衛星,是北鬥系統建設全面完成的標誌之一,「在巨大的壓力面前,指揮部之所以做出『暫停發射』『推遲任務』這樣的決定,是尊重科學,堅持原則的結果。」
李聃透露,雖然北鬥工程指揮部最後的決定只有「推遲發射」4個字,背後的工作卻需要多個部門的協作才能完成——
在問題出現後,李聃所在的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連夜組織相關單位在北京進行了問題復現,並進行了前後方的結果比對,證明了問題發生的基理,為6月18日歸零評審會的舉行打下了基礎。
由於已進入發射前負12小時流程,火箭常規動力系統已完成燃料加注,火箭發射隊也在當天啟動了貯箱壓力檢測工作。
任務發射所在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則在最短時間內拿出了常規推進劑洩回方案,並對常規推進劑洩出與再加注風險進行了分析。
李聃說,在完成歸零工作後,發射隊投入到了新一輪發射準備中,在各部門的協同配合下,6月22日,技術人員進行了常規燃料的加注工作,並在6月23日順利完成了火箭發射前的準備工作。
「之所以提到這麼多部門的工作,是因為大力協同、集智攻關,是中國航天的優良傳統,如果沒有多部門的協作發射隊無法這麼快完成歸零工作,沒有工程全線上下大力協同,我們也無法取得現在的成績。」李聃說。
事實上,早在我國長徵三號甲發射第十顆北鬥導航衛星時,李聃所在的發射隊就提出了「為了金牌火箭榮譽而戰」的口號,而這個口號伴隨了長徵三號甲系列火箭一直延續至今。
據李聃介紹,曾經在多年前一次北鬥工程發射任務時,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周邊雷電交加、暴雨如注,當時大家心裡對能否按時發射都沒有肯定的答案。
最後,任務指揮部根據氣象部門給出的專業意見,同意按原計劃發射,最終任務成功,創造了惡劣氣象條件下中國航天發射的新紀錄。
至今,李聃所在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的主辦公樓上,仍懸掛著「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十六個字。
「對航天人來說,每成功一次,就會增加一分榮譽,而一次失敗,就足以將以往的榮譽清零。對我們來說,事業的成就感最終體現在榮譽的累積,追求成功就是為榮譽而戰。」李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