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北鬥衛星拿下收官之戰,中國組建起覆蓋全球衛星導航星座

2021-01-09 中國企業家雜誌

經過26年,中國人建立了全球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它不僅將會幫助中國擺脫對GPS的依賴,同時有希望對GPS的全球統治地位發起挑戰。

文 | 《中國企業家》記者 王雷生

編輯 | 李薇

頭圖來源 | 視頻截圖

26年漫長曆程。2020年6月23日,中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迎來最後一戰。

上午9時43分04秒,隨著點火命令下達,搭載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騰空而起的橘紅色火焰中飛向太空。這顆衛星是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此次發射的收官星,是北鬥三號系統中3顆地球同步靜止軌道衛星之一,也是北鬥三號系統中重量最重、體積最大的一顆,具備無線電導航、無線電測定、星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短報文通信、星間通信與測量六大功能。

火箭起飛140秒後,火箭助推器實現分離;157秒後,火箭一級發動機分離;340秒後,火箭二級三級實現分離;約1270秒後,三級火箭二次點火,將衛星加速到10km每秒;約1540秒後,星箭成功實現分離;約1620秒後,衛星太陽翼展開。

位於三級發動機上的攝像頭幸運地拍到了衛星太陽翼展開的畫面,當它展開之時,恰好反射出太陽的光澤,與藍色的地球、絲絮狀雲朵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畫面。

10時17分許,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張學宇宣布:「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第55顆衛星已準確進入預定軌道,太陽帆板展開到位,衛星狀態正常,此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實際上,最後一顆北鬥原計劃在5月發射,後因航天發射任務失利,工程全線舉一反三 ,進行質量複查,發射時間由5月調整至6月。6月16日,又因臨射前發現產品技術問題,發射任務再次推遲。

6月22日,據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消息,因故推遲執行的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任務相關技術問題已排除,任務重新啟動,擬於6月23日擇機執行。

這次收官發射意味著,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提出設想、1994年正式啟動「三步走」的北鬥系統建設,終於在2020年中走完最後一步,實現了全球組網,建立起覆蓋全球的衛星導航星座。

這是繼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之後,由中國人建立的全球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它不僅將會幫助中國擺脫對GPS的依賴,同時有希望對GPS的全球統治地位發起挑戰。

自建星座

說起衛星導航,不得不從美國說起。

1957年,蘇聯人發射升空了第一顆人造衛星之後,美國兩位年輕的研究者比爾·蓋伊和喬治·威芬巴赫,在對蘇聯這顆衛星的追蹤中發現,衛星在飛近地面接收機時收到的無線電頻率逐漸增高,飛遠時則逐漸降低。那這意味著,如果在地面上架設多部接收機,就可以根據接收到的信號的不同頻差推算出這個衛星的具體位置。

當他們把這個結果告訴實驗室主任弗蘭克·麥克盧爾時,後者敏銳地察覺到了這在軍事上的重要應用,它將有可能幫助在大洋中的核潛艇確定自己的位置,並將核飛彈準確地落在敵人的城市上方。

1960年4月13日,美國成功發射世界第一顆定位導航衛星——「子午儀-1B」號,到1967年,被命名為「海軍導航衛星系統」的衛星組網完成。

資料顯示,同樣在1967年,大洋彼岸的中國也發現了導航衛星的應用價值,於是啟動「燈塔計劃」,但最終卻因技術方向轉型、財力有限等被迫放棄。

直到1983年,陳芳允院士等專家學者提出,基於國情我國可以先發展技術相對簡單、成本較低廉的「雙星快速定位通信系統」,這是第一代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雛形。

不過這一提議直到1989年9月才真正實現第一代「北鬥」的可行性測試,可見這一過程進展並不迅速,結合當時集中力量發展經濟的時代背景,這並不難理解。

世界另一端。在第一代導航星座基礎上,1973年美國全球定位系統正式誕生,在這個方案中,要在20200千米高的6個軌道平面上,每個軌道平面布設4顆衛星,總計24顆組網衛星,再加上4顆備份衛星共28顆衛星組成導航星座。

1978年美國第1顆GPS試驗衛星發射成功,到1985年時,美國共發射了11顆GPS衛星。

此時恰好是中美交流密切時期。在中國衛星導航的發展路徑上,到底是像美國這樣一步到位全球組網還是分階段走,引發了爭論,最終的結果是確定了「 先區域、後全球」的思路。這為之後提出「三步走」的戰略打下了基礎。

從1985年開始,在持續了8年多的測試論證後,1994年1月北鬥一號被正式立項。

有資料認為,真正使中國下定決心搞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國際局勢的變動。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美兩國關係重回冰點,中國想要應用衛星導航必須依靠自己。同時1991年左右進行的海灣戰爭中,美軍向世界初次展示了GPS在軍事領域中的巨大作用,推動了中國加快自己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

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海灣戰爭中,美國對包括歐洲盟友在內的使用者關閉了GPS信號,這讓許多國家意識到,不能依賴於美國GPS系統,必須建設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如1992年,歐洲宣布啟動伽利略計劃,建設自己的導航星座。

三步走的北鬥

自1994年1月立項,到2020年6月16日,北鬥完成了三步走。

第一步,1994年至2003年,建設北鬥一號系統,後更名為「北鬥衛星導航試驗系統」,實現衛星導航從無到有,定位精度20米。

第一步走的重點節點包括,1994年北鬥一號系統建設正式啟動;2000年發射2顆地球靜止軌道(GEO)衛星,北鬥一號系統建成並投入使用;2003年,發射第3顆地球靜止軌道(GEO)衛星。

北鬥一號系統的建成,初步滿足了中國及周邊區域的定位、導航、授時需求。使中國衛星導航系統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跨越,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後第三個擁有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並且在設計中實現了雙向短報文通信功能,成為北鬥的獨創。

但資料顯示,北鬥一號系統存在大量缺點。首先它只覆蓋了中國及周邊,無法全球使用,當時索馬利亞海域護航編隊就無法使用北鬥進行導航;其二,它是有源定位,需要用戶發射信號,系統才能對其定位,用戶無法實現無線電靜默,這就決定了它不能應用於軍事;第三,它的軌道遠高於GPS,造成在定位精度上存在較大差距。

正是在這樣的差距下,2003年9月,在歐盟的主動邀請下,中國與歐盟達成合作加入伽利略計劃,並計劃投入2.3億歐元支持這一項目。但短短一年,遭遇歐美施加的不公正待遇後,中國漸漸遠離了這一計劃。

第二步,2004年至2012年,中國開始建設「北鬥二號系統」,服務區域為中國與亞太,定位精度10米。

2004年,北鬥二號系統建設啟動。到2012年,完成了14顆衛星的發射組網。這14顆衛星中,有5顆地球靜止軌道(GEO,約3.57萬km)衛星、5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IGSO,約3.57萬km)衛星和4顆中圓地球軌道(MEO,約2.2萬km)衛星。

同時,在兼容北鬥一號有源定位體制的基礎上,增加了無源定位體制,僅靠接收信號就能定位。

2012年10月25日,第16顆北鬥導航衛星發射升空並進入預定軌道,北鬥二號部署完成。2012年12月27日,北鬥二號正式向亞太地區提供區域服務。

第三步,2009年至2020年,建設北鬥三號系統,實現全球組網,定位精度2.5m-5m。

北鬥三號標稱星座一共有30顆衛星,包括24顆中圓地球軌道衛星、3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以及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正式開展星座組網之前,北鬥三號還發射了5顆試驗衛星進行技術驗證。北鬥三號總共發射的衛星數量達到35顆。

北鬥三號系統繼承了北鬥一代有源定位和北鬥二號無源定位兩種技術體制,通過星間鏈路解決了全球組網需要全球布站的問題。同時在北鬥二號的基礎上提升性能、擴展功能,為全球用戶提供定位導航授時、短報文通信和國際搜救等服務;同時在中國及周邊地區提供星基增強、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和區域短報文通信服務。

目前,北鬥定位由北鬥二號和北鬥三號系統共同提供,到2020年後,平穩過渡到以北鬥三號系統為主。

到2035年,中國將完成下一代北鬥系統星座組網,建設以北鬥為核心、基準統一、覆蓋無縫、安全可信、高效便捷的國家綜合PNT(定位、導航、授時)體系。

背水一戰

建設如此龐大的空天工程,其中的難度與挑戰可想而知。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在接受央視採訪時,回憶起發生在2007年時的驚心動魄的一幕。

2000年4月18日,經過多方努力,中國終於在國際電聯獲得了北鬥二號的軌道位置和頻段。不過這些稀缺資源並不是取得之後就可以一勞永逸使用,國際電聯制定了一個規則,如果在7年之後,也就是2007年4月18日,還沒有發射衛星使用這一頻段進行天地通信,那麼這個軌道位置和頻段將被收回。

這就意味著,中國的北鬥二號系統必須在2007年4月18日前完成發射並開始頻率傳輸。

但是從2000年到2004年4年時間裡,北鬥二號一直在做論證工作,同時受到加入歐洲伽利略計劃的影響,直到2004年,北鬥二號系統才正式啟動。

此時,距離頻率申請已過去四年,離最後的時間,只有3年。但在正常情況下,這差不多需要5年的時間才能完成所有工作。

北鬥團隊開始與時間賽跑。

終於在2007年4月,北鬥二號系統第一顆導航衛星被裝進火箭,準備發射,火箭也已經在發射塔架上。然而在第三次總檢查時,團隊突然發現衛星應答機異常。應答機主要應用於天地通信,通過它才能知道天地信號可以連通。

楊長風和同事們面臨抉擇,如果不進行檢修就將這顆衛星發射,有可能出現應答機故障,無法證明真正實現了頻率傳輸,那麼已經申請的頻率仍有可能被取消;而拿出再檢修意味著時間更加急迫,很有可能無法在截止日前完成發射。

團隊最終還是決定將應答機取出修復。留給團隊修復的時間,只有短短三天。

「那三天,說句實在話,心情是緊張、沉重、壓力也很大,72小時基本上沒合眼。」楊長風回憶。

2007年4月14日4時11分,這顆經過修復的北鬥衛星順利起飛。4月17日20時許,衛星傳回信號。此時距離國際電聯的「七年之限」只剩不到4個小時。

掘金北鬥

5 月 21 日,在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亮相會議首場委員通道。

據楊長風介紹,北鬥系統已經在交通運輸、農林漁業、減災救災等各行各業得到廣泛應用,在疫情防控中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衛星導航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2019年10月,歐洲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局發布了2019年全球衛星導航市場報告,預測在未來的十年內全球衛星導航市場將會保持穩定增長。預計到2029年全球衛星導航市場總產值約為3244億歐元(約2.6萬億人民幣),將會比2019年的1507億歐元翻一番。亞太地區市場容量超過全球一半。

2020年5月18日,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也發布了《2020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3450億元,較2018年增長14.4%。

而隨著「北鬥+」和「+北鬥」應用的深入推進,由衛星導航衍生帶動形成的關聯產值繼續保持較高速度增長,達到2284億元。

白皮書同時顯示,截至2019年底,國產北鬥兼容型晶片及模塊銷量已突破1億片,國內衛星導航定位終端產品總銷量突破4.6億臺,其中具有衛星導航定位功能的智慧型手機銷售量達到3.72億臺。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領域企事業單位數量保持在14000家左右,從業人員數量超過50萬。

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在中國市場申請入網的手機有400餘款具有定位功能,其中支持北鬥定位的近300款。

在面向國內時,北鬥也逐漸走向全球。資料顯示,國產北鬥基礎產品已出口 120 餘個國家和地區。

由於在進行設計時重點考慮到國內與亞太區的應用,北鬥在亞太大部分地區,每時可見約 12 至 16 顆衛星,全球其他地區每時可見 4 至 6 顆衛星。而亞太區域恰恰又是人口眾多、經濟發展迅速的地區,這為北鬥產業的發展增添了助力。

「對於北鬥而言,研製與發射的挑戰已經完成,未來如何在全球推廣應用是它面臨的更多也更大的挑戰。」航天領域專業人士對《中國企業家》表示。

相關焦點

  • ​中國北鬥 服務全球——寫在我國完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
    9時43分,伴著山呼海嘯般的巨響,騰空而起的長徵火箭底部拖曳著耀眼的白色尾焰,託舉著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飛向太空。約30分鐘後,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至此,我國提前半年完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
  • 中國北鬥 服務全球——寫在我國完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
    約30分鐘後,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至此,我國提前半年完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中國北鬥,服務全球,必須覆蓋全球。按照傳統衛星管理手段,控制使用好繞飛地球的衛星,需要有遍布全球的地面站。在難以全球布站的情況下,必須建立衛星之間的星間鏈路,實現衛星管衛星,這是世界導航領域的前沿技術,也是北鬥三號工程建設必須解決的難題。
  •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組網完成
    ,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暨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全面完成。今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環境下,北鬥工程全線堅持組網發射和疫情防控「雙線作戰」,有力推進了北鬥三號全球組網圓滿收官。在測控、地面運控、星間鏈路運管、應用驗證等系統的強有力支撐下,此前發射的所有在軌衛星都已入網。
  • 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2020年將覆蓋全球
    27日,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CNSS)正式向中國及周邊地區提供連續的導航定位和授時服務,這是世界上第三個投入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在此之前,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和俄羅斯的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GLONASS)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建成並投入運行。與此同時,歐盟也在打造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伽利略」計劃。
  • 一張「星網」耀太空 我國完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
    約30分鐘後,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至此,我國提前半年完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這一次,北鬥人再次腦洞大開,開創性地設計了混合星座構型,並於2012年底建成由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傾斜同步軌道衛星和中圓軌道衛星共14顆衛星構成的北鬥二號系統,實現了全天時全天候為亞太大部分地區提供定位導航授時服務。  中國北鬥,服務全球,必須覆蓋全球。  按照傳統衛星管理手段,控制使用好繞飛地球的衛星,需要有遍布全球的地面站。
  • 從「北鬥」淺談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
    當下全球有四大衛星導航:中國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BDS),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歐盟的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GALILEO)、俄羅斯的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GLONASS)。其中中圓地球軌道衛星主要為全球提供服務,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主要負責增強亞太地區信號,地球靜止軌道衛星主要保障亞太地區信號的全時覆蓋。多樣化的軌道覆蓋,大大增強了東半球尤其是亞太地區的信號覆蓋。
  • 科普:北鬥導航如何實現信號覆蓋全球?衛星分布圖詳解
    北鬥:想知道我是怎麼覆蓋全球的嗎?請發揮你的空間想像力!大家好,我是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你們可以叫我&34;或&34;,代號BDS。我很高興向世人宣布:北鬥三號(北鬥3.0)正式建成,完成全球組網。6月23日,第55顆衛星(北鬥最後一顆)成功發射入軌。
  • 24顆中圓地球軌道衛星全部到位 北鬥三號全球系統 核心星座部署完成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浩 攝影 郝飛)12月16日,2019年北鬥發射任務的收官之戰順利結束。隨著第52、53顆北鬥導航衛星順利落子於中圓地球軌道,北鬥「大棋盤」在該軌道上規劃的衛星已全部到位。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星座是北鬥三號系統的核心星座,設計由24顆衛星組成,這意味著北鬥三號全球系統核心星座部署正式完成。什麼叫全球系統核心星座?北鬥三號為何由三種軌道衛星組成?這次發射由有何意義?12月15日,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北鬥三號衛星總設計師王平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完成,衛星物聯網時代來臨
    GEO系列衛星雖然數量不多,但是作用關鍵,作為一顆駐守在高軌天疆的「大塊頭」,該衛星肩負顯著增強北鬥三號整體技術指標的職責,還攜帶了很多神器,為北鬥三號在軌運行和應用之路開疆拓土。隨著此次發射的成功,北鬥三號30顆組網衛星已全部到位,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北鬥三號收官發射一波三折、玉汝於成。
  • 歷時26年:北鬥全球星座部署完成,中國終於有了自己的全球導航系統
    中國航天,迎來裡程碑! 剛剛,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最後一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 25分鐘後,星艦分離。 「拓荒」的北鬥一號 第一代北鬥系統(北鬥一號),也是北鬥衛星導航試驗系統,承載中國導航衛星的拓荒任務。
  • 打破美國卡脖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組網成功,網友:美國難受
    今天上午(23日)北鬥三號全球系統「收官之星」在西昌發射成功,這標誌著我國衛星導航領域不再被美國卡脖子,更不用再擔心美國在GPS上搞手腳幹擾我國了!,也是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發射任務完成後,意味著北鬥三號的30顆組網衛星全部到位,北鬥三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北鬥將進入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新時代。
  • 中國北鬥 星耀全球:北鬥衛星導航系統20年建設歷程影像
    本文轉自【中國軍網】;中國北鬥 星耀全球——北鬥衛星導航系統20年建設歷程影像■解放軍報記者 王衛東 安普忠 通訊員 郭文彬攝影報導 星空下靜靜矗立的發射塔架,正等待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收官之星的到來。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將為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全球定位導航授時服務。
  • 北鬥全球系統「收官衛星」定點成功 載荷設備工作正常
    中新社北京6月30日電 (郭超凱)6月30日下午,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暨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成功定點在東經110.5°工作軌位,標誌著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向全球組網完成又邁出了重要一步。接下來,衛星將進行多項在軌測試,確認所有設備運行正常後,開啟工作模式,編入北鬥全球導航系統的衛星「大家族」中。  6月23日,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之後,衛星通過5次變軌,經歷8天的「長途跋涉」,進入最終的36000公裡的圓軌道,定點於地球赤道上空。  為了保證衛星成功定點,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北鬥研製團隊制定了詳細且精準的飛控預案。
  • 星耀天穹 福及人類——中國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紀略
    這一方案用當時中國最成熟的航天技術,以最小星座、最少投入、最短周期,實現了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的自主可控,為後續發展堅定了必勝信心,奠定了堅實技術基礎,積累了豐富工程經驗。  是否一步跨到全球組網?這在當時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建成覆蓋全球的導航定位系統,至少需要24顆衛星,美、俄用了20多年時間。
  • 中國北鬥全球夢圓——寫在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之際
    2020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國向全世界鄭重宣告,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已全面建成,中國北鬥自信開啟了高質量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嶄新篇章。回望來路,這份沉甸甸的「成績單」來之不易。
  •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 如何「導航」人們生活
    北鬥三號「收官之星」點火瞬間。圖片來源:央視新聞6月23日,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由24顆地球中圓軌道衛星(MEO)、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IGSO)和3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GEO)組成,共同構成了北鬥三號星座大家族。
  • 對話北鬥研發專家,了解全球衛星導航的「中國方案」
    本周東方財經·浦東頻道《創時代》節目將播出聚焦浦東六大硬核產業之「藍天夢」,一起去誕生了十顆北鬥三號導航衛星的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看一看。,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55顆導航衛星,暨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
  • 對話北鬥研發專家,了解全球衛星導航的「中國方案」→
    55顆導航衛星,暨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全部完成。2020年7月31日,由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鬥導航全面建成,中國也由此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自1994年啟動北鬥一號工程,到今年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
  • 中國北鬥邁出走向全球「關鍵一步」——訪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
    vid=548500   新華社北京11月19日電  題:中國北鬥邁出走向全球「關鍵一步」——訪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  李國利、樊永強、張文科  19日凌晨,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兩顆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
  •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副總設計師楊元喜:北鬥人又迎來新起點
    從北鬥一號到北鬥三號,26年間,從無到有,從追趕到並肩,從中國走向世界。未來北鬥將如何「導航」人們的生活?中國的北鬥人下一步有怎樣的目標?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副總設計師楊元喜接受新華網記者獨家連線採訪,講述他眼中的「北鬥」。  全球組網 北鬥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刻  「終於完成了全球的組網,心情是很激動的。」楊元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