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歷史
6月23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抓總研製的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成功發射。
點擊播放 GIF 1.3M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第三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GEO衛星,被五院北鬥人稱為「吉星」)。GEO系列衛星雖然數量不多,但是作用關鍵,作為一顆駐守在高軌天疆的「大塊頭」,該衛星肩負顯著增強北鬥三號整體技術指標的職責,還攜帶了很多神器,為北鬥三號在軌運行和應用之路開疆拓土。
隨著此次發射的成功,北鬥三號30顆組網衛星已全部到位,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北鬥三號收官發射一波三折、玉汝於成。之前,因2次航天發射任務失利,工程全線舉一反三進行質量複查,發射時間由5月調整至6月;6月16日,因臨射前發現產品技術問題,為確保百分百成功、不帶任何隱患上天,發射再次推遲。此次任務的圓滿成功,充分體現了航天戰線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再次印證了「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科研試驗十六字方針是我國航天事業不斷戰勝困難、持續奪取勝利的重要法寶。
此次發射的衛星屬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經過一系列在軌測試入網後,我國將進行北鬥全系統聯調聯試,在確保系統運行穩定可靠、性能指標優異基礎上,擇機面向用戶提供全天時、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以及星基增強、短報文通信、精密單點定位等特色服務。
1994年,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啟動建設。20多年間,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共組織了44次北鬥發射任務,利用長徵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先後將4顆北鬥一號試驗衛星、55顆北鬥二號和北鬥三號組網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任務成功率100%。特別是2017年開啟全球組網以來,兩年半時間高密度執行18次發射任務。
今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環境下,北鬥工程全線堅持組網發射和疫情防控「雙線作戰」,有力推進了北鬥三號全球組網圓滿收官。在測控、地面運控、星間鏈路運管、應用驗證等系統的強有力支撐下,此前發射的所有在軌衛星都已入網。
從立項論證到啟動實施、從雙星定位到區域組網,再到覆蓋全球,我國衛星導航系統建設歷經30多年探索實踐,三代北鬥人接續奮鬥,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自我超越的建設發展之路,建成了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服務性能最高、與百姓生活關聯最緊密的巨型複雜航天系統,成為我國第一個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務的重大空間基礎設施,為世界衛星導航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為全球民眾共享更優質的時空精準服務提供了更多選擇、為我國重大科技工程管理現代化積累了寶貴經驗。
目前,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國家都開始使用北鬥系統。後續,中國北鬥將持續參與國際衛星導航事務,推進多系統兼容共用,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根據世界民眾需求推動北鬥海外應用,共享北鬥最新發展成果。
星耀全球
據介紹,2035年,我國將建設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綜合時空體系,進一步提升時空信息服務能力,為人類走得更深更遠做出中國貢獻。
此次發射的北鬥導航衛星和配套運載火箭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36次飛行。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由MEO衛星(地球中圓軌道衛星)、IGSO衛星(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GEO衛星(地球靜止軌道衛星)三種不同軌道的衛星組成,包括24顆MEO衛星,3顆IGSO衛星和3顆GEO衛星。相對於靈動活潑的MEO衛星和飄逸優雅的IGSO衛星,「吉星」衛星家族運行在離地球36000公裡的軌道上。
「吉星」採用的衛星平臺,正是五院研製的東方紅三B(導航)衛星平臺,是我國現役規模較大的衛星平臺之一。強大的承載能力讓衛星具備無線電導航、無線電測定、星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功率增強、站間時間同步和定位六大本領,可為我國及周邊地區用戶提供導航及增強服務。
「吉星」家族沿襲了北鬥系統最鮮明的特色,有源定位和短報文通信,是中國北鬥系統的創舉。有源定位,利用無線電測定技術,這可是北鬥特有的「基因」,通過兩顆GEO導航衛星聯手,不僅能回答用戶「我在哪」,還能告訴關注著用戶行蹤的相關方「你在哪」,在搜救、漁業等領域被廣泛使用,是保障民生安全的「千裡眼」。北鬥三號的短報文通信能力顯著提升,信息發送能力從一次120漢字提升到一次1200漢字,突發情況時無需字斟句酌,足以將情節一次性說清楚,還可發送圖片等信息,應用場景更為豐富。此外,北鬥三號的服務能力較北鬥二號拓展了10倍,在通信、電力、金融、測繪交通、漁業、農業、林業等領域,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北鬥導航系統的普惠服務。
今年3月份,北鬥三號第二顆GEO衛星就位後,北鬥系統新體制下有源定位功能得到驗證,拉開了無線電測定功能全面升級的序章。隨著第三顆「吉星」的入列,北鬥三號「吉星」將在赤道上拉開更大距離,為「一帶一路」沿線更廣闊的區域提供服務,北鬥特色將躍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當前,國外的各衛星導航系統為更好滿足用戶多元化需求,都在下一代系統或升級換代設計中將提供特色服務作為發展方向。中國的北鬥特色引領了世界,彰顯出了我國的大國擔當和作為!
作為北鬥全球導航系統的最後一顆「收官之星」,此次發射的「吉星」秉承北鬥研製一直以來堅定走國產化道路的思想,在國產化方面也是集大成之作。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這一點五院北鬥人在北鬥研製的道路上感觸很深。他們經歷過關鍵單機和元器件被一些國家「卡脖子」的挫折,但始終沒有動搖走自主可控道路的決心。因為五院北鬥人深知北鬥是國之重器,事關國防現代化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
據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鬥三號衛星總設計師陳忠貴介紹,北鬥導航系統面向國家安全、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提供時間基準、空間位置基準,對國家的重要性和人民生活的影響程度非常大。作為基礎標稱的時間和空間信息,如果由別人提供,安全感何來?比如當前的熱點新基建,也將是我國建設發展下一階段的重要方向,時間基準和空間位置基準就是至關重要基礎,北鬥導航系統是新基建的基建,基礎的基礎。
以國為重是北鬥的核心價值觀,自力更生是北鬥的風骨,不斷創新則是北鬥的靈魂。(聲明:上述內容來自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 網絡編輯整理)
新基建,新職業,新機遇
(圖 全國首批物聯網實訓基地授牌儀式)
「物聯網新職業能力提升計劃」是中關村物聯網聯盟作為國家級物聯網產業中心率先響應國家號召,支持各類物聯網企業設立職工培訓中心,鼓勵企業與職業院校共建實訓中心、教學工廠等,積極建設培育一批產教融合型物聯網實訓基地。
聯盟將協助相關政府部門按規定支持企業設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支持建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和公共實訓基地,積極推進職業技能培訓資源共建共享。以遠程職業培訓網建設為重點,支持建設網際網路培訓平臺,開展前沿技術知識更新培訓和行業信息人才培訓,搭建行業信息領軍人才交流平臺。
主題詞:「新基建 新職業」
建設目標:打造100+新型物聯網實訓基地,培訓100萬+物聯網新型人才
黨 的 十 九 大 報告中明確提出建設數字中國概念並強調: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
解決三大問題:在新的發展機遇下,物聯網專業人才嚴重短缺的問題就顯得尤為突出,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具備高級物聯網技能的職業人才奇缺,
二是具備物聯網技術與行業經驗的跨界職業人才供不應求,
三是初級物聯網技能人才培養跟不上需求的增長,
這些問題給企業的數位化轉型與國際化發展帶來很大挑戰。物聯網技能人才的短缺將對企業的數位化轉型產生很大制約,進而影響整個經濟的數位化轉型進程。
面對行業中出現的問題,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將開展新職業能力提升計劃,打造100家新型物聯網實訓基地,培訓100萬物聯網新型人才。四大實施計劃:
一是,打造100家新型物聯網實訓基地。通過對行業企業實地走訪與考察,並對企業在物聯網實訓設施、設備、環境、實訓隊伍、實訓資源、管理機制等方面的工作進行評估,對達標的企業授予「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實訓基地」的稱號。
二是,開展物聯網新職業調查。通過開展線上調查與行業企業的實地調研,結合相關可查資料,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形成物聯網新職業人才畫像,發掘物聯網行業中在細分領域的新職業。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將與企業共同開發新職業的職業能力標準,同時產業聯盟為其職業能力標準提供從團標到村標再到國標的升級通道。
三是,建立證書評價體系。依據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內容框架,運用標準參照型職業能力評價技術,開發線下教材與職業能力提升資源包,通過實施完整的評價過程,做大做強物聯網從業人員職業能力評價證書,實現與國家人才政策和職業能力提升計劃政策的接軌。
四是,建立新職業發布機制。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的快速發展,行業內的新崗位和新職業將不斷出現,建立新崗位、新職業的發現和發布機制,促進行業新興人才和複合性人才的培養和成長,推動行業內新職業的規範化發展。
我們的口號是:
新基建,新動能
新職業,新技能
新機遇,新物聯
即日起,各物聯網企業可開始實訓基地報名,具體請聯繫諮詢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