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月探測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這一次把「眼睛」送到月球,下一次把「手」送到月面上去。在完成了對月球的200公裡軌道上的繞月探測後,探月二期工程將發射月球探測器登陸月球,落到月球表面「摸到」月球。
繞月探測工程月球科學應用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飛向月球,是我們的必然選擇。深空探測對人類了解太陽系的起源、演變歷史和現狀,進一步認識地球環境的形成與演變、探索生命的起源和演變以及積極開發和利用空間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儘管我們晚了,但在歷史長河中這40多年的時間並不算長。能夠代表全國人民送中國的首位月球使者上天,是我們科技人員的榮幸與驕傲。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主任李尚福:這裡是我國三個航天發射場中唯一能夠進行低溫燃料火箭發射的地方。這是我國對外開放最早、承擔外星發射最多、自動化程度較高、綜合發射能力較強的航天發射場。組建37年來,已經將50餘顆國內外衛星送上太空。
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宇航部部長趙小津:嫦娥一號衛星的成功將證明,我們的飛行器能夠離開地球、到別的星球上去進行深空探測。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副院長冬春:「長徵」,是中國運載火箭的共同名字。朝天上打的東西應該叫什麼?天高路長,太空任務的艱巨性,似乎只有紅軍長徵能夠相比。對於這個名字,大家的意見高度一致。
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吳燕生:航天精神和長徵精神一脈相承。紅軍在長徵中那種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作風,一直激勵著航天人奮進。
繞月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龍樂豪:發射圓滿成功,但嫦娥一號衛星的奔月和繞月之路才剛剛開始。因此,我們把今日的進展比做萬裡長徵第一步。
發射01號指揮員李本琦:這是我1999年以來第11次站在這個位置上,發射前後進行一系列運作必須嚴密無誤,一步出錯就可能導致災難性後果。我曾有兩次在發射前最後時刻面臨某設備信號異常,而我必須在1秒鐘內作出或者忽略或者停止程序的決策,好在最後都有驚無險。
責編:李星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