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號研發團隊語錄

2020-12-02 央視網
專題:「嫦娥一號」探月行動

    繞月探測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這一次把「眼睛」送到月球,下一次把「手」送到月面上去。在完成了對月球的200公裡軌道上的繞月探測後,探月二期工程將發射月球探測器登陸月球,落到月球表面「摸到」月球。

    繞月探測工程月球科學應用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飛向月球,是我們的必然選擇。深空探測對人類了解太陽系的起源、演變歷史和現狀,進一步認識地球環境的形成與演變、探索生命的起源和演變以及積極開發和利用空間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儘管我們晚了,但在歷史長河中這40多年的時間並不算長。能夠代表全國人民送中國的首位月球使者上天,是我們科技人員的榮幸與驕傲。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主任李尚福:這裡是我國三個航天發射場中唯一能夠進行低溫燃料火箭發射的地方。這是我國對外開放最早、承擔外星發射最多、自動化程度較高、綜合發射能力較強的航天發射場。組建37年來,已經將50餘顆國內外衛星送上太空。

    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宇航部部長趙小津:嫦娥一號衛星的成功將證明,我們的飛行器能夠離開地球、到別的星球上去進行深空探測。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副院長冬春:「長徵」,是中國運載火箭的共同名字。朝天上打的東西應該叫什麼?天高路長,太空任務的艱巨性,似乎只有紅軍長徵能夠相比。對於這個名字,大家的意見高度一致。

    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吳燕生:航天精神和長徵精神一脈相承。紅軍在長徵中那種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作風,一直激勵著航天人奮進。

    繞月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龍樂豪:發射圓滿成功,但嫦娥一號衛星的奔月和繞月之路才剛剛開始。因此,我們把今日的進展比做萬裡長徵第一步。

    發射01號指揮員李本琦:這是我1999年以來第11次站在這個位置上,發射前後進行一系列運作必須嚴密無誤,一步出錯就可能導致災難性後果。我曾有兩次在發射前最後時刻面臨某設備信號異常,而我必須在1秒鐘內作出或者忽略或者停止程序的決策,好在最後都有驚無險。

責編:李星池

相關焦點

  • 2007感動中國特別獎——嫦娥一號研發團隊
    這是一支不負眾望的團隊,11月7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當嫦娥一號衛星以超出設計預期的精準度進入環月工作軌道的那一刻,舉國歡慶、全民振奮。中國人千年奔月的願望終於夢想成真。「我們期盼成功,因為你們的衛星打多高,我們的頭就能昂多高」。中國航天人再一次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雄辯地向世人昭示,中國人民有志氣、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現代科技高峰的徵途上不斷譜寫新的華章。
  • 嫦娥一號衛星發動機研發團隊:成功意味著更大挑戰
    劉昌國所帶領的十幾人團隊承擔著嫦娥一號衛星推進分系統中最關鍵部件——490牛頓變軌發動機的研發工作,衛星從地球調相軌道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直至最後進入環月軌道所進行的數次變軌,依靠的就是這臺發動機提供的動力。「490牛頓變軌發動機是嫦娥一號衛星所有零部件中唯一的"單點故障點",沒有備份,運行過程中一旦出現絲毫故障和失誤,衛星運行就失敗了。」
  • 「嫦娥五號」「天問一號」兩個團隊,你們發現他們的共同點了嗎?
    「嫦娥五號」「天問一號」兩個團隊,你們發現他們的共同點了嗎?>郭文彬 攝輝煌背後,是一群人不懈的努力「天問一號」長五團隊在 「天問一號」順利升空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設計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主任設計師黃兵說
  • "嫦娥一號"衛星研製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
    在「嫦娥」研製隊伍中,有不少像孫嶽一樣的年輕人。中國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傑介紹說,繞月探測工程有近百家單位萬餘人參與其中,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團隊。這支隊伍有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年輕人多。  時勢造英雄     在這項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航天工程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嫦娥一號」衛星研製團隊40歲以下青年佔71%左右,平均年齡不到30歲;託舉「嫦娥一號」衛星升空的長徵三號甲火箭發射試驗隊共188人,40歲以下人員佔到60%以上。
  • 亮相央視 川北大木偶與「嫦娥一號」研發科學家互動
    (記者 楊曉江)(原標題:中秋夜《龍門傳說》驚豔北京)相關新聞亮相央視中秋特別節目川北大木偶與「嫦娥一號」研發科學家互動9月15日是我國傳統佳節中秋節,當天,在央視中秋晚會開播前,央視將呈現一臺精彩的「豐收季節團圓時 央視中秋特別節目」。
  • 聚焦嫦娥四號研發團隊:在中國航天史寫下「人類首次」
    嫦娥四號任務團隊還被美國航天基金會授予2020年度航天唯一金獎,被國際月球村協會授予自成立以來的首個優秀探月任務獎,被英國皇家航空學會授予2019年度全球唯一的團隊金獎……中國航天碩果纍纍、人才輩出,為什麼嫦娥四號任務團隊能頻獲殊榮?
  • 聚焦嫦娥四號研發團隊:在中國航天史寫下「人類首次」
    嫦娥四號任務團隊還被美國航天基金會授予2020年度航天唯一金獎,被國際月球村協會授予自成立以來的首個優秀探月任務獎,被英國皇家航空學會授予2019年度全球唯一的團隊金獎……中國航天碩果纍纍、人才輩出,為什麼嫦娥四號任務團隊能頻獲殊榮?
  • 聚焦嫦娥四號研發團隊:在中國航天史上寫下「人類首次」字樣
    2020年6月,嫦娥四號任務團隊的優秀代表,榮獲國際宇航聯合會2020「世界航天獎」,這是該獎項設立70年來首次授予中國航天科學家。嫦娥四號任務團隊還被美國航天基金會授予2020年度航天唯一金獎,被國際月球村協會授予自成立以來的首個優秀探月任務獎,被英國皇家航空學會授予2019年度全球唯一的團隊金獎……中國航天碩果纍纍、人才輩出,為什麼嫦娥四號任務團隊能頻獲殊榮?
  • 資料|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
    原標題: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嫦娥五號」攜帶月球樣品返回模擬圖。  11年前,「嫦娥一號」豪情遠赴;如今,「嫦娥四號」和「嫦娥五號」整裝待發,帶著中國人的探月之夢,前赴後繼。  事實上,探月工程的正式建立和開展早已開始。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計劃,在國務院正式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後,工程領導小組便將其命名為「嫦娥工程」,並將第一顆繞月衛星命名為「嫦娥一號」。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
    原標題: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   我國探月工程實施近20年來,都經歷了哪些歷程?讓我們一同回顧。   嫦娥一號   樹立中國航天第三個裡程碑   1994年,我國科學家開始進行探月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真沒想到嫦娥一號被搶註商標!
    ,就包括了荷蘭、德國、瑞典和沙特等國家的科學家參與研發的4個科學載荷。在2004年,嫦娥1號順利探月工程被命名為「嫦娥工程」;這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另一個裡程碑,在2007年10月24日我國嫦娥一號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就此拉開了中國探索月球的序幕,首次實現零窗口發射。
  • 光之成果|「嫦娥一號」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豪情遠赴。如今,「嫦娥五號」整裝待發,帶著中國人的探月之夢,前赴後繼。事實上,探月工程的正式建立和開展早已開始。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計劃,在國務院正式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後,工程領導小組便將其命名為「嫦娥工程」,並將第一顆繞月衛星命名為「嫦娥一號」。
  • 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我國探月工程亮點回顧
    作為「繞、落、回」三步走的第一步,首期繞月工程就是研製和發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在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帶領下,五院平均年齡只有30多歲的嫦娥研製團隊充分利用現有衛星研製成果,同時針對月球探測衛星新特點,僅用3年先後攻克了軌道設計、月食問題等一系列技術難題,把進軍深空探測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 嫦娥團隊、神舟團隊、北鬥團隊 走進三大「天團」青春故事
    青春「天團」接續奮鬥新時代(新時代青春之歌③)  「航天報國的嫦娥團隊、神舟團隊平均年齡是33歲,北鬥團隊平均年齡是35歲。這樣的青年英傑數不勝數!」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這樣點讚極富青春氣息的嫦娥團隊、神舟團隊、北鬥團隊,褒獎他們是「青年英傑」。
  • 背景資料:嫦娥一號
    嫦娥一號是中國嫦娥工程的第一階段任務,自2004年1月立項,第一階段耗資十四億人民幣。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預定地點。過程2007年10月24日(發射日)18:05:04: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18:07:嫦娥一號發射升空跟蹤正常。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的探月之路
    十一年前,「嫦娥一號」豪情遠赴;如今,「嫦娥四號」和「嫦娥五號」整裝待發,帶著我們中國人的探月之夢,前赴後繼。
  • 香港團隊研發表取採樣裝置,助力嫦娥五號月球「挖土」成功
    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日前成功落月並完成核心關鍵任務——月面自動採樣封裝。在中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的探測任務中,香港理工大學(以下簡稱「理大」)科研團隊研發的表取採樣裝置助力嫦娥五號在月球表面「挖土」成功,閃耀香港科研團隊在國家重要科研項目中的又一次高光。
  • 香港團隊研發表取採樣裝置 助力嫦娥五號月球「挖土」成功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香港12月8日電(記者朱宇軒、萬後德)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日前成功落月並完成核心關鍵任務——月面自動採樣封裝。在中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的探測任務中,香港理工大學(以下簡稱「理大」)科研團隊研發的表取採樣裝置助力嫦娥五號在月球表面「挖土」成功,閃耀香港科研團隊在國家重要科研項目中的又一次高光。理大8日介紹,嫦娥五號採樣方式包括鑽具鑽取和機械臂表取,理大科研團隊承擔的正是表取採樣系統的研發。
  • 把宇宙深空「拉近」再現,青島理工大學團隊服務「嫦娥五號」工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珍梅 通訊員 曹玉潔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運送「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值得注意的是,在「嫦娥五號」任務中,青島高校貢獻了不俗的力量。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奔月,落月,再到返回嘗試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正式拉開了中國探測月球的序幕。從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再到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明年還將發射嫦娥五號。中國探月之路一步一個腳印,逐步推進,屢創奇蹟。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軟著陸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