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宇宙深空「拉近」再現,青島理工大學團隊服務「嫦娥五號」工程

2020-12-05 齊魯晚報網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珍梅 通訊員 曹玉潔

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運送「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值得注意的是,在「嫦娥五號」任務中,青島高校貢獻了不俗的力量。青島理工大學複雜網絡與可視化研究所航天可視化團隊研製的探月工程三期遙操作作業平臺,將在此次任務中發揮關鍵性作用,並接受嚴格的實戰任務考驗。

青島理工大學「複雜網絡與可視化團隊」由趙正旭教授領銜,服務國家兩大航天工程—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團隊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防「十三五」預研項目等,多年來在相關領域取得了不俗的科研成績。航天可視化團隊此前先後參與並圓滿完成多項深空探測、載人航天等國家重大航天工程實戰任務,主要包括探月工程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五號T1飛行試驗器、嫦娥四號任務的可視化飛行控制指揮與遙操作操控任務,載人航天工程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交會對接任務的實時三維可視化任務。

探月工程三期遙操作作業平臺是航天可視化團隊研發的空間三維實時可視化及遙作業系統的子系統,是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常態化測控應用系統,在月面工作段為地形建立、視覺定位、路徑規劃、任務規劃、活動機構規劃、規劃驗證等配置項提供信息顯示和業務作業平臺,已在「嫦娥四號」探測器月球背面軟著陸及玉兔二號月面巡視遙操作操控任務中成功應用。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相關焦點

  • 把宇宙深空「拉近」並再現
    原標題:把宇宙深空「拉近」並再現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把運送「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在此次任務中,青島理工大學複雜網絡與可視化研究所航天可視化團隊研製的探月工程三期遙操作作業平臺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 合工大團隊助力嫦娥五號「月球挖土」
    11月24日,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啟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但少有人知,此次「月球挖土」任務順利開展的背後,還有咱合肥力量的「助力」。來自合肥工業大學的科研團隊連續7年奮戰在科研一線,為此次探月工程取樣鑽具溫度分布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 嫦娥五號請入列!
    2020年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壤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然而嫦娥五號的故事並未結束,別忘了我們還有一個軌道器還在地球之外,它將繼續書寫什麼樣的故事呢?
  •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將實現三大工程目標
    以探索太陽系和宇宙的起源、發展和演化為科學總目標的深空探測,是一個國家科技發展水平的體現。經過幾代人辛勤耕耘與開拓,我國航天事業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從探月工程穩步推進到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我國深空探測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帶動我國航天技術進步,促進科學認知重大創新。
  • 同濟力量助力嫦娥五號成功著陸
    嫦娥五號著陸區附近1.5米高解析度三維地形此次嫦娥五號任務再次成功實現月面軟著陸,凝聚著無數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其中也凝結著我校航天測繪遙感與深空探測研究團隊的重要科學技術貢獻由測繪學科童小華教授領銜的「航天測繪遙感與深空探測研究團隊」由來自我校測繪、土木、信息、物理等多學科的成員組成,共同承擔了「同濟大學重大基礎研究計劃」項目,團隊還獲「上海市教育先鋒號」「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將實現三大工程目標
    以探索太陽系和宇宙的起源、發展和演化為科學總目標的深空探測,是一個國家科技發展水平的體現。經過幾代人辛勤耕耘與開拓,我國航天事業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從探月工程穩步推進到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我國深空探測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帶動我國航天技術進步,促進科學認知重大創新。
  • 嫦娥五號奔月,揭探月工程背後的那些秘密
    什麼是「嫦娥工程」,分為哪幾個階段?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將其命名為「嫦娥工程」。」相關的軟體著作信息共有12條,其中包括嫦娥五號有效載荷測試序列執行軟體、嫦娥五號有效載荷數據自動判讀軟體、嫦娥五號著陸器數管仿真軟體等。
  • 國務院新聞辦就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
    今天凌晨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月球樣品在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際上,對我們整個工程來講,恐怕還不止這五個方面,因為作為國家的重大科技專項,我們在立項之初,自主創新是我們的目標,也是我們的主旨。同時,為了帶動航天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提升整體技術空間的能力,我們設計了整個一套工程體系,都有創新性,包括我們的運載火箭,首次使用長徵五號作為發射平臺,也帶動了運載火箭技術的發展。建立了深空測控網,使我們深空測控能夠達到全球布局,支撐整個任務的完成。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 嫦娥5號在太空飛行多久、共幾天
    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圓滿收官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按照預定方案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這是人類探月歷史60年來由中國人書寫的又一壯舉,標誌著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收官之戰取得圓滿勝利。
  • 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我國探月工程亮點回顧
    從嫦娥一號拍攝的全月球影像圖,到嫦娥二號首次實現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再到嫦娥三號成功實現落月夢想……月球探測工程,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之後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裡程碑,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奔月夢想,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標誌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回顧我國一路走來的探月之旅,可謂精彩紛呈。
  • 同濟力量助力嫦娥五號完成高難度落月
    測繪遙感與深空探測研究團隊的重要科學技術貢獻。由測繪學科童小華教授領銜的「航天測繪遙感與深空探測研究團隊」由來自我校測繪、土木、信息、物理等多學科的成員組成,共同承擔了「同濟大學重大基礎研究計劃」項目,團隊還獲「上海市教育先鋒號」「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 香港理大揭秘:如何助力嫦娥五號月球「挖土」成功?
    新華社香港12月17日電 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安全著陸。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並實現了中國首次月面採樣與封裝。研發月壤表取採樣裝置的香港理工大學(以下簡稱「理大」)科研團隊向新華社揭秘,他們如何助力嫦娥五號「挖土」成功。
  • 嫦娥五號奔月
    「胖五」主要服務於我國探月三期、載人空間站、火星探測等重大專項任務,也可用於不同地球軌道大型載荷及其他深空探測任務載荷的發射。此前,長徵三號甲火箭、長徵三號丙火箭以及長徵三號乙火箭承擔了發射我國月球探測器的任務,相繼發射了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四個月球探測器,完成了對月球的環繞探測、著陸探測和巡視探測。
  • 「嫦娥五號」「天問一號」兩個團隊,你們發現他們的共同點了嗎?
    「嫦娥五號」「天問一號」兩個團隊,你們發現他們的共同點了嗎?15年來,長五團隊經歷了無數次的曲折、坎坷。每次坎坷、每次失利,都讓他們刻骨銘心,不敢忘懷。每當出現問題和困難時,他們都義不容辭地站了出來,以最快最精準的操作解決問題。「天問一號」發射成功後,長五團隊馬不停蹄,又投入將在今年年底進行的嫦娥五號任務和明年年初中國空間站核心艙段的發射準備工作。
  • 嫦娥五號帶回來的月壤和數據,會跟美國NASA分享嗎?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賈璇嫦娥五號回家了,人類44年後再獲月球樣本!北京時間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攜帶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在距離地表10km高度開傘,按照預定方案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收官之戰取得圓滿勝利。這也是人類44年後,重返月球取樣。
  • 嫦娥五號完成高難度落月!揭秘背後的「同濟力量」
    測繪遙感與深空探測研究團隊的重要科學技術貢獻。由測繪學科童小華教授領銜的「航天測繪遙感與深空探測研究團隊」由來自同濟大學測繪、土木、信息、物理等多學科的成員組成,共同承擔了「同濟大學重大基礎研究計劃」項目,團隊還獲「上海市教育先鋒號」「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 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發射在即,一起回顧中國探月工程
    央視新聞發布海報,今日18時將直播火箭發射全程,讓我們預祝長徵五號嫦娥五號十全十美!同時,小編帶你一起回顧「嫦娥」家族的奔月之路!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到月亮上觀光探秘,成為千百年來人們的憧憬和追求,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中國人的浪漫想像開始成為現實。  【嫦娥工程,中國的探月之旅啟航】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從此,中國的探月工程誕生了。
  • 十年鑄器,嫦娥五號這些年
    此次任務過程中一系列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和實踐,將為我國後續深空探測技術的發展積累和沉澱出寶貴經驗。肇始早在2009年,那時的中國嫦娥工程剛剛實現了「繞」月,志在無人採樣返回的嫦娥五號探測器的相關論證工作就開始了。「整個工程的指導思想非常明確。
  • 從嫦娥五號看數位化進程對於航天事業的貢獻
    北京時間 2020年11月24日凌晨 4 時 30 分,海南文昌發射場,搭載著「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點火發射。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自1994年我國航天科技工作者首次對「探月的必要性」進行探討,到2004年探月工程正式立項實施。「嫦娥五號」作為中國探月工程三期的收官之作,將刷新人類無人月球採樣返回任務的新紀錄。與之前一到四號的嫦娥系列相比,此次發射的複雜程度堪比中國航天史之最。
  • 回顧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之旅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返回器攜帶月壤返回地球,按照預定方案順利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這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的收官之戰取得圓滿成功。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裡,嫦娥五號探測器多次刷新了中國深空探測技術的高度,完成了多項國內首次,包括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等。不僅如此,嫦娥五號完成的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動作,更是世界首次,書寫了世界探月歷史的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