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賈璇
嫦娥五號回家了,人類44年後再獲月球樣本!
北京時間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攜帶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在距離地表10km高度開傘,按照預定方案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收官之戰取得圓滿勝利。這也是人類44年後,重返月球取樣。
隨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電,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向探月工程任務指揮部並參加嫦娥五號任務的全體同志致以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
帶回來的月壤都去哪兒?何時可以去月球旅行?成果會分享給NASA嗎?
17日下午,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介紹,嫦娥五號「打包」帶回的月壤,除了北京中科院天文臺作為月壤主要存儲點以外,在湖南韶山,毛主席的故鄉將作為異地災備點,以告慰毛主席生前「可上九天攬月」的夙願。同時,一部分月球土壤將入藏國家博物館,向公眾展示。
對於網友呼聲很高的「去月球旅行」,吳豔華稱,按照目前初步意向,要先搞關鍵技術攻關。「近地球軌道空間站建成,運行得非常好,再規劃論證是否要進行載人登月。不同於美國載人登月,我國的載人登月服務於科研,服務於探索未知,服務於掌握地外天體的更多環境因素」。
目前,以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為起點,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將接續實施。目前,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正在奔火的徵程;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工程任務也將按計劃陸續實施。
會上路透社記者提問,中國是否會把月球樣品分享給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對此,吳豔華表示,根據《外空條約》,外空資源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中國願意與各國志同道合的機構和科學家共享月球樣品及探測數據。能不能和NASA合作,取決於美國政府的態度。
23天的月球之旅,「攻略」卻做了十年
11月24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開啟為期23天的月球之路,期間共經歷了11個飛行階段:發射入軌階段、地月轉移階段、近月制動階段、環月飛行階段、著陸下降階段、月面工作階段、月面上升階段、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階段、環月等待階段、月地轉移階段和再入回收階段。
實際上,為了準備這次23天的月球之旅,嫦娥五號探測器的研製團隊與嫦娥五號已經相伴了十年之久。
「從2011年1月立項,到現在整整十年,一個月不多,一個月不少,按照我們的計劃12月返回,整整十年,不容易。」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以下簡稱為五院)空間科學與深空探測首席科學家葉培建感嘆道。
十年裡,嫦娥五號探測器研製團隊日夜兼程,一次次進行技術驗證,一步步實現方案優化,確保各項方案成熟,各項技術最優。
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總指揮助理史偉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僅僅採樣封裝的各個環節,整個試驗隊伍就已經做了將近500次的試驗,我們對產品的性能全面摸查,才能做到全面放心。」
嫦娥五號完全體
多次刷新中國深空探測技術新高度,完成多項國內「首次」
嫦娥五號探測器是迄今為止我國研製的最為複雜的太空飛行器系統,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組成,共有15個分系統,承擔著中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的重大任務,採集2kg左右的月球樣本,奔走38萬公裡返回地球。
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裡,嫦娥五號探測器已經多次刷新了中國深空探測技術的高度。據吳豔華介紹,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首次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首次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準入軌,首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首次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首次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
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彭兢向《中國經濟周刊》強調,「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技術難度很高,從探月歷史上來看,只有阿波羅載人登月在月球軌道上執行過交會對接,但此次無人交會對接,之前從未有過。」
「五姑娘」回家成熱門,一日喜提多個熱搜
在嫦娥五號著陸的同時,網絡頻爆熱點。
先是一隻被紅外影像拍攝到的形似兔子的小動物成功搶鏡,成為第一個成功找到嫦娥五號的「大佬」。有網友稱,這是把玉兔帶回來了。
央視直播畫面中,右下角紅圈內為紅外線監控下的「玉兔」
此外,渾身被貼滿暖寶寶的返回器也瞬間萌翻全網。通過央視直播畫面可見,著陸時正值凌晨,為給返回器保溫,防止剩餘燃料被凍住、增加後續處置的難度,地面回收人員給返回器全身上下貼滿了暖寶寶暫時保暖,最外層還套上迷彩外罩。網友笑稱:高端的設備,往往只要最樸素的保溫方式。
渾身上下被貼滿暖寶寶的返回器
地面回收人員給返回器最外層還套上迷彩外罩
同時,一張嫦娥五號的照片也引發熱議。17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發布一張嫦娥五號「出差」前後對比圖,圖上嫦娥五號肉眼的變黑了。有網友紛紛留言表示,從月球取「快遞」不容易,出趟差把小臉兒整挺黑,像極了軍訓歸來的自己。
嫦娥五號「出差」月球前後對比圖
此外,在接嫦娥五號回家的現場,「中國鋼鐵俠」也火了一把。據航天科工二院206所介紹,該所研製的搬運外骨骼助力搜索回收分隊成功完成返回器搜索回收任務。
任務中,兩名搜索回收隊員身穿外骨骼攜帶多套搜索設備,從直升機降落點快速機動至返回器著陸點,穿上搬運外骨骼後,原本需要兩人共同搬運的設備,只需一人即可單獨完成。兩套搬運外骨骼包含上肢助力模塊和下肢助力模塊,負載能力達50公斤。被網友親切地成為「中國鋼鐵俠」。
搬運外骨骼,航天科工二院提圖
一天之內喜提多個熱搜,透露出國民對嫦娥五號及中國航天的高度關注。隨後,《中國經濟周刊》還將就嫦娥五號進行追蹤報導,深度揭秘「五姑娘」背後的故事。
對於嫦娥五號和中國探月工程,您最關心什麼?最想知道什麼?歡迎下方留言,也許您的問題就會成為我們下一篇文章的選題哦!
責編 | 姚坤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