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12月18日訊】12月17日,在當天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英國路透社記者就嫦娥五號的相關事宜向中方提問:中方是否會將嫦娥五號帶回來的月壤樣本和美國宇航局(NASA)分享。對此,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給出了明確的答覆:能不能合作,取決於美國政府的態度。
事實上,就算路透社記者不開這個口,早在嫦娥五號返回地球以前,NASA其實就已經伸手管中國要過東西了。11月24日,在搭載了嫦娥五號的長徵五號火箭成功發射之後,NASA的官方社交媒體帳號就迅速對此作出了回應。然而,美國人的這則回應之中並沒有出現哪怕是半個稱賀之詞,反倒還打著「全球科學界」的旗號,要求中國在共享探月工程中所獲得的數據。
雖然屢次三番地要求中國分享自己在航天領域的科研成果,但是,在NASA自己對待中國的態度上,卻是狹隘的只能用「一毛不拔」來形容。2017年10月,NASA方面以「可能影響美國國家安全」為由,強硬回絕了中國科學家的赴美申請。可實際上,這些中國科學家當時只是想前往美國參加一場學術研討會議而已。
另根據中國航天新聞網此前的報導,在2007年嫦娥一號探月器發射之前,中國曾向美國提出過一項請求,因為中方當時的太空通訊技術還不夠發達,所以希望美方能夠提供這方面的幫助,以便嫦娥一號的奔月之旅能夠進行得更加順利。
然而,這項看似平淡無奇的請求到頭來卻遭到了美方的拒絕。無奈之下,中方只能轉而尋求同歐洲航天局開展合作。作為回報,中國最後和歐洲分享了嫦娥一號收集到的珍貴數據。
對於美方這種「嚴於待人,寬於待己」的「雙標」做派,科學界在過去其實也曾多次提出過批判。早在2011年,國際權威的科學刊物《自然》雜誌就曾專門就此發表過一篇社論,稱「無論是從科研角度還是應用角度,拒絕同中國在航天領域開展的美國,不僅目光短淺,而且也誤入了歧途」。
儘管如此,中國還是保持了負責任大國的君子風度。中國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曾在此前一次採訪中指出,中國已向國際社會發出了倡議,希望與世界各國合作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中國國家航天局也表示,願與各國航天機構、空間科學研究機構和空間探索愛好者攜手合作,共同探索太空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