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回來了!帶著月壤回來了!
從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至今,全世界都在翹首以盼,希望早日目睹「最年輕」月壤的風採。
12月17日,工作人員在嫦娥五號返回器著陸現場合影慶祝
17日下午,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在國新辦發布會上介紹,此次嫦娥五號取回的月球樣本主要有三類用途——
第一類,進行科學研究,也是最主要的目的;
第二類,為能早一點與公眾見面,有一部分月球樣品將入藏國家博物館,向公眾展示,進行科普教育;
第三類,依據國際合作的公約和多邊雙邊的合作協議,中方將發布月球樣品和數據管理辦法,與有關國家和世界的科學家共享,也有一部分按照國際慣例,可能作為國禮相送。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會和美國共享嗎?要知道,早在嫦娥五號順利登空之際,美國航天局(NASA)就以「共同探索」為由,向中國提出了共享月球相關數據信息的請求。
在國新辦發布會上,有記者就此提問,吳豔華表示,根據《外空條約》,外空資源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中國願意與各國志同道合的機構和科學家共享月球樣品及探測數據。能不能和NASA合作,取決於美國政府的態度。
吳豔華指出,早在2011年,美國國會就頒布了「沃爾夫條款」,該條款限制美國NASA、國務院科學委員會等官方機構與中國航天往來合作。所以,當下中美能否在探月工程上合作,還要取決於美國政府的政策。換言之,在美國想要「坐收漁翁之利」之前,還需解除自身對中國在這一領域的限制。
事實上,不僅美國,全球多個國家都在關注嫦娥五號的進展,並希望和中國展開相關領域合作。
俄羅斯科學家葉夫根尼·斯柳塔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世界上所有國家都希望得到月球土壤,俄羅斯希望和中國展開合作,也希望中國能贈送土壤標本。
在一眾紛紛向中國祝賀嫦娥五號取得巨大成功的國家中,印度的反應就很微妙了。
12月17日,工作人員在嫦娥五號返回器著陸現場作業
印度多家媒體17日報導了嫦娥五號成功返回地球的消息。部分印度媒體認為,雖然印度的「月船-2號」探月器在降落月球的最後階段墜毀,但也取得了98%的成功,只需稍微改進就沒什麼問題。新的「月船-3號」探月器很快將前往月球,印度有信心有把握取得100%成功,一雪前恥,重登亞洲航天第一寶座。
還有印媒聲稱,登月並不是新德裡的最高目標,探測火星的難度更高,印度是亞洲第一個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國家,雖然目前探測器出現了部分故障,但這依然是印度無可爭議的驕傲。
不過,不少印度人則很清醒地認識到了差距,直言中印兩國在太空項目上的投入不可同日而語,技術水平也不在一個頻道,印度只會畫大餅說大話,從來不腳踏實地。而相比之下,中國則謙遜許多:儘管中國航天現在很厲害了,但中國始終稱自己只是「航天大國」,正在向「航天強國」邁進。
更可笑的,是中國臺灣地區的反應。
12月5日,臺灣綠媒在一檔政論節目中提到嫦娥五號登月一事時,臺媒體評論員黃創夏先是稱這當然是成就,然而話鋒一轉又提到,「1969年,那時候阿波羅11號已經上去,過去50年了,已經取樣回來了。」緊接著,他又稱,因為大陸人看不到外面的資訊,所以別人說很厲害,他們就認為很厲害。
話音剛落,一旁的綠媒主持人驚呼:「所以對岸的網友可能認為,世界沒有其他國家登陸過月球,我們是第一個。」兩人一唱一和,好不熱鬧。
對於他們的荒誕言論,臺灣網友們紛紛嘲諷,「哈哈哈,青蛙王國。」「這幾個井蛙又在一起高唱井口天之歌,可憐啊。」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大陸網友一本正經地說:「我很懷疑這些臺灣人有多不了解大陸,阿波羅登月是基本常識,我們在慶祝自己的成就,並沒否認別國科技偉大,這幫名嘴真的是小人。」
還有網友稱,「臺灣真奇葩,再過100年,臺灣能上月球嗎?」
12月17日凌晨,工作人員在搬運嫦娥五號返回器
對於這個問題, 臺灣資深媒體人林佳裡日前撰文稱,嫦娥五號成為自美國、前蘇聯之後,第三個自月球攜帶月球土壤回到地球的國家,令臺灣地區望塵莫及。
文章稱,探月工程遊戲不是臺灣地區玩得起的。臺灣探空火箭的研發,始於1997年。自1997年至2018年12月,臺灣一共發射了10枚探空火箭。除了2001年第二次發射時,未達預定高度落海而失敗,其餘9次均發射成功。
然而,從中國大陸自1970年4月24日「長徵一號」火箭首次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送入太空,以及1999年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的發展來看,大陸太空科技發展的重點,是「火箭、衛星、宇宙飛船到探月」面向。當大陸已經走在最終端的探月層次時,臺灣仍在火箭與衛星階段,遠遠落後。
1970年4月24日,長徵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
臺灣地區行政機構於2019年1月15日核定第三期「太空科技長程發展計劃」,自2019年至2028年共10年,由臺灣研究院太空中心負責執行,預計投入251億元(新臺幣),規劃發展10枚衛星,用以建立臺灣自己的太空產業。第三期的重點在於衛星,而非探空火箭。
林佳裡認為,雖然臺灣有良好的精密機械、電機、通訊到半導體產業,具備完整供應鏈,看似有很好的優勢發展太空產業,但太空產業是由許多國際組織共同推動,臺灣因為政治因素想要進入相關組織並不容易。另一方面,臺灣對於太空產業的法規與布局尚未看到清楚輪廓,吸引力不足,也很難讓優秀的工程人才有意願投入到太空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