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這次的登月之旅不同以往,不再僅滿足於登陸。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在月球上採樣和返回,計劃挖取約2公斤的月球巖石和土壤樣本。
雖然嫦娥五號還在路途中,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都已經向我國提出了請求,迫切希望能夠獲得一份嫦娥五號採集的月壤樣本,以便搭車開展月球相關的科學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曾6次成功登月的美國NASA,50年前就已擁有足夠多的月壤樣本,這回竟然也要求我國共享月球科研數據以及索要月球樣本。老美這是什麼迷幻操作!
那麼,這次嫦娥五號挖回的土有什麼不同,或蘊藏著什麼秘密,為何如此搶手?還被要求公開數據?
月球挖土哪家強
目前只有蘇聯和美國曾多次成功地到月球挖過土,採取的挖土方式也是各不相同。
在美蘇競賽時期,美國是舉國之力,耗資上百億美金,通過阿波羅11-17號載人探測器,成功執行了6次登月任務,人工地帶回一共381.7千克的月壤。
蘇聯就遜色多了,不過也比較省錢,3次派出的都是無人月球探測器,一共帶回300多克月球樣本。
然而自1976年以來,人類已有44年沒從月球挖過土了。這次我國的嫦娥五號登場了。同樣是使用無人月球探測器,但其配置明顯要比蘇聯高級多了,計劃通過無人採樣,一次性帶回2千克月壤。任務難度也是相當之高,是我國迄今最複雜的航天任務之一。
在此之前,無人探測器單次帶回地球的月壤樣本最多也就100多克。當然,我國並不是以數量取勝,這次採集的土壤與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研究價值極高,全世界的科學都十分感興趣。
嫦娥五號採集的土為何如此搶手
想要對月球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就需要去挖掘更多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樣本, 把這些樣品放在一起,才能在整體上對月球的形成和演化過程,有更好的了解。
儘管美蘇都從月球帶回到了土壤,但本次嫦娥五號挖的土依舊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之前的美蘇,月球著陸點都大多選擇在月球赤道附近,挖回的這些月壤樣本的形成時間單一,基本都早於30億年前,這就使得他們的科研成果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
而這次嫦娥五號的挖土地點獨闢蹊徑,選擇在了月球正面最大的月海風暴洋北部,名為呂姆克山脈的火山丘中降落。這裡是之前其他國家的探測器從未到訪過的地方。據觀測發現,這座火山相對比較「年輕」,據推測此地存在大約形成於13億-20億年前的玄武巖。因此,可以有效地填補之前月球取樣研究存在的空白時期,極具研究價值。如果這些樣本被帶回證實源自不到20億年前,月球的歷史將得到改寫。
人類終極能源的探索
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月球土壤中蘊藏著大量的氦-3,它也是嫦娥5號勘探的下一代能源。它是最理想的核能源材料。使用氦-3作為核聚變材料,幾乎不會產生核輻射 ,不會汙染環境。而且氦-3核聚變發電也相當高效。
根據阿波羅登月對月壤的分析,月球表面氦-3的總儲量至少超過了100萬噸。這些量用來核聚變發電,可供人類使用一萬年之多。除了發電,氦-3將來還可能給宇宙飛船提供動力,能夠讓宇宙飛船在不到100天的時間內到達火星,以後的星際移民有希望了。
有了它,就可以解決人類的長期能源問題,什麼石油,天然氣資源都low爆了。可就是這樣的寶藏能源材料,在地球上的含量卻極低。這是因為氦3來源於太陽風,由於地球大氣層和磁場的阻擋,無法進入地表。月球則沒有二者的保護,是很好的氦3「收集器」。經過太陽風幾十億年的光顧後,月壤便積累了大量的氦-3。
所以獲取月壤,具有巨大的價值。研究月球土壤是人類前往星辰大海的第一步。期待嫦娥五號滿載而歸,期待更多新發現。
在1978年,美國曾通過訪華「慷慨」地贈送了1克月球巖石,作為建交之禮。雖然只有一小丁點兒,我國當時視如珍寶,一半收藏,一半用於研究。
雖說科學是無國界的,那我國這次嫦娥五號挖的土到貨以後,到底給不給美國分一點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