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讓我們最為激動人心的一件事就是嫦娥「飛天」了。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推動下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開啟了月球「挖土」之旅。
經過多次軌道修正及「剎車」變軌,最終在12月1日成功在地球表面著陸,並開始為期兩天的月面工作。
就在昨天22時,經過19個小時的月面工作,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月球表面的採樣工作,並按照預定形式將樣品封裝在貯存裝置中。
相比於擁有巨大導航效果的北鬥系統,相比於將中國太空人送上太空的神舟五號,嫦娥五號到底有什麼用,引發了廣泛討論。
許多人不禁發問:研製了那麼久,用了那麼多錢?飛了那麼遠?就是為了帶回來2公斤的土嗎?
畢竟,目前人類一共從月球上總共取回了380公斤月巖樣本,隨便買一塊也可以研究。為什麼偏偏要自己研製一個飛船,只為了帶回來2公斤樣本嗎?難道非要我們自己拿回來的東西才「香」嗎?
還真是這樣。
嫦娥五號發射升空
最早採集到的月球表面樣本的是美國,NASA於1961年曾經發起阿波羅計劃,6次成功登月,取回了382kg的月巖和月壤。
九年之後的1970年,蘇聯也發起了月球探測工作,採集了三小塊月巖並成功帶回地球,這是蘇聯首次獲得月球樣本,它們的尺寸大約為1立方毫米到4立方毫米。
美蘇兩國一直將月巖和月壤奉為國寶,美國當年「大發慈悲」,將其中的1g月巖贈送給了中國,其中0.5g被收藏在天文館裡,另外0.5g則被用於天文研究。
中國科學家正在研究月巖
另外,NASA專門為這380公斤的月球樣品設置了兩個實驗室,許多國家都可以通過申請去訪問這些研究數據,但中國被排除在外。
NASA的月巖實驗室
而這一塊月巖,我們並不知道出自於月球的哪一個區域,也沒有辦法進行深入研究,想要了解月球,我們必須具備自行採集月球巖石樣本的能力。
月球不僅僅有巖石,還有土壤、卵石等其他物質,我們掌握了自主採集的能力,就意味著可以不再受制於人,能夠自行對月球的物質進行研究。
正如毛主席當年所說:「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自力更生,才能不斷發展。
這一次,嫦娥五號的登陸地是月球表面最大的月海——風暴洋。
這個區域還沒有被其他探測器觸及過在此之前,月球樣品的來源地主要是月球東南部的靜海還豐富海,風暴洋位於月球的西北部。因此,風暴洋是一塊真正意義上的未知地。
嫦娥五號選擇在此登錄,就是因為要收集更多未知的月球樣本,從而與之前早期的樣品一起,構成月球歷史完整的畫卷。並通過研究,對月球的形成和演化有更好的了解。
而在得知中國的嫦娥五號即將登月,且是登錄風暴洋之後,許多國家都伸手來要樣品了,其中就包括NASA。因為NASA雖然取回了許多樣品,卻並不包括「呂姆克火山」樣本。
嫦娥「飛天攬月」,看起來美妙,實際上卻並不容易。
嫦娥五號最早是在2013年被提起的,當時絕對在2017年前後完成發射,但是這個時間最終被推遲了3年。
為什麼這麼難?
第一,發射難。
嫦娥五號由4個器組成,著陸器、上升器、軌道器、返回器,4個器加起來質量很大,推進器和發射場都是個問題,推進器需要新研製的長徵五號,發射場也需在新建的南海文昌發射基地發射。
第二,技術難。
技術上有許多需要突破的點,如樣品採集技術、月面上升起飛技術、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技術、載錄技術等。
第三,過程難。
一個完整的探月任務,需要經過是一個階段。分別是:發射入軌階段、地月轉移階段、近月制動階段、環月飛行階段、著陸下降階段、月面工作階段、月面上升階段、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階段、環月等待階段、月地轉移階段、再入回收階段。
現在的嫦娥五號也僅僅完成了前面八個階段,要完成後面三個階段,本次任務才算真正意義上的完成。
嫦娥五號挖土打包完成
但是千難萬難,我們也能夠突破困難。
嫦娥五號,威武!中國,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