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啟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但少有人知,此次「月球挖土」任務順利開展的背後,還有咱合肥力量的「助力」。來自合肥工業大學的科研團隊連續7年奮戰在科研一線,為此次探月工程取樣鑽具溫度分布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潛心科學研究,助力大國重器
在此次任務中,「嫦娥五號」將經過11個階段、20餘天的在軌飛行過程,採集約2000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這也是目前我國工程難度最大、技術難度最高、關鍵環節最多的深空探測任務。
從地外天體直接採集樣本,可以獲得第一手寶貴研究資料,幫助人類更好地了解天體乃至宇宙的歷史。然而,在月球鑽採取樣時,由於鑽進過程中無法對鑽具進行物理冷卻,加之月面的高真空、低重力以及月壤複雜的構成和極差的導熱特性等因素,取樣過程中,鑽進系統極有可能因溫度過高導致結構件破壞甚至燒鑽,造成採樣任務的失敗。
也因此,精確掌握鑽進過程中鑽具溫度的分布信息對確保採樣任務的完成具有重要意義,對確定鑽具構型和鑽進規程等具有指導意義。
作為我國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合肥工業大學科研人員和廣大校友始終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任務,潛心科學研究,助力大國重器。記者了解到,該校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餘有龍教授及其科研團隊,連續7年奮戰在科研一線,致力於探月工程取樣鑽具溫度分布的精確測量。
針對月球鑽採取樣所遇的這一難題,餘有龍帶領科研團隊在近20年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全新的理論方法、制定了測量方案,並研發了測量裝置,不僅實現了在月面工況下鑽具溫度分布的精確測量,還實現了全構型鑽進裝置複合載荷分離與在線檢測,為「嫦娥五號」採樣鑽具的材料選擇、構型確定與優化以及鑽進參數的底定等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撐」。
該校多位畢業生投身航天事業
記者了解到,建校75年來,該校培養的30餘萬名各類人才堅守在祖國建設發展的各條戰線上,其中一大批成長為國家航天事業的骨幹和領軍人才。
從西昌到文昌,合工大校友劉召金2001年畢業後,始終奮戰在我國航天事業的第一線。在文昌航天發射場,他承擔著質量安全與控制任務,主要負責航天推進劑的化驗工作。2014年,該校畢業生宋祥也光榮地成為一名中國航天人,為文昌航天發射場的通信工作提供保障。在發射場目睹「嫦娥五號」發射成功,他們在感到光榮與驕傲的同時,更時刻牢記著使命與責任。
「『嫦娥五號』的成功發射,為我國載人登月和深空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是我國在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上取得的最新重大成就,也極大地增強了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合肥工業大學校長梁樑表示,在深受鼓舞、備感振奮的同時,學校將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國際學術前沿,凝心聚力、奮力拼搏,不斷提升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努力為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發展以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更多科技力量。 (周慧 夏瑞 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劉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