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要去月球挖土!」,不知道網絡何時流傳了這麼一句話,甚至還有人P了很多圖片。這口號比起「嫦娥九天摘月」要土了不少,可是接地氣啊,能反映出「嫦娥五號」影響力巨大,很多人都在關注。下面咱們一起看看,這些信息是你不容易找到但你肯定想知道的。
月球挖土
「嫦娥五號」任務簡介
1、「嫦娥五號探測器」
「嫦娥五號」探測器全重達到8.2噸,主要包括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大部分。預計在2020年11月24日由「長徵五號」遙五火箭發射至地月轉移軌道,然後由探測器自行飛往月球軌道。
另外,「嫦娥五號」主要目的是採樣返回,是「繞月—落月—返回」中最難的「返回」任務,所以本次並沒有攜帶「兔子」(月球車)上去,只是攜帶了「挖土」的機械臂——樣品採集系統上去。
「嫦娥五號」模型
2、時間跨度:
從發射到從月球採樣返回,經歷發射、入軌、降落月球表面、月面採樣、月表起飛、軌道交會對接、樣品轉移、返回地球等一系列高難度動作,預計總共需要花費23天。為避免月球晝夜的極端溫差損壞電子器件,著陸月球和上升離開月面需在一個月球日內(大約14個地球日)完成。
3、降落地點:
嫦娥五號在月球風暴洋西北部地區的呂姆克山附近,雖然是月球正面,但是確實以前未曾探索過的區域。在這附近收集塵埃和碎片,很可能會有新現象、新發現。
嫦娥五號著陸地點
4、採樣重量:
之前是網上有人傳言2kg,後來又有傳出至少2~10kg,這些數據雖然不太準確,但是也挺接近的。其實影響採用重量的因素挺多,包括著陸位置、地質情況等,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指揮張玉花表示,目標是能取1kg以上,但是有可能取到2kg或者更多。根據設計,返回艙最大可以攜帶4kg月球樣品返回地球。
阿波羅帶回來的月球標本
科學們對月球的「土壤」非常感興趣,不但可以從中了解月球的演變,而且還對研究人員更準確地確定火星、水星等行星表面的年代有幫助。
嫦娥工程
「嫦娥五號」任務屬於我國嫦娥工程的一項任務。根據規劃,我國嫦娥工程分三步走,分別是進行「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以及「建立月球基地」三步。目前還在第一步「無人月球探測」階段,已經發射的「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探測器,即將發射的「嫦娥五號」以及後面規劃的六、七、八號都屬於這個階段。
「嫦娥四號」模型
至於「載人登月」階段,目前國家已經開始著手論證了,預計進行時間為2030年前後。「嫦娥八號」除了進行探測外,還將進行一些月面技術的試驗,測試在月球上建立永久科研基地的可行性。除我國外,美國、俄羅斯、歐洲等一些國家和地球都有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計劃。
阿波羅船員放置的反射裝置
國際合作
航天的目的是揭開宇宙的奧秘,讓人類邁向太空、開發利用太空,這是全人類的共同任務。所以在航天領域,很多項目都是存在合作的,不但可以事倍功半,而且也可以節約費用。
或許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國「嫦娥工程」也是和很多國家有展開合作的,以「嫦娥四號」為例,搭載的13臺科學儀器中,有4臺儀器就分別是德國、瑞典、荷蘭、沙特的。不但如此,就連和美國也有合作,我們把「嫦娥四號」著陸經緯度、著陸時間告訴NASA,NASA則利用他們的月球觀測衛星(LRO)觀測月塵信息,雙方共享信息。下圖是LRO拍攝的「嫦娥四號」照片,清晰可見。
LRO拍攝的「嫦娥四號」
深層意義
可能有心的人會注意到,「嫦娥五號」任務流程和當年美國「阿波羅計劃」流程很相似,甚至就是阿波羅計劃的無人縮小版。所以除了從月球上採用返回外,咱們還有另外一個任務,就是進行技術驗證,為後續的載人登月任務做準備。當然, 探月工程也是綜合國力的象徵,這一點大家在書本上看到很多了,就不贅述了。
阿波羅計劃用的「土星5號」火箭
由此可見,咱們的計劃都是一步接一步,前者為後者試驗鋪路,後者是前者的延續。相信後續的載人登月及建立月球基地已經不遠,我們這一代人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數千年來仰望的月球「廣寒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