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搭載著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的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三號塔架點火發射。 新華社記者 王建民 攝
新華網專稿:中國24日成功發射了用於研究月球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引起世界各國輿論的極大關注。一些外國媒體認為,中國雖然剛剛走出月球探索的第一步,但是,「嫦娥一號」的成功發射,圓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從而大振了中國的國威。
月球探索第一步
據俄塔社24日報導,中國今天成功發射了用於研究月球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這顆衛星是由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從位於中國四川省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的。中國中央電視臺現場直播了此次發射。「嫦娥一號」預計於11月5日進入月球軌道。
衛星以傳說中飛上月球的女神「嫦娥」命名。它將於11月底發回月球表面的照片。中國科學家可利用這些照片合成月球的三維地圖。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的飛行壽命為一年。
月球地圖測繪將用衛星上的高倍望遠鏡來完成。中國未來還計劃向月球發射返回式探測器,將本國製造的「月球車」和中國航天員送上月球,進而在那裡建立中國的月球科考站。
據法新社24日報導,中國今天發射了首顆探月衛星。這是該國實現載人登月計劃前的一個重要步驟。
在火箭升空後的幾分鐘內,控制室裡一次次響起「飛行正常」的報告聲。
當火箭攜帶衛星躍上雲層,飛出攝像機視野之後,電視畫面顯示了火箭向東飛越臺灣的計算機模擬圖像。
據美聯社24日報導,中國今天發射了它的第一顆探月衛星,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10年計劃的一部分。
重達2300千克的「嫦娥一號」將在11月晚些時候向中國傳回第一張照片。
發射成功振國威
據路透社24日報導,「嫦娥一號」今天從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中國國家媒體稱這顆以中國神話中的女神命名的衛星是中國國力日益強盛的表現。
新浪網有評論說:「毋庸置疑,『嫦娥一號』的發射向世界顯示了中國人有願望、有信心、有能力不斷攀登科技的高峰。」
參觀衛星發射的有2000多人。一位姓卞的女觀眾說:「這是我們首次對月球的探測,是一個標誌性事件。我覺得這對於我們非常重要。」
中國一直強調其太空計劃的目的是和平的。但是中國官員絲毫不掩飾他們想讓世界知道,中國能夠研發出和自己經濟實力相配的科技成果。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10月24日報導,隨著火箭冒出火焰和白煙,中國首顆探月衛星順利升空。這體現了中國用不斷增加的太空探索的成就培育民族自豪感的願望。
北京大學教授焦維新(音)說:「這次發射顯示了我們的綜合國力。它能幫助提升我們在世界上的形象,中國人民將受到鼓舞。」
據路透社24日報導,中國今天發射首顆探月衛星後,人們紛紛慶祝中國成功實現其太空抱負,表現出強大的技術實力。
一位來自香港的物理學家說:「這對中國的太空計劃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尤其在技術方面。」他認為此次壯舉能幫助中國在技術方面趕上日本。日本上月發射了自己的月球探測器。
另據共同社24日報導,中國今天發射了其首顆探月衛星。胡錦濤領導集體第二任期剛剛開始,此時中國發射繞月衛星意在顯示航天技術,弘揚國威。
據法新社24日報導,中國今天發射了第一顆探月衛星。這被視為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崛起的一個標誌。
雖然中國和日本載人月球探測計劃的時間表比較接近,但中國希望能淡化這種競爭狀態。有關負責人說:「日本的登月研究比我們早很多,因此我們一直不希望『嫦娥一號』的發射會引發誰是第一的談論。」
歐洲航天局發言人勒內·奧斯特林克認為登月競賽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作為探索火星的第一步。美國也是登月競賽的一分子。
中國航天受關注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0月24日報導,分析家說,在最近中國同日本和印度之間展開亞洲太空競賽的舞臺上,「嫦娥一號」的升空對中國到2020年實現人類登月的目標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印度正計劃於明年4月展開一項探月任務。近年來,亞洲國家已經加快了它們在太空項目上的努力。
據埃菲社23日報導,「嫦娥一號」的發射意味著中國探月計劃第一階段的開始。
中國政府今年5月份批准了2006-2010年的航天發展規劃,規劃指出,這一階段的首要任務是發展載人航天飛行、月球探測和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等工程。
另據時事社24日報導,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搭載可以拍攝三維立體影像的攝像機等六種裝置,數量不到日本「月亮女神」的一半,其中大部分相同。
日中兩國讓子衛星在月球著陸的第二期和帶回巖石樣本的第三期探月工程也相似,但與日本旨在通過國際合作建立「國際月球基地」不同,中國的方針是作為獨自載人月球探測的前奏來進行。
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負責「月亮女神」科學觀測的佐佐木進教授說,日中兩國「可以進行一加一等於三的合作」,希望觀測數據公開,用於共同研究。(編輯劉瑞常)
「嫦娥」繞月:中國航天探索的新起點
新華網西昌10月24日電(記者賈永、李宣良)「嫦娥奔月」,這個在中國流傳了千年的傳說,在今天這個明媚的秋日開始變為現實。
隨著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衛星飛向太空,自強不息的中國航天人,又將把中華民族的嶄新高度鐫刻在太空中。
繞月探測,中國航天的第三個裡程碑。它標誌著,在實現人造地球衛星飛行和載人航天之後,中國航天又向深空探測邁出了第一步。
航天"十一五"規劃發布 月球探測等工程將有新突破
中國青年報:由國務院批准的《航天發展「十一五」規劃》正式由國防科工委發布。該規劃確立了「十一五」期間我國將啟動並實施的五項航天重大科技工程。
第一項是載人航天工程。「十一五」期間,將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以及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重大技術,建立具有一定應用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長期在軌自主飛行的空間實驗室。
「嫦娥奔月」帶動我國航天事業大步向前
上海證券報:「我國的『繞月』工程是和平利用空間的工程,可以極大地帶動我國航天科技的發展,對利用空間資源進行探索。當然,我們是個發展中的大國,也應該在對月球的探索上作出我們的努力。」張慶偉說。而這個「嫦娥一號」繞月工程,將帶動我國航空航天事業大步向前,特別是衛星等相關產業化步伐將加快。記者注意到,我國有關衛星應用產業發展指導意見正在擬定之中,衛星應用產業多元化的發展時代即將到來。
國家航天局局長解讀十一五空間科學發展規劃
中新網:據國防科工委網站消息,國防科工委近日印發了《「十一五」空間科學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日前接受採訪,對相關熱點進行解讀,以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規劃》主要內容。
中國航天事業經過50多年的發展已經具備五大能力
新華網:2007年10月11日上午9時,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就「做強做大航天產業」與網民進行在線交流時說:通過50多年的發展,中國航天具備了五個大的能力,這是一個國家發展航天事業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