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就有「嫦娥奔月」的傳說,寄託著中華民族探尋浩瀚太空的美好願望。
24日凌晨4點30分,這是令所有中國人激動和自豪的時刻,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嫦娥五號奔月而去。
作為我國無人探月的收官之作,嫦娥五號幾乎匯聚了目前中國航天所有最頂級的技術,它按計劃共持續20多天,最主要的亮點是要從月亮上「挖土」回來。
有關專家表示,這次發射也將是中國載人登月的一次超前預演,為10年後的載人登月進行技術驗證。
也許會有網友說,美國人在50多年前就實現了載人登月,咱們還要等10年,真那麼難嗎?
其實,中國和美國登月路線不同,其技術設計、價值因素等要複雜得多。
而且,當時美蘇搞「太空競賽」,登月的「形式」大於「內容」,花費更是達到驚人的255億美元,有人按購買力換算成現在的價值,相當於花去了2000億美元。
眾所周知,載人登月能否成功,除了擁有先進的科技實力外,還需要培養一批素質過硬的航天員。
應該說,能夠被國家選中執行航天任務,那絕對是一件無尚榮耀的事情。
截止到現在,咱們國家已經選拔了2批航天員,今年10月1日,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也結束了,共有18名預備航天員(含1名女性)最終入選,但是最終的名單還沒有敲定。
其中,第一批航天員中已經執行了飛天任務的有楊利偉、景海鵬、費俊龍、聶海勝、翟志剛、劉伯明等,第二批航天員中已經執行了飛天任務的只有劉洋、王亞萍、陳冬3人。
做個假設,如果10年後,咱們國家真的進行載人登月,這些已經飛天的航天員中,誰還有希望被選中參加這次任務?
執行航天任務對航天員的身體素質要求特別高,年齡太大肯定不行,就目前來說,景海鵬是飛天最多,也是執行任務時年齡最大的航天員。
2016年10月17日,50歲的景海鵬執行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並擔任任指令長。
看來,這個年齡有可能是國家確定的基本「紅線」。
照此分析的話,第一批已飛天的航天員大都出生於60年代,而且已經有幾位榮升將軍,就是現在都很難再執行航天任務,更別提10年後。
那麼,有希望的只有第二批中的劉洋、王亞平、陳冬3個人了。
通過已公開的資料我們發現,劉洋和陳冬出生於1978年,王亞平出生於1980年。
10年後,劉洋和陳冬已經52歲,而王亞平正好50歲,屆時她很可能上演景海鵬高齡飛天的奇蹟。
其實,這個也不一定,因為在國外超過50歲依然服役的航天員也不少。
比如,美國航天員約翰·格倫,這位老爺爺在1998年10月搭乘發現號太空梭進入太空時,已經77歲高齡了。
航天是塔尖上的事業,科技是攀登塔尖的天梯。屆時,無論誰會成為中國第一個登月的航天員,那絕不是一個人的光榮,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