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的故事·飛天記】載人航天:民族千年飛天夢想終成真

2020-12-04 中國經濟網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立項實施以來,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出艙活動,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穩定運行……在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和質疑聲中,我國先後突破掌握天地往返、空間出艙、交會對接等核心技術,一舉跨越發達國家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

  人類自古就有飛天的夢想,由於沒有飛天之力,古人只能藉助想像的翅膀,把夢想寄托在美麗的飛天神話與傳說之中。

  為了探索太空,上世紀90年代初,黨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決策。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一朝夢圓。

  夢想召喚再出發

  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絕不只是欣賞天上的美景,而是要進一步探索宇宙奧秘,更好地開發太空資源,從而為人類造福。

  2016年中秋夜,我國第一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在長徵二號FT2運載火箭的託舉下,直刺蒼穹,成功踏上了太空旅程。

  在軌飛行期間,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完成多個「首次」:首次機械臂人機協同在軌維修技術試驗,首次航天飛行中的醫學超聲檢查,首次在軌收看新聞聯播,首次以新華社特約記者名義播發「太空日記」,首次天地互動打桌球,等等。正如阿姆斯特朗登月後說的「個人一小步,卻是人類一大步」,在太空,航天員的每個「首次」,都意味著國家在某個或者多個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33天!景海鵬、陳冬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至此,中國先後把11名航天員14人次送入太空,成功率100%。簡單數字背後凝聚的是無數追夢人的心血和汗水,彰顯的是這一國家工程的神聖和榮光。

  2017年4月20日,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在文昌發射成功;22日,在軌運行的天宮二號迎來太空「快遞小哥」的訪問;27日,我國航天史上首次「太空加油」圓滿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的國家……

  載人航天,是「千人一枚箭」「萬人一桿槍」的事業。據統計,直接參與研製的研究所、基地一級單位有110多個,配合單位多達上千家,涉及數十萬名科研工作者。僅航天員搜救一項就涉及外交、交通等多個部門,以及解放軍多個戰區和陸海空等軍種部隊,上萬人參與其中。

  「實施這樣宏大的工程,沒有黨中央集中統攬,沒有全國大協作,是不可想像的。」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深有感觸。

  有人說,航天是朝陽產業,航天人永遠年輕。幾十年前,正是一群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在大西北戈壁大漠之中搞出「兩彈一星」;幾十年後,又一群年輕人接過了前輩的「接力棒」。

  如今,在發射場、實驗室、生產車間、指揮大廳,「80後」「90後」已成中堅力量,45歲以下擔任各系統主任設計師以上的技術骨幹超過80%,隊伍平均年齡僅30多歲。在愈發密集的載人航天任務歷練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航天人,正在為實現新的突破積蓄強大力量。

  空間應用結碩果

  發展載人航天事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過去,曾經有人質疑載人航天投入大、產出小,甚至詆毀說「這是勞民傷財」。作為百年大計、千年工程,經過20多年「育苗」「種樹」,伴隨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開啟,載人航天工程的應用發展已經到了開花結果的時期。

  空間科學與應用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結出的果實之一。天宮二號先後進行60餘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取得豐碩成果。天宮二號搭載的14個應用載荷中,我國研製的世界首臺空間冷原子鐘日穩定度達到10-16量級的超高精度,3000萬年誤差小於1秒,將目前人類在太空的時間計量精度提高1個至2個數量級,為空間超高精度時間頻率基準的重大需求,以及未來空間基礎物理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寬波段成像儀、三維成像微波高度計、多波段紫外臨邊成像光譜儀等新一代對地觀測遙感器和地球科學研究儀器發揮了空間地球科學觀測的優勢,科學地服務全球氣候變化、海洋環境、陸表生態資源和社會經濟發展。

  天宮二號高等植物培養實驗,在我國首次完成了「從種子到種子」的空間長周期培養,國際上首次在空間獲得了擬南芥開花基因啟動子控制的綠色螢光蛋白實時圖像,控制植物的開花,提高系統的生產效率,也為發展空間植物培養技術、探索保障人類長期空間生存,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神舟八號任務開展了中德合作空間生命科學實驗,首次分析得到了數十種在微重力下發生改變的植物細胞骨架相關蛋白,成功篩選得到了數千種植物微重力相關差異基因,深化了對空間基礎生物學現象和過程的認知。

  天舟一號任務開展了8項哺乳動物細胞空間培養實驗,國際上首次在空間站實現了人類胚胎幹細胞體外分化為原始生殖細胞並存活33天、小鼠胚胎幹細胞向中內胚層的成功分化,成果對於人類空間生殖及健康有重大意義。

  載人航天的「紅利」,不僅限於搭載項目本身。據統計,工程全線取得近千項發明專利,推進我國航天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產業跨越發展,2000餘項技術成果被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各個行業,據有關研究機構測算,投入產出比在1∶10到1∶12之間。

  邁向空間站時代

  早在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開局起步之際,就在「三步走」戰略中明確提出建造自己的空間站。

  隨著2017年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圓滿收官,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空間站工程全面展開。按計劃,空間站將於2022年前後建成,是我國長期在軌穩定運行的國家太空實驗室。

  今年是我國空間站建造任務的關鍵之年。目前,空間站核心艙和執行發射任務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正在抓緊研製生產,將於年底前進行發射場合練和首飛任務準備工作;執行空間站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也在按計劃選拔訓練,核心艙載荷正積極開展初樣階段研製,其他各系統都在按工程總體計劃安排抓緊各項工作準備。

  我國積極開展載人航天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一直致力於推動中國空間站成為全球重要的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平臺。今年6月12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對外宣布,聯合國/中國圍繞中國空間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的第一批項目入選結果,共有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功入選。

  作為中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平臺,空間站將成為國家級太空實驗室,全面開啟我國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的新時代。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姜天驕

(責任編輯:馮虎)

相關焦點

  • 【共和國的故事·飛天記】載人航天:千年飛天夢終成真
    朱九通攝   人類自古就有飛天的夢想,由於沒有飛天之力,古人只能藉助想像的翅膀,把夢想寄托在美麗的飛天神話與傳說之中。  為了探索太空,上世紀90年代初,黨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決策。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一朝夢圓。
  • 中國載人航天發展歷程:靠自主創新實現飛天夢想
    中國的空間站建成後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航天技術向更高水平發展,為推動國家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提升綜合國力、提高民族威望作出重要貢獻。  遙想當年,中國人只能羨慕擁有載人空間站的美國、俄羅斯,幾代人的飛天夢想還在醞釀;時至今日,中國的載人航天雖然白手起家,卻飛出了震驚世界的速度,發出了閃耀太空的星光。
  • 中國航天發展最快的十年:載人航天夢想成真
    這十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帶給國人無限的驚喜。作為親歷者,周建平的感受更為強烈。從發射場系統總設計師,到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再到擔任工程第二任總設計師至今,周建平參與並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最為迅速的十年。  「人一生中所能幹的事是有限的,能參與完成我國載人航天跨越式發展,是我最值得自豪的事。」
  • 託起飛天之夢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書寫航天史傳奇
    託起飛天之夢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書寫航天史傳奇   此次飛行任務又將創造中國載人航天多項新紀錄:航天員首次拜訪太空小型空間實驗室,女航天員首次寫下太空傳奇……中國人朝著2020年前後建成空間站的夢想,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此時,讓人不禁想起冰心老人的詩: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奪目的載人航天輝煌,正是幾代航天人不懈奮鬥的成果。
  • 千年飛天夢,今朝終成真
    在這68小時又38分鐘的宇宙航程中,中國人真真切切地實現了「千年飛天夢」!27日,16:33分,北京航天飛控中心發出指令:「神舟七號,打開軌道艙門,按程序啟動出艙」。16:39分,翟志剛順利出艙;16:43分,翟志剛向地面報告:「神舟七號已出艙,感覺良好,向全國人民,向全世界人民問好」。
  •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安全著陸: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安全著陸: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來源:山東衛視《山東新聞聯播》      齊魯網6月26日訊 據山東衛視《山東新聞聯播》報導,經過15天的在軌運行,搭乘三名中國航天員的神舟十號載人飛船今天順利返回地面。
  • 載人航天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10年前的1月5日,齊聚北京航天城的14名航天員摘下了空軍部隊的飛行徽標,換上了鑲嵌著地球標誌的金色航天徽標。   從這一天起,他們就時刻準備著,把一個民族的飛行軌跡向大氣層外的茫茫太空延伸。  直到訓練陸續展開,他們才漸漸走近了載人航天這個勇氣與夢想交織的領域。   8米長的旋轉手臂,前端連著橢圓形的不鏽鋼封閉吊艙,轉動時如同遊樂場中的「飛碟」――這就是用於訓練航天員超重耐力的載人離心機。這項訓練中,航天員要在8倍重力加速度的狀態下練習各種抗負荷動作,還要判讀信號、回答提問。強大作用力的牽引下,面部肌肉會變形,眼淚常常不自覺地往外流。
  • 神州十一號載人飛船今日發射 說說濟源與航天的故事
    從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到莫高窟的飛天壁畫,從戰國詩人屈原的《天問》到明朝萬戶飛向空中的首次嘗試……飛天夢,與中華民族的滄桑歷史一樣悠久。 濟源,濟源人,同樣在書寫著自己的航天夢。 今天,讓我們一起看一看濟源與中國航天的淵源,聆聽曾與「飛向天空的中國星」結緣的他們的故事。 1 他7次見證中國太空飛行器衝上雲霄 阿毛,1975年生,現役軍人,現居住在濟源,航天事業愛好者,熱衷於航天飛船的拍攝以及與航天有關的郵票收集。
  • 首部航天題材電視劇在錫殺青,《飛天英雄》講述航天英雄故事
    (晚報記者瓔珞)今年4月,由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電視藝術中心、無錫市委宣傳部和無錫瀚騰文化產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電視劇《飛天英雄》正式開拍。經過近5個月的緊張拍攝,我國首部航天題材電視劇《飛天英雄》近日正式在錫殺青。
  • 炎黃子孫尋天夢,神五飛天驚世人
    「921工程」,同時確定了我國發展載人航天「三步走」的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新建成的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繞地球飛行14圈完成預定的空間科學試驗之後,於21日凌晨3時41分,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成功著陸。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
  • 楊利偉披露神五飛天故事:胡錦濤主席含淚送行
    他圓滿出色地完成了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航天英雄楊利偉二十九日來到海南大學演講,和千餘名學子共同分享了「飛天」的諸多趣聞逸事。  胡錦濤主席含淚送行  發射「神五」當日清早,胡錦濤主席來到指揮中心,親自為他送行。
  • 首任北鬥總設計師孫家棟: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永不停歇
    以航天精神武裝起來的航天英才隊伍,是我國航天事業永續輝煌最根本、最強大的支撐力量。伴隨著共和國波瀾壯闊的歷史徵程,中國航天事業也走過了60餘年的輝煌發展道路。以錢學森為代表的先驅帶領著一大批航天科技工作者創造了「兩彈一星」的驚人創舉,並一步步實現了飛彈武器、運載火箭、人造衛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等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偉大成就。
  •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國人飛天夢想的實現歷程
    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夢想著自己能夠翱翔在天空中,俯瞰中國大地。當然,以現在的科學技術,我們可以乘坐飛機來滿足我們翱翔在天空中的夢想,不但如此,如果你是一名航天員,你也許有機會&34;,看一看地球以外是怎樣的風景。但是,在科學技術還沒有這麼發達的時候,人們是怎麼做的呢?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述中國人飛天夢想的實現歷程。
  • 11位神舟飛船太空人「飛天」背後的故事(圖)
    荊楚網綜合報導 在中國第6次載人航天飛行即將啟航的2016年裡,中國航天員訓練已逾18年。18年前的1月5日,齊聚北京航天城的14名航天員摘下了空軍部隊的飛行徽標,換上了鑲嵌著地球標誌的金色航天徽標。從這一天起 ,他們就時刻準備著,把一個民族的飛行軌跡向大氣層外的茫茫太空延伸。
  • 讀懂載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別」
    載人航天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的發揚光大,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載人航天事業的成就,充分展示了偉大的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堅定了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決心和信心。」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讀懂載人航天精神中「特別」二字的豐富內涵,意義十分重大。
  •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為什麼能(品牌論)
    「祖國的載人航天事業高於一切,為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不懈奮鬥!」1998年,中國第一批14名航天員在五星紅旗下莊嚴宣誓,標誌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不到22年,這支隊伍先後有11人、14人次徵戰太空,見證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軌跡。如今,時代的書頁翻轉,但彰顯載人航天精神的鏗鏘誓言依舊在耳邊迴響。
  • 一分鐘了解我國載人航天的發展階段
    神舟五號的成功發射,使楊利偉成為了中國飛天的第一人,同時也是中國載人航天取得關鍵性的成功,這意味著中國的載人航天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也是世界載人航天的一個新時代。從神舟五號到神舟七號飛船,我國在載人航天上取得了多個國內首創任務,如神舟五號首次在太空中留下了中國人的足跡,神舟六號首次多人遨遊太空,首次進行空間試驗、飛船軌道維修等試驗,甚至神舟六號飛船發射還進行了首次直播載人航天發射的全過程,可以說,神舟五號到神舟七號飛船,實現了中國千年的飛天夢想。第三階段:空間交付對接,中國第一代空間站的開始。
  • 飛天神舟:中國載人飛船
    此次「神舟二號」飛船發射,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新的進展,向實現載人航天飛行邁出了可喜的一步。「神舟三號」在內部結構做了一些改進,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與第二次飛行試驗相比,主要是增加了逃逸和應急救生功能。
  • 中國航天四十年 那些令人難忘的飛天時刻
    神舟飛天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天城」,是中國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綜合型衛星發射中心。1992年9月,中國載人航天計劃正式啟動,發射場就定在了創造了無數輝煌戰績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1992年9月,中國載人航天計劃正式啟動,發射場就定在了創造了無數輝煌戰績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