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人航天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2020-12-04 央視網
專題:神七 我在現場

  中國航天員十年志

  新華社記者白瑞雪、孫彥新、黎雲

  在中國第3次載人航天飛行即將啟航的2008年裡,中國航天員訓練已逾10年。

  10年前的1月5日,齊聚北京航天城的14名航天員摘下了空軍部隊的飛行徽標,換上了鑲嵌著地球標誌的金色航天徽標。

  從這一天起,他們就時刻準備著,把一個民族的飛行軌跡向大氣層外的茫茫太空延伸。

  「我們之間的戰友情誼,達到了能夠託付生命、妻子、兒女的高度」

  1996年夏天,航天員初選合格的楊利偉接到通知,到北京空軍總醫院參加臨床體檢。他提前3天就去了,護士開玩笑說:「你也太積極了吧!」

  楊利偉的航天員生涯,就這樣在懵懂的興奮中拉開了序幕。

  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載人航天工程任務和實現方式的確定,中國借鑑美國和俄羅斯的經驗,開始從空軍戰鬥機飛行員中選拔航天員。

  檔案挑選――系統體檢――住院臨床複查――特殊功能檢查,隨著「過五關斬六將」式的選拔步步推進,數千名候選人逐漸減少為幾十人,淘汰率達99%。

  1997年底,在專家們茶飯不思的選擇中,「萬裡挑一」的12人被確定為中國首批預備航天員。加入這支隊伍的,還有此前在俄羅斯獲得「國際航天員」證書的兩名航天員教練員――李慶龍和吳傑。

  最初,彼此都是陌生的――除了翟志剛和劉伯明。從空軍招飛體檢時,這兩位黑龍江老鄉就相識,並在空軍部隊裡共事過幾年。

  「大家原來都是飛行員,共同語言很多。」翟志剛回憶說,雖然地域不同、飛行機種不同,但這群平均年齡30歲上下的預備航天員們互相交流飛行技術,詢問彼此認識的熟人、同學,很快就熟悉起來。

  國外的航天員往往是到執行飛行任務前夕才進行集中,而中國的航天員從來到航天城的那一天起,就組成了一個朝夕相處的特殊集體。

  用航天員大隊大隊長申行運的話來說,航天員是與世隔絕的一群人。翻開《航天員管理暫行規定》,許多條款看上去幾乎不近人情。比如,不許在外就餐、節假日不許私自外出、不準與不明身份的人接觸、不準暴露自己的身份、不準抽菸喝酒等等。為了確保航天員的絕對安全,即便是在他們探親、療養、外訓時,也要專車接送、專人護送、嚴格警戒,全體航天員還不能同時乘坐一輛交通工具。

  平時,他們只有周末才能回家,任務準備期間更是一連幾個月「關」在工作區。航天員們學習、訓練、生活都在一起,相處時間和熟悉程度甚至超過了家人。

  「誰的指頭動一動,你就知道他是想要杯水,還是有話要說。」楊利偉說,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能明白對方的心思。

  在神舟六號確定乘組搭配時,航天員之間的性格、心理相容性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後來成為第一梯隊的費俊龍和聶海勝,在問卷中互相選擇了對方。到了神舟七號,這個項目被取消了。

  「我們在一起走過了10年,已經不存在相容性的問題。」楊利偉說,14個人裡,幾乎所有人之間都曾配對訓練過,誰和誰在一起,都能圓滿地完成任務。

  10年相處,航天員親如兄弟。

  神五發射前夜,楊利偉取下手錶,託聶海勝捎給妻子。聶海勝說:「家裡有我們,你放心吧!」神六發射前,為費俊龍、聶海勝送行的戰友們不約而同說出的,還是這句話。

  「我們之間的戰友情誼,達到了能夠託付生命、妻子、兒女的高度。」聶海勝說。

  2008年1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10周歲生日。申行運說,那天晚上,全體會餐,大家喃喃地回憶初來時的情景,到了次日凌晨1時還不肯散去……

  「這10年裡,我從沒在晚上12時之前睡過覺」

  在複雜的選拔塵埃落定之前,就連日後將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的飛行員們,也不知道「航天員」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職業。

  「當時我只是認為這和飛行員的性質差不多,可能是一種特殊的飛行職業。作為一個年輕人,雖然不知道具體要去幹什麼,但是有一種探索的精神,所以毫不猶豫地報名了。」費俊龍回憶說,為了達到體檢要求,他還特意戒了煙。

  直到訓練陸續展開,他們才漸漸走近了載人航天這個勇氣與夢想交織的領域。

  8米長的旋轉手臂,前端連著橢圓形的不鏽鋼封閉吊艙,轉動時如同遊樂場中的「飛碟」――這就是用於訓練航天員超重耐力的載人離心機。這項訓練中,航天員要在8倍重力加速度的狀態下練習各種抗負荷動作,還要判讀信號、回答提問。強大作用力的牽引下,面部肌肉會變形,眼淚常常不自覺地往外流。

  這是航天員們公認的最痛苦的一項訓練,但楊利偉說:「我們身邊有一個紅色按鈕,一旦挺不住了可以立即按動。在過去這些年的訓練中,紅色按鈕一次也沒有被按動過。」

  在針對出艙任務而修建的模擬失重訓練水槽裡,航天員一下水就是3個多小時,不僅面臨著水下的種種風險,還要承受體力的巨大消耗,上岸後,常常連拿東西的力氣也沒有了……

  10年裡,從基礎理論訓練階段、航天專業技術訓練階段到飛行程序與任務模擬訓練階段,航天員共接受了8大類58個專業的訓練,被稱為上天的「58個階梯」。

  僅是理論學習,就包含了載人航天工程基礎、航天醫學基礎、高等數學、天文學、英語等30多門課程。對於這些長於操作的前戰鬥機飛行員們來說,太多知識都是全新的。

  聶海勝說,最苦的就是頭一兩年。「補基礎文化課,還要學新的東西。記不住,聽不懂,只能天天加班。」

  楊利偉的英語基礎比較薄弱。他每晚從航天員公寓往家裡打電話,讓妻子張玉梅在電話裡「考」單詞,一遍一遍,反反覆覆。後來考試時,他居然得了100分。

  景海鵬說,10年來,他從沒耽誤過一天訓練,也從沒在晚上12時之前睡過覺。

  翟志剛說,10年來,他對家庭出力很少,幾乎沒有陪愛人逛過街。

  6時30分起床,7時吃早飯,上午、下午各4個小時的訓練。晚自習結束回到宿舍後,航天員們往往還要繼續挑燈夜戰,有的學英語,有的背誦飛船操作規範。申行運常常去敲門,讓他們熄燈。燈滅了,但過一會兒又亮了。

  這樣規律而單調的學習、訓練生活,中國航天員重複了10年。

  「他們動手能力強,記憶力好,手、眼配合超過常人。」負責飛船操作技術訓練的教員胡銀燕說,航天員是她教過的最聰明、最優秀、最勤奮的學生。

  胡銀燕發現,他們愛做有難度的事,碰到特別難的訓練項目,還常常鉚著勁互相比賽。「每個人都很靈,喜歡鑽研問題。所以在訓練中,光告訴『怎麼做』不行,必須得講清楚『為什麼』,他們才善罷甘休。」

  14個人在10年裡的每一點進步,都被稱為「航天員總教頭」的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黃偉芬看在眼裡。

  「剛來的時候,要完成從飛行員到航天員的角色轉換,很不容易。後來,他們越來越積極地參與到實驗和討論當中,知識掌握與心理素質也進步了很多。」黃偉芬說,到現在,航天員掌握的知識比教員還要全面,而對於太空飛行器的原理了解和實際操作,他們已經是毫無疑問的專家。

  2003年7月,經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選評委員會評定,14名航天員全部獲得三級航天員資格。從這一天起,中國首批航天員都具備了獨立執行航天飛行任務的能力。

  國外航天員淘汰率近50%,而這10年間,中國航天員淘汰率為零。

  「哪次飛行,都是我們14名航天員集體在執行任務」

  上天――從成為航天員的那一刻起,這就是14名中國航天員的人生目標。

  然而,上天的路並非坦途。隨著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越來越近,正在備戰神五的航天員們,卻獲知了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的消息。

  申行運記得,美國太空梭失事的那一天,是中國的大年初一。第二天,航天員中心召開座談會,聽聽大家怎麼看待這件事。

  沒有想到的是,座談會變成了一次群情激昂的請戰會。

  李慶龍發言說:「作為一名老飛行員,對犧牲早已置之度外。我熱愛這項事業勝過自己的生命,風險和犧牲影響不了我的選擇和信念。我篤信這次事件更能提醒技術人員抓好質量。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更加刻苦地訓練,將操作做到『零失誤』。」

  另一位航天員說:「從我志願成為航天員的那一天起,『祖國的利益高於一切』就成為我此生不變的誓言,什麼都阻擋不了我們探索宇宙的步伐……」

  14名中國航天員,誰都擁有上天的勇氣和能力。但,中國的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密度不大,這決定了並非所有人都有上天的機會。

  「落選的人,不會把失落寫在臉上。」黃偉芬說,「但你能感覺出來,在以後的訓練中,他會更加刻苦,就像憋著一股勁。」

  神五梯隊名單宣布後,楊利偉陪著一位未能入選的航天員跑了一下午的步,鼓勵他說:「要努力,不要放棄,你有優勢!」

  楊利偉從太空歸來的那天,神五梯隊成員翟志剛、聶海勝顧不上「不能擁抱、只能握手」的醫學隔離規定,和戰友緊緊抱在一起。他們流著淚說了句「利偉,你真棒!」就再也說不出話來。

  「前兩次雖然都沒有上天,但我盡了力,無怨無悔。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去執行任務,跟我自己執行任務是一樣的。」神五、神六兩次入選梯隊、卻兩次與飛天失之交臂的翟志剛說。

  「其實,無論是神五還是神六,都是我們14名航天員集體在執行任務。」聶海勝說,「我和費俊龍在神六飛行的過程中,其他航天員都在為我們提供技術和心理支持。」

  中國已經完成的兩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中,地面航天員全程分批值班,關注天上戰友們的操作程序和身體情況。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飛行中的每一個片斷,都是14名航天員共同的珍貴記憶。

  中國成功進行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以來,航天員大隊被授予「英雄航天員大隊」稱號,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分別獲得「航天英雄」和「英雄航天員」稱號。

  2008年7月,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成為航天員大隊的第一位將軍。

  包圍在鮮花與掌聲中的中國航天員,仍然保持著當初的單純與質樸。

  聶海勝在回憶神六飛行時說:「太空是神奇的。隨著身體的失重,許多東西會隨之變輕、變淡,比如名和利。但另一些東西則會在心裡變得更加清晰和珍貴,比如祖國和親人。」

  14人――中國航天員的總數。然而,由於保密要求,還有好些面孔,至今沒有出現在公眾的視野裡。與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一樣,他們同樣優秀,同樣走過了艱辛而充實的10年。

  按照載人航天工程的規劃,繼神舟七號之後的下一次飛行將發射無人目標飛行器。因為年齡等原因,14名中國首批航天員中還沒有執行過任務的成員,也許就沒有機會上天了。

  航天員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陳善廣說,隨著新一代航天員的選拔已完成準備工作,神七任務結束後,中國首批航天員可能會部分退役或轉換崗位。

  他們中的大部分成員,把生命中最寶貴的10年獻給了漫長的等待,從而立到不惑。

  這10年的等待與神舟飛天的輝煌一起,構成了中國人的飛天曆程中最厚重的一頁。(完)

責編:孟煦

相關焦點

  • 周建平分享他與載人航天的故事
    圖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正在分享他與載人航天的故事。圖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正在分享他與載人航天的故事。圖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正在分享他與載人航天的故事。
  •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為什麼能(品牌論)
    「祖國的載人航天事業高於一切,為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不懈奮鬥!」1998年,中國第一批14名航天員在五星紅旗下莊嚴宣誓,標誌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不到22年,這支隊伍先後有11人、14人次徵戰太空,見證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軌跡。如今,時代的書頁翻轉,但彰顯載人航天精神的鏗鏘誓言依舊在耳邊迴響。
  • 【共和國的故事·飛天記】載人航天:千年飛天夢終成真
    為了探索太空,上世紀90年代初,黨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決策。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一朝夢圓。  夢想召喚再出發  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絕不只是欣賞天上的美景,而是要進一步探索宇宙奧秘,更好地開發太空資源,從而為人類造福。
  • 研究院總師講述新中國載人航天的第一次
    其中,來自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戚發軔院士、張柏楠總師、楊宏總師為大家介紹了中國載人航天取得舉世矚目成績的背後故事。這背後是全國110多家科研院所、3000多個協作單位,數十萬科研人員近十年的全部心血。神舟一號進入太空,飛行21小時後返回地球,成功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的著陸場。此次飛行試驗成功驗證了飛船關鍵技術和系統設計的正確性, 考核了飛船系統的艙段分離技術、調姿制動技術、升力控制技術、防熱技術和回收著陸技術等五大關鍵技術的可靠性,是中國航天史上又一次「零」的突破。
  • 【共和國的故事·飛天記】載人航天:民族千年飛天夢想終成真
    為了探索太空,上世紀90年代初,黨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決策。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一朝夢圓。  夢想召喚再出發  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絕不只是欣賞天上的美景,而是要進一步探索宇宙奧秘,更好地開發太空資源,從而為人類造福。
  • 神州十一號載人飛船今日發射 說說濟源與航天的故事
    從「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一周年攝影圖片展」在我市籃球城開展,到冬凌草種子搭載我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成功進入太空;從曾受邀參觀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的12歲濟源姑娘,到用相機、郵票追逐記錄我國航天發展史的阿毛……航天夢,距離我們那麼遠,但又那麼近,近到我們可以跟著身邊人的心跳,感受中國航天發展帶給我們的榮耀、激動。
  • 託起飛天之夢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書寫航天史傳奇
    正是憑藉務實的精神、紮實的作風、篤實的幹勁,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才書寫了世界航天史上的傳奇  6月16日18時37分,搭載景海鵬、劉旺、劉洋3名航天員的神舟九號飛船點火,頃刻間直衝雲霄,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航天深度報導二:非載人航天——發表在SpaceX的載人航天之後(下)
    遺憾,看了SpaceX和龍飛船,載人航天與火星移民可能是個偽命題…(由於採訪內容的碎片化,因此本文暫為討論整理版本,僅供於參考)經過上篇《航天深度報導一:非載人航天解讀——發表在SpaceX的載人航天之後》的介紹,航天君學習到不少航天業知識,更是感覺到我們身處在一個好時代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載人飛船 神舟 載人航天工程 交會對接 航天...
    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簡介  1992年9月21日,中國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 中國航天發展最快的十年:載人航天夢想成真
    這十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帶給國人無限的驚喜。作為親歷者,周建平的感受更為強烈。從發射場系統總設計師,到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再到擔任工程第二任總設計師至今,周建平參與並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最為迅速的十年。  「人一生中所能幹的事是有限的,能參與完成我國載人航天跨越式發展,是我最值得自豪的事。」
  • 龍飛船回地球,背後的SpaceX創造了怎樣的航天新時代?
    澎湃新聞記者 張軼君 伍銀芳 江勇 王煜 實習生 舒怡爾在國際空間站停留兩月多後,SpaceX公司的載人「龍」飛船,於北京時間8月3日凌晨2時48分,在佛羅裡達州彭薩科拉海岸外的墨西哥灣濺落,成功返回地球,這標誌著SpaceX首次載人航天任務完美收官。這次歷史上首次商業載人航天的成功背後,有著哪些艱辛的故事?
  • 它是祖國載人航天的起點
    這貫徹了中國載人航空事業卻又秘而不宣的「921」工程,到底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呢?經過整整三年的激烈討論,專家最終敲定:從垂直發射的載人飛船開始,邁出中國載人航天的第一步。為了真正探索宇宙的奧秘,專家團隊進一步提出:載人航天工程計劃要分三步走。
  • 中國載人航天專家揭秘《火星救援》中的航天科學
    而整個故事就是從「我不能就這樣等死」開始的。馬克·沃特尼獨自在火星,用自己所學的科學知識克服重重困難,最終獲救。這部電影打動人,不僅僅只是因為好萊塢大片的視覺效果,以及這部電影備受好評的幽默感,更在開始,是以其涉及了航天科技、植物學、物理學、化學等眾多科學領域而走紅,被譽為是給科學的一封情書。
  • 中國載人航天發展史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史  1. 載人航天的開始  在上世紀60年代當時的中科院和七機部第八研究院同一時期提出了關於中國載人航天的相關設想即曙光一號計劃,所屬項目名稱為714工程 ,計劃在1973年送兩名太空人進行航天發射,但是由於當時國內經濟能力的不足的因素導致計劃最終流產,這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初嘗試。
  • 航天英雄楊利偉:瀕死26秒返航背後,是妻子離職和2歲女兒離世
    每一個人的成功都是不容易的,都有著不為人知的心酸。既然能夠成功,那麼他們在背後一定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就像那句老人常說的話: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一個人的成功一定是長期積累的結果,沒有人誰能隨隨便便成功的。
  • 讀懂載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別」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重大戰略決策以來,廣大航天工作者心懷偉大夢想,接續迎難前行,讓「長徵」「神舟」「嫦娥」「天宮」等,一次次進入公眾視線,一次次刷新中國高度,不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更培養和發揚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偉大載人航天精神。
  • 探訪中國載人航天幕後守望者
    1997年,吳師傅技校畢業就參加了火箭總裝工作,第一次出外場就是參與載人航天的任務。1999年11月20日, 長二F首次發射成功並把神舟一號試驗飛船送入太空,這標誌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那時,吳師傅剛剛參加工作兩年,這也是他第一次體驗到一個火箭總裝工人獨有的複雜情感。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
    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簡介1992年9月21日,中國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 國外載人航天發展回顧
    載人航天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國家威望和民族自豪感的集中體現。通過實施載人航天計劃,將彰顯強大的國家實力和科技水平,從而大幅提升國家威望,進一步鞏固國家地位,對於激發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意義重大。  載人太空飛行器是供人駕駛或乘坐並從事各種航天活動的太空飛行器。
  • 載人航天的背後:伐木工人怎樣成為了SpaceX的首席技術官?
    這家有著6000+員工、史上第一個實現商業載人的航天公司,員工的平均年齡只有29歲!今天,咱們就來聊聊他們的另一位聯合創始人,推進部首席技術官湯姆·穆勒(Tom Mueller)。穆勒出生在一個叫聖瑪麗的地方,一個只有3000人左右的美國小鎮。穆勒家世代生活在這裡,他的父親是一名運送木頭的卡車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