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中國載人航天幕後守望者

2020-12-04 中國軍網

從天宮二號9月9日垂直轉運,到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10月17日成功發射升空,再到11月18日航天員安全返回地面,歷時60多天。回首這段時間的親歷採訪,讓我感觸最深的,還是那些為實現任務目標在本職崗位上默默工作的守望者。

他,冒著生命危險搶修火箭

關鍵詞:犧牲

在天宮二號火箭的誕生地——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我認識了一位火箭裝配師傅,他叫吳延翔。他手握航天員的生命保障,卻忽略自己的個人安危。他用自己的小小執著,守望著從事這份事業的驕傲。

今年8月3日,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就是從這裡出發,通過鐵路,運往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我在距離北京2000公裡外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看到,隨火箭一同而來的裝配工人正在把兩片巨大的整流罩拉進車間,將神舟十一號飛船包裹在裡面。負責這項工作的是已經有20多年裝配經驗的吳延翔師傅,這是他第七次來到酒泉。

1997年,吳師傅技校畢業就參加了火箭總裝工作,第一次出外場就是參與載人航天的任務。

1999年11月20日, 長二F首次發射成功並把神舟一號試驗飛船送入太空,這標誌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那時,吳師傅剛剛參加工作兩年,這也是他第一次體驗到一個火箭總裝工人獨有的複雜情感。

把火箭各系統的設備、儀器、活門、零件等分別構成部段,再把各個部段和發動機對接成為火箭,這就是吳師傅的主要工作。火箭系統複雜,結構緊湊,總裝難度很大。

這其中,最讓吳師傅操心的是載人火箭上整流罩的安裝。要保證載有航天員的返回艙能夠在逃逸過程中順利釋放,要靠整流罩中間連接的32把鎖。這些鎖,都是總裝工人一把一把手工安裝上去的。

在裝配載人火箭的時候,吳師傅考慮最多的是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在從事這份工作時,他對自己的生命卻想得很少。

2006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三甲遙十一火箭的常規推進劑剛剛加注完,就發生了意外。加注燃料的活門關不上了,燃料出現了洩露。危急時刻,只能人工更換活門,這意味著參與搶險的隊員要面臨有腐蝕性的劇毒氣體——四氧化二氮。

吳延翔說,這個氧化劑洩露的話,人吸到肺裡,肺就會變成像豆腐渣一樣,它對人的身體危害極大。

「但是這個一級產品主要是我們這個組負責生產的,這個產品的結構我更了解,搶險排故障會更順利一點。」吳師傅說,當時他也沒想別的,就直接報名了,當時領導還不太同意,但是他很堅持。

就這樣,吳延翔和其他9名同事先後6次進入毒氣瀰漫的火箭箱間段,更換故障活門,保證了火箭順利發射。

10月12日,距離火箭發射還有5天,吳師傅正在為火箭發射做最後的安全檢查。此時,在北京航天總醫院的婦產科病房裡,他的愛人李卉正在一個人排隊等待,這是她產前最後一次檢查。

10月17日,長2F運載火箭一飛升空。19日,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完美對接。親手組裝火箭的吳師傅終於可以鬆口氣了,他期待著一個月後,神十一載著航天員平安凱旋。

21日,在吳師傅北京的小家,一個新的生命已經降生。

一升一降間,大概只有像吳師傅一樣的航天人,才能體會這種複雜的情感。

他們,祖孫三代紮根大漠50年

關鍵詞:傳承

玉門關外,戈壁灘深。中國航天歷史上功勳卓著的火箭發射塔架,就靜靜矗立在這裡。從1999年開始,這座塔架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連續11艘神舟飛船和2個天宮飛行器的成功飛天。但在這一次次成功背後,是無數航天人的努力。

在一次跟隨任務檢查中,我在地下管廊裡認識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試驗裝備負責人柳晗,他和同事們在對這裡每一段管道接口進行查看的時候,發現了一處隱患,雖然並不會對發射造成影響,但柳晗很重視。

「航天任務,這裡面的工作需要很多很多平凡的工作人員去完成,可能你做了,不一定能夠突出什麼,但是你沒做,或者沒做好,可能就直接導致發射工作無法順利完成。」柳晗的這番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今年28歲的柳晗,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負責發射場地面設施設備保障維護的一名工作人員。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查看地面上所有和發射相關設備的運行狀況,處理各種隱患,確保發射能順利完成。

這一天,發射天宮二號的長徵2F火箭垂直轉運到了發射塔架,發射進入了真正的倒計時。當火箭順利被發射架包裹起來,大家松下一口氣的時候,柳晗的工作卻進入了最後的緊張時刻。

那天,在距離發射塔架不遠的地方,柳晗組織防護服穿戴演練。快速穿戴防護服的這些官兵負責在發射前將數百噸燃料注入火箭。在每一組隊員將防護服穿戴完畢後,柳晗都要仔細檢查每一處細節,這是在突發情況下,身上的安全防線,柳晗說,馬虎不得。

每天面對大量的檢查和調配工作,柳晗覺得自己已經養成了強迫症,每一件需要處理的事兒,他都會在心裡仔仔細細地琢磨上許多次,只為不出一丁點兒差錯。

「時間、地點、人物幹什麼都要有很詳細的時間節點安排,這可能跟從小就在家庭環境裡接受這些事物有關係。」柳晗對我說。

柳晗所說的「家庭生長環境」,指的是他的祖輩和父輩。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展覽館裡,我看到有一塊展板專門記錄了柳晗一家幾代航天人的故事。

1958年,東風航天城所在的地方還是一片茫茫戈壁,人煙稀少。但就在那年深秋,這裡突然出現了一支住帳篷的隊伍。這支隊伍從抗美援朝前線撤下來,直接轉戰大漠戈壁展開基礎建設。這其中,就有柳晗的爺爺柳煥章和奶奶張淑娟。在寸草不生的戈壁灘上,這些年輕人吃沙棗充飢,在積滿細沙的帳篷裡過夜。沒有人會想到,十二年後,就是在他們開拓的這片土地上,中國兩彈一星中的首枚飛彈和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先後問世,震驚世界。

柳晗祖輩在這裡留下的印記,不僅僅是東風航天城的草木水塘,還有家族的血脈。柳晗的父親柳林也在這裡出生長大,在柳晗的記憶裡,從事雷達測量工作的父親留在戈壁裡的時間,遠多過在家陪伴自己的時間。

到了自己這一代,柳晗也選擇留在這座不繁華,也不熱鬧的小城。柳晗和妻子結識於蘭州大學,妻子曾經希望兩個人畢業後能去北京發展,但是柳晗一直告訴她,自己肯定要回到東風航天城的。2014年,他們愛情的結晶誕生,女兒成了這個家族在航天城的第四代居民。

在東風航天城外,最為顯眼的,是戈壁中一片片繁茂的胡楊林。柳晗說,這種植物一旦紮根,就會從少變多,由弱長強,最終成為戈壁灘上的震撼景觀。而對於東風航天城的第一代拓荒者,到第二代建設者,再到今天不斷創造新的歷史、紮根戈壁的年輕航天人來說,這片土地已經不僅僅是駐守在這的人們生活的地方,也是他們血脈裡的標記。

他,5年每天步行20公裡在戈壁風沙裡巡道

關鍵詞:責任

我國的載人航天專屬火箭——長徵2F運載火箭,在完成製造後,通過鐵路運輸,運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在運輸火箭的這條鐵路上,有一段長達271公裡的軍用線路,位於甘蒙交界的巴丹吉林沙漠邊緣。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段把我國最先進的載人火箭一次又一次安全送到飛天起點的鐵路,其實是由駐紮在沿線戈壁上的點號戰士負責維護和保養。他們默默無聞,卻又重任在肩,在這片大漠深處,他們用步伐丈量戈壁,用青春捍衛「天路」。

在巴丹吉林沙漠二〇九點號,我認識了巡道工柳新維。點號,是這條271公裡長的鐵路線上,一個特殊的建制。鐵路沿線的32個點號,都沒有自己的名字,只是以公裡數來取名。二〇九點號,就是從沁水方向過來的第209公裡,駐紮在這裡的有16名戰士。

柳新維的工作就是要在二〇九點號負責的十公裡線路上,對鐵路設備進行檢查,修復,排除小故障,以保證列車順利通行。

柳新維說,他們的整體線路分成上午、下午進行巡守。上午是8.5公裡,下午是11.5公裡,一天就是20公裡。

一天20公裡,大約相當於在微信運動裡走上3萬多步。而在這條鐵軌和沙漠深深淺淺交錯著的路上,23歲的柳新維已經走了5年。

這條建於1958年的軍用鐵路,全長271公裡,在地圖上沒有任何的標註信息,主要運送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科研試驗任務的物資和人員。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枚遠程戰略飛彈,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都經這條鐵路運往發射場。

「這裡有一條鏽印,這有個縫兒……這個配件叫做扣件,是固定枕木和鋼軌的位置的。」一路走過來,經驗豐富的柳新維,總能發現情況和事故隱患。

柳新維的包裡一般會裝上四五個備用的扣件,而這十公裡的軌道上,所有的螺絲、扣件、軌枕等配件加起來,有幾十萬個,每一個都需要鎖緊或者及時替換。柳新維說,巡道工一般都是單人單崗,一整天下來,需要處理的問題很多,儘管都是小補修,卻關乎火箭能否安全順利運進發射中心,馬虎不得。

相關焦點

  • 中國載人航天幕後英雄:把楊利偉送上天之前,他親自籤字確認發射
    推薦語:神州五號的發射成功,可謂是舉國歡慶,它是我國航天史上一座新的裡程碑,是我國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個偉大壯舉。對於它的太空人楊利偉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至此,我們都知道,楊利偉成為我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載人飛船 神舟 載人航天工程 交會對接 航天...
    據了解,「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後,中國還將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分別與「天宮一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從而建立中國第一個自己的空間站。  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
  • 中國載人航天發展史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史  1. 載人航天的開始  在上世紀60年代當時的中科院和七機部第八研究院同一時期提出了關於中國載人航天的相關設想即曙光一號計劃,所屬項目名稱為714工程 ,計劃在1973年送兩名太空人進行航天發射,但是由於當時國內經濟能力的不足的因素導致計劃最終流產,這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初嘗試。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
    據了解,「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後,中國還將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分別與「天宮一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從而建立中國第一個自己的空間站。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
  • 追溯中國載人航天史
    中國進行載人航天研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初。1970年7月14日,「東方紅一號」發射後不久,科學家就上報了關於發展載人航天的報告。1971年4月,代號為「714工程」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啟動。當時的人們,給中國規劃中的宇宙飛船命名為「曙光一號」。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因素,1972年,「714工程」被迫暫停。
  • 回顧:中國載人航天發展史
    60年代:中國航天人決定研製一種三組火箭作為運載工具,將自己的衛星送上天就在中國航天人躊躇滿志,準備大幹一番的時候,1961年4月,蘇聯「東方」號運載火箭頂著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騰空而起,太空人加加林上天了。6月3日,中國科學院召開《星際航行座談會》。
  • 載人航天:中國太空人整裝待發
    1999年11月20日,多年來秘而不宣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號在熊熊烈焰中發射升空。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飛船又開始了新的太空之旅。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無人試驗飛船發射成功。世界各地媒體都在傳播這樣的新聞:「中國無人飛船發射成功!」  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舉世矚目,更成了老百姓的熱門話題。
  •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為什麼能(品牌論)
    「祖國的載人航天事業高於一切,為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不懈奮鬥!」1998年,中國第一批14名航天員在五星紅旗下莊嚴宣誓,標誌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不到22年,這支隊伍先後有11人、14人次徵戰太空,見證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軌跡。如今,時代的書頁翻轉,但彰顯載人航天精神的鏗鏘誓言依舊在耳邊迴響。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專家談《地心引力》
    中新網北京1月10日電 (記者 張素)在2013年末上映的科幻影片《地心引力》中,中國的天宮一號、神舟飛船成為女太空人生還的「諾亞方舟」。中國載人航天「空間交會對接工程項目」10日在北京獲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相關專家借闢謠《地心引力》,闡述中國航天事業理念。
  • 載人航天精神的由來與發展
    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作出重要指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鬥,我國航天事業創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輝煌成就,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積澱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 中國載人航天專家揭秘《火星救援》中的航天科學
    這部電影打動人,不僅僅只是因為好萊塢大片的視覺效果,以及這部電影備受好評的幽默感,更在開始,是以其涉及了航天科技、植物學、物理學、化學等眾多科學領域而走紅,被譽為是給科學的一封情書。電影在中國上映之後,最獲得觀眾注意的,其實是當中的中國元素,在這場太空援救當中,中國航天的尖端科技,成為了拯救關鍵,中國捐出了自己的「太陽神」助推器,幫助NASA發射新的救援火箭。究竟助推器是個什麼東西?
  • 中國航天發展最快的十年:載人航天夢想成真
    這十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帶給國人無限的驚喜。作為親歷者,周建平的感受更為強烈。從發射場系統總設計師,到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再到擔任工程第二任總設計師至今,周建平參與並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最為迅速的十年。  「人一生中所能幹的事是有限的,能參與完成我國載人航天跨越式發展,是我最值得自豪的事。」
  • 長徵五號B火箭+新載人飛船,中國載人航天"一箭雙鵰"!
    長徵五號B型火箭首次(遙一)發射,中國新型載人飛船首次正式發射演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現了有著舉足輕重意義的&34;!一、為什麼需要新火箭、新飛船?1992年9月21日,中國啟動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即著名的&34;。按照計劃,該工程可分為&34;、&34;和&34;三個階段。
  • 外媒:中國載人航天拉開「第三步」序幕
    來源:參考消息網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5月5日在海南文昌首飛成功,正式拉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的序幕,引發境外媒體關注。多項航天任務取得進展據英國《泰晤士報》網站5月6日報導,中國5日宣布太空計劃取得重大進展,發射了先進火箭,並測試了用於執行探月和空間站任務的載人飛船試驗船。
  • 天宮一號「回家」 中國載人航天向空間站進發
    中新社北京4月2日電 題:天宮一號「回家」 中國載人航天向空間站進發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今天,網際網路上被天外歸來的一個中國太空飛行器刷屏。(拼版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4月2日公布,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北京時間當天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為中國航天特別是載人航天事業立下汗馬功勞的這一英雄太空飛行器,就此告別太空,完美謝幕。
  • 中國萬米載人潛水器即將探訪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
    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又稱萬米載人潛水器。2020年,中國萬米載人潛水器即將探訪馬裡亞納海溝的最深處「挑戰者深淵」。3月10日,中科院「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三亞啟航,開始TS16航次科考任務。據了解,本航次總目標包括完成「探索一號」為萬米載人潛水器準備的甲板布放回收系統試驗及性能驗證。
  • 長徵五號B火箭+新載人飛船,中國載人航天「一箭雙鵰」!
    長徵五號B型火箭首次(遙一)發射,中國新型載人飛船首次正式發射演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現了有著舉足輕重意義的「一箭雙鵰」!一、為什麼需要新火箭、新飛船?1992年9月21日,中國啟動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即著名的「921工程」。按照計劃,該工程可分為「突破天地往返」、「突破交會對接,出艙行走和在軌短期駐留」和「運營長期在軌駐留的大型空間站」三個階段。
  • 優勢與挑戰並存 揭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現狀
    在經歷連續兩次發射任務失敗後,北京時間5月5日,中國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入太空,實現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同時也拉開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序幕。從波折中誕生的921計劃中國航天事業起始於1956年,1970年4月24日,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在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之後,1970年4月,時任中國國防部五院院長錢學森就提出,中國要搞載人航天。
  • 熱點 | 載人空間飛行國際日,這些中國載人航天大事值得珍藏!
    4月12日是載人空間飛行國際日。1961年4月12日,蘇聯的尤裡·加加林成為世界進入太空的第一人,從而揭開了人類探索外層空間的新篇章。2011年4月7日,聯合國大會作出決議,宣布每年4月12日為「載人空間飛行國際日」,以慶祝人類空間時代的開始。
  • 科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是湖南人
    天宮二號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世界將再一次聚焦中國酒泉。但你們知道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竟是咱們湖南長沙人。 2012年神舟九號飛船發射升空後,已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的周建平,自己計算好時間,看著飛船從北京的上空飛過。 數十年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令人矚目。自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已成功發射10艘飛船,實現12人次的航天員前往太空並安全返回,而周建平逐漸成為一名深度參與者和後來的把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