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論中國》中有這樣一句話,"中國總是被他們當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2020年是對這句話的生動闡釋。
2020年最後一個月,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著陸,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這也是時隔34年來,人類首次發射的以月球採樣為目標的可返回式探測器。相比於"冷戰"時期的狂熱時代,如今中國的探月工程,步步為營地走到了前面。
在嫦娥五號登陸月球採樣的過程中,還出現了一個特別的身影。中國飛鶴旗下產品星飛帆伴飛嫦娥五號,成為首個進入地月空間的嬰幼兒配方食品,印有中國飛鶴logo的銘牌永留月面,中國飛鶴由此成為首個永留月球表面的中國民族品牌。1月13日,中國飛鶴嫦娥五號探月搭載揭秘暨科研成果發布會順利召開,對外展示了首個登月搭載返回的嬰幼兒配方食品星飛帆,宣布中國飛鶴銘牌永留月面的同時,還發布最新母乳研究成果。
"登月"與"奶粉",看起來南轅北轍,為何中國飛鶴會與中國探月工程走到了一起?這個背後,雙方有著怎樣的內在關聯?中國飛鶴是如何思考的?
夢想:九天攬月的"星空"與喝上好奶粉的"實地"
探討中國飛鶴與探月工程,需要從最初的原始動力出發。
探月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夢想,也是中國前沿技術實力的體現。探月工程的技術突破,進一步提升了民族自信和自豪感。不過,實際上探月工程絕不只是為了精神層面。如今的航天事業,如同1492年哥倫布大航海時代的前夜,中國需要有自己的技術,要做引領者而不是等到進入全面競爭時期被扼住咽喉。而探月工程所帶來的也不只是月球土,其背後帶動的是超高強度和耐高溫材料、新型計算機、遙控作業等一大批高科技工業集群。
在探月工程上,我們沒有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用特色的"中國方案",在航天世界裡插上五星紅旗。證明人類不是只能依靠"阿波羅",還可以依靠"嫦娥",中國人有足夠的實力去找尋未來。
如果說"九天攬月"是"仰望星空",那麼做中國的奶粉品牌,則應"腳踏實地"。一直以來,大眾對品牌的理解都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外國的奶粉就是好的、外國的品牌就是高級的。但實際上,外國的奶粉並不一定適合中國寶寶。
浩瀚宇宙的探索,更需要從根基上打好基礎,這也是中國飛鶴要做民族品牌的源動力。中國飛鶴在59年來,只做一件事,就是為中國寶寶打造更適合的口糧。而通過在嬰幼兒配方食品領域穩紮穩打,用高品質產品守護祖國下一代健康成長,讓中國寶寶喝到最適合自己的奶粉。
從更長遠的視角看,中國飛鶴試圖以 "中國方案"為中國寶寶帶來健康,用口碑讓大眾真正體會到國產品牌的優勢和特色,改變大眾對國外品牌的崇拜。
中國飛鶴與探月工程在具體的目標上也許有所差異,但最終的夢想是一致的,就是用最適合中國的路徑,打破對中國品牌的偏見,建立民族的自豪感。這也是中國飛鶴與中國探月工程最根本的內在統一。
責任:航天的一顆螺絲釘與乳業的一克奶粉
無論是航天夢還是奶粉夢,在追尋的道路上,每一步都是責任,都需要嚴苛的要求。
於嫦娥五號而言,每顆螺絲釘、每一項關鍵技術,都是極其重要、不可或缺的。同樣,在奶粉上,營養含量的細微改變,都會影響到寶寶的成長。奶粉技術與工藝,關係到每一位寶寶的未來。而這種責任感也需要追求"航天精神",保證每一步都行得穩健、走得堅定。
為了保重奶粉的品質,飛鶴創新打造農、牧、工產業集群模式,從源頭到成品,保證每一個環節都能嚴格把控產品質量,全程可控可追溯,確保了59年零生產事故紀錄。在奶源上,飛鶴紮根北緯47°黃金奶源地,奶牛呼吸著沒有PM2.5的空氣,喝著天然的蘇打水,吃著無激素的飼草飼料,住著恆溫舒適的牛舍,生產出絕佳品質的牛奶,打造行業首條專屬產業集群。
在加工過程中,飛鶴要求擠出的牛奶要在2小時內運至工廠加工,嬰幼兒奶粉的原料全部使用100%規模化專屬牧場新鮮生牛乳一次性製成,每一道生產工序、每一環售後服務必須全程可控可追溯。
在責任感的驅使下,飛鶴專屬牧場的鮮奶品質在蛋白質、菌落指數等指標上已經遠超歐盟標準,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品質層面的努力讓飛鶴獲得了世界範圍內的廣泛認可。從2015年至2020年,飛鶴連續6年獲得世界食品品質評鑑大會金獎。
創新:航天的星辰大海與奶粉的0.1%
在責任感之外,航天夢與奶粉夢的實現,根本上要依靠技術的創新。
載人航天精神的內涵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而攻關指的正是技術上的創新。從"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到載人航天,到嫦五探月,中華民族飛天夢的實現,離不開一代代航天科研人員,潛心攻關,自主研發,他們最終創造了一個個"中國奇蹟"。
同樣,在嬰幼兒配方食品領域要做到領先國外品牌,最根本的法寶也是對技術的尊重和對創新的堅持。為了真正做到適合中國寶寶,飛鶴從一開始就致力於不斷探索母乳中的營養構成,深入母乳科研。2018年,中國飛鶴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蓓薇及其專家團隊合作,建立中國首家乳品工程院士工作站。2019年,飛鶴與中國農科院奶業創新團隊建立專注於嬰幼兒配方食品提升的全產業鏈創新中心,將科研創新貫穿於全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
技術層面的不斷積累,最終帶來了收穫。2020年,飛鶴創新中心在中國母乳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進展,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上發表了3篇高水平科研文章,總影響因子接近8。其中,1月,飛鶴在國際兒科權威雜誌JPGN上發表成果,成為首篇納入國內外研究、 針對中國母乳蛋白質和胺基酸的系統綜述。10月,飛鶴在國際脂肪酸研究學會官方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首次發現中國母乳三大類脂肪酸關鍵比例為1: 1:0.7, 並更加精準地描述了腦部發育重要營養物質DHA/ARA的比例1:1.69。12月,飛鶴在食品營養領域專業雜誌上發表成果,揭示了中國母乳中11種活性蛋白成分在6個母乳階段的變化。
這些研究結果為設計"更貼近中國母乳,更適合中國寶寶"的產品提供科學依據,其背後也反映了飛鶴在技術層面的沉澱。目前,飛鶴將"母乳成分含量研究"升級為"母乳成分微觀構成及功能研究",持續深耕中國母乳研究和中國人群體質研究,不斷拓展我國乳業科技創新的深度和廣度。
"一飛沖天"的背後,都是從技術積累到沉澱,最後實現創新。在技術上,中國飛鶴與探月工程不謀而合,有著共同的追求。
牽手:是催化劑更是責任驅動
與探月工程的牽手,對於飛鶴來說也是一種推動與鞭策。
一方面,星飛帆成為首個進入地月空間的嬰幼兒配方食品,飛鶴的LOGO銘牌與五星紅旗永留月面。這是全行業的大事,代表著中國飛鶴贏得了中國航天的認可。這將進一步為飛鶴帶來更大的鼓舞與激勵,進一步深化技術創新,踐行科技為民。
另一方面,做航天與做寶寶口糧都是不容有失的"接力賽"。領跑者受到的關注與壓力也是最大的。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更是每一個家庭的希望,嬰幼兒配方食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更激勵著飛鶴持續學習航天精神、對標航天品質,不斷深化母乳研究,做強中國寶寶事業,以更高的標準繼續引領行業向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