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局:空間天氣利於「嫦娥一號」10月下旬發射

2020-12-05 中國政府網

    我國探月「嫦娥計劃」第一顆衛星「嫦娥一號」已定於10月下旬擇機發射,據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預測,10月下旬,空間天氣整體平靜,對衛星發射、入軌的影響很小,利於「嫦娥一號」發射。

    10月13日,幾名前來參觀的專業人員在「嫦娥一號」人造月球衛星模型前交談。 正在深圳舉行的第九屆高交會上,我國首顆人造月球衛星「嫦娥一號」模型亮相,讓許多業界專家和市民一睹為快。「嫦娥一號」人造月球衛星目前進入發射倒計時,備受海內外關注。 新華社記者 周文杰 攝

    「嫦娥一號」將依次經過大氣層、內外輻射帶、磁層、磁鞘和太陽風等多個完全不同的空間天氣區域,入軌後還將隨著月球的公轉周期性地穿越磁層和周邊區域。

    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預測:10月24日至31日,地磁活動可能出現活躍或小磁暴,但空間天氣整體平靜,出現突發性太陽活動事件的可能性不大,對衛星發射、入軌的影響很小。但10月16日出現的獵戶座流星雨將於10月21日左右達到極大值,屆時可視流星流量可能達到每小時25個。流星體對飛行器的安全有潛在的威脅,同時流星在大氣層中燒蝕產生的暫時性等離子體徑跡(流星尾跡)對無線電波傳播可能會有輕微影響,獵戶座流星雨將在11月7日前後結束。

    新聞連結:空間天氣對「嫦娥一號」發射的潛在影響

    中國探月「嫦娥計劃」第一顆衛星「嫦娥一號」將於2007年10月下旬發射,入軌後將進行為期一年的繞月觀測。在整個發射、入軌到繞月飛行中,衛星將穿越許多不同的空間天氣區域,衛星的軌道預測、星體安全、星地通訊和測控等均需考慮空間天氣的影響,

    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的專家指出,「嫦娥一號」將穿越地球低層大氣、高層大氣、內外輻射帶、地球磁層、磁鞘區和弓激波等多個特性完全不同的空間天氣區域,在繞月飛行成功後還將隨月球不停地從地球磁層中穿進穿出,空間天氣的影響不容忽視。目前,太陽非常平靜,預計在10月下旬至11月,發生大太陽爆發的可能性很小;太陽冕洞發出的高速太陽風會隨太陽自轉周期性地影響地球,嚴重時會引發磁暴並導致電離層暴和熱層暴,從而會影響衛星軌道、通訊和測控等。

    專家指出,空間天氣在三個方面可能會對「嫦娥一號」的發射造成影響:一是雖然產生太陽風暴的可能性小,但是仍然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二是冕洞高速流周期性影響地球,導致周期性地磁活躍,甚至地磁暴;三是在10月下旬和11月初會有流星雨出現,對太空飛行器安全有潛在的威脅。  

國防科工委:繞月工程準備良好 10月下旬有望發射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 錢彤、陳芳、丁建剛)十七大代表、國防科工委主任張慶偉16日說,舉世矚目的「繞月」工程總體準備情況良好,正在進行10月下旬首飛發射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張慶偉介紹說,這次中國「嫦娥」飛天,對月球的觀測主要做三方面的工作:描畫月圖,不僅畫月球平面圖,還要在此基礎上進行立體測繪,畫出月球立體的地形地貌;其次要對月壤進行觀測分析,分析其表面成分;第三是對月日、月地空間環境進行研究。

我國探月衛星「嫦娥一號」預計在年底前發射升空

    2007年9月16日15時,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孫來燕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就「科學發展,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防科技工業」與網民進行在線交流。

    [主持人]網友還特別關心目前嫦娥工程進展情況如何。網友「江湖一把刀子、kexueliliang」:孫主任:你好,日本已經在9月14日成功發射了"月亮女神"月球探測衛星,我國的將在什麼時間發射,從技術上與日本的有什麼區別和特色之處。

    [孫來燕]我可以告訴這位網友,我們的探月衛星叫「嫦娥一號」,按照網友的稱呼叫「嫦娥姐姐」現在已進入到發射場,在發射場要做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我們的嫦娥一號衛星在年底前就會發射升空,實現中華民族千年奔月的夢想。這個衛星主要還是用於月球的科學探測,主要對月面進行三維立體照相,同時要分析月球上土壤的成分以及月壤的厚度,包括從地球向月球飛行過程中有38萬公裡,要對地球到月球之間的環境進行探測。

    據我了解,日本的「月亮女神」發射的科學目標大體是一致的,而且這次我們國家航天局也派出了代表團到現場觀摩了發射。總之,探索外空是人類共同的嚮往和追求,我想我們的「嫦娥一號」成功發射,進行正常的繞月飛行以後,所獲得的科學數據在世界範圍都可以找一些科學家進行研究和共享。

相關焦點

  • 把握太陽的脈搏——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十年發展綜述
    十年進取  探索「觀天」之道  中國氣象局是世界上最早認識到空間天氣監測預警業務重要性的機構之一。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氣象局便提出開展空間天氣監測預警的業務計劃。  2002年6月1日,國務院批覆中國氣象局成立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
  • 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
    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等13家單位被授予「子午工程項目建設突出貢獻單位」稱號,相關同志被授予「子午工程項目建設突出貢獻者」和「子午工程項目建設優秀個人」稱號。  子午工程利用沿東半球120度子午線附近和北緯30度附近的15個綜合性觀測臺站,綜合運用地磁、無線電、光學和探空火箭等多種探測手段,連續監測地球空間環境中的有關參數,是一個大型空間環境地基監測系統。
  • 「嫦娥一號」繞月探測衛星發射成功
    新華社北京1月29日電 探月工程一期——「嫦娥一號」衛星於2007年10月成功發射,準確進入預定環月工作軌道,開展了為期一年的科學探測工作。截至2008年10月,「嫦娥一號」衛星達到了「一年壽命」的技術要求,共獲得1.37TB的有效科學數據。
  • 嫦娥二號探月解析度比嫦娥一號提高數倍
    「嫦娥二號」衛星吊裝完畢,測試正常,等待發射。秦憲安 攝  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的二期先導星,嫦娥二號與她的「姐姐」嫦娥一號相比,共有以下改進和不同。與嫦娥一號相比,嫦娥二號距離月球更近,攜帶相機手掌大小,只有三四百克重,獲取三維影像解析度更高。另外,紫外敏感器增加拍圖與傳圖功能,能覆蓋月面80%以上區域。
  • 「天宮一號」發射無特殊天氣要求
    本報訊 (記者仲玉維)9月27日至30日「天宮一號」將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擇機發射,公眾對空間站的關注度高漲。昨日,航天任務與控制高級工程師徐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教授劉紅做客科學網,與網友們共同解讀空間站。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真沒想到嫦娥一號被搶註商標!
    在2004年,嫦娥1號順利探月工程被命名為「嫦娥工程」;這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另一個裡程碑,在2007年10月24日我國嫦娥一號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就此拉開了中國探索月球的序幕,首次實現零窗口發射。嫦娥一號發射現場毫無疑問,這是我國航天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可就在嫦娥一號發射之際,一位來自山東的男子坐飛機趕到西昌
  • 背景資料:嫦娥一號
    綜述嫦娥一號是中國的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於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下同)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順利發射升空。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間環境。嫦娥一號是中國嫦娥工程的第一階段任務,自2004年1月立項,第一階段耗資十四億人民幣。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預定地點。
  • 空間天氣監測_中國氣象局
    空間天氣監測         空間天氣對人類影響  為「嫦娥二號」提供空間天氣數據    空間天氣是指日地系統整體的物理狀態它影響空間活動的安全、影響空間與地面目標的精確定位、影響通訊、影響地面的技術系統、影響國家安全。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見證大國崛起!
    嫦娥探月中國探月工程也即「嫦娥工程」,正式始於2004年。2007年發射嫦娥一號,目前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正進行地如火如荼。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都做了哪些工作,以及在科技上都有哪些重大突破與進展。嫦娥一號嫦娥一號於2007年10月24日成功發射,2009年3月1日在科技人員的精準控制下成功撞擊月球,完成使命。嫦娥一號目的是獲取月球表面三維立體影像圖,分析月球表面元素和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及地月空間環境等基礎研究工作。
  • 光之成果|「嫦娥一號」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豪情遠赴。如今,「嫦娥五號」整裝待發,帶著中國人的探月之夢,前赴後繼。事實上,探月工程的正式建立和開展早已開始。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計劃,在國務院正式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後,工程領導小組便將其命名為「嫦娥工程」,並將第一顆繞月衛星命名為「嫦娥一號」。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了,嫦娥一號被搶註,嫦娥五號會被註冊成商標嗎?
    北京時間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2004年,我國正式立項繞月工程並把第一顆繞月衛星命名為「嫦娥」。
  • 嫦娥四號完成第23月晝工作,嫦娥一號發射13周年
    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完成第23月晝工作,分別於10月23日21時40分和12時,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設置,進入月夜休眠。實測結果表明,著陸區附近粒子輻射劑量率為13.2uGy/h(si),劑量當量是火星表面和空間站內部的2倍,一次航班的5到10倍,地球表面(北京)的300倍。
  • 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區就位 計劃11月下旬發射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 11月17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1月下旬擇機實施發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於9月下旬由遠望運輸船隊安全運抵海南文昌清瀾港,並通過公路運輸方式分段運送至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此後,火箭按照測試發射流程,陸續完成了總裝、測試等各項準備工作。11月17日上午,活動發射平臺駛出發射場垂直測試廠房,平穩行駛約2小時後,將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安全轉運至發射場一號發射工位。
  • 嫦娥一號衛星成功撞擊月球
    月24日18時05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將「嫦娥一號」衛星成功送入太空 中新社發孫自法 攝成都商報3月2日報導減速、下落、撞擊……北京時間3月1日16時13分10秒,嫦娥一號衛星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員的精確控制下,準確落於月球東經52.36度、南緯1.50度的月球豐富海區域。
  • 火星探測器在文昌發射升空,「天問一號」成功發射意味著什麼?
    7月23日,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基地,由長徵五號遙四火箭發射升空,這是中國首次執行火星探測任務,任務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落和巡視探測,可謂難度巨大,而這次「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對於人類來說,意義非凡。
  • 今天,嫦娥一號發射13周年,玉兔二號工作660天!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2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隨著天體的運行,夜幕再次降臨在月球背面。記者今天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完成第23月晝工作,分別於10月23日21時40分和12時,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設置,進入月夜休眠。
  • 今天,嫦娥一號發射13周年,玉兔二號工作660天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2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隨著天體的運行,夜幕再次降臨在月球背面。記者今天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完成第23月晝工作,分別於10月23日21時40分和12時,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設置,進入月夜休眠。
  • 阿聯率先發射,我國中繼衛星已準備就緒,靜待「天問一號」發射
    原定於7月15日發射,但是由於天氣原因,導致發射時間一再推遲。而就在7月20日阿聯首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從日本的鹿兒島由日本H2A運載火箭帶上天空。「希望號」是阿聯乃至阿拉伯世界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希望」。「希望號」是一個重1.5噸的探測器,設計的壽命達到兩年。
  • 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嫦娥大家族是如何奔向月球的!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號完成使命,撞擊月球表面預定地點 嫦娥一號衛星首次繞月探測的成功,樹立了中國航天的第三個裡程碑,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 嫦娥二號是中國探月計劃中的第二顆繞月人造衛星,也是中國探月工程二期的技術先導星,原為嫦娥一號的備份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
  •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嫦娥五號,是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的中國首個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月球探測器,全重8.2噸,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個部分組成。計劃由中國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進行發射,將在探月工程三期中完成月面取樣返回任務,是該工程中最關鍵的探測器,也是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