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天氣監測_中國氣象局

2020-12-05 中國氣象局

空間天氣監測

  

  日地關係

  

  

  空間天氣對人類影響

  


為「嫦娥二號」提供空間天氣數據

  

  空間天氣是指日地系統整體的物理狀態。它影響空間活動的安全、影響空間與地面目標的精確定位、影響通訊、影響地面的技術系統、影響國家安全。

  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的主要任務是為滿足我國空間天氣預警的需求規劃我國地基和天基空間天氣的監測目標與監測布局,建立監測數據的實時收集、處理系統,實時發布空間天氣現報、警報與預報,為我國衛星發射、在軌衛星安全、衛星返回安全、載人航天活動的安全、地面技術系統的安全、導航、通訊等應用部門服務,為國家安全服務,同時,為科學研究部門提供科學的觀測數據。

相關焦點

  • 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報導 近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項目建設表彰大會在京舉行。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等13家單位被授予「子午工程項目建設突出貢獻單位」稱號,相關同志被授予「子午工程項目建設突出貢獻者」和「子午工程項目建設優秀個人」稱號。  子午工程利用沿東半球120度子午線附近和北緯30度附近的15個綜合性觀測臺站,綜合運用地磁、無線電、光學和探空火箭等多種探測手段,連續監測地球空間環境中的有關參數,是一個大型空間環境地基監測系統。
  • 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中國天氣網
    空間天氣App新版於2020年11月18日正式上線,應用寶、360、AppStore等可以下載。2020年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空間天氣服務滿意度調查問卷。我們是怎麼發現新的太陽黑子群?怎麼辨別新的太陽周已經開始?
  • 空間天氣-中國天氣網
    2020年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空間天氣服務滿意度調查問卷。我們是怎麼發現新的太陽黑子群?怎麼辨別新的太陽周已經開始?我們現在已經進入第25個太陽周期中,預計2025年達到太陽活動峰值。2002年6月1日,「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獲批成立,7月1日正式開展空間天氣業務運行。2020年的6月21日,夏至、金環日食、父親節,三日同聚。火星探索之路漫漫,相信看完這篇科普,大家會對航天任務心存敬畏,對航天人多一分欽佩。
  • 空間天氣監測2019年度最後一次日食活動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韓大洋 程立渤報導 2019年12月26日13:05分,山東石島氣象臺的太陽光球色球望遠鏡最新監測圖像顯示,月球已進入太陽圓盤內。為監測此次日食過程,石島氣象臺將觀測間隔由3分鐘一次改為20秒一次。  由石島氣象臺拍攝的日食監測畫面,看起來紅彤彤的太陽被「咬掉一塊兒」。這也是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日常空間天氣觀測業務中的一部分。
  • 把握太陽的脈搏——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十年發展綜述
    而在探索的背後,有著一群默默無聞的支持者,他們把握太陽的脈搏,開展空間天氣業務研究,為探索宇宙提供不可或缺的保障。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的氣象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從2002年至今的十年間,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從無到有,成功構建了國家級空間天氣業務體系的主體框架,在國際和國內贏得了廣泛的認同和支持。
  • 鄭國光聽取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工作匯報
    6月28日,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聽取了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工作匯報,要求進一步明確定位,理清發展思路,推進空間天氣監測預警業務持續發展。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一同聽取匯報。    鄭國光對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成立九年來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他表示,九年來,空間天氣監測預警業務從無到有,邊建設邊應用邊服務,風雲系列衛星有效載荷的研發能力逐步加強,地面空間天氣監測預警觀測網逐步建立,業務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在國內外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
  • 颱風監測與預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颱風監測  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包括193部天氣雷達、超過2500個國家級觀測站、6萬多個自動氣象站及風雲系列衛星等組成的綜合觀測系統。自1988以來,中國成功發射16顆風雲衛星,目前9顆在軌運行。
  • 空間天氣業務布局和地基監測設備建設
    地基監測設備建設分布圖    自2008年起,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承擔了中國科學院重大科學建設項目:「子午工程」民口服務平臺和中國氣象局氣象監測與災害預警工程空間天氣地基監測設備的建設工作,從空間天氣業務「三帶六區」的業務布局出發,大力建設空間天氣地基監測系統,並與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搭載的空間天氣探測儀器一起,初步形成了利用自主數據全面觀測空間天氣狀況的天地基監測能力
  • 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成立十周年座談會召開
    莊白羽 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 胡亞 莊白羽報導 7月19日,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成立十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會議系統地總結了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成立十年來的工作,交流了空間天氣監測預報預警服務經驗,謀劃了空間天氣業務的未來發展。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出席座談會並講話,副局長宇如聰主持會議。
  • 中國氣象局部署應對寒潮天氣 要求強化監測分析提高服務針對性
    今冬以來最強寒潮天氣將於12月28日至31日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莊國泰要求各級氣象部門全力做好預報服務工作,尤其是強化監測分析,根據不同區域和行業需求提供更加精細和更有針對性的建議。在27日全國天氣大會商後,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餘勇組織召開專題會議,進一步部署寒潮天氣氣象服務工作。會議指出,此次寒潮天氣過程影響範圍廣、降溫劇烈、大風持續時間長,預計將對相關行業和公眾生活帶來較大影響。要切實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部署要求,發揚連續作戰精神,為人民生產生活提供有力保障。一要做好預警發布和應急響應工作,強化聯動會商,加強值班值守,切實落實責任。
  • 克州氣象局阿圖什電離層測高儀監測站
    中國氣象報記者 潘繼鵬 通訊員 趙媛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以下簡稱克州)電離層測高儀監測站於2010年7月下旬建成投入試運行。這也是新疆第一個電離層測高儀監測站。  2009年6月,新疆電離層測高儀站選址評審會在北京召開。8月,中國氣象局正式批准,將克州氣象局作為新疆電離層測高儀建設站址。  項目確定後,克州氣象局立即成立了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組織編寫建設實施方案。
  • 中國氣象局簡介-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我國已初步形成了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結合、門類比較齊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現代化大氣綜合觀測系統;基本組成了由天氣預報、氣候預測、人工影響天氣、乾旱監測與預報、雷電防禦、農業氣象與生態、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構成的氣象服務體系,氣象服務領域涉及工業、農業、漁業、商業、能源、交通、運輸、建築、林業、水利、國土資源、海洋、鹽業、環保、旅遊、航空、郵電、保險、消防等多個行業和部門。
  • 中國氣象局五大措施應對近期惡劣天氣(圖)
    11月1日,中國氣象局例行新聞發布會在中國氣象局科技大樓一樓多功能廳召開。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陳振林介紹了近期應對冷空氣、颱風等惡劣天氣的五大工作重點。中國網現場直播。一是加強領導,深入指導氣象服務工作。中國氣象局高度重視,嚴密監測強降雨、颱風、冷空氣等災害性天氣過程動態,上下聯動,全力做好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服務。
  • 氣象局:空間天氣利於「嫦娥一號」10月下旬發射
    我國探月「嫦娥計劃」第一顆衛星「嫦娥一號」已定於10月下旬擇機發射,據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預測,10月下旬,空間天氣整體平靜,對衛星發射、入軌的影響很小,利於「嫦娥一號」發射。新華社記者 周文杰 攝    「嫦娥一號」將依次經過大氣層、內外輻射帶、磁層、磁鞘和太陽風等多個完全不同的空間天氣區域,入軌後還將隨著月球的公轉周期性地穿越磁層和周邊區域。    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預測:10月24日至31日,地磁活動可能出現活躍或小磁暴,但空間天氣整體平靜,出現突發性太陽活動事件的可能性不大,對衛星發射、入軌的影響很小。
  • 中國氣象局部署全國天氣會商改進工作
    中國氣象局部署全國天氣會商改進工作突出精細特色 強化風險分析近日,中國氣象局印發關於進一步改進全國天氣會商工作的通知,貫徹落實全國汛期氣象服務再動員再部署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強化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做好汛期氣象服務,切實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 南京市氣象局 - 關於我們 -中國天氣網
    2006年12月16日,按照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印發的《地方國家氣象系統機構改革方案》(中編發[2001]1號)和中國氣象局《關於印發〈南京市國家氣象系統機構改革方案〉的通知》(氣發[2001]171號)文件要求,南京市氣象局與江蘇省氣象臺分離獨立建制並正式掛牌,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守榮和南京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陳家寶為南京市氣象局揭牌。
  • 空間天氣指數
    空間天氣App新版於2020年11月18日正式上線,應用寶、360、AppStore等可以下載。2020年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空間天氣服務滿意度調查問卷。我們是怎麼發現新的太陽黑子群?怎麼辨別新的太陽周已經開始?
  • 中國氣象局組織G20杭州峰會專題天氣會商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會商後聽取峰會氣象保障服務工作情況匯報,要求充分利用近年來氣象現代化成果,上下協同、齊心協力做好G20杭州峰會氣象保障服務。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許小峰在局應急辦,副局長矯梅燕在杭州市氣象臺,副局長於新文在中央氣象臺參加會商。
  • 最清晰的日食圖片來了 空間天氣望遠鏡看日食
    圖片來自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中心空間天氣地基觀測設備,山東石島太陽光球色球望遠鏡觀測圖像。(圖片來源: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12月26日,2019年最後一場日環食天象上演,不過環食帶不會經過我國境內,我國部分地區能觀測到日偏食。觀測太陽的專業望遠鏡看到的日食是什麼樣的?下面就帶您一睹為快。
  • 韓國氣象局採用RFID監測天氣變化
    由於南面的暴風雨經常在島上登陸,再經過大陸,因此濟州島成為韓國氣象局(KMA)預測天氣變化的主要的數據源。   不論是颱風和季風,還是暴風雨天氣,KMA 緊密追蹤濟州島的天氣狀況。在過去,KMA 採用有線溫度和風速感應器,結合數據機和蜂窩無線電來執行追蹤任務。然而,這種方式有幾個不足之處,一是在島上一些偏遠地區搭牽電纜難度很大,另一個是數據傳遞帶寬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