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座談會現場。 莊白羽 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 胡亞 莊白羽報導 7月19日,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成立十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會議系統地總結了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成立十年來的工作,交流了空間天氣監測預報預警服務經驗,謀劃了空間天氣業務的未來發展。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出席座談會並講話,副局長宇如聰主持會議。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座談會上講話。
鄭國光強調,要充分認識發展空間天氣監測預警業務對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意義。發展空間天氣業務既是保障經濟建設和國家安全的需要,也是大氣科學發展的趨勢,更是現代氣象業務發展的必然要求。監測空間天氣,對突發空間天氣事件及時預警,已經成為當前氣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國家安全的新任務。
鄭國光回顧了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的發展歷程,總結了我國空間天氣業務服務的成績和經驗。他特別指出,是在座的院士、專家推動了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的建立,幫助了中心的建設,指導著中心的發展。
鄭國光指出,十年來,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邊建設、邊運行、邊服務,已經基本形成了監測、預報、服務相結合的空間天氣業務體系,並與美國空間天氣預報中心共同擔任世界氣象組織空間天氣計劃協調小組聯合主席,協調國際空間天氣業務活動。經過十年的發展,空間天氣業務服務成績顯著,圓滿完成了神舟七號航天員出艙時間預報等重要活動的空間天氣保障任務,得到了廣大用戶單位的高度讚揚。
鄭國光表示,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的建設發展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部門優勢、隊伍特點。可以說,國家需求是我國空間天氣業務發展的根本動力,重視總體設計和項目推動是空間天氣業務發展的重要保障,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是空間天氣業務發展的有效途徑,科技創新是空間天氣業務發展的必由之路,開放合作是空間天氣業務發展的正確選擇,人才隊伍的默默奉獻、紮實工作是空間天氣業務發展的希望所在。
鄭國光特別感謝為了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發展而兢兢業業工作的中心職工,認為他們扎紮實實,不追名、不逐利,沒有被不理解壓倒、沒有因為技術水平低而氣餒放棄,以空間天氣業務發展為己任,為事業追求潛心學習實踐、虛心請教、加強合作、紮實工作,堅持主動做好各項服務,堅持十年不曾放棄。
鄭國光要求要清醒地看到空間天氣業務能力與國家需求的差距,要加倍努力、加大投入、加快完善空間天氣業務體系,不斷開創我國空間天氣業務發展的新局面。一要根據國家需求和學科發展趨勢,進一步完善我國空間天氣業務發展規劃,加快空間天氣業務發展;二要加強包括基礎設施、隊伍、業務平臺、服務手段在內的能力建設;三要完善開放平臺,進一步加強合作,推動資源共享;四要依靠科技進步,加大對空間天氣科學研究的投入,將更多的空間天氣科技成果應用到空間天氣業務服務平臺上;五要加大空間天氣的科普宣傳力度。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工莊國京,總參氣象水文局副局長林龍福,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一司副司長李國平,兩院院士劉振興、魏奉思、王水、塗傳詒、萬衛星、李澤椿、丁一匯、許健民及相關部門代表和專家出席座談會並發言,肯定了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10年來取得的成就,對未來的發展提出了殷切期望。
莊國京認為,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成立以來,為航天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空間天氣監測預警已成為航天和國民經濟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空間天氣監測預警會像天氣預報一樣,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林龍福對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在建設發展過程中給予軍隊相關業務建設的支持和在重大國防科研活動中提供空間天氣保障支持表示感謝,他認為,建立空間天氣服務保障業務體系是一項重要的戰略舉措,空間天氣領域軍民融合發展大有可為。
李國平表示,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在成立至今的十年間,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希望攜起手來,不斷為空間天氣事業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座談會後,與會人員參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
2002年6月1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中國氣象局成立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承擔我國空間天氣監測預警、預報發布和應用服務職責。經過十年的建設發展,我國空間天氣業務系統初具規模,基於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和地基空間天氣專業監測網的天地相結合的監測格局基本形成,已基本構建起數據流程以空間天氣因果鏈為依據、技術流程以全新預報規範為藍本的特色鮮明的預報業務系統。
(責任編輯:李文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