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

2020-12-04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報導 近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項目建設表彰大會在京舉行。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等13家單位被授予「子午工程項目建設突出貢獻單位」稱號,相關同志被授予「子午工程項目建設突出貢獻者」和「子午工程項目建設優秀個人」稱號。

  子午工程利用沿東半球120度子午線附近和北緯30度附近的15個綜合性觀測臺站,綜合運用地磁、無線電、光學和探空火箭等多種探測手段,連續監測地球空間環境中的有關參數,是一個大型空間環境地基監測系統。

  在子午工程的建設過程中,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承擔了子午工程中民用預報服務平臺的建設。「民用預報服務平臺集空間天氣數據的收集與處理、預報與用戶服務、數據與產品的存儲管理於一體,具備空間天氣預報與服務的業務能力,是子午工程兩大應用平臺之一。」該中心空間天氣室主任張效信介紹。

  記者了解到,該平臺建成運行後,在「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的發射與交會對接保障任務中,努力發揮子午工程監測數據的應用價值,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利用子午工程監測數據分析製作了相關預報產品,為航天工程的空間天氣保障發揮了重要作用。

  「 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根據初設要求,圓滿完成了民用預報服務平臺軟體和大屏幕會商系統的建設,順利通過了經理部組織的單位驗收和中國氣象局組織的部委驗收,同時配合子午工程總體通過了國家驗收。」與會專家在表彰大會上如是說。

  子午工程是「十一五」期間部署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是我國空間科學領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2008年1月正式開工,於2012年10月順利通過國家驗收並進入正式科學運行階段。

  (責任編輯:孫禕)

相關焦點

  • 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中國天氣網
    空間天氣App新版於2020年11月18日正式上線,應用寶、360、AppStore等可以下載。2020年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空間天氣服務滿意度調查問卷。我們是怎麼發現新的太陽黑子群?怎麼辨別新的太陽周已經開始?
  • 鄭國光聽取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工作匯報
    6月28日,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聽取了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工作匯報,要求進一步明確定位,理清發展思路,推進空間天氣監測預警業務持續發展。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一同聽取匯報。    鄭國光對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成立九年來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他表示,九年來,空間天氣監測預警業務從無到有,邊建設邊應用邊服務,風雲系列衛星有效載荷的研發能力逐步加強,地面空間天氣監測預警觀測網逐步建立,業務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在國內外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
  • 把握太陽的脈搏——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十年發展綜述
    而在探索的背後,有著一群默默無聞的支持者,他們把握太陽的脈搏,開展空間天氣業務研究,為探索宇宙提供不可或缺的保障。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的氣象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從2002年至今的十年間,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從無到有,成功構建了國家級空間天氣業務體系的主體框架,在國際和國內贏得了廣泛的認同和支持。
  • 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成立十周年座談會召開
    莊白羽 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 胡亞 莊白羽報導 7月19日,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成立十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會議系統地總結了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成立十年來的工作,交流了空間天氣監測預報預警服務經驗,謀劃了空間天氣業務的未來發展。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出席座談會並講話,副局長宇如聰主持會議。
  • 空間天氣監測_中國氣象局
    空間天氣監測         空間天氣對人類影響  為「嫦娥二號」提供空間天氣數據    空間天氣是指日地系統整體的物理狀態它影響空間活動的安全、影響空間與地面目標的精確定位、影響通訊、影響地面的技術系統、影響國家安全。
  • 空間天氣-中國天氣網
    2020年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空間天氣服務滿意度調查問卷。我們是怎麼發現新的太陽黑子群?怎麼辨別新的太陽周已經開始?我們現在已經進入第25個太陽周期中,預計2025年達到太陽活動峰值。2002年6月1日,「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獲批成立,7月1日正式開展空間天氣業務運行。2020年的6月21日,夏至、金環日食、父親節,三日同聚。火星探索之路漫漫,相信看完這篇科普,大家會對航天任務心存敬畏,對航天人多一分欽佩。
  • 空間天氣業務布局和地基監測設備建設
    地基監測設備建設分布圖    自2008年起,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承擔了中國科學院重大科學建設項目:「子午工程」民口服務平臺和中國氣象局氣象監測與災害預警工程空間天氣地基監測設備的建設工作,從空間天氣業務「三帶六區」的業務布局出發,大力建設空間天氣地基監測系統,並與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搭載的空間天氣探測儀器一起,初步形成了利用自主數據全面觀測空間天氣狀況的天地基監測能力
  • 空間天氣監測2019年度最後一次日食活動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韓大洋 程立渤報導 2019年12月26日13:05分,山東石島氣象臺的太陽光球色球望遠鏡最新監測圖像顯示,月球已進入太陽圓盤內。為監測此次日食過程,石島氣象臺將觀測間隔由3分鐘一次改為20秒一次。  由石島氣象臺拍攝的日食監測畫面,看起來紅彤彤的太陽被「咬掉一塊兒」。這也是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日常空間天氣觀測業務中的一部分。
  • 張慶偉在省氣象局天氣預報預警中心調度指揮應對極端天氣工作
    張慶偉在省氣象局天氣預報預警中心調度指揮應對極端天氣工作時強調積極應對暴雪大風極端天氣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黑龍江日報19日訊 (記者 曹忠義)19日上午,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慶偉來到黑龍江省氣象局天氣預報預警中心,調度指揮應對暴雪大風極端天氣工作
  • 中國氣象局簡介-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大氣成分分析與預警預報、空間天氣預警、沙塵暴天氣監測與預報、防雷裝置檢測和工程專業設計、健康和醫療氣象、突發公共事件緊急響應等氣象保障業務和服務也迅速發展。目前,氣象服務已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與國家安全各個領域,氣象服務的社會經濟效益投入與產出比達到了1∶40。  我國形成了氣象科學技術基礎性研究、高新技術研究和應用開發研究體系。
  • 中國氣象局:「十三五」時期災害性天氣預警準確率提升3.5%
    12月新聞發布會,中國氣象局辦公室副主任鄭江平在介紹「十三五」時期氣象事業發展成就時表示,與「十二五」期間相比,常規氣象要素短期預報準確率平均提升2.28%,災害性天氣預警準確率提升3.5%。據了解,截至今年10月,暴雨預警準確率達到89%,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至38分鐘;颱風路徑預報24小時誤差減小到65公裡,穩居國際先進行列; PM2.5、臭氧汙染氣象條件預報時效提高到15天;對拉尼娜、厄爾尼諾等氣候事件的預測能力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天氣預報覆蓋「一帶一路」沿線243個城市。
  • 克州氣象局阿圖什電離層測高儀監測站
    這也是新疆第一個電離層測高儀監測站。  2009年6月,新疆電離層測高儀站選址評審會在北京召開。8月,中國氣象局正式批准,將克州氣象局作為新疆電離層測高儀建設站址。  項目確定後,克州氣象局立即成立了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組織編寫建設實施方案。
  • 颱風監測與預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颱風監測  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包括193部天氣雷達、超過2500個國家級觀測站、6萬多個自動氣象站及風雲系列衛星等組成的綜合觀測系統。自1988以來,中國成功發射16顆風雲衛星,目前9顆在軌運行。
  • 最清晰的日食圖片來了 空間天氣望遠鏡看日食
    圖片來自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中心空間天氣地基觀測設備,山東石島太陽光球色球望遠鏡觀測圖像。(圖片來源: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12月26日,2019年最後一場日環食天象上演,不過環食帶不會經過我國境內,我國部分地區能觀測到日偏食。觀測太陽的專業望遠鏡看到的日食是什麼樣的?下面就帶您一睹為快。
  • 連續40天暴雨預警!瞭望專訪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極端天氣頻發,我們...
    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餘勇:面對極端天氣 我們怎麼辦截至7月11日,連續40天——6月2日至7月11日,中央氣象臺連續發布暴雨預警,成為2007年開展暴雨預警業務以來歷時最長的一次。「我國是遭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餘勇說,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強降雨、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趨勢愈加明顯。
  • 空間天氣指數
    空間天氣App新版於2020年11月18日正式上線,應用寶、360、AppStore等可以下載。2020年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空間天氣服務滿意度調查問卷。我們是怎麼發現新的太陽黑子群?怎麼辨別新的太陽周已經開始?
  • 中國氣象局極端天氣氣候與水文地質災害研究中心落戶中國地質大學
    6月8日,「中國氣象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極端天氣氣候與水文地質災害研究中心」正式落戶中國地質大學。該研究中心依託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和我校,將結合雙方優勢,通過探索大氣低層與地表淺層(關鍵帶)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實現大氣科學與水文地質學的學科交叉,促進科研和業務部門的融合,提升氣象行業服務國家防災減災的能力。研究中心將在極端天氣氣候-水文地質災害一體化監測、發生機理及預報預警與風險評估等三個方向,開展協同創新。力爭通過5—10年的努力,建成國際一流的研究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
  • 中國氣象局五大措施應對近期惡劣天氣(圖)
    11月1日,中國氣象局例行新聞發布會在中國氣象局科技大樓一樓多功能廳召開。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陳振林介紹了近期應對冷空氣、颱風等惡劣天氣的五大工作重點。中國網現場直播。一是加強領導,深入指導氣象服務工作。中國氣象局高度重視,嚴密監測強降雨、颱風、冷空氣等災害性天氣過程動態,上下聯動,全力做好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服務。
  • 氣象局:空間天氣利於「嫦娥一號」10月下旬發射
    我國探月「嫦娥計劃」第一顆衛星「嫦娥一號」已定於10月下旬擇機發射,據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預測,10月下旬,空間天氣整體平靜,對衛星發射、入軌的影響很小,利於「嫦娥一號」發射。新華社記者 周文杰 攝    「嫦娥一號」將依次經過大氣層、內外輻射帶、磁層、磁鞘和太陽風等多個完全不同的空間天氣區域,入軌後還將隨著月球的公轉周期性地穿越磁層和周邊區域。    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預測:10月24日至31日,地磁活動可能出現活躍或小磁暴,但空間天氣整體平靜,出現突發性太陽活動事件的可能性不大,對衛星發射、入軌的影響很小。
  • 閩南建新天氣雷達系統 完善臺海南部天氣監測預警
    閩南建新天氣雷達系統 完善臺海南部天氣監測預警 2015-03-19 22:44:04>   中新社漳州3月19日電 (林麗君 李曉婷)福建漳州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雷達信息處理中心將於2015年底建設完成並投入運行,增強對臺灣海峽南部海域海洋天氣的監測和預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