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
12月4日,中國氣象局舉行12月新聞發布會,中國氣象局辦公室副主任鄭江平在介紹「十三五」時期氣象事業發展成就時表示,與「十二五」期間相比,常規氣象要素短期預報準確率平均提升2.28%,災害性天氣預警準確率提升3.5%。
據了解,截至今年10月,暴雨預警準確率達到89%,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至38分鐘;颱風路徑預報24小時誤差減小到65公裡,穩居國際先進行列; PM2.5、臭氧汙染氣象條件預報時效提高到15天;對拉尼娜、厄爾尼諾等氣候事件的預測能力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天氣預報覆蓋「一帶一路」沿線243個城市。
中國氣象局辦公室副主任鄭江平
「預報能力的提升,源自技術的進步。」鄭江平說,他介紹,我國GRAPES全球模式解析度達25公裡,區域模式解析度達3公裡;全球氣候模式解析度達到45公裡,研發的區域氣候模式解析度達到30公裡。智能網格預報正式業務運行,30天內預報空間解析度達到5公裡,24小時預報時間解析度精細到1小時,「中國成為實現數位化網格預報的少數國家。」
同時,「十三五」期間,氣象部門聚焦預警信息發布「最後一公裡」問題,建成國、省、市、縣四級相互銜接、規範統一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橫向匯集16個部門76類預警信息,實現預警信息1分鐘內到達受影響地區應急責任人、3分鐘內覆蓋應急聯動部門、10分鐘內有效覆蓋公眾和社會媒體。
據悉,全國預警信息立體傳播網絡累計服務超過10億人次,公眾覆蓋率達87.3%。開展基於5G通信的預警信息靶向發布試點工作,發布正確率提升至99.98%。
此外,「十三五」期間,我國觀測站網建設取得歷史性進步,全國1185個貧困鄉鎮實現自動氣象站全覆蓋。截至今年11月,我國近4萬個鄉鎮實現了自動氣象站的全覆蓋,自動氣象站總數達到68762個。
鄭江平介紹,五年來,全國新增組網運行新一代天氣雷達36部,正式業務運行的新一代天氣雷達總數達216個。地面氣象觀測全面實現自動化,觀測頻次提高4倍到8倍,觀測數據傳輸用時由分鐘級優化至秒級。
與此同時,風雲四號A星、風雲三號D星、風雲二號H星先後加入風雲氣象衛星「大家族」,形成「多星在軌、組網觀測、統籌運行、互為備份、適時加密」的氣象衛星監測「天網」,「7顆風雲氣象衛星在軌穩定運行,為全球115個國家和地區,數十萬個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30個國家建成風雲衛星數據直收站,29個國家註冊成為風雲衛星國際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用戶。」鄭江平說。
鄭江平透露,截至2020年,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佔GDP比例從20世紀90年代的3.4%下降至0.6%,「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進一步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