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遼寧氣象事業持續快速發展,氣象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氣象防災減災體系不斷完善。遼寧省氣象局向應急責任人發送氣象災害預警簡訊1.86億條,為「十二五」時期的3.8倍。有效應對2017年岫巖特大暴雨、2018年歷史罕見高溫、2019年「利奇馬」颱風、2020年颱風「三連擊」,圓滿完成本溪思山嶺鐵礦事故等氣象應急保障。12月3日,遼寧省氣象局曬出「十三五」成績單。
營口、瀋陽和大連3個基本站
獲世界百年氣象站認定
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從省氣象局了解到,「十三五」期間全省累計增加降水115億立方米。營口、瀋陽和大連3個基本站獲世界百年氣象站認定,熊嶽基本站獲中國百年氣象站認定。其中,瀋陽氣象站的前身可追溯到1887年,基督教教士在瀋陽初建觀象臺,最早使用儀器進行觀測。1895至1904年,清朝海關建立了奉天觀象臺,遺憾的是,這一時期沒有留下觀測數據和觀測場的有關資料。1905年,日本中央觀象臺在奉天觀象臺原址建立了奉天第八臨時觀測所,觀測資料保存至今,其氣象觀測項目有相對溼度、絕對溼度、降水量、總低雲量、天氣現象、風向風速、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地面溫度、日照、蒸發量、雪深、5釐米—500釐米地溫等。由於戰亂,1945年8月至1948年11月,瀋陽觀象臺停止觀測。為了保護資料和設備,觀象臺的工作人員艱難度日,在街上擺攤炒花生、瓜子,甚至賣家具、破舊儀器,以此補貼生計。在那個兵荒馬亂、人人自危的時期,雖然觀測工作中斷了,但1905年以來的觀測資料卻完好無損地保存了下來。1948年12月,東北氣象臺成立了。1954年8月,東北氣象臺改稱中央氣象局瀋陽中心氣象臺,下設觀測科,承擔地面、探空、高空等大氣探測任務。此後,瀋陽中心氣象臺名稱又經過各種變化,2009年,相關部門重新將名稱改回瀋陽觀象臺,並恢復國家基本氣象站觀測業務。
全省平均氣象災害
預警準確率達到92.2%
氣象預報預測預警更加精準氣象預報預警體系日趨完善,完善睿圖東北(亞)區域數值預報系統和快速循環更新同化系統,最小時空解析度達到1小時3公裡,預報可用時效72小時,完善了海洋、環境專業氣象數值預報模式。建成0-30天精細化智能網格預報業務體系並實現業務化運行,預報要素含9種氣象要素、13類災害性天氣,預報最小時空解析度分別達到1小時、1公裡,區域性暴雨無漏報。
氣象預報預測質量穩步提升,「十三五」期間,全省24小時晴雨(雪)、氣溫預報準確率分別為91.2%和84.2%,較「十二五」末提高0.3個百分點和5.3個百分點,全省平均氣象災害預警準確率達到了92.2%,強對流預警時間提前至69分鐘,降水、氣溫平均月預測評分較「十二五」末提高6個百分點。
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高級記者 呂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