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我省氣象大數據出爐 3個基本站獲世界百年氣象站認定

2020-12-05 瀟湘晨報

全省建設 1605 個地面氣象觀測站,平均站網密度達到 9.6 公裡,暴雨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精細到鄉鎮,全省平均氣象災害預警準確率達到 92.2%,強對流預警時間提前至 69 分鐘,營口、瀋陽和大連 3 個基本站獲世界百年氣象站認定,熊嶽基本站獲中國百年氣象站認定。

昨日,遼寧省氣象局發布 " 十三五 " 期間的氣象數據,我省氣象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氣象防災減災體系不斷完善,為 " 十四五 " 氣象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發送預警簡訊 1.86 億條

" 十三五 " 時期,省氣象局向應急部門發送氣象災害預警簡訊 1.86 億條,為 " 十二五 " 時期的 3.8 倍。有效應對 2017 年岫巖特大暴雨、2018 年歷史罕見高溫、2019 年 " 利奇馬 " 颱風、2020 年颱風 " 三連擊 ",圓滿完成了瀋陽棋盤山林火、本溪思山嶺鐵礦事故氣象應急保障。氣象災害損失佔 GDP 比例由 " 十二五 " 時期的 0.44% 下降到 " 十三五 " 時期的 0.31%。全省爆炸和火災危險場所防雷裝置定期檢測覆蓋率達到 100%。

大櫻桃、南國梨

注入氣象元素

同時,省氣象局開展了 " 直通式 " 智慧農業服務,編制 500 餘項氣象服務指標,保障糧食安全,致力打造遼寧氣候好產品,開展大櫻桃、南果梨、小米等 15 種農作物氣候品質評價,為遼寧農產品品質賦能。

據了解,氣候品質評價可以詳細呈現農作物種植氣候環境評價資料,在這之前,氣象局會組織業務人員多次深入農作物種植基地對其生長環境進行實地考察,並對農作物整個生育期的生長技術規程進行跟蹤,比如設定大櫻桃等農作物氣候品質評價指標,建立氣候品質評價模型,最後得出評價等級,這為提高農產品品質和附加值注入新的氣象科技元素。

開展保障糧食安全生產氣象保障,人工增雨(雪)作業保護面積覆蓋全省,人工防雹作業年均保護面積達到 1.1 萬平方公裡," 十三五 " 期間全省累計增加降水 115 億立方米。開展瀋陽垃圾發電廠、盤錦海港化工泊位等工程氣候可行性論證,推進區域性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

建 1605 個氣象觀測站

建設 1605 個地面氣象觀測站,平均站網密度達到 9.6 公裡,地面氣象觀測全部實現自動化;建設 3 部風廓線雷達、2 部地波雷達、2 部移動式雙偏振都卜勒天氣雷達、1 部移動式風廓線雷達和 63 個全球定位系統氣象觀測(GPS/MET)站,4 個霧霾天氣探空觀測站;建設全省 52 個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和 8 座測風塔。綜合氣象觀測業務在全國率先通過 ISO9001 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營口、瀋陽和大連 3 個基本站獲世界百年氣象站認定,熊嶽基本站獲中國百年氣象站認定。

預警時間提至 69 分鐘

氣象預報預警體系日趨完善,最小時空解析度達到 1 小時 3 公裡,預報可用時效 72 小時,完善了海洋、環境專業氣象數值預報模式。建成 0-30 天精細化智能網格預報業務體系並實現業務化運行,預報要素含 9 種氣象要素、13 類災害性天氣,預報最小時空解析度分別達到 1 小時、1 公裡,區域性暴雨無漏報。

建立了延伸期 - 月 - 季的精細化網格氣候預測業務。完善精細到縣和鄉鎮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業務系統,暴雨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精細到鄉鎮。" 十三五 " 期間,全省 24 小時晴雨(雪)、氣溫預報準確率分別為 91.2% 和 84.2%,較 " 十二五 " 末提高 0.3 個百分點和 5.3 個百分點,全省平均氣象災害預警準確率達到了 92.2%,強對流預警時間提前至 69 分鐘,降水、氣溫平均月預測評分較 " 十二五 " 末提高 6 個百分點。

信息採集傳輸達分鐘級

自動氣象站信息採集和傳輸達到分鐘級;雷達探測信息達到 6 分鐘體掃,實現雷達基數據流傳輸;衛星數據 5 分鐘落地。初步形成 " 數算一體 " 的能力,有效支撐我省未來 " 雲 + 端 " 的氣象業務發展

另外,我省氣象科技創新平臺日趨完善,完善 6 個野外科學試驗基地和盤錦國家氣候觀象臺,建成遼寧省農業氣象災害重點實驗室和東北冷渦研究重點開放實驗室。

【來源:遼瀋晚報·ZAKER瀋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預報準確率達91.2% 營口瀋陽大連三站獲認定「世界百年氣象站」
    「十三五」時期,遼寧氣象事業持續快速發展,氣象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氣象防災減災體系不斷完善。遼寧省氣象局向應急責任人發送氣象災害預警簡訊1.86億條,為「十二五」時期的3.8倍。
  • 「十三五」期間遼寧平均氣象災害預警準確率超九成
    「十三五」期間,遼寧省地面氣象觀測站平均站網密度達到9.6公裡;平均氣象災害預警準確率達到92.2%;累計增加降水115億立方米;營口、瀋陽和大連3個基本站獲世界百年氣象站認定,熊嶽基本站獲中國百年氣象站認定……12月3日,遼寧省氣象局發布「
  • 官宣:226個!中國氣象局公布第二批百年氣象站名錄
    這是繼2018年公布首批433個百年氣象站後的新一批名單。至此,我國百年氣象站共計659個。百年氣象站將在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的長期保護、氣象觀測數據的搶救和應用研究、氣象人文科技歷史的傳承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經濟社會建設和氣象事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 蕪湖國家氣象觀測站入選「中國百年氣象站」
    日前,蕪湖國家氣象觀測站被中國氣象局正式認定為「中國百年氣象站」,蕪湖國家氣象觀測站就此成為全國僅有的12個百年氣象站之一,這也是安徽省目前唯一的全國百年臺站  蕪湖國家氣象觀測站始建於1880年3月,由法國人金式玉在蕪湖鶴兒山(今吉和街天主教堂)建立蕪湖測候站開展氣象觀測,距今已有138年。  蕪湖氣象站目前開展觀測的氣象要素包括氣壓、氣溫、溼度、風向、風速、降水、草溫、淺層深層地溫、雪深、日照、電線積冰、凍土、能見度、天氣現象等。
  • 鹹豐國家氣象觀測站成功進入國家百年氣象站名錄
    本網訊 記者 (尚飛 譚俊 )9月27日,國家氣象局公布第二批百年氣象站名錄,鹹豐國家氣象觀測站名列其中。中國百年氣象站認定工作,是為了加強氣象站的保護以及人文與科技的傳承,促進氣象站持續穩定運行,是對當地氣象部門工作的高度認可,分百年站、七十五年站和五十年站認定三類。各類氣象站在申報時都要滿足相應的條件,此次認定共計226個入選,鹹豐國家氣象觀測站名列其中,至此,我國百年氣象站共計659個。
  • 蕪湖國家氣象站入選世界百年氣象站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0月11日,建站已百年的蕪湖國家氣象站日前被世界氣象組織(WMO)執行理事會認證為世界百年氣象站。蕪湖氣象站簡介蕪湖國家氣象觀測站建立於1880,由法國人金式玉在蕪湖鶴兒山(今吉和街天主教堂)建立蕪湖測候站開展氣象觀測,距今已有140年歷史。蕪湖國家氣象觀測站滿足運行時間百年以上、缺測不超過10%(不含戰爭和災害等影響)、遷站沒有造成氣候特徵變化等9個評選條件。
  • 中國百年氣象站徽標牌匾上蘊何乾坤?
    6月4日,首批433個「中國百年氣象站」完成認定。與這份沉甸甸的「中國百年氣象站」名單一同出爐的,還有433個「百年風雨見證者」的專屬牌匾和證書。  匾額歷史悠久,歷經歲月沉澱與打磨,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中一個自成體系的分支。它在精神上的鼓勵、激勵作用,也從古代一直延續到了當代。怎樣在小小的匾額中以小見大?靠的就是上面的文飾、圖案。  那麼,這套「中國百年氣象站」匾額和證書上的「乾坤氣象」,你能解出幾個?
  • 安徽蕪湖百年氣象站的前世今生
    ,坐落著一座由中國氣象局認定的「中國百年氣象站」——蕪湖國家氣象觀測站。2018年04月24日 15:211937年,因抗日戰爭爆發,蕪湖氣象觀測站被迫停止工作,連續數十年的觀測記錄因此中斷。1954年,蕪湖市首個符合國家氣象觀測規範的觀測場,在鏡湖區張家山的一塊平地上建成。建站之初,全站上下只有7名職工。
  • 天水有座百年氣象站
    天水有座百年氣象觀測站□新天水記者 孫鎮12月1日早晨剛上班,秦州區氣象局副局長吳婷芳就來到氣象服務業務平臺,向24小時業務值班員李曉鶴了解當日凌晨開始的降雪情況。副局長張浩良開啟大屏幕,在省—市—縣氣象會商高清視頻系統中分析衛星雲圖、查看雷達回波圖走勢,結合實時氣象要素數據,組織業務人員開展天氣會商,製作發布天氣預報。緊湊的工作流程,先進的設備,讓人很難想像,為這個氣象服務業務平臺提供氣象觀測數據的,竟然是一座有著百年歷史的國家級氣象觀測站。
  • 探訪長春百年氣象站探空氣球:萬米高空的聽診器
    8月12日,長春國家基準氣候站氣象觀測員孫克敏在放飛探空氣球。長春國家基準氣候站是世界氣象組織認定的「百年氣象站」,是全國八個長期保留人工觀測的臺站之一。探空氣球攜帶的探空儀猶如一個聽診器,從低空逐層掃描至高空,從而獲得空中各個層次的氣壓、溫度、溼度、風向、風速等氣象要素值,探測的高空基本氣象資料要參與國內、國際氣象資料交換。早上6點45分,長春國家基準氣候站氣象觀測員孫克敏在為探空氣球充氣。
  • 奈曼出了個國家「百年站」!
    近日奈曼旗青龍山國家氣象觀測站被中國氣象局認定為「中國百年氣象站」近日,青龍山國家氣象觀測站被中國氣象局認定為第二批 「中國百年氣象站」。青龍山國家氣象觀測站始建於1967年1月1日,位於通遼市奈曼旗南部山區,屬於國家二級艱苦臺站,至今已連續觀測五十三年,在旗政府和氣象主管機構的雙重管理下,探測環境保持良好,從未發生臺站遷移現象,觀測數據符合代表性、長期性、連續性的氣候資料要求,滿足全球氣候研究及地方防災減災需求,依據《中國百年氣象站認定管理辦法》的遴選條件,被中國氣象局認定為「全國百年老站(五十年
  • 走進南寧國家基本氣象站:24小時捕風捉雨 氣象觀測故事多
    近日,我們走進南寧國家基本氣象站,這是被中國氣象局認定的中國百年氣象站,了解這些被稱為 " 觀測天空表情的人 " 的氣象觀測員工作。韋雨汶說,為了每一個觀測要素與世界所有氣象站同步,確保數據具有代表性、準確性和比較性,必須嚴格按照中國氣象局規定的時間完成。那時候,短短的 20 分鐘都像在戰場 " 打仗 ",每分每秒都很緊張,容不得半點遲疑與失誤。
  • 中國氣象局:「十三五」時期災害性天氣預警準確率提升3.5%
    」時期氣象事業發展成就時表示,與「十二五」期間相比,常規氣象要素短期預報準確率平均提升2.28%,災害性天氣預警準確率提升3.5%。同時,「十三五」期間,氣象部門聚焦預警信息發布「最後一公裡」問題,建成國、省、市、縣四級相互銜接、規範統一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橫向匯集16個部門76類預警信息,實現預警信息1分鐘內到達受影響地區應急責任人、3分鐘內覆蓋應急聯動部門、10分鐘內有效覆蓋公眾和社會媒體。
  • 回看「十三五」期間氣象科技發展
    回眸「十三五」,喜看新氣象系列報導之④短短五年內,從新一代風雲氣象衛星到大型無人機再到地面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從「天擎」「天鏡」「天衡」「天衍」到不斷升級的數值預報體系再到氣候系統模式,「十三五」時期氣象部門在「厚積」的基礎上發力,鍛造出諸多「利器」,為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 「十三五」甘肅新增256套國家級天氣觀測站 氣象預警信息覆蓋率達...
    中國甘肅網1月13日訊(本網記者 李紅軍)記者今天從甘肅省氣象局獲悉,「十三五」期間,在省政府和中國氣象局的雙重領導和支持下,我省氣象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氣象事業取了長足發展。「十三五」期間,省政府先後出臺《關於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的意見》《甘肅省「十三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等指導性文件,省氣象局同時籤訂省部合作協議,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共同推動甘肅氣象現代化建設的合力,氣象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全省新增256套國家級天氣觀測站,新建3部天氣雷達,區域站鄉鎮覆蓋率達到95.81%,貧困縣鄉鎮覆蓋率達100%。
  • 我省氣象預報預測質量穩步提升
    我省氣象預報預測質量穩步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精細到鄉鎮為提高我省氣象現代化水平,並完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我省氣象部門在「十三五」期間加大自動化能力建設,在促進氣象綜合觀測能力提升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氣象預報預測預警的精準度。
  • 這份十三五氣象事業成績單告訴你
    今天(4日)下午,中國氣象局辦公室副主任鄭江平介紹了「十三五」期間氣象事業發展的情況。一、氣象觀測站網建設:近4萬個鄉鎮自動氣象站全覆蓋「十三五」期間,我國觀測站網建設取得歷史性進步,全國氣象監測能力穩步提升,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全國1185個貧困鄉鎮實現自動氣象站全覆蓋;我國近4萬個鄉鎮已實現了自動氣象站的全覆蓋
  • 高樓夾縫中的氣象觀測站
    兩年19個氣象臺站探測環境遭破壞今年4月,株洲市規劃局修改城東一個名為「紫東苑」的商品房項目設計高度,7棟房子由原來22層高分別不等地降低了5至8層。株洲市氣象局終於鬆了口氣。該樓盤位於株洲氣象觀測站北面約200至300米之間,這個觀測站是國家最高級別站——基準氣候站,其觀測數據要參與國際交換。
  • 傳承北極閣文化 書寫江蘇氣象新篇章
    近年來,江蘇省氣象局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貫徹落實中國氣象局與省委、省政府各項部署,積極融入國家和江蘇重大發展戰略。中國氣象局、江蘇省政府共同推進江蘇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建設,全面組織部署,構建了上下聯動、齊抓共管、時序推進的政府主導工作機制。
  • 烏鞘嶺氣象站經常@華中科技大學,快來康康是為何?
    他來到室內觀測大屏前,注視著溫度、氣壓、環境溼度、風向、風速等一系列氣象數據,經過一番分析、研判,他拿起電話,向遠在湖北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專家打電話:「烏鞘嶺將有一次雨雪降溫過程,人工增雨雪試驗站設備可以開機。」位於烏鞘嶺氣象站內的華中科技大學人工增雨雪試驗基地烏鞘嶺有雨雪天氣,與華中科技大學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