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建設 1605 個地面氣象觀測站,平均站網密度達到 9.6 公裡,暴雨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精細到鄉鎮,全省平均氣象災害預警準確率達到 92.2%,強對流預警時間提前至 69 分鐘,營口、瀋陽和大連 3 個基本站獲世界百年氣象站認定,熊嶽基本站獲中國百年氣象站認定。
昨日,遼寧省氣象局發布 " 十三五 " 期間的氣象數據,我省氣象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氣象防災減災體系不斷完善,為 " 十四五 " 氣象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發送預警簡訊 1.86 億條
" 十三五 " 時期,省氣象局向應急部門發送氣象災害預警簡訊 1.86 億條,為 " 十二五 " 時期的 3.8 倍。有效應對 2017 年岫巖特大暴雨、2018 年歷史罕見高溫、2019 年 " 利奇馬 " 颱風、2020 年颱風 " 三連擊 ",圓滿完成了瀋陽棋盤山林火、本溪思山嶺鐵礦事故氣象應急保障。氣象災害損失佔 GDP 比例由 " 十二五 " 時期的 0.44% 下降到 " 十三五 " 時期的 0.31%。全省爆炸和火災危險場所防雷裝置定期檢測覆蓋率達到 100%。
大櫻桃、南國梨
注入氣象元素
同時,省氣象局開展了 " 直通式 " 智慧農業服務,編制 500 餘項氣象服務指標,保障糧食安全,致力打造遼寧氣候好產品,開展大櫻桃、南果梨、小米等 15 種農作物氣候品質評價,為遼寧農產品品質賦能。
據了解,氣候品質評價可以詳細呈現農作物種植氣候環境評價資料,在這之前,氣象局會組織業務人員多次深入農作物種植基地對其生長環境進行實地考察,並對農作物整個生育期的生長技術規程進行跟蹤,比如設定大櫻桃等農作物氣候品質評價指標,建立氣候品質評價模型,最後得出評價等級,這為提高農產品品質和附加值注入新的氣象科技元素。
開展保障糧食安全生產氣象保障,人工增雨(雪)作業保護面積覆蓋全省,人工防雹作業年均保護面積達到 1.1 萬平方公裡," 十三五 " 期間全省累計增加降水 115 億立方米。開展瀋陽垃圾發電廠、盤錦海港化工泊位等工程氣候可行性論證,推進區域性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
建 1605 個氣象觀測站
建設 1605 個地面氣象觀測站,平均站網密度達到 9.6 公裡,地面氣象觀測全部實現自動化;建設 3 部風廓線雷達、2 部地波雷達、2 部移動式雙偏振都卜勒天氣雷達、1 部移動式風廓線雷達和 63 個全球定位系統氣象觀測(GPS/MET)站,4 個霧霾天氣探空觀測站;建設全省 52 個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和 8 座測風塔。綜合氣象觀測業務在全國率先通過 ISO9001 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營口、瀋陽和大連 3 個基本站獲世界百年氣象站認定,熊嶽基本站獲中國百年氣象站認定。
預警時間提至 69 分鐘
氣象預報預警體系日趨完善,最小時空解析度達到 1 小時 3 公裡,預報可用時效 72 小時,完善了海洋、環境專業氣象數值預報模式。建成 0-30 天精細化智能網格預報業務體系並實現業務化運行,預報要素含 9 種氣象要素、13 類災害性天氣,預報最小時空解析度分別達到 1 小時、1 公裡,區域性暴雨無漏報。
建立了延伸期 - 月 - 季的精細化網格氣候預測業務。完善精細到縣和鄉鎮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業務系統,暴雨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精細到鄉鎮。" 十三五 " 期間,全省 24 小時晴雨(雪)、氣溫預報準確率分別為 91.2% 和 84.2%,較 " 十二五 " 末提高 0.3 個百分點和 5.3 個百分點,全省平均氣象災害預警準確率達到了 92.2%,強對流預警時間提前至 69 分鐘,降水、氣溫平均月預測評分較 " 十二五 " 末提高 6 個百分點。
信息採集傳輸達分鐘級
自動氣象站信息採集和傳輸達到分鐘級;雷達探測信息達到 6 分鐘體掃,實現雷達基數據流傳輸;衛星數據 5 分鐘落地。初步形成 " 數算一體 " 的能力,有效支撐我省未來 " 雲 + 端 " 的氣象業務發展
另外,我省氣象科技創新平臺日趨完善,完善 6 個野外科學試驗基地和盤錦國家氣候觀象臺,建成遼寧省農業氣象災害重點實驗室和東北冷渦研究重點開放實驗室。
【來源:遼瀋晚報·ZAKER瀋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