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南寧國家基本氣象站:24小時捕風捉雨 氣象觀測故事多

2020-12-05 瀟湘晨報

曾經日夜不停定時人工觀測 如今全面自動化數據更精細

24 小時捕風捉雨 氣象觀測故事多

陰晴冷暖如何變化?風雨雷電何時到來?在一般人眼裡,氣象觀測員的工作似乎挺浪漫,能嗅到春天的第一絲氣息,能捕捉到夏天的第一道閃電,能第一時間見到冬日的霧凇……但其實他們的工作卻是遠離繁華都市到郊外,常年與冰冷的設備和數據為伴,每天 24 小時堅守記錄陰晴冷暖,是艱辛、瑣碎而枯燥的,毫無浪漫可言。

近日,我們走進南寧國家基本氣象站,這是被中國氣象局認定的中國百年氣象站,了解這些被稱為 " 觀測天空表情的人 " 的氣象觀測員工作。

觀測員必須風雨無阻提前到達 " 戰場 "

時間節點:上世紀 90 年代

工作特徵:氣象數據全靠人工觀測記錄

百葉箱、地溫、日照計、蒸發器……在位於邕寧區張村的南寧國家基本氣象站裡,數十臺觀測儀器有序地分布在氣象觀測場內。對這些觀測場的 " 寶貝 ",南寧國家基本氣象站站長韋雨汶如數家珍:" 日照計用來測量每天日照時間,雨量器用來測降雨量,轉動的風杯用來測風向,百葉箱裡面有兩套共四根的是測量溫度和溼度用的溫、溼傳感器…… "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氣象觀測非常講究科學性,就連百葉箱本身也是有學問的,1.5 米的統一高度是確保了數據和國際接軌,方便統計。韋雨汶介紹說,地面站觀測員每天 24 小時連續觀測雲、能見度、降水、氣溫、氣壓、溼度等天氣數據。在 2004 年之前,觀測全靠人工,每天 8 次定時觀測。觀測員每天必須風雨無阻地在正點前 20 分鐘出現在觀測場,進行氣象觀測、記錄、發報等,工作量非常大。

" 作為氣象觀測員,時間觀念必須很強。" 韋雨汶說,為了每一個觀測要素與世界所有氣象站同步,確保數據具有代表性、準確性和比較性,必須嚴格按照中國氣象局規定的時間完成。那時候,短短的 20 分鐘都像在戰場 " 打仗 ",每分每秒都很緊張,容不得半點遲疑與失誤。

至今,韋雨汶還清楚地記得她 1995 年剛參加工作時的情形,第一次值班在凌晨 2 時,她 0 時就做好接班並值守,1 時 40 分觀測本往腋下一夾,拿上手電筒 , 就趕到觀測場。一個氣象要素觀測時間只有 2 分鐘 , 要求 1 時 56 分回到值班室繼續觀測風向風速和氣壓,2 時準時編報,2 時 03 分必須將編好的報文發出。當時的緊張令她至今記憶猶新。

那時的觀測站設備簡陋,沒有電腦,所有的氣象數據需要經過人工觀測計算訂正後,再通過電碼翻譯,最後通過電信局用電報發送到自治區氣象局。

韋雨汶在維護自動酸雨設備

氣象數據發送告別 " 古老 " 發電報方式

時間節點:進入 21 世紀

工作特徵:自動觀測與人工觀測並存

在人工觀測的年代,氣象觀測員們最怕的就是惡劣天氣,被淋溼成落湯雞是工作中的家常便飯。

韋雨汶印象最深的一次觀測是一個春末的下午,當時冰雹伴著大風突然來襲,正在觀測雷暴的她一時沒反應過來。回過神後她來不及拿雨傘就衝到門外去揀冰雹。觀測要求撿拾最大的 10 個,且要在 10 分鐘內必須將報文發送完畢。顧不上被冰雹砸得頭痛,韋雨汶著急地邊拾冰雹邊衝著辦公樓裡喊:" 大家快來幫我撿冰雹!" 同事們全都衝出辦公室搶拾大冰雹," 這裡有一個大的 "" 這個更大 " ……

而正在大院施工的工人看到大家興奮的樣子也加入了搶拾的隊伍中。等到冰雹重要報文發完後,韋雨汶和同事們才鬆了一口氣,工人們一問才知道搶拾冰雹只是為了搶時間收集準確觀測數據,大家都為自己的行為大笑起來。在人工觀測的年代,這樣的情景發生過無數次。

韋雨汶說,溫度、氣壓、溼度、風等每一項數據的觀測、抄錄和校對都不能有誤。作為國家基本氣象站,數據不僅為當地天氣預報提供基礎數據,而且在國內和全球內交換共享,為世界氣象組織了解全球氣候變化提供依據,不能遲報、漏報、錯報。

隨著設備的不斷更新換代,氣象觀測自動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2004 年,自動氣象站正式投入使用,報文發送的方式從發電報變成了網際網路傳輸,地面觀測數據傳輸頻次也由原來的人工觀測每 3 小時一次變為每小時一次。

小數字展示大變革。2014 年,自動氣象站升級為新型自動站,各種儀器的性能和自動化水平再一次提升,國家基本氣象站由原來的 24 小時守班變為夜間不守班。

韋雨汶說,如今她雖然不用上夜班了,但是從保障數據到保障設備,她依然與觀測相伴,容不得一絲疏忽。

氣象觀測員們正在搶修故障設備

數據實現分鐘級採集氣象預測更及時

時間節點:今年 4 月起

工作特徵:地面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

曾經,老一輩氣象觀測員靠筆、紙、電報機 " 老三樣 " 啟動了中國氣象事業。今年 4 月 1 日起,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告別人工觀測,邁入全面自動化的新時代。

" 自動站 24 小時不間斷觀測,數據更加精準、客觀,實現數據分鐘級採集,公眾服務更加準確及時。" 韋雨汶說,相比人工觀測,自動化氣象觀測的能力明顯增強,有效彌補了原有人工觀測數據的頻次不足。隨著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在閃電驚雷中捕風捉雨的日子畫上了句號。對韋雨汶來說,工作重心也將逐步向數據應用、設備維護等轉變。

" 南寧國家自動站(主)站在 2020-07-2612 時草面溫度 /// 錯誤,地表溫度 /// 錯誤…… "7 月 26 日 12 時,值班手機告警信息驟然響起,正準備吃中餐的韋雨汶和兩名值班員立即放下碗筷,衝入搶修設備戰鬥中。當時氣溫高達 34.5 ℃,幾個人頭頂驕陽汗溼衣背,用了一個多小時才搶修好。8 月 17 日晚上 20 時,告警信息又來了,韋雨汶和其他值班員立即打著手電徒手爬上 11 米高的風塔進行搶修,僅用 20 分鐘就把故障搶修排除了。

" 故障信息就是命令,4 月自動化正式運行後,觀測員不用再進行日常值守。但為了數據完整性,仍然按規定 24 小時應急值守,只要收到故障告警,無論白天黑夜,都必須爭取用最短的時間進行搶修。" 韋雨汶告訴記者,每天早上接班後,觀測員們會先巡查一遍,及時發現有無異常設備和異常數據並進行訂正處理,故障搶修已成為他們觀測員日常工作的重點。" 隨著觀測越來越精密,預報的準確率將越來越高。" 韋雨汶說。

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25 年來,韋雨汶一直從事地面觀測工作。在韋雨汶及同事的努力下,南寧國家基本氣象站共獲得省部級獎 10 次,廳級獎 30 多次,一人獲得 " 廣西五一勞動獎 "" 廣西技術能手 "" 全國氣象行業技術能手 "。

(記者趙金玲 通訊員張芳琳 / 文 圖片由南寧市氣象局提供)

(作者:趙金玲 張芳琳 )

【來源:ZAKER南寧】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從人工到全面自動化 氣象觀測員的風雨故事
    一臺小電視和一副紙牌,成了閒餘時間不多見的亮色。亮色之外,是日復一日觀雲測天的單調生活。  值班期間,二十四小時不敢合眼,生怕一迷瞪就錯過發報。大家靠懷表掌握時間,腦子裡時刻繃著一根弦。每天7次繪圖報、24次航空報,還有不定時的危險報、重要報,每份都不能遲發。時間久了,多夢變成了觀測員的「職業病」。在夢裡,冬日的大風和夏天的雷電常常是主角。
  • 告別人工,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聽他們講述氣象觀測變遷史
    王本質曾是古丈氣象站的一名觀測員,在他 25 年的觀測生涯中," 人工作業 " 佔據了大部分。 1995 年,21 歲的王本質剛參加工作,走進古丈氣象站,眼前是上世紀 60 年代修的磚混結構的老房子,辦公室冬冷夏熱,只有一臺老式的風扇。桌上的玻璃板下壓著各種業務規定和發報規則,紙片已經有些發黃,上面發報機和算盤孤零零地擺放著,觀測場裡的氣象設備更是簡陋。
  • 蕪湖國家氣象觀測站入選「中國百年氣象站」
    日前,蕪湖國家氣象觀測站被中國氣象局正式認定為「中國百年氣象站」,蕪湖國家氣象觀測站就此成為全國僅有的12個百年氣象站之一,這也是安徽省目前唯一的全國百年臺站  蕪湖國家氣象觀測站始建於1880年3月,由法國人金式玉在蕪湖鶴兒山(今吉和街天主教堂)建立蕪湖測候站開展氣象觀測,距今已有138年。  蕪湖氣象站目前開展觀測的氣象要素包括氣壓、氣溫、溼度、風向、風速、降水、草溫、淺層深層地溫、雪深、日照、電線積冰、凍土、能見度、天氣現象等。
  • 十三五時期我省氣象大數據出爐 3個基本站獲世界百年氣象站認定
    全省建設 1605 個地面氣象觀測站,平均站網密度達到 9.6 公裡,暴雨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精細到鄉鎮,全省平均氣象災害預警準確率達到 92.2%,強對流預警時間提前至 69 分鐘,營口、瀋陽和大連 3 個基本站獲世界百年氣象站認定,熊嶽基本站獲中國百年氣象站認定。
  • 鹹豐國家氣象觀測站成功進入國家百年氣象站名錄
    本網訊 記者 (尚飛 譚俊 )9月27日,國家氣象局公布第二批百年氣象站名錄,鹹豐國家氣象觀測站名列其中。中國百年氣象站認定工作,是為了加強氣象站的保護以及人文與科技的傳承,促進氣象站持續穩定運行,是對當地氣象部門工作的高度認可,分百年站、七十五年站和五十年站認定三類。各類氣象站在申報時都要滿足相應的條件,此次認定共計226個入選,鹹豐國家氣象觀測站名列其中,至此,我國百年氣象站共計659個。
  • 從50後到90後,氣象觀測員講述酸甜苦辣
    一臺小電視和一副紙牌,成了閒餘時間不多見的亮色。 1978年,泰山氣象站,時任站長記錄百葉箱內的溫度、溼度數據值班期間,二十四小時不敢合眼,生怕一迷瞪就錯過發報。大家靠懷表掌握時間,腦子裡時刻繃著一根弦。每天7次繪圖報、24次航空報,還有不定時的危險報、重要報,每份都不能遲發。
  • 氣象站之變:從默默陪伴到遙遙守望——新疆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
    早在2015年,新疆氣象局先後在霍爾果斯等26個實行「局站分離」的臺站開展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試點,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2017年,又在全國率先實現所有國家地面觀測站和雙套新型自動氣象站一主一備雙套運行,觀測自動化建設的步伐愈發穩健。試運行,就要一步一個腳印。
  • 蕪湖國家氣象站入選世界百年氣象站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0月11日,建站已百年的蕪湖國家氣象站日前被世界氣象組織(WMO)執行理事會認證為世界百年氣象站。蕪湖氣象站簡介蕪湖國家氣象觀測站建立於1880,由法國人金式玉在蕪湖鶴兒山(今吉和街天主教堂)建立蕪湖測候站開展氣象觀測,距今已有140年歷史。蕪湖國家氣象觀測站滿足運行時間百年以上、缺測不超過10%(不含戰爭和災害等影響)、遷站沒有造成氣候特徵變化等9個評選條件。
  • 室外氣象站如何實現氣象觀測的全面自動化
    導讀 與以往的人工觀測相比,自動化氣象觀測的觀測能力較人工觀測提高4至8倍,其中雲觀測站點數約提高3倍,自動化氣象觀測所帶來的數據傳輸頻次與效率的大幅提升,讓氣象預報更精準的同時為人類活動帶來環境保障
  • 安徽蕪湖百年氣象站的前世今生
    ,坐落著一座由中國氣象局認定的「中國百年氣象站」——蕪湖國家氣象觀測站。2018年04月24日 15:211937年,因抗日戰爭爆發,蕪湖氣象觀測站被迫停止工作,連續數十年的觀測記錄因此中斷。1954年,蕪湖市首個符合國家氣象觀測規範的觀測場,在鏡湖區張家山的一塊平地上建成。建站之初,全站上下只有7名職工。
  • 晉江國家氣象觀測站將搬至崎山 為何搬家?
    近日,記者從晉江氣象局獲悉,晉江國家氣象觀測站計劃從現址梅嶺街道南山路120號搬遷至崎山山頂。晉江市氣象局相關人士介紹,如果一切進展順利,預計2016年年底前能完成整體搬遷工作。據悉,位於新址的氣象觀測站將進一步提升預報準確率,通過自動化觀測感知風雲變幻,傳遞陰晴冷暖。
  • 氣象站的變遷-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從「木桿綁布看風向」到無人值守,從簡單預報到幫助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再到服務全球……日前記者走進廣西壯族自治區邊境上的氣象站,親身感受70年來氣象站的變遷。  告別「一支筆、一張紙、一臺電報機」時代  「那時的氣象觀測場都是用茅草做的欄杆,牛羊都可以隨便出入。」
  • 氣象觀測站的怎麼分類
    氣象觀測站的怎麼分類  一、觀測分類地面氣象觀測臺站按承擔的觀測業務屬性和作用分為國家基準氣候站、國家基本氣象站、國家一般氣象站三類,此外還有無人值守氣象站。承擔氣象輻射觀測任務的站,按觀測項目的多少分為一級站、二級站和三級站。  國家基準氣候站--簡稱基準站。
  • 國際氣象防災減災裡的「中國貢獻」
    在烏茲別克斯坦建起自動氣象站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劉雪玲2017年,烏茲別克斯坦緊急狀態部第一副部長兼國家水文氣象局代理局長致函中國氣象局,希望援助現代化氣象設備給其下屬的撒馬爾罕水文氣象局。中國氣象局決定援助3套自動氣象觀測系統,並幫助建設自動氣象站示範站。
  • 廣西:舉辦綜合氣象觀測業務技能競賽
    中國氣象報記者曾濤 通訊員韋京華報導  9月11日,201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行業綜合氣象觀測業務技能競賽在南寧開幕。在為期兩天的競賽中,來自全區14個市氣象局代表隊的69名選手將依次進行綜合氣象觀測基礎理論、氣象觀測業務軟體操作、看圖識雲、自動氣象站維護維修和故障檢測等方面的「比拼」。  此次競賽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局、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自治區總工會聯合舉辦。
  • 【微課堂】第一期:什麼是地面氣象觀測
    天氣、氣候就是上述各種氣象要素的綜合表述。地面觀測按其不同的內容和用途,可分為天氣觀測、氣候觀測、專業觀測和專項觀測等。一、天氣觀測天氣觀測主要是為天氣分析和天氣預報提供氣象情報進行的觀測。按其作用不同,它又分為基本天氣觀測、輔助天氣觀測和補充天氣觀測三種。
  • 雨雪預警有多準多快?這份十三五氣象事業成績單告訴你
    一、氣象觀測站網建設:近4萬個鄉鎮自動氣象站全覆蓋「十三五」期間,我國觀測站網建設取得歷史性進步,全國氣象監測能力穩步提升,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全國1185個貧困鄉鎮實現自動氣象站全覆蓋;我國近4萬個鄉鎮已實現了自動氣象站的全覆蓋
  • 中小學為何要安裝校園氣象站?助力學生了解氣象觀測與天氣分析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開始在學校安裝校園氣象站,用高科技的教學裝備開拓學生視野,助力他們了解氣象觀測與天氣分析。校園氣象站其實是一種環境在線監測系統,通過微型環境監測站於對風向、風速、雨量、氣溫、相對溼度、氣壓、太陽輻射等多個氣象要素進行全天候現場監測。
  • 四月一日起,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
    1999年至2008年,中國氣象局分批次完成了自動氣象站推廣建設和應用。2014年,中國氣象局對全國地面氣象觀測業務進行調整,拉開了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的序幕。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科技的發展,通過配備自動觀測設備及應用衛星遙感、多源數據自動綜合判識、智能圖像識別等多種技術手段,全面自動化觀測逐漸具備現實基礎。
  • 關於《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規範 地面觀測站》幾點學習心得
    (1)國家基準氣候站:根據國家氣候區劃,以及全球氣候觀測系統的要求,為獲取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長期、連續資料而設置的地面氣象觀測站。氣象站址應保持50年不變。(2)國家基本氣象站:根據全國氣候分析和天氣預報的需要而設置的地面氣象觀測站。氣象站址應保持30年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