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日夜不停定時人工觀測 如今全面自動化數據更精細
24 小時捕風捉雨 氣象觀測故事多
陰晴冷暖如何變化?風雨雷電何時到來?在一般人眼裡,氣象觀測員的工作似乎挺浪漫,能嗅到春天的第一絲氣息,能捕捉到夏天的第一道閃電,能第一時間見到冬日的霧凇……但其實他們的工作卻是遠離繁華都市到郊外,常年與冰冷的設備和數據為伴,每天 24 小時堅守記錄陰晴冷暖,是艱辛、瑣碎而枯燥的,毫無浪漫可言。
近日,我們走進南寧國家基本氣象站,這是被中國氣象局認定的中國百年氣象站,了解這些被稱為 " 觀測天空表情的人 " 的氣象觀測員工作。
觀測員必須風雨無阻提前到達 " 戰場 "
時間節點:上世紀 90 年代
工作特徵:氣象數據全靠人工觀測記錄
百葉箱、地溫、日照計、蒸發器……在位於邕寧區張村的南寧國家基本氣象站裡,數十臺觀測儀器有序地分布在氣象觀測場內。對這些觀測場的 " 寶貝 ",南寧國家基本氣象站站長韋雨汶如數家珍:" 日照計用來測量每天日照時間,雨量器用來測降雨量,轉動的風杯用來測風向,百葉箱裡面有兩套共四根的是測量溫度和溼度用的溫、溼傳感器…… "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氣象觀測非常講究科學性,就連百葉箱本身也是有學問的,1.5 米的統一高度是確保了數據和國際接軌,方便統計。韋雨汶介紹說,地面站觀測員每天 24 小時連續觀測雲、能見度、降水、氣溫、氣壓、溼度等天氣數據。在 2004 年之前,觀測全靠人工,每天 8 次定時觀測。觀測員每天必須風雨無阻地在正點前 20 分鐘出現在觀測場,進行氣象觀測、記錄、發報等,工作量非常大。
" 作為氣象觀測員,時間觀念必須很強。" 韋雨汶說,為了每一個觀測要素與世界所有氣象站同步,確保數據具有代表性、準確性和比較性,必須嚴格按照中國氣象局規定的時間完成。那時候,短短的 20 分鐘都像在戰場 " 打仗 ",每分每秒都很緊張,容不得半點遲疑與失誤。
至今,韋雨汶還清楚地記得她 1995 年剛參加工作時的情形,第一次值班在凌晨 2 時,她 0 時就做好接班並值守,1 時 40 分觀測本往腋下一夾,拿上手電筒 , 就趕到觀測場。一個氣象要素觀測時間只有 2 分鐘 , 要求 1 時 56 分回到值班室繼續觀測風向風速和氣壓,2 時準時編報,2 時 03 分必須將編好的報文發出。當時的緊張令她至今記憶猶新。
那時的觀測站設備簡陋,沒有電腦,所有的氣象數據需要經過人工觀測計算訂正後,再通過電碼翻譯,最後通過電信局用電報發送到自治區氣象局。
韋雨汶在維護自動酸雨設備
氣象數據發送告別 " 古老 " 發電報方式
時間節點:進入 21 世紀
工作特徵:自動觀測與人工觀測並存
在人工觀測的年代,氣象觀測員們最怕的就是惡劣天氣,被淋溼成落湯雞是工作中的家常便飯。
韋雨汶印象最深的一次觀測是一個春末的下午,當時冰雹伴著大風突然來襲,正在觀測雷暴的她一時沒反應過來。回過神後她來不及拿雨傘就衝到門外去揀冰雹。觀測要求撿拾最大的 10 個,且要在 10 分鐘內必須將報文發送完畢。顧不上被冰雹砸得頭痛,韋雨汶著急地邊拾冰雹邊衝著辦公樓裡喊:" 大家快來幫我撿冰雹!" 同事們全都衝出辦公室搶拾大冰雹," 這裡有一個大的 "" 這個更大 " ……
而正在大院施工的工人看到大家興奮的樣子也加入了搶拾的隊伍中。等到冰雹重要報文發完後,韋雨汶和同事們才鬆了一口氣,工人們一問才知道搶拾冰雹只是為了搶時間收集準確觀測數據,大家都為自己的行為大笑起來。在人工觀測的年代,這樣的情景發生過無數次。
韋雨汶說,溫度、氣壓、溼度、風等每一項數據的觀測、抄錄和校對都不能有誤。作為國家基本氣象站,數據不僅為當地天氣預報提供基礎數據,而且在國內和全球內交換共享,為世界氣象組織了解全球氣候變化提供依據,不能遲報、漏報、錯報。
隨著設備的不斷更新換代,氣象觀測自動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2004 年,自動氣象站正式投入使用,報文發送的方式從發電報變成了網際網路傳輸,地面觀測數據傳輸頻次也由原來的人工觀測每 3 小時一次變為每小時一次。
小數字展示大變革。2014 年,自動氣象站升級為新型自動站,各種儀器的性能和自動化水平再一次提升,國家基本氣象站由原來的 24 小時守班變為夜間不守班。
韋雨汶說,如今她雖然不用上夜班了,但是從保障數據到保障設備,她依然與觀測相伴,容不得一絲疏忽。
氣象觀測員們正在搶修故障設備
數據實現分鐘級採集氣象預測更及時
時間節點:今年 4 月起
工作特徵:地面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
曾經,老一輩氣象觀測員靠筆、紙、電報機 " 老三樣 " 啟動了中國氣象事業。今年 4 月 1 日起,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告別人工觀測,邁入全面自動化的新時代。
" 自動站 24 小時不間斷觀測,數據更加精準、客觀,實現數據分鐘級採集,公眾服務更加準確及時。" 韋雨汶說,相比人工觀測,自動化氣象觀測的能力明顯增強,有效彌補了原有人工觀測數據的頻次不足。隨著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在閃電驚雷中捕風捉雨的日子畫上了句號。對韋雨汶來說,工作重心也將逐步向數據應用、設備維護等轉變。
" 南寧國家自動站(主)站在 2020-07-2612 時草面溫度 /// 錯誤,地表溫度 /// 錯誤…… "7 月 26 日 12 時,值班手機告警信息驟然響起,正準備吃中餐的韋雨汶和兩名值班員立即放下碗筷,衝入搶修設備戰鬥中。當時氣溫高達 34.5 ℃,幾個人頭頂驕陽汗溼衣背,用了一個多小時才搶修好。8 月 17 日晚上 20 時,告警信息又來了,韋雨汶和其他值班員立即打著手電徒手爬上 11 米高的風塔進行搶修,僅用 20 分鐘就把故障搶修排除了。
" 故障信息就是命令,4 月自動化正式運行後,觀測員不用再進行日常值守。但為了數據完整性,仍然按規定 24 小時應急值守,只要收到故障告警,無論白天黑夜,都必須爭取用最短的時間進行搶修。" 韋雨汶告訴記者,每天早上接班後,觀測員們會先巡查一遍,及時發現有無異常設備和異常數據並進行訂正處理,故障搶修已成為他們觀測員日常工作的重點。" 隨著觀測越來越精密,預報的準確率將越來越高。" 韋雨汶說。
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25 年來,韋雨汶一直從事地面觀測工作。在韋雨汶及同事的努力下,南寧國家基本氣象站共獲得省部級獎 10 次,廳級獎 30 多次,一人獲得 " 廣西五一勞動獎 "" 廣西技術能手 "" 全國氣象行業技術能手 "。
(記者趙金玲 通訊員張芳琳 / 文 圖片由南寧市氣象局提供)
(作者:趙金玲 張芳琳 )
【來源:ZAKER南寧】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