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晉江氣象局獲悉,晉江國家氣象觀測站計劃從現址梅嶺街道南山路120號搬遷至崎山山頂。晉江市氣象局相關人士介紹,如果一切進展順利,預計2016年年底前能完成整體搬遷工作。據悉,位於新址的氣象觀測站將進一步提升預報準確率,通過自動化觀測感知風雲變幻,傳遞陰晴冷暖。
目前,氣象站的「心臟」——氣象觀測場已在崎山山頂處完成建設,安裝了新型氣象自動站,與舊址設備實行同步數據觀測,數據將進行至少一年的對比分析,為實現觀測站整體搬遷做好準備。
為何搬家?原觀測點影響天氣預報準確性
近年來,隨著晉江地方經濟的迅猛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位於梅嶺街道南山路120號的原晉江氣象觀測站腹地已失去了往日的觀測優勢。
晉江市氣象局副局長陳雅蓮介紹:「觀測場四周布滿了建築物,障礙物累計遮擋面積達2434.2平方米,氣象探測環境逐漸受到較大影響和破壞。」據了解,氣象觀測的環境是最重要的一環,如果在觀測站旁邊建一座高樓很可能會影響日照的觀測,建一排房子就會影響風向風速的觀測,周邊焚燒垃圾或莊稼就會影響溫度的觀測。「可以說觀測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著每一個氣象數據的真實程度,進一步影響著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的準確性。」
如今的120號氣象觀測站,觀測的氣象數據已無法滿足氣象觀測工作的核心代表性、準確性、比較性「三性」要求,2007年,在全國氣象臺站觀測環境調查評估中觀測場還被評定為不合格臺站,整改搬遷迫在眉睫。
「新家」如何?裝備精良氣象科普基地落戶
此番晉江國家一般氣象觀測站的「新家」,位於晉江即將建設的規模最大的城市自然生態山體公園——崎山公園的山頂,海拔高度約135米,距原址直線距離約2600米,高差80米。根據前期的調研和方案設計,位於崎山山頂的「新家」佔地面積27.85畝(1856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004.8平方米,總投資約1820萬元。
「新家」雖尚未落地,但其探測環境優良,氣候條件相近,觀測數據具有良好的代表性,符合國家氣象觀測站的探測環境保護要求,目前正在加速推進「新家」的搬遷速度。「能見度將實行機器自動觀測取代人工觀測,每分鐘自動形成能見度數據上傳到相關平臺,不僅更精確,也能減輕人工投入成本。」晉江氣象臺臺長吳徐燕表示,除了原有的氣溫、風向、降水早已實現自動化觀測外,搬家後,隨著智能化程度的提升,今後專業氣象人員將更多地往維護保障方面轉移。
為了讓晉江市民和學生們更好地了解氣象知識,親身感受預報天氣的科技魅力,新址將同時建設氣象科普基地,構成生態公園的氣象科普功能區。屆時,市民可以通過近距離觀摩和聲畫一體的形式,揭開氣象知識的神秘面紗。
家當幾許?軟硬兼備提升預報準確率
對氣象部門來說,做好對風雲變幻、陰晴冷暖等天氣情況的準確預測和精細傳播,讓市民真正享受氣象服務是關鍵。不少市民常常會調侃天氣預報不準,其實,在保證預報準確度方面晉江已經下了不少功夫。天氣預報的準確與否,在於軟硬體設施兼備。
除了上述提及的觀測儀器逐步自動化外,晉江的氣象預報網絡也遍及各鎮(街道)。據了解,晉江現有的國家一般氣象站是泉州5個一般氣象站之一,此外,晉江19個鎮街都有氣象信息服務站,承擔著「上傳下達」的橋梁作用,確保氣象信息及時準確傳入百姓耳中。
硬體設備日臻完善,那麼軟體上又有何保障呢?吳徐燕告訴記者,氣象站的工作人員在工作狀態下,從早上八點到第二天早上八點這24小時內都要進行預報服務和綜合觀測,根據監測信息開展預報預警服務,如遇複雜天氣或災害性天氣,除值班人員及時做好監測預報外,副班還得跟上,加強短時臨近服務工作。(記者 林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