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規範 地面觀測站》幾點學習心得

2020-12-05 秒懂氣象

一、地面氣象觀測站:為開展長期連續的地面氣象觀測,由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地方各級氣象主管機構以及國務院其它有關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其它有關部門設立地面觀測場所。

(1)國家基準氣候站:根據國家氣候區劃,以及全球氣候觀測系統的要求,為獲取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長期、連續資料而設置的地面氣象觀測站。氣象站址應保持50年不變。

(2)國家基本氣象站:根據全國氣候分析和天氣預報的需要而設置的地面氣象觀測站。氣象站址應保持30年不變。

(3)國家一般氣象站:按省(區、市)行政區域而設置的地面氣象觀測站。

(4)區域氣象觀測站:根據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預警、大中城市、特殊地區和專屬經濟區的氣象預報服務需求,以及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布局的基礎上補充建設的地面氣象觀測站。

二、一些概念:(1)障礙物:觀測場外高於觀測場地平面1米以上的建築物、構築物、樹木、作物等物體。

(2)高度距離比:障礙物高出觀測場地平面以上部分的高度與該高度點在觀測場地平面的投影點至觀測場圍欄最近點之間的距離之比。

(3)遮擋仰角:從觀測場圍欄距障礙物最近點的地面向障礙物最高點看去視線與觀測場場所在地平面的投影所形成的夾角。

三、觀測場最多風向的上風方5000m,其它方向2000m內不宜規劃工礦區,不宜建設產生煙幕等汙染大氣的設施;國家基準氣候站的觀測場上風方向5000m範圍內還不宜規劃人口總數超過5000人的居民區。

四、在觀測1000m範圍內不應實施爆破、鑽探、採石、挖沙、取土等危及地面觀測場安全的活動。

五、地面氣象觀測場四周障礙物控制區範圍:國家基準氣候站為觀測場圍欄向外延伸2000m,國家基本氣象站為觀測圍欄向外延伸1000m,國家一般氣象站位觀測場圍欄向外延伸800m。

六、國家基準氣候站和國家基本氣象站控制區內障礙物任一點的高度距離比小於1/10,國家一般氣象站小於1/8;國家基準氣候站和國家基本氣象站控制區內障礙物與觀測場的距離不小於50m,國家一般氣象站不小於30m。

七、國家基準氣候站和國家基本氣象站在日出和日落方向上(不受控制區限制)障礙物的遮擋仰角不大於5°,國家一般氣象站不大於7°。

八、國家基準氣候站距離觀測場圍欄200米範圍內不得有鐵路路基,50米範圍內不得有公路路基,100米範圍內不得有人工建造水體,500米範圍內不得有垃圾場、排汙口等其他影響源。

九、區域氣象觀測站總體要求:(1)觀測場周邊環境保持開闊,保證儀器的感應面通風和不受遮陰。(2)觀測場周邊10米範圍內不宜有障礙物。

相關焦點

  • 舞陽:完成地面氣象觀測站探測環境調查評估
    舞陽:完成地面氣象觀測站探測環境調查評估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3年08月02日16:13
  • 山西:開展氣象觀測站探測環境調查評估工作
    中國氣象報記者武雅麗 通訊員王宛萌報導 今年4月至6月,山西省氣象局對全省國家級臺站按照《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規範—地面氣象觀測站》(GB 31221-2014)、《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規範—高空氣象觀測站》和《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和高空氣象觀測站探測環境調查評估方法
  • 【學習氣象法】氣象探測資料保密原則
    實踐證明,氣象探測技術的每一重大改進,都促進了氣象科學技術的進步。因此,發展氣象事業,提高氣象科學技術水平,加強氣象探測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在《氣象法》中把「氣象探測」作為重點規範內容自然是非常必要的。  氣象探測大體可分為下述幾類:  1.地面氣象觀測,在地面進行各種氣象要素和天氣現象的觀測,這是最基本的常規觀測。
  • 高樓夾縫中的氣象觀測站
    3月份,株洲站的工作人員發現,「紫東苑」樓盤違規施工,其中兩棟樓房建設高度已接近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控制高度。通過多方協調,規劃部門修改了該商品房項目設計高度,保護了株洲國家基準氣候站的氣象探測環境。面積擴張、高樓林立,本是一個城市發展進步的標誌,但卻給氣象觀測出了一道難題。一般來說,氣象觀測站應該設在能較好反映本地較大範圍的氣象要素特點的地方,四周必須空曠平坦。
  • 連雲港:政府批覆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規劃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劉豔 陳飛報導 12月10日,江蘇省連雲港市政府批覆同意實施連雲港國家氣象觀測站和西連島國家氣象觀測站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專項規劃。另外,灌南、灌雲縣國家氣象觀測站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專項規劃也得到當地政府批准實施。
  • 陝西:啟動首批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無人值守
    中國氣象報記者唐宇琨 通訊員龍亞星報導 9月1日,陝西省第一批25個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正式開始實行無人值守。陝西省氣象局將按照「統籌設計、分批實施、先易後難、有序推進」的原則逐步推進全省氣象觀測站無人值守。
  • 尖扎: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新址建設通過驗收
    11月24日,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新址建設項目通過業務驗收。該站新址試運行以來,儀器設備運行穩定,數據採集及傳輸正常,探測環境條件得到改善,為加快實現氣象現代化起到推動作用。
  • 8個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臺站完成試點建設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報導  12月6日,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業務綜合試點建設工作總結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總結並部署了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業務綜合試點建設工作,討論了試點運行方案的可行性,並對試點運行方案提出了改進建議。
  • 吉林省地面氣象觀測告別「人工時代」
    始建於1908年、原名為長春氣象站的長春市氣象探測中心觀測場布滿自動化觀測儀器。 張瑤 攝中新網長春4月1日電 (記者 郭佳)記者1日從吉林省氣象局獲悉,即日起,該省地面氣象觀測實現全面自動化,氣溫、氣壓、降水、能見度等39項氣象要素的觀測採集、數據傳輸業務自此告別傳統的人工操作,氣象現代化建設迎來標誌性的重大進展。
  • 地面觀測自動化後的首屆技能競賽,比點啥?
    (地面氣象觀測站設備布局圖)作為地面觀測自動化後的首屆技能競賽今年競賽新增線上選拔賽環節,內容增加觀測自動化考題,更加重視黨建與業務融合等。、集成化的地面氣象觀測系統。(1)地面綜合觀測業務軟體(ISOS)的安裝及參數設置、模擬實時觀測並進行數據處理、觀測數據錄入、維護及質量控制、觀測數據及臺站元數據分析等。 (2)應急氣象觀測相關業務規範、看圖識別雲和天氣現象等。
  • 問政山東|單位宿舍、楊樹林……氣象觀測站周圍障礙物真不少!
    節目中提到,近年來隨著城鄉的發展,不少氣象監測站點周邊有了新障礙,影響了監測的精確性。位於棗莊市薛城區長江北路的薛城國家氣象觀測站,2004年7月1號啟用,16年過去,如今觀測站周邊有三個小區,一座鐵塔、兩處單位宿舍等,這些建築已經影響到風向、風速、氣溫等氣象要素。
  • 如何搭建校園氣象環境監測系統,關鍵看著幾點!
    如何搭建校園氣象環境監測系統,關鍵看著幾點!  當教育遇上智能化校園的變革,我們的孩子將會在什麼環境中獲得更好的成長?看似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但實際上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學校關注校園智能環保這個話題。
  • 吉林省地面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
    4月1日,在長春市氣象探測中心,工作人員正在檢查氣象觀測儀器。當天,吉林省地面氣象觀測實現全面自動化,氣溫、氣壓、降水、能見度等39項氣象要素的觀測採集、數據傳輸業務將告別傳統的人工操作。中新社記者 張瑤 攝4月1日,長春市氣象探測中心,全自動觀測儀正在運行。從當日開始,吉林省地面氣象觀測實現全面自動化。氣溫、氣壓、降水、能見度等39項氣象要素的觀測採集、數據傳輸業務,全面告別傳統的人工操作。
  • 4月1日起福建地面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
    記者今日從福建省氣象局獲悉,根據《中國氣象局關於全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正式業務運行的通知》要求,4月1日起,福建省氣象部門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將從試運行切換調整為正式業務運行。這意味著福建地面氣象觀測全面實現自動化。
  • 吉林通化中學生走進氣象觀測站
    吉林通化中學生走進氣象觀測站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2年11月23日16:07
  • 赤峰建成首個城外全自動氣象觀測站
    赤峰建成首個城外全自動氣象觀測站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3年11月01日11:01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董煥軍 季颺報導
  • 先行先試推進觀測智能化——黑龍江省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側記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於淼 記者 袁長煥中國氣象局於2017年提出要大力推進觀測模式智能化,發展天氣實況自動判識能力。黑龍江省作為全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試點省區之一,於2018年開始試點運行,2019年6月由試點轉為全國試運行。
  • 地面氣象觀測:從人工到全面自動的跨時代轉變
    氣象觀測是氣象工作的基礎,地面氣象觀測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為天氣預報、氣象信息、氣候分析、科學研究和氣象服務提供重要依據。4月1日,我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從全國試運行正式切換調整為業務運行,標誌著我國地面氣象觀測邁入全面自動化時代,氣象觀測員成為歷史。
  • 我國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將採用數據文件傳輸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 通訊員譚小華報導 我國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將取消報文傳輸觀測資料方式,改用數據文件傳輸方式,這是12月8日記者從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試點工作總結研討會上獲悉的。
  • 內蒙古對氣象探測設備進行現場巡檢校準
    正北方網訊(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馬麗俠)3月27日, 內蒙古大氣探測技術保障中心分批次、由近及遠啟動了2020年全區地面氣象探測設備現場校準、天氣雷達巡檢標定、探空系統自巡查遠程技術指導工作。巡檢校準工作包括檢查各臺站探測設備運行環境及維護情況、備件管理情況,對蒸發傳感器、自動站採集器、降水天氣現象儀進行現場核查,對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進行測試、定標、維護、維修,對L波段探空雷達、應急接收系統、水電解制氫設備進行標定、維護、維修,與臺站保障技術人員進行技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