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氣象觀測:從人工到全面自動的跨時代轉變

2020-12-05 光明日報

氣象觀測是氣象工作的基礎,地面氣象觀測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為天氣預報、氣象信息、氣候分析、科學研究和氣象服務提供重要依據。4月1日,我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從全國試運行正式切換調整為業務運行,標誌著我國地面氣象觀測邁入全面自動化時代,氣象觀測員成為歷史。

據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實時監控顯示,相比人工觀測,我國自動化氣象觀測的觀測能力明顯增強。觀測頻次較人工觀測提高4至8倍,其中雲觀測站點數約提高3倍,數據量較人工觀測約增加10倍,彌補了原有人工觀測數據的不足。同時,觀測數據傳輸用時由分鐘級提高至秒級,傳輸頻次從5分鐘提升至1分鐘,數據傳輸頻次與效率大幅增加,為實現「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要求提供了有力支撐。

突破「雲能天」三方面的關鍵技術

中國氣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從人工觀測到自動化觀測,需要攻克和推進應用「雲能天」三方面的關鍵技術。

火燒烏雲蓋,大雨來得快。雲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小水滴、過冷水滴、冰晶或它們的混合物組成的可見聚合體;有時也包含一些較大的雨滴、冰粒和雪晶。對雲的觀測包括雲狀、雲量、雲高等項目,涉及三族十屬二十九類雲,較為複雜。2014年自動化改革推進時,雲狀觀測項目已取消;今年4月1日,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從全國試運行切換調整為正式業務運行,旨在進一步實現雲量、雲高的自動化觀測。

「與一般的氣象要素觀測不同,雲的觀測更為複雜。」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高級工程師張鑫說,基於對雲的定義和理解相對主觀,在利用算法和聲光電等方式處理雲的觀測信息時,顯得邊界比較模糊。他舉例,對於雲高的人工觀測,通常採用目測方式,由觀測員根據云狀、雲體結構、雲塊大小、亮度、顏色、移速等,結合本地經驗估測雲高。而各種雲都是在不斷演變的,高度不固定,所以人工觀測雲時容易產生較大的主觀誤差。因此,面對同一片天空,通過觀測設備完成對雲遮蔽天空視野成數的雲量觀測和雲底距測站垂直距離的雲高觀測,結果將更為客觀。

「能」即能見度,涉及白天觀測和夜間觀測。相較於人工觀測,能見度自動觀測是連續、實時的,觀測的可比性和穩定性較好,觀測的精度和時間解析度不斷提高,對於提升能見度預報的精細化水平持續發揮重要作用。如對於持續時間不長的團霧,人工觀測可能無法準確捕捉能見度的變化情況,但逃不過自動觀測儀器的「眼睛」。

「天」即天氣現象,包括降水、地面凝結、雷電等,這些現象都是在一定的天氣條件下產生的。張鑫介紹,天氣現象最早的觀測項目有34種,在2014年自動化改革推進過程中,基於項目本身的觀測內容與合併等需求去掉了十餘種項目,目前共有21種。具體而言,例如露和霜等氣象要素信息較為相似,且對下墊面的氣象條件要求較高,其觀測自動化進展與現代科技進步密不可分。

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在2010年開始進行天氣現象自動化觀測試驗,通過視頻實景等拍照片式的圖像識別方式,持續推進天氣現象自動化觀測。伴隨高精度攝像頭等技術的進步,更高清晰度的圖片被成功獲取,從圖像採集到處理,再到大數據、深度學習、人工智慧等更豐富的智能算法的應用,天氣現象得以被進一步科學掌握。

智能化將進一步提升觀測數據的準確率

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的大幕已經拉開,但這僅僅是邁出的一步。在完成整體的自動化切換後,地面氣象觀測下一個目標是什麼?張鑫介紹,自動化觀測還有改進的空間,將朝著智能化發展,進一步提升觀測數據的準確率。

基於技術應用完善改進:地面氣象觀測系統由硬體和軟體組成。硬體包括傳感器、採集器、綜合集成硬體控制器、通信接口、系統電源和業務終端等。雖然各種觀測項目已實現自動化採集數據,但在觀測能力、觀測效率以及觀測方法和機制上仍然有提升空間。比如雪深觀測儀,雖實現了自動化採集數據功能,但在複雜氣象條件下仍有改進空間。根據國外的經驗,雪深觀測儀是通過增加探頭來提升數據收集的準確率,在國內這樣的操作是否可行?研究人員需要驗證。把這些技術細化到每一個觀測儀器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同時,一些觀測方法和機制也可以改變,以適應觀測需要,提升觀測效率和數據準確率。技術人員還可以對傳感器、採集器等進行進一步研究,改進和完善相關技術,讓硬體與軟體更匹配,使採集技術更成熟。

基於業務流程優化更新:自動化觀測需要完成數據採集、質量控制、數據傳輸、系統組網和遠程監控等流程。在自動化業務運行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傳輸效率除了通過技術提高外,還可以依靠優化業務運行流程來實現。觀測數據從臺站到省級信息中心,再到國家級信息中心,每一級的傳遞,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數據延遲。張鑫提出設想,如果將臺站數據同時傳給省級信息中心和國家級信息中心,傳輸效率就能提高,運行效率也會相應提高。針對單個觀測設備的數據採集,涉及的步驟和過程也可以再優化,這也是自動化切換後可以改進的地方。

發展「雲+端」技術新模式:當基於自動化的技術和業務流程逐漸成熟,下一步,自動化觀測或將朝著「雲+端」技術新模式方向探索。地面自動氣象觀測「雲+端」技術,主要是建立地面自動氣象觀測兩級架構新模式,發展觀測設備「端」數據採集和傳輸技術,統一設備級通信協議、數據格式、終端控制等技術標準,實現遠程互聯互通。發展地面觀測數據接收處理中心級的「雲」技術,即利用大數據、雲平臺、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實現數據的遠程接收、設備控制和數據的融合加工處理技術。另一方面,我國在複雜條件下雲天觀測所用到的綜合判識和圖像識別技術仍然不成熟。如果能在大數據、人工智慧方向繼續深挖,賦予自動化更多智能思考和運算,同樣也會降低數據差錯率。如果說自動化觀測主要解放了人力,提高了運行效率,那麼智能化觀測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提高數據準確率。目前,自動化觀測指標已經達到合格線,形成自動化、集約化、標準化的業務體系。而智能化的目標就是精益求精,進一步提升觀測數據的準確率。

(本報記者 袁於飛)

相關焦點

  • 吉林省地面氣象觀測告別「人工時代」
    張瑤 攝中新網長春4月1日電 (記者 郭佳)記者1日從吉林省氣象局獲悉,即日起,該省地面氣象觀測實現全面自動化,氣溫、氣壓、降水、能見度等39項氣象要素的觀測採集、數據傳輸業務自此告別傳統的人工操作,氣象現代化建設迎來標誌性的重大進展。
  • 四月一日起,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
    四月一日起,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智慧氣象 數據秒回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正式業務運行後,觀測頻次、傳輸效率和數據量方面的提升,增強了我國氣象觀測「監測精密」的能力,將更好地滿足氣象預報服務需求,為實現「預報精準、
  • 從人工到全面自動化 氣象觀測員的風雨故事
    4月1日,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告別人工觀測,邁入全面自動化的新時代,氣象觀測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在數代氣象人兢兢業業的耕耘下,全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的各個環節精準施策、環環相扣、穩步推進,最終迎來了劃時代的時刻。站在這一氣象現代化建設進程的重要節點上,回望人工觀測到全面自動化這一路,一代代觀測員都有哪些故事?
  • ——寫在我國全面實現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之際
    這意味著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告別人工觀測,進入全面自動化的新時代,為加快建成氣象強國立下堅實根基。  在遍布全國的各個25米×25米大小的觀測場上,變化正在發生:地面氣象觀測項目和管理權限調整優化;觀測方式改進,19項採用自動觀測,6項採用臺站ISOS軟體自動識別;取消人工定時觀測和日常守班等觀測任務;數據採集傳輸和質量控制流程等信息化水平提升……而透過具體的改革條目,很多人已經意識到,這場變革分量千鈞,其產生的影響也將突破此時此地。
  • 告別人工,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聽他們講述氣象觀測變遷史
    他們就是氣象觀測員。氣象觀測是氣象工作的基礎,地面氣象觀測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為天氣預報、氣候分析、科學研究和氣象服務提供重要依據。4 月 1 日,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從全國試運行正式切換調整為業務運行,標誌著我國地面氣象觀測邁入全面自動化時代。
  • 新中國氣象事業70年:從地面人工到空天地一體化自動觀測
    從21人的延安清涼山氣象訓練隊到如今十餘萬之眾的高素質氣象人才隊伍,從觀測預報服務業務基礎薄弱到氣象現代化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從以服務國防為主到走入尋常百姓家……70年新中國氣象事業史波瀾壯闊,盪氣迴腸。
  • 湖南省地面氣象觀測業務進入全面自動化
    賀煒 攝紅網時刻4月1日訊(記者 張興莎 通訊員 施佳馳 呂冠儒)3月31日晚上8點,湖南省氣象信息中心順利完成了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業務運行省級傳輸流程切換工作,這標誌著湖南省地面氣象觀測業務實現全面自動化,觀測資料傳輸流程全面優化,極大提升傳輸效率和傳輸時效。
  • 四川省地面氣象觀測實現全面自動化 每日三放氣球 自動觀天識雲
    原標題:四川省地面氣象觀測實現全面自動化 每日三放氣球 自動觀天識雲原標題:每日三放氣球 自動觀天識雲 3月22日19時15分,溫江國家基準氣候站工作人員在釋放探空氣球。21世紀00年代自動氣象觀測站興建,觀測手段和儀器設備逐步走上現代化。3月22日19時15分,經過一系列準備工作後,溫江國家基準氣候站工作人員將一顆高2米、直徑1.5米的探空氣球釋放到天空。
  • 2020年4月1日起 中國地面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
    四月一日起,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智慧氣象 數據秒回(解碼)  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正式業務運行後,觀測頻次、傳輸效率和數據量方面的提升,增強了我國氣象觀測「監測精密」的能力,將更好地滿足氣象預報服務需求,為實現「預報精準、服務精細」要求提供有力支撐。
  • 吉林省地面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
    4月1日,在長春市氣象探測中心,工作人員正在檢查氣象觀測儀器。當天,吉林省地面氣象觀測實現全面自動化,氣溫、氣壓、降水、能見度等39項氣象要素的觀測採集、數據傳輸業務將告別傳統的人工操作。中新社記者 張瑤 攝4月1日,長春市氣象探測中心,全自動觀測儀正在運行。從當日開始,吉林省地面氣象觀測實現全面自動化。氣溫、氣壓、降水、能見度等39項氣象要素的觀測採集、數據傳輸業務,全面告別傳統的人工操作。
  • 「中華水塔」青海地面氣象觀測實現全面自動化
    「從4月1日起,青海省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從試運行切換調整為正式業務運行。這意味著被譽為『中華水塔』的青海省地面氣象觀測實現全面自動化。」青海省氣象局觀測與網絡處工作人員胡文珺向記者介紹道。青海省地面氣象觀測實現全面自動化,意味著青海省在氣溫、氣壓、溼度、風向、風速、降水、日照、輻射、能見度等39項氣象要素的觀測採集、數據傳輸業務將告別傳統的人工操作,氣象現代化建設迎來標誌性的重大進展。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青海省,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發源地,故被稱「江河源頭」,素有「中華水塔」美譽。
  • 一起進入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時代!
    這意味著↘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實現全面自動化!在這個載入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史冊的日子裡總需要有些儀式感!左滑,進入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時代最後一份航危報、最後一張自記紙、最後一次人工測量,原來一度厭棄的狀態,現在竟都彌足珍貴。左滑,進入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時代人工觀測在我心裡是不可磨滅的記憶。因為艱苦,所以珍惜。
  • 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
    本報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從2020年4月起,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已從全國試運行切換調整為正式業務運行,這意味著,我國各臺站的人工定時觀測和日常守班等觀測任務取消,地面氣象觀測實現全面自動化。
  • 地面氣象觀測正式進入全面自動化時代 老照片回顧這些年「觀天」之變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吳冰清4月1日起,我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從全國試運行切換調整為正式業務運行氣象觀測是氣象工作的基礎,地面氣象觀測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為天氣預報、氣象信息、氣候分析、科學研究和氣象服務提供重要依據。曾經,老一輩氣象觀測員靠筆、紙、電報機啟動了中國氣象事業。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開始發力。
  • 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將全面自動化
    ■ 調整觀測項目和管理權限,統一布局與因地制宜相結合■ 優化觀測方式和任務,取消人工定時觀測和日常守班,保留人工應急觀測能力■ 推動市縣級觀測業務重心實現轉變,引導臺站業務人員轉型發展3月18日,在第60個世界氣象日來臨之際,中國氣象局印發《關於全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正式業務運行的通知》,宣布從4月1日起,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將從全國試運行切換調整為正式業務運行。
  • 中國氣象局: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將實現全面自動化
    在第60個世界氣象日來臨之際,中國氣象局於3月18日印發《關於全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正式業務運行的通知》(簡稱《通知》),宣布從4月1日起,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將從全國試運行切換調整為正式業務運行。這意味著,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將實現全面自動化。
  • 我省地面氣象觀測實現自動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從4月1日起,我省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將從試運行切換調整為正式業務運行。這意味著全省地面氣象觀測將實現全面自動化,氣溫、氣壓、降水、能見度等39項氣象要素的觀測採集、數據傳輸業務將告別傳統的人工操作,氣象現代化建設迎來標誌性的重大進展。
  • 我國地面氣象觀測4月1日全面自動化
    在第60個世界氣象日來臨之際,中國氣象局於3月18日印發《關於全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正式業務運行的通知》,宣布從4月1日起,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將從全國試運行切換調整為正式業務運行。這意味著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將實現全面自動化。
  • 全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試運行
    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我國追趕國際先進技術水平,地面氣象自動觀測業務得到快速發展,氣溫、氣壓和能見度等氣象要素實現自動觀測;初步建立了與現行觀測能力相適應的業務流程,業務運行效率更高;推進觀測、預報和氣象服務崗位一體化發展,設立了縣級綜合氣象業務崗。但與此同時,歷史的潮流也在推動地面觀測不斷進步、優化。
  • 內蒙古119個國家級觀測站進入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時代
    新華社呼和浩特4月1日電(記者哈麗娜、魏婧宇)1日起,內蒙古自治區119個國家級觀測站地面氣象觀測實現全面自動化,取消人工定時觀測和日常守班,保留人工應急觀測能力。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後,觀測數據實現秒級傳輸,各種服務產品調取數據更加快捷,公眾服務更加準確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