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告別人工觀測,邁入全面自動化的新時代,氣象觀測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在數代氣象人兢兢業業的耕耘下,全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的各個環節精準施策、環環相扣、穩步推進,最終迎來了劃時代的時刻。站在這一氣象現代化建設進程的重要節點上,回望人工觀測到全面自動化這一路,一代代觀測員都有哪些故事?
50後
那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在艱苦環境中締結的真摯友誼和親情最為珍貴,成為全站職工戰勝困難、增強信心的巨大動力。」
講述者:王新鎮,1979年至1999年工作於新疆紅柳河氣象站。
紅柳河氣象站是國家一類艱苦站,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紅柳河是一個美麗的地名,然而這裡是茫茫的戈壁荒漠。1979年,我調到紅柳河氣象站工作。在當時的物質條件下,什麼都緊缺。在1987年站上正式通電之前的8年中,我們僅有一臺汽油發電機,但僅在發報的時候才能使用。其他時候,值班、讀數據都是用煤油燈。那時的煤油也很少,為了省油,我們在煤油中加入一些便宜的柴油一起點,但混合之後的味道十分嗆人,讓人直流眼淚,更不敢開門,因為夏天戈壁灘上的野蚊子太過「兇猛」。到了冬天,戈壁灘天寒地凍,值班基本都穿著軍大衣,也不敢開窗。一個班值下來,整個臉就跟礦工出窯一樣,黑黢黢的。
雖然生活艱苦,但為了堅持上班,我們想各種辦法解決困難。站上用水難,我們就用廢棄貨運廂改造成一個大水箱,用以儲水。由於交通運輸不便,吃的菜也總是一半蔫、一半爛。工作的前十年還沒有輪換班制度,一年45天的探親假,大家都攢著過年回家休,總有一兩個人休不上。
我們的工作,簡單卻嚴謹。在艱苦的環境中,我們締結真摯友誼和親情,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最為珍貴的集體記憶。(中國氣象報通訊員王娟採訪整理)
上世紀80年代,紅柳河氣象站觀測人員合影。哈密市氣象局供圖
60後
退休前有幸見證自動化
「自動化觀測是件大好事。對於觀測員來說,能騰出手做更多事,開展更豐富的業務,同時也可兼顧工作和家庭。」
講述者:高繼才,從1978年至今,一直在泰山氣象站從事地面觀測工作。
剛到泰山氣象站之初,山上不通公路,工作器材和生活用品都靠大家挑上去,一趟至少也得五六個小時。我們不僅是觀測員,還是「挑山工」,每次負重上山後便是二十多天與世隔絕的日子。上世紀八十年代沒有網絡,站裡那臺只能收到兩個頻道的小電視,已經是當時很像樣的娛樂設施了。一臺小電視和一副紙牌,成了閒餘時間不多見的亮色。亮色之外,是日復一日觀雲測天的單調生活。
值班期間,二十四小時不敢合眼,生怕一迷瞪就錯過發報。大家靠懷表掌握時間,腦子裡時刻繃著一根弦。每天7次繪圖報、24次航空報,還有不定時的危險報、重要報,每份都不能遲發。時間久了,多夢變成了觀測員的「職業病」。在夢裡,冬日的大風和夏天的雷電常常是主角。
雖然經常夢見日照紙被風吹飛,但現實中一次也未出現過。大風天,我們會格外小心,總是兩人結伴觀測,一人收舊紙,一人換新紙。
如今,儘管早已不再需要每小時人工觀測發報,我也常到觀測場邊轉轉,自豪地向參觀的遊客們介紹新裝的降水現象儀、能見度儀等自動觀測設備。
我明年將退休,很幸運能見證地面觀測實現自動化。小小一方觀測場,是回憶,亦是將來。(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陳旻昊、趙勇採訪整理)
70後
在基層充實預報服務本領
「地面氣象觀測開啟新紀元,作為基層氣象業務人員,我們要轉換思維、轉變身份、改進工作方式,努力提高裝備保障、觀測數據分析、氣象預報水平。」
講述者:王本質,現任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氣象局業務科副科長,1995年至2008年在古丈國家一般氣象站從事地面觀測業務工作,2008年12月調入吉首國家基準氣候站。
1995年,21歲的我剛參加工作,走進古丈氣象站,眼前是上世紀60年代修的磚混結構的老房子,辦公室冬冷夏熱,只有一臺老式的風扇。桌上的玻璃板下壓著各種業務規定和發報規則,紙片已經有些發黃,上面發報機和算盤孤零零地擺放著,觀測場裡的氣象設備更是簡陋。在這裡,我和幾個觀測員一待就是13年。
第一次變化發生在2007年,臺站開始建自動氣象站。當一件件新設備運進來、安裝好,數據被自動採集、讀取出來的時候,我們很是驚喜。雖然當時只是半自動化,但同事們都很高興,從來沒有想到坐在辦公室就能夠看到氣象數據,我們充滿著希望,期盼實現全面自動化的那一天。
2015年,我轉向業務管理崗位,雖然不再從事觀測業務,但我仍然關心地面觀測業務的發展。
地面氣象觀測改革終於取得重大突破,今年4月1日實現了全面自動化。曾經伴隨我們很多年的玻璃溫度表、水銀氣壓表,以及很多儀器都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使命,而精密智能的自動化儀器開啟了地面氣象觀測的新紀元。
觀測員的雙手得到了解放,曾經那些在電閃雷鳴、暴雨如注的天氣中,觀測員一手撐傘一手夾觀測簿衝向觀測場的情景,註定會定格在老一輩觀測員的記憶中。如今,業務人員端坐電腦屏幕前,點擊滑鼠,萬千精密數據瞬間匯集,秒傳而出。
地面氣象觀測進入自動化新時代,在客觀上推動了臺站氣象業務向裝備保障、設備維護維修、核查標校檢測、數據處理分析、質量管理、氣象預報預警服務轉移。「70後」的我有幸見證觀測時代的變遷,在無數氣象人的不懈努力下,我們必將擁抱自動化觀測的光明未來。(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劉玥採訪整理)
人工觀測時期,山東氣象觀測人員冒雪手持測風儀。山東省氣象局供圖
信息技術讓觀測員身份有了轉變
「觀測業務伴隨我的青春歲月至中年,從每一個數據都依靠人工觀測,到如今實現全面自動化,回望二十多年的地面觀測工作及變革,仿佛跨越了一個時代。」
講述者:韋雨汶,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國家基本氣象站站長,1995年在那坡國家基本氣象站、2004年調至南寧國家基本氣象站工作。
那坡縣毗鄰雲南省,與越南接壤。那坡國家基本氣象站是一個貧困邊遠艱苦臺站,四面環山遠離城區,設施簡陋,條件艱苦。
工作之初,那坡站需要24小時值守每天8次定時觀測,而從事地面觀測的僅有5人,每天分為5個班,每個觀測員每天均有一個班。我在這裡工作的8年裡,一年到頭都沒有一天完整的休息日。
定時、定點的觀測容不得一絲疏忽。在2004年之前,觀測全靠人工,觀測員每天必須在正點前20分鐘出現在觀測場,進行人工讀數並記錄在觀測本上,還要進行訂正、輸入、發報,工作量非常大。
為了保證氣象數據完整性,觀測員從來都是風雨無阻。在1996年的一個夏夜,屋外電閃雷鳴、狂風暴雨,我穿上雨衣打著電筒正在觀測場,卻被角落的陣陣異響嚇了一跳,連握筆的手都在抖。我壓住心中的恐懼,嚴格按照規範高質量完成了觀測任務,便狂奔回到值班室。後來才知道是一隻野貓。如今故事雖已成為笑談,但對於我來說,那是一段永遠難忘的歲月。
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推動著觀測業務的發展,也讓觀測員的身份發生了一次次轉變。2004年,自動氣象站正式投入使用,發報也變成網際網路傳輸方式。2014年,自動站再一次升級為新型自動站,其自動化及儀器性能再一次提高,國家基本氣象站由原來24小時守班變為夜間不守班。這給我的最大改變,就是告別了從建站就一直延續的夜間值守,頭一次能正常地睡個好覺。
二十五載的青春相守,時至如今,我親歷了地面氣象觀測實現全面自動化的重要時刻,夜班退出了我的生活,但是,從保障數據到保障設備,我與觀測依然相伴。(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張芳琳採訪整理)
80後
為了更高質量的高原資料
「觀測工作的點點滴滴,始終銘記在心。我們的青春,融入了唐古拉山上的氣象觀測事業。這些經歷使得平時工作更加細緻、更加守責。」
講述者:張國玲,在青海省格爾木市五道梁氣象站擔任觀測員。
從格爾木市出發,沿青藏公路向西南方向行進,翻越連綿縱橫的崑崙山脈,進入廣袤無垠的可可西裡無人區,海拔4612.2米的五道梁氣象站坐落於此。這裡地高天寒,氣候多變,含氧量僅為海平面的50%左右。
長期以來,五道梁氣象站承擔著較重的觀測任務。每3小時一次、每天8次觀測記錄氣象數據,在雄鷹飛不過去的唐古拉山,高原的氣象資料每一天都在進行全球交換。無論條件如何艱苦、工作任務如何繁重,高質量完成觀測任務,是一代代五道梁氣象站年輕人永恆的追求。
2010年剛參加工作時,這裡電、網絡都不穩定,就怕發報的時候斷網、斷電。女孩子最害怕的是夜間觀測,風很大,常有野狗出沒,我們一般是結伴出去觀測,哼著歌,大聲說話,以此驅逐恐懼。
2012年,五道梁氣象站取消了夜班值守,後面逐漸取消航空報等,實現了「雲能天」的自動化觀測。實行無人值守之後,增加了雪深觀測儀、日照儀、能見度儀、雷射雲高儀等設備,擁有雙備份自動站,大大提高了資料上傳的穩定性。
2018年的第一天,五道梁氣象站正式開啟遠程觀測、無人值守模式。我和幾個同事相繼作別五道梁,進入格爾木氣象局工作。坐車離開的那一刻,看著五道梁,我們一直眼淚譁譁的。也沒說話,就一直在那哭,哭著哭著就睡著了。
每個月,我們還會踏上熟悉的青藏公路,翻越崑崙山口,回五道梁氣象站檢測維護設備。 如今,我們這些80後都肩負起家庭、單位更重的責任,觀測員的經歷使得平時工作更加細緻、更加守責。(中國氣象報記者金泉才採訪整理)
2019年,江蘇常州氣象站工作人員架設野外自動觀測設備。圖/夏曉徵
「三件寶」退出歷史舞臺
「我國地面觀測全面實現自動化,觀測薄、自記紙、2B鉛筆,這些我們基層業務人員的『 三件寶』,就要退出氣象觀測的歷史舞臺了。」
講述者:杜榮波,一名來自黑龍江省綏稜縣氣象局的「80後」。
綏稜站是一般站,每天人工觀測3次。觀測人員每天要按照規定時間和程序,採集包括氣壓、氣溫、溼度、能見度、雨量等20多項數據,即便是遇到颳風下雨、高溫嚴寒等惡劣天氣,觀測員也要往外衝。
當年人工觀測工作的片段時常在我腦海中湧現。在我早年的一次值班中,臺站日降水量達到150毫米。根據以往經驗,雨下得很急很大時雨量自記經常出現故障,於是我就不間斷地往觀測場跑,查看自記記錄,一天一夜的時間,來回不下五十次。
有一年冬日,零下二十多攝氏度,風速自記記錄顯示缺測。我們3個觀測員拉的拉、拽的拽、放的放,把風杆放倒進行故障處理,折騰了將近兩個小時才將故障解除。臘月的西北風冷得刺骨,我整個人都凍僵了,處理故障戴著手套不方便,徒手接觸到鐵的時候,就被黏住了。平時雪後清理設備、換自記紙時,這都是常事。
隨著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推進,自動站24小時不間斷觀測,數據更加精準、客觀,也提高了監測數據的連續性,另外一方面,基層業務工作的重心可以轉向數據應用,更好地履行預報、服務等職能。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隨著國家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的整體切換,基層臺站觀測業務工作量顯著減少,綜合業務能力明顯提升,業務人員轉型發展,對氣象事業的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90後
擁抱更智能化的未來
「把握住每一次轉變,期待更智能化觀測的未來,期待硬核『 智慧氣象』向我們奔來!」
講述者:於丁,現今在雄安新區容城縣氣象局承擔地面觀測業務。
3年前的4月1日,一個新的時代,一座未來之城,中國雄安新區橫空出世。2020年4月1日,雄安新區設立三周年,也是在這一天,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實現全面自動化。
這是我從事地面氣象觀測以來,見證氣象事業發展最迅速的3年,一個個以前從未見過的氣象設備接踵而來。剛學會測量室內氣壓,自動化了;剛熟悉掌握各種雲類,自動化了。緊接著,冬季降水、能見度、天氣現象,都實現了自動化觀測……「卦天氣象」「觀測通」等智能識別新科技、「觀雲識天」人機對抗打開了氣象認知新格局。
我們是幸運的一代,地面觀測全面自動化,讓我們充滿了喜悅,充滿了期待。這不是人工觀測的終結,而是智慧融入氣象科技發展新時代的開始。
隨著雄安「未來站」的建設,智慧氣象示範、氣象科技創新引領、氣象服務數據融入新區數字城市建設等,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齊裝上陣。觀測場裡將矗立著讓你驚喜的儀器設備。走在路上,身邊將充滿著無所不見的氣象感知數據。
(來源:《中國氣象報》2020年4月2日四版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