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長江沿線的重要航運城市蕪湖,坐落著一座由中國氣象局認定的「中國百年氣象站」——蕪湖國家氣象觀測站。該站始建於1886年,由法國人金式玉在蕪湖鶴兒山(今吉和街天主教堂)建立蕪湖測候站開展氣象觀測,距今已有132年歷史。(圖/徐雅蓮 安李琦 文/張麗 策劃/張安偉 馬菊 張寧 )
2018年04月24日 17:141876年,清政府被迫籤署不平等的中英《煙臺條約》,蕪湖被闢為通商口岸,大量外商來江城經商、居住,而各國傳教士也紛紛前來傳教。
2018年04月24日 15:211883年,法籍耶穌會士、寧國府總本堂神甫金式玉在蕪湖購得鶴兒山土地,在1886年天主教堂內建立了測候站,開展了降雨等觀測項目。其實早在公元1869年11月,清政府就根據時任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提議,開始在我國沿海、長江重要口岸海關及近海島嶼建設氣象站,其中就包括蕪湖氣象觀測站。
2018年04月24日 15:211937年,因抗日戰爭爆發,蕪湖氣象觀測站被迫停止工作,連續數十年的觀測記錄因此中斷。1954年,蕪湖市首個符合國家氣象觀測規範的觀測場,在鏡湖區張家山的一塊平地上建成。建站之初,全站上下只有7名職工。在那個年代,氣象工作者的生活如同「苦行僧」,他們在簡陋的工作場所裡,用著較為落後的設備,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
2018年04月24日 15:211993年4月1日,蕪湖氣象站安裝了安徽全省第一臺衛星雲圖接收機,建立能夠接受日本GMS衛星資料的地面站,實現衛星雲圖的實時接收和氣象資料的「一機多屏」顯示;2005 年,建成「風雲二號」C星中規模衛星雲圖接收站。2006年元旦,蕪湖氣象觀測站正式搬遷到蕪湖長江大橋氣象科技園。從那時起,氣象要素可以通過各種傳感器自動採集,並實現連續觀測和資料實時上傳。
2018年04月24日 15:212013年6月,蕪湖市氣象局搬遷至城東新區大陽垾溼地公園南側,新址規模相比之前擴大了近三倍。蕪湖國家氣象觀測站也於2016年元旦再次搬遷至大陽垾公園內。
2018年04月24日 15:21蕪湖市政府特別發文承諾,現在的蕪湖氣象站至少可確保30年可持續觀測,外部環境不受影響。目前開展觀測的氣象要素包括氣壓、氣溫、溼度、風向、風速、降水、草溫、淺層深層地溫、雪深、日照、電線積冰、凍土、能見度、天氣現象等。
2018年04月24日 15:21中國氣象局於2017年11月啟動了中國百年氣象站的認定工作,蕪湖國家氣象觀測站被中國氣象局正式認定為「中國百年氣象站」,蕪湖國家氣象觀測站就此成為全國僅有的12個百年氣象站之一,也是安徽省目前唯一的全國百年臺站。
2018年04月24日 15:21據局長張安偉介紹,過去老臺站裡只有簡陋的觀測儀器,測報人員要在規定的短短十幾分鐘內,在觀測場內讀取各種儀器的數據,並進行訂正、查算要求數據準確無誤。
2018年04月24日 15:21現在的蕪湖市氣象局一樓設有氣象科普館內陳放著舊氣象站的一些老物件,例如產自長春的空盒氣壓表,熱球式電風速計等。
2018年04月24日 15:21這個叫熱球式風速計,是以測量風速為基本功能,增加了計算風量,計算風壓,測量溫度和相對溼度等多種功能組合而成的一系列儀表。這在過去算得上是最便攜的、最多功能的低風速測量基本儀表。
2018年04月24日 15:21這個叫空盒氣壓表是以變形元件作感應的一種大氣壓力測量儀器。使用時要將空盒氣壓表水平放置。讀數前用手指輕輕敲打儀器外殼或表面玻璃,以消除傳動機構中的摩擦應力。觀察時指針與鏡面指針相重疊,此時指針所指值數即為氣壓表示值,讀數可以精確到小數一位。
2018年04月24日 15:212016年7月1日起,蕪湖市突遭持續強降雨襲擊,發生了僅次於1954年的特大洪澇災害。由於強降水持續時間長,給防汛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壓力,蕪湖市氣象局迅速全力投入防汛抗洪氣象服務當中,提前部署、嚴密監測、準確預報、及時服務,為政府重要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已然成為全市防汛抗洪搶險以及百姓防災自救的「消息樹」。
2018年04月24日 15:21目前,蕪湖24小時天氣預報空間解析度精細到各鄉鎮,晴雨預報準確率達86.7%,溫度預報準確率達 80%;開展短臨預警預報,發布逐6小時、可精細至未來1小時的天氣預報預警信息;各類智慧化、針對性強的生活氣象指數得到開發,蕪湖氣象科技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2018年04月24日 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