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始終致力於推廣科學技術,提升公眾科學素養,帶領農民科技致富。他們始終堅持科普惠及民生,傳遞健康理念,用科技創新推動社會發展。9月24日起,掌上春城推出「專家科普『雲課堂』」系列報導,邀請不同行業、不同種類、不同領域的各類科學專家參與線上,以最接地氣的語言,普及藏在生活中的科學小知識,助力科學惠民之翼騰飛。
掌上春城訊 老一輩人的艱難奮鬥,才讓中國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座水電站。正是他們勇於探索、自力更生的精神一代代傳承,我們的生活才有了如此天翻地覆的變化。如今仍在發電的石龍壩水電站究竟是如何建成的?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石龍壩水電站的建成又經歷了怎樣的艱難?本期訪談我們邀請到了石龍壩水電站的老師樊永生,帶大家一起走進石龍壩水電站的前世今生。
記者:石龍壩水電站是哪年建成的?
樊永生:石龍壩水電站作為中國第一座水電站,是在中國積貧積弱多年的1910年建成的。為了抵制列強進一步掠奪雲南資源,連電燈都沒有見過的雲南人提出:「水電必須中國人自己建!」石龍壩水電站的建成翻開了雲南現代工業新的篇章,同時也開闢了中國利用清潔水電能源的先河。成為了世界第一水電大國的搖籃,為中國的水電事業,輸送了大量技術人才。
記者:這座水電站在昆明的落成有怎樣的特殊意義?
樊永生:石龍壩一百多年的歷史,生動折射了中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艱難探索歷程。百年傳承靠的是一代代人艱苦奮鬥精神和尊重科學精神。當時在沒有路的情況下,設備採購就已經實行了國際招投標,很難想像,在這樣一個偏僻、落後的地方,採購的設備竟來自兩個不同的國家。百年曆程離不開先進科學的管理和維護,直到今天1910年就投用的設備仍然在正常發電。
記者:石龍壩水電站建設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樊永生:石龍壩發電廠利用的是雲南高原明珠滇池的水進行發電。滇池水從海口流入螳螂川,由南向北自然流降。由於螳螂川並沒有天然的垂直落差,水力發電又需要很高的水頭和極大的勢能,於是需要在上遊滾龍壩修建一道攔河壩,把水攔斷之後,在半山腰也需要修建全長1480米的兩條引水渠。但在1910年雲南本土乃至全國都沒有水泥,全部依靠歐洲進口,水泥十分稀缺,引水渠該如何修建是一個極大的問題。經過研究,修建團隊決定用青石代替水泥,對引水渠全程進行鑲嵌。耗費了極大的人力物力後,引水渠終於建成,在第一車間形成了16米的垂直落差,達到了水力發電的要求。
記者:水電站的建成對當時昆明人的生產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樊永生:水經石龍壩水電站流出後,對水質和環境是沒有任何汙染和影響,水電建設不僅在工業上有著積極地推動作用,在水資源利用和農業灌溉,也有不可替代的效果。螳螂川原本是自然流降,低於河面的土地可以進行灌溉,但高於河面的土地卻無法進行灌溉,過去也沒有抽水灌溉,電站建成之後,大壩把螳螂川的水頭(水位)抬高了32米,沿著壩體兩側修建的兩條引水渠,為螳螂川流域兩岸的土地提供了灌溉水源,原來的荒地和坡地經過改造,增加了上十萬畝的良田。
記者:石龍壩水電站具有哪些不可替代的社會價值和人文價值?
樊永生:雖然目前石龍壩水電站的發電量在逐步減少,經濟價值逐年下降,但是石龍壩水電站仍有不可替代的社會價值和人文價值。石龍壩水電站見證了中國工業一百年來發展的艱難探索歷程,也展示了老一輩雲南人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不僅在水電事業上有很好的教學意義,同時在經濟管理、企業管理、工程管理幾方面也有很好的教學意義。百年來艱難的創業和探索之路,為廣大中小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提供了愛國主義教育和水力發電科普教育的平臺。
掌上春城記者:楊夢奇 陽玥
責編:沙蘭梅
編審:周曉雪
終審:錢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