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的天氣又開始反覆無常了,小編在這裡提醒大家出門前注意查看天氣預報噢~
逢此機會,小編帶大家一同走進「徐家匯觀象臺」……
上世紀在徐家匯周圍本地的田宅中,天主教建築密布,兀自成為一座獨立的城市。科學文化類建築屬徐家匯建築的一大主要建築類群,走過百年風雨歷程的徐家匯觀象臺便是其中之一。
2005年,徐家匯觀象臺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2014年獲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歸入徐家匯天主教歷史建築群。
讓我們一同走近徐家匯觀象臺的前世今生,在徐家匯觀象臺140餘年發展的歷史畫卷中,感受上海近現代氣象科學的漫長曆程,記錄下每一個重要的歷史片斷和發展足跡吧~
徐家匯觀象臺成立於1872年,是中國境內沿海的第一座觀象臺。1873年正式落成,1901年建新臺,現為上海市氣象局使用。
1873年初落成的觀象臺最初為平房建築,「有三個廳,西廳分為兩間,為神父們的臥室,中廳雅致得體,東廳作圖書室,中廳上面加一層平面屋頂」。1880年,又對原址加以擴建,增建了兩翼和平臺,並在平臺上面建立了33米的木塔,裝置貝克萊風向風速儀。
觀象臺的創建地點最終擇定在徐家匯,是因為該優越的宗教環境、文化氛圍和便利的交通條件。正式落成後,之前在徐家匯天主堂的教士們的住所東側的露臺進行的氣象觀測工作也遷到此處。此時落成的觀象臺建築面積並不大,當時主要是在屋頂平臺上進行黃道光和氣象要素的一般記錄。這成為徐家匯觀象臺的第一座建築,氣象觀測則成為該臺最早的研究部門。
1900年,由於業務發展需要,徐家匯觀象臺在徐光啟墓東,天主堂南,原臺址西側百米處建成一座新臺。傳教士們於1901年1月1日遷入新址工作。
新建的徐家匯觀象臺是一座早期仿古典式羅馬風格建築,總體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正立面三段布置,中間三層,底層圓拱大門貫通二層,三層有玫瑰窗,平頂露天陽臺。大樓中央建有磚木結構的測風塔,高40米,按有貝克萊風向風速儀。大樓東側是子午儀室,院內有各種氣象儀器,並增添了地溫和井溫測量。主樓樓面安有法國巴爾惹門伯爵夫人瑪爾太贈送的大鐘一座。
觀象臺寒暑亭和地溫表(1909年)
觀象臺氣象部
1937年「七七事變」和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觀象臺的經費來源斷絕,人員銳減,儀器得不到維修,原有的刊物也停止出版。1945年,「二戰」雖然結束,但經費來源改善卻不多,觀象臺的業務仍舊處於衰落時期。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翌年12月12日,中國科學院和軍委氣象局共同委派接管了徐家匯觀象臺,徐家匯觀象臺的氣象部分由軍委氣象局接管,徐家匯觀象臺分別改組為上海氣象臺和上海天文臺,在中國氣象事業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翻開了新的一頁。
公共服務
徐家匯觀象臺在不斷的發展中,成為了西方科學界位於遠東的一顆不可或缺的測點。但其對於公眾影響最大的還是徐家匯的氣象與授時服務。
觀象臺標準時計部
1879年7月上海遭到強颱風襲擊,艦船損失巨大,徐家匯觀象臺能恩斯臺長成功預測了本次颱風的移動方向。此後在公董局和外商輪船公司一致要求下,徐家匯籌設了航海服務部,採購儀器和擴建辦公樓成兩層樓房,並發出過中國首個颱風預警。
能恩斯臺長在1879年繪製的颱風形態圖與2015年衛星雲圖上的颱風
授時服務始於1881年,當時僅僅在中午報時。1884年起,觀象臺來使用巴黎高梯爾小中星儀測時,通過觀測星辰經過子午線的運動,以及各種測時儀器的使用,來確定精確的時間,並與各國氣象站交換氣象情報。同年9月1日,應上海租界政府的邀請,由耶穌會主持的外灘信號塔在外灘洋涇浜一號正式建立。根據徐家匯觀象臺傳來的氣象信息,用各種旗表示當時吳淞口的氣象狀況。
1906年時的外灘信號塔
1884年,最初採用6面不同形狀和顏色的信號旗表示上海和長江口外的天氣及風力情況
研究服務
作為綜合性研究機構,徐家匯觀象臺積累了大量的氣象歷史及其他科學資料。觀象臺收集和保存自1873年以來上海最早的氣象歷史資料,發表了第一部關於上海氣候的專著《上海氣候之要素》,發起並組織了上海歷史上最早的氣象學會,出版了我國第一部近代氣象學的中文普及著作《氣象同詮》。
1886年觀象臺繪製的長江口、崇明島地圖
1896年繪製的氣象雲圖
《中國天氣圖·中國天氣測候表》
徐家匯觀象臺在多學科研究領域獲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有些課題得到了法國科學院的獎金,有些課題具有重大的實用價值,有些課題雖然是基本理論或是基本資料,但都具有開創性,對後來的科研具有重要的影響。
徐家匯觀象臺是一座集氣象、天文、地磁等於一體的觀象臺,曾被譽為遠東氣象第一臺,中國唯一的百年氣候站,是中國近代氣象發展歷史的見證,其中包括1879年7月31日發布的中國第一個颱風警報。在國際氣象史上有著較高的地位,作為世界三大測量基準點之一。
徐家匯觀象臺自從1872年12月1日開始進行氣象觀測以來,持續到現在140多年沒有中斷過,也是世界氣象組織授予中國的唯一一個百年世紀氣候站。
如今,觀象臺重新修繕還原至1930年時期的風貌,內部打造為氣象博物館,再次為世人展示了關於氣象的那一段段歷史與故事,在風雨沉浮中展現出獨特的魅力。
徐家匯觀測場記錄的1873年到2016年的年平均溫度
徐家匯氣象站氣溫逐年演變(1873-2011)
博物館中收藏陳列著的小型氣象儀器,是館方自世界各地收集而來,做工精緻,且極富年代感。19世紀初法國的摺疊式紅水溫度計、19世紀中法國的垂直氣壓計、19世紀末英國的菲茨羅伊氣壓計/溫度計/風暴瓶,20世紀初法國的雕花氣壓計/溫度計、瑞士的自記氣壓計……還有非常有趣的體驗,遊客可以親身參與體驗氣象預報演播廳的互動活動,做一回「指點風雲」的主持人,親身體驗一下當氣象預報員的感覺~
歷經變遷,徐家匯觀象臺奠定了中國沿海第一觀象臺的地位。我們共同回顧了徐家匯觀象臺140餘年的風雨歷程,了解了徐家匯觀象臺成立140年以來的氣象發展史,現在你是否對近代上海氣象,和現代氣象發展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