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鬱蔥蔥的北極閣,自南北朝時期就與氣象結下不解之緣。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江蘇省氣象局就紮根於此,在中國氣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領導關懷下,一代又一代氣象工作者艱苦奮鬥、開拓進取、創新奉獻,氣象事業從小到大、由點及面、茁壯成長,譜寫了江蘇氣象事業發展70年的壯麗詩篇。
70年,艱苦創業,不懈努力。1949年到改革開放前,是江蘇氣象事業的創建和發展期。新中國成立之初,氣象部門歸部隊建制。1953年,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籤署發布氣象部門轉建命令,江蘇省氣象工作遵循「既為國防建設服務,同時又要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方針,開始進行全省基本氣象臺站網建設,並對外發布天氣預報、警報,開展民航氣象保障工作。1966年,實現區區(專區)有臺、縣縣有站,進一步打開了為經濟建設服務特別是為農業服務的局面。
70年,開拓進取,創新奉獻。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江蘇氣象事業迎來新的發展時期。在經歷管理體制多次變化後,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共同推進氣象事業發展、共同支持氣象現代化的新格局。江蘇省氣象部門始終把氣象服務作為根本宗旨,積極推進氣象科學技術現代化,提高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能力,不斷提高服務的經濟效益。1984年,建立全國領先的天氣預報專家系統;1986年,組建省農業氣象服務中心;1987年,建成全省無線通信網,短期MOS客觀指導預報實現全自動化;1989年,恢復人工影響天氣工作;1997年,開通「121」電話氣象信息服務熱線;1999年,首批10個國家基本站完成自動化建設,「9210」工程全面投入業務使用;2000年,全面啟動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建設;2005年,開通全省2兆以上數字專線。
70年,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近年來,江蘇省氣象局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貫徹落實中國氣象局與省委、省政府各項部署,積極融入國家和江蘇重大發展戰略。中國氣象局、江蘇省政府共同推進江蘇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建設,全面組織部署,構建了上下聯動、齊抓共管、時序推進的政府主導工作機制。氣象業務現代化水平得到明顯提升,氣象科技人才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氣象事業改革發展動力加強,江蘇氣象現代化建設成效不斷顯現。
新時代、新要求、新任務,江蘇省氣象局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深入推進全省氣象部門黨的建設;深入落實中國氣象局和省委省政府各項部署,持續推進更高水平的氣象現代化,深入推動全省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防災減災和生態文明建設,解放思想,擔當作為,服務於國家及江蘇重大發展戰略和民生福祉,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貢獻氣象力量。
綜合觀測
全面快速 洞悉「風雲變幻」
目前,江蘇省初步建成了較為先進的綜合觀測網。地面氣象自動觀測站點達1850個,陸地自動氣象觀測站距從15公裡加密到7.5公裡,新建都卜勒天氣雷達、風廓線雷達、微波輻射計、三維雷電觀測站、大氣成分觀測站、高精度溫室氣體及邊界層生態梯度觀測站、水上平臺觀測站等觀測設施。啟動建設蘇北龍捲監測預警試驗雷達網和南京特大城市綜合大氣垂直廓線觀測建設工程,建設金壇國家氣候觀象臺和通州灣氣象觀測站。2015年起,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全省區域自動氣象站故障維修時效在2.5小時以內,區域自動站到報率一直保持在99.99%以上,業務可用性保持在99.9%以上。全省近九成的市、縣氣象局完成具有江蘇氣象科技特色、彰顯地域文化內涵的臺站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南京和大豐、東山、西連島分獲首批中國百年氣象站和五十年氣象站認定。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應急中心也將於2020年投入業務試運行。
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與氣象應用深度融合,智能化、集約化、標準化、一體化氣象信息業務生態體系在江蘇初步形成。以省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應急中心建設為契機,高起點規劃,提升氣象信息化水平。完成以CIMISS為核心的統一基礎數據環境、基礎設施資源池和數據加工流水線建設,初步建成扁平化信息管理與業務體系。全省自動站、雷達等各類氣象數據採集時效明顯縮短,區域自動站等採集密度由10分鐘加密到1分鐘級,到達業務桌面時間由幾分鐘縮短到60秒以內。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基礎設施資源集約化率達到90%以上。
南京北極閣。
預報預測
精準預報預警 與氣象災害「賽跑」
2018年1月24至28日,江蘇南部連續出現兩次強降雪過程,降雪範圍廣、強度大,積雪冰凍明顯。氣象部門提前5天準確預報暴雪落區和量級,為各地保障社會生產、百姓生活、安全出行等及時提供最新氣象信息。目前,江蘇正全面推進無縫隙智能網格預報業務,實現本省3公裡以內精準預報,時效延長至10天。形成重點區域1公裡、0至2小時內逐10分鐘滾動,時間解析度為10分鐘的氣象要素和災害性天氣臨近預報產品。
藉助雷雨大風分級預警技術,江蘇氣象部門在全國率先建成省市縣一體化業務平臺和強天氣綜合報警追蹤平臺;完善省市縣一體化強天氣預警業務體系,增加應急預啟動環節;制定龍捲研判標準,明確預警信號製作發布技術標準;建立海洋預報集約化業務流程,制定海區大風、海霧預警信息發布規範。
目前,江蘇已基本建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體系,有關工作納入《江蘇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意見》。「氣象災害預警傳播」等納入江蘇省《「十三五」時期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功能配置標準》和《「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經省政府同意,制定的《基層氣象災害預警傳播功能配置標準實施細則》指導各級地方政府落實氣象災害預警傳播工作。成立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工作納入省「十三五」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和省政府年度重點工作。全省智慧氣象信息員管理平臺註冊信息員19763人,市、縣級預警發布機構覆蓋率分別達100%和78.13%。
江蘇一體化預報業務平臺。
公共服務
氣象服務信息 進入「千家萬戶」
一年四季不放鬆,每次過程不放過,是江蘇氣象防災減災矢志不渝堅持的目標和宗旨。近年來,江蘇氣象部門圓滿完成南京亞青會、青奧會、國家公祭日、中東歐領導人「16+1」峰會等重大活動氣象保障任務;每年向省委、省政府及相關部門報送決策氣象服務材料近百期。省領導平均每年對氣象工作批示20餘次。
生態氣象是近年來江蘇氣象工作的一個重點,氣象部門組建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應用機構,制定工作方案,出版《江蘇省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和《江蘇省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決策者摘要》,連續7年發布大氣汙染氣象條件、太湖藍藻、酸雨等6類年度監測評估報告;與東南大學共建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江蘇數據與應用中心;制定衛星遙感業務與科研發展計劃,推進衛星遙感數據反演業務。
積極承擔全省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評價工作。開展全省大氣汙染防治成效分析,與生態環境部門共同做好空氣品質預報。氣候可行性論證納入省政府推動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製作設施農業、特色農業精細化氣候區劃和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對接智慧城市開展城市運行精細化氣象服務業務,交通氣象服務產品精細到定時、定量、定路段。與國家電投江蘇公司合作加強海上風電場運維及氣候資源應用。聯合省旅遊局加強災害性天氣旅遊安全風險防控。完善漁場天氣與海浪聯合預報,加強海上災害性天氣聯合會商預警信息發布,海洋氣象預報時效從72小時擴展至168小時,預報區域由近海3個漁場擴展至黃海海域8個漁場。
融媒體公眾氣象服務在江蘇成為主流,氣象「兩微一端」等新媒體關注數近1000萬。2018年,江蘇氣象微博閱讀量1.6億人次,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十大氣象微博和江蘇最具影響力省級政務微博。「氣象災害防禦科普覆蓋率」納入江蘇「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務清單。建成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場館(所)近50個,面積近1萬平方米,南京市江寧區谷裡街道建成首個美麗鄉村氣象科普互動館。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被教育部評為首批全國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成功舉辦2019年氣象科技周南京主場活動。
交通氣象觀測對比實驗。
科技人才
「雙翼」助力江蘇 氣象事業茁壯成長
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猶如江蘇氣象事業發展的「雙翼」。在科技創新方面,江蘇不斷加強科研與業務融合,大力推進研究型業務建設。聯合南京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河海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氣象海洋學院組建南京大氣科學聯合研究中心,在短臨預報、區域高解析度數值模式本地化和精細化預報產品融合等方面加強聯合研究,並實現業務化。2019年5月,中國氣象局分別與江蘇省政府、南京市政府籤署協議,共同建設南京氣象科技創新研究院。三方將在科技研發、人才引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示範應用、創新基地建設等方面共同支持研究院的發展,助力國家氣象現代化、江蘇創新省份和南京創新名城建設。「中國氣象局交通氣象重點開放實驗室」已通過驗收並正式掛牌運行,為江蘇交通氣象人才隊伍建設、交通氣象服務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僅2018年,江蘇省氣象局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8項、省自然科學基金3項、省「333工程」科研項目兩項,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3項。
近年來,江蘇省氣象局精準引進人才,釐清人才資源增量的「源頭活水」。圍繞中尺度數值預報應用、強對流天氣短時臨近預報、大氣環境等領域積極組建科技創新團隊。截至2018年底,全省氣象部門工作人員中,博士研究生佔3%、碩士研究生佔24.8%、本科以上佔87.9%。全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正研級專家32人,中國氣象局「雙百計劃」3人、青年英才3人、創新團隊成員兩人,省政府「333」人才培養工程23人。
2019年氣象科技周南京主場活動。
氣象法治
為江蘇氣象事業發展 營造良好環境
江蘇氣象法治環境進一步完善。省人大、省政府先後頒布或下發《江蘇省氣象災害防禦條例》《江蘇省氣候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條例》《江蘇省氣象管理辦法》《江蘇省氣象災害評估管理辦法》《江蘇省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辦法》等。氣象部門多項工作納入省委、省政府年度十大主要任務百項重點工作,內容涉及智慧江蘇、生態文明建設、大氣汙染防治、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等,充分發揮了氣象部門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江蘇氣象行政審批改革初見成效。為深入貫徹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改革部署要求,江蘇省氣象局制定了《氣象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江蘇省氣象局行政權力清單》《江蘇省氣象局責任清單》等文件;編制行政許可服務手冊,按規定取消了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清理規範了行政審批中介服務。在行政審批事項申請條件、精簡材料、申報格式、審批程序、辦理時限、審核標準、服務承諾、監管措施等8個方面實現了全省統一。加強行政審批服務,省級共24項行政事項納入不見面審批,所有事項實現在線辦理,2018年省級窗口累計受理並辦結服務事項無一投訴。江蘇防雷安全生產納入《省政府有關部門和單位安全生產工作職責規定》,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防雷安全工作的通知》《關於優化建設工程防雷許可有關事項的通知》,把防雷安全管理職責同時納入各市政府安全生產考核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