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脈傳承與地域文化——大型地方歷史文獻編纂與出版學術研討會」在南京成功舉辦。七十餘位來自國內學術界、圖書館界、出版界造詣深厚、影響廣泛的權威專家和著名學者,深入探討地方歷史文獻編纂與出版相關議題。《江蘇文庫》第三批書目也在論壇上正式首發,為從2016年啟動的「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交上了一份完美的「期中答卷」。
盛世修典,《江蘇文庫》不斷「上新」
江蘇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化典籍浩如煙海。根據《江蘇藝文志》的記載,1949年以前出現的江蘇地方著作就有85309種、江蘇籍作者有29617人之多。
2016年,「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啟動,計劃用十年時間全面梳理江蘇歷史文化脈絡,努力實現歷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預計出版3000冊的《江蘇文庫》是江蘇文脈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江蘇文庫》分書目、文獻、精華、史料、方志、研究等六編,對江蘇歷史文獻典籍資源進行全方位梳理。
《江蘇文庫》新出書目,捐贈給多家國內重要的圖書館
五年以來,來自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省社科聯、省社科院、省地方志辦公室、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南京圖書館等有關單位、高校、科研機構的800多位專家學者,投身到江蘇文脈工程的編纂、研究與出版工作中來。2018年,《江蘇文庫》首批成果86冊出版;2019年,第二批成果184冊出版;2020年底,《江蘇文庫》第三批成果217冊在 本屆論壇上正式公開亮相,其中包括文獻編51冊,史料編49冊,方志編73冊,精華編30冊,研究編14冊。
《江蘇藝文志》
盛世修典,太平纂帙。《江蘇文庫》副主編、南京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莫礪鋒認為,從殷商以來,用漢字書寫的典籍浩如煙海,「盛世修典」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歷朝歷代,中國人自覺地通過各種方式來保存、整理古代的典籍,進而從中擷取精華,闡釋義理,以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正因如此,整理典籍,領會、闡釋典籍記載的文化精神,是我們繼承傳統文化最有效的手段。
「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編纂出版工作的相關負責人則表示,組織編纂出版《江蘇文庫》這樣的地方歷史文獻,不僅對延續地方文脈、弘揚地方文化具有重要價值,也為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提供寶貴的地方經驗。
精心挑選,尋找最好版本影印出版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校正》《詩傳旁通》《吳趨訪古錄》《丹陽記》《姑蘇志》《乾隆長洲縣誌》《淮南子》《世說新語》《江蘇歷代文化名人傳·葉聖陶》《 江蘇歷代文化名人傳·吳敬梓》《江蘇地方文化史·鎮江卷》……2020年,《江蘇文庫》的文獻、史料、方志、精華、研究各編齊發力,推出一大批經典書目。
「『文獻編』收錄歷代江蘇籍作者的代表作,按照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分裝1000冊出版。」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江蘇文庫·文獻編》主編程章燦教授說,歷代江蘇人留下來的各類著作超過八萬種,「文獻編」從中精選五千多部典籍重新影印出版。
《陸氏草木鳥獸蟲魚疏疏》
從2018到2020年,「文獻編」已推出129冊403種。「每一種列入出版計劃的典籍,我們都精心挑選出最具學術價值和傳承價值的版本。」程章燦介紹,2020年「文獻編」中「經部」推出的《陸氏草木鳥獸蟲魚疏疏》,《江蘇文庫》所採用的是清代揚州學派代表人物焦循的親筆稿本,現收藏於南京圖書館;「文獻編·史部」中的《資治大政記綱目》,作者姜寶是明代的江蘇丹陽人,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資治大政記綱目》明萬曆年間刻本在上海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均有收藏,南京圖書館的藏本頗為特殊,來自著名的錢塘丁氏「八千卷樓」藏書,有著名藏書家丁丙的題跋。在影印出版時,「文獻編」選擇了南圖的藏本,最大程度地展示這部典籍的豐富內涵。
《江蘇文庫》編輯團隊從全國各大圖書館挑選最佳版本重新出版,圖為南京圖書館。視覺中國 供圖
紙上穿越,回到明清的江蘇去看看
「江蘇文庫·史料編」收錄反映江蘇歷史文化的文獻著作,分地、分專題進行編排。2020年推出的「史料編」書目多為地理類著作,分為地理概況、鄉鎮坊志、山水、名勝古蹟等門類。清代文人姚承緒所著的《吳趨訪古錄》是「史料編」「地理概況」中的一本。「吳趨」是什麼地方?編纂者告訴記者,「吳趨」即「吳門」,也就是蘇州。《吳趨訪古錄》好似一本清代道光年間的「姑蘇旅遊指南」,詳細介紹了蘇州的湖光山色和人文勝跡。
蘇州悠久的歷史文化,產生了很多經典著作,很多都將收入《江蘇文庫》。視覺中國 供圖
如果將「史料編」中的一些書目連起來看,則好似穿越回古代江蘇的「紙上專題穿越之旅」。《覆舟山小志》《金山志》《寶華山志》《虎丘山志》《狼五山志》《靈巖山志》……以平原和丘陵地貌為主的江蘇,山雖不算多,但名山為數不少,每座名山的故事都在這些典籍中生動記錄;《寄暢園志》《拙政園志》《勺湖草堂圖詠》《弇山園記》……這些和園林相關的著作則告訴現代的人們,江蘇不僅僅只有蘇州園林,揚州、南京、無錫等地的園林也曾別具特色,各有風貌。位於南京的隨園,如今已無跡可尋,但人們可以從《江蘇文庫》收錄的《隨園雅集圖詠》《隨園圖題辭》《隨園瑣記》等書中還原它的勝跡,尋找袁枚、沈德潛、蔣士銓等文人在這裡留下的足跡。
《江蘇文庫》研究編書目
2020年,「江蘇文庫·方志編」推出73冊41種方志,涉及明清蘇州、常州兩府的各種府志、縣誌。其中,早於明代的唐、宋、元古方志就有7種。其中唐代的乾符《吳地記》,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志書之一。方志編主編張乃格研究員告訴記者,江蘇古代方志眾多,蘇州、常州兩地的地方志尤其完備,記載大量歷史信息。從方志名稱可看出古今政區的變遷,震澤、陽湖、金匱、荊溪……這些古縣後來雖然都撤銷了,但縣誌依然留存。如今位於長江之北的靖江,本來是江中沙洲,歷史上長期屬江南的常州府管轄。幾種「靖江縣誌」記錄了這個小城的風雨滄桑,《光緒靖江志》載,鴉片戰爭中,英軍竄擾靖江,遭到軍民痛擊,被殺死殺傷十餘人。靖江人民抗英戰鬥的勝利,記載於縣誌中,並收入《江蘇文庫》而永久流傳。
《江蘇文庫》精華編書目
數字同步, 《江蘇文庫》開放共享
「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迎來精彩下半場,3000冊的《江蘇文庫》還將不斷推出新書目。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聚焦地方文獻的整理、挖掘、數位化等議題,開展廣泛而深入的文化對話和交流,為《江蘇文庫》的後續出版帶來新的啟發和動力。
程章燦教授認為,《江蘇文庫》承載的是江蘇文化,「一定程度上,江蘇文化超越了地域文化的範圍,產生了全國性乃至世界性影響,也因而充分展示了她的現代性」。比如說,明清時代的江蘇藏書傳統、江蘇文化家族及其家學家風、江蘇學術流派及其地域文化土壤,都堪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這些都將在江蘇文脈的傳承中發揚光大,對當下產生重要影響。
莫礪鋒教授
莫礪鋒教授回顧了孔子和朱熹對典籍的整理與研究。他認為,現代的學者應繼承孔子、朱子的精神,以莊敬肅穆的感情看待傳統文化,以嚴謹細緻的態度從事古代典籍整理。「古代經典作品流傳至今的價值,並不是專供學者進行研究,而是供社會大眾閱讀,從而獲得精神滋養,進而推陳出新,繼往開來,這也是編纂《江蘇文庫》等大型地方歷史文獻工作的終極意義所在。」
如何讓《江蘇文庫》飛入尋常百姓家,也是「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團隊一直思考的問題。記者了解到,從2019年開始啟動的《江蘇文庫》數位化工程正穩步推進,珍稀圖書將化身百千,開放共享。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總經理孫真福表示,《江蘇文庫》已形成了良好的編纂出版機制和持續出版能力,根據規劃,每年出版250冊-300冊之間,基本可以做到紙本出版與數字上線同步。
交匯點記者 於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