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日報·人文周刊(第158期)
【記錄】
【悅讀】
【文脈】
【百家】
【記錄】
武漢重慶南京,《新華日報》老社長石西民的三段"新華情緣"
石西民同志是中國共產黨著名的報刊活動家和宣傳、文化工作方面的傑出組織者,也是《新華日報》在南京出版後的第一任社長。近日,石西民之女石小國女士來到《新華日報》報史館,在一張張老照片和舊檔案中,追尋父親留下的足跡,講述父親和新華日報的三段情緣。
石小國講述父親和《新華日報》的故事。 交匯點記者 張琦 攝
烽火硝煙,他為「新華」發回戰地報導
「1943年,我在重慶出生,當時父親就在《新華日報》工作。」《新華日報》報史館內,在一張重慶時期報社所辦「託兒所」照片前,石小國久久駐足,沉浸在回憶之中:「艱苦的抗戰時期,包括父親在內的報社工作人員忙於戰時文化宣傳工作。為了解決大家的後顧之憂,報社辦起了託兒所,那時的我就是託兒所的一名『小新華』。」
抗戰期間《新華日報》託兒所老照片。
在另外一張1941年拍攝於重慶虎頭巖《新華日報》報館門前的合影中,石小國一眼就看到了父親熟悉的身影。照片上,石西民、吳克堅、陸詒、章漢夫、潘梓年、戈寶權等中國共產黨傑出的新聞工作者並肩而立,意氣風發。當時的《新華日報》群英薈萃,匯聚了一大批文化名人,書寫了一段光輝歲月。
《新華日報》創刊三周年時,主要負責成員合影,左二為石西民。
「《新華日報》在重慶出版時期,父親擔任編委、編輯部主任。早在報社籌辦和初創時期,他就參與其中。父親這一生,擔任過很多重要的領導職務,但他對自己的新聞生涯極為珍視和看重,對於自己和《新華日報》的幾段情緣,始終無法忘懷,視為自己人生最華彩的片斷。 」石小國說。
石西民,1912年11月4日生於浙江省浦江縣。1928年10月,他在上海投身黨領導的革命文化運動。1929年9月,石西民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3月,他擔任中共上海滬東區委宣傳部幹事,從事工人運動,同時兼任中共中央機關報《紅旗》(後改為《紅旗日報》)的通訊員。《紅旗》是黨在大革命失敗後,在上海白色恐怖環境下秘密出版的報紙。石西民採寫的滬東工人運動的通訊,在《紅旗日報》上發表,這是他最初的黨報工作實踐。
石西民同志。
在上海時期,石西民參與編輯《中國經濟情報》雜誌,從事抗日救亡活動。後又進入《申報》,擔任《申報月刊》編輯。1937年「七七事變」,全民族抗戰爆發後,他以戰地記者身份,奔赴一線採訪,採寫了大量華北、華東抗戰前線的報導。
1937年,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形成,中共中央決定在南京出版《新華日報》,這是我黨在國統區公開出版的唯一黨報。由於南京很快淪陷,《新華日報》改在漢口創刊,時間是1938年1月11日。
在重慶期間出版的《新華日報》。
「父親1937年11月就參加了《新華日報》的創刊籌備。」石小國回憶,在武漢時期,石西民主要擔任要聞版編輯。從1938年6月開始,石西民又奔赴前線採訪,他採寫的《活躍在京蕪的新四軍》《一年來的新四軍》《越過江南敵人封鎖線》《陳毅將軍訪問記》等通訊報導陸續在《新華日報》上發表,詳細深入地介紹了新四軍的英勇戰績,增強了全國軍民的抗戰決心,他也成為受到讀者矚目和喜歡的知名記者。
大智大勇,沉著應對反動當局種種刁難
1939年9月,石西民奉命回到重慶,擔任《新華日報》編輯主任,在周恩來同志的領導下,從事抗戰文化宣傳工作。
周恩來同志閱讀《新華日報》。
《新華日報》在重慶出版期間,常常受到當局的刁難和打壓,檢查與反檢查的鬥爭在雙方之間激烈展開。作為主持報社夜班編輯工作的負責人,石西民組織大家採用違檢、抗檢、暴檢等方式,進行有理有力有節的鬥爭。1941年1月17日晚上,石西民和報社負責人章漢夫一起,與前來坐鎮監視的國民黨新聞檢查官鬥智鬥勇,使周恩來同志「為江南死國難者誌哀」的題詞和「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四言輓詩在第二天得以公開見報,向全國人民揭露了國民黨頑固派製造皖南事變的真相。這份珍貴的報紙,如今就收藏在《新華日報》報史館內。
1941年1月18日的《新華日報》刊登了周恩來同志為皖南事變犧牲烈士的題詞和輓詞。
1945年初,石西民改任《新華日報》採訪部主任,他和報社同志一起,在重慶新聞界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為抗議國民黨特務製造的「較場口血案」,他兩次發起組織重慶新聞界大規模的籤名信活動,將一大批新聞文化工作者團結在黨的周圍,為黨在國民統區贏得了民心, 教育了廣大人民群眾。
抗戰勝利後,中央決定出版《新華日報》南京版,由石西民負責籌備事宜,「當時已選定社址設在中山路,人員都到齊了,機器也安裝好了,試版的樣報也印出來了,但由於國民黨當局的阻撓,報紙最終沒有能夠發行。」石小國回憶,1946年父親隨中共代表團來南京,雖然只有短短五個多月時間,但他在新聞界廣交朋友,向民主人士宣傳黨的主張。他採訪國共和談,發表《時局的激流》《「拖」「騙」已到尾聲了》《南京之秋》等著名通訊,揭露國民黨假和談的陰謀。同年10月份離開南京時,他滿懷信心地對新聞界的朋友們說:「我們很快會回到南京來的!」
1946年,石西民隨中共代表團來南京,在周恩來同志的領導下開展工作。
這一天,很快就到來了。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第二天,周總理在中南海接見了準備南下的黨內外文化界人士。宴會上,周總理宣布,中央決定在南京出版《新華日報》。石西民同志受命擔任《新華日報》在南京出版後的第一任社長。
「父親接到任務後,立刻動身乘火車南下,車到蚌埠,淮河鐵橋被敵人炸毀,他換乘大卡車,日夜兼程趕往南京。他和他的同事們,是以勝利者的姿態回到了解放了的南京。」石小國說,一抵達南京,父親立刻將來自解放區的南下幹部、隱蔽在原《中央日報》的地下黨員等幾路人馬整合在一起,投入到緊張的報紙出版工作中去。
再回南京,《新華日報》在勝利凱歌中出版
1949年4月30日,第一張南京《新華日報》呈現在百萬南京市民面前。沉浸在翻身喜悅中的人民,在黨報上聽到了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聲音。那一天,幾萬份報紙被一搶而空,人們紛紛寫信、打電話給報社,表達對擁有了自己的報紙的興奮心情。
1949年4月30日,《新華日報》第一次在南京出版。
如今,這份《新華日報》收藏在《新華日報》報史館內,《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新華社社論—慶祝南京解放》《東進我軍解放蘇州》……頭版上的一篇篇報導,傳遞著解放的喜悅。這份快樂穿越了70多年,感染著來到這裡的每一位參觀者。
從1949年4月到1951年3月,石西民在《新華日報》社長任上將近兩年時間。當年的老報人、老員工回憶,石西民社長將戰爭年代黨在解放區和國統區兩種優良的辦報傳統相結合,正確宣傳黨的路線政策。他堅持新聞必須真實的原則,強調求真務實,提出報紙要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不要文過飾非。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新華日報》位於南京新街口的社址。 曉莊 攝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新華日報》夜班編輯部的同志們圍著馬蹄桌忙碌著。 曉莊 攝
他高度重視群眾工作,成立了「新華之友會」,開展多種多樣的社會服務活動。《新華日報》每天拿出一定篇幅刊登各階層讀者來信,傾聽人民心聲。在石西民看來,《新華日報》是溝通黨和群眾的一座橋梁,發揮著黨的耳目和人民喉舌的作用。
《新華日報》在南京出版兩周年之際,全體員工留下的籤名紙。
在《新華日報》報史館內,保存著1951年《新華日報》在南京出版兩周年之際,全體員工留下的籤名紙。記者找了半天,才在一個偏僻的角落裡找到了社長「石西民」的名字。「這反映了父親的性格,他雖然是報社領導,但從沒有搞特殊化,他始終謙遜誠懇,平易近人,關心每一個同志。」石小國說。
1950年,新華日報全體員工合影。
時任《新華日報》經理的王淮冰回憶,石西民對同志一視同仁、不分親疏,對於年輕同志諄諄教誨,愛護備至。他特別指示要給夜班人員的宿舍掛上深色厚窗簾,避免噪音的幹擾,讓工作了一夜的同志們睡個安穩覺。當時在《新華日報》工作的李廉後來回憶,石西民社長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一次,李廉來到石西民在廣州路的住處,走進「臥室」,只看到房間空空,一條灰色棉毯鋪在地板上,旁邊只有一個灰毯和一個軍用背包。
石西民(二排左五)和報社同事合影。
看似無情實有情,終於讀懂父親「背影」
石西民有六個子女,均學有所成。在孩子們的眼中,他是一個怎樣的父親呢?
石曉華是石西民的大女兒,也是我國著名導演,曾執導《泉水叮咚》等影片。在她的童年記憶中,看到最多的是父親的背影。那時,石西民在《新華日報》負責夜班編輯工作。每天晚上,石曉華要睡覺了,父親卻出門去上班,幾乎沒有和女兒在一起待過一個整天。
晚年石西民。
上世紀60年代初,石曉華考入上海電影專科學校,此前主管上海文教宣傳工作的石西民調往北京。臨走之前,父親將位於康平路的住房上交,石曉華只能擠在學校無比簡陋、號稱「光棍樓」的集體宿舍裡。石曉華入黨時,組織上即將審查通過,父親卻突然主動提出,自己的女兒還不夠一個共產黨員的資格,還要繼續努力後才能加入黨組織。
如今已79歲的石曉華坦言,當時的她對父親甚至還有幾分怨氣。但後來,直到父親去世,她從人們對父親的評價中,從對父親一生事跡的回顧中,才真正讀懂了父親的「背影」,明白了父親對子女的「無情」,恰恰是源自革命者高度的廉潔和自律。
1980年,石西民夫婦在重慶紅巖。
石西民擔任過中共江蘇省委常委兼省委宣傳部長、中宣部秘書長、上海市委常委兼市委宣傳部長、華東局宣傳部長、文化部副部長等要職,雖身居高位,但他對知識分子真誠尊重,對普通勞動者熱情相待。三女兒吳捷和六女兒石小援回憶,家中保姆全身心照料著這個十口人的家庭。父母將保姆的孩子接來家中居住,讓他們與自己的孩子姊妹、姐弟相稱,視若家中成員,關心他們的求學與工作。
一次,石小援的老師來家訪,石小援帶著老師從後面的便門進入家中。父親知道後,嚴厲地批評她:「老師是你第一個要尊重的人,怎麼能讓人家從後門進,要懂得從小事上尊重人!」
上世紀五十年代,新華日報員工的衣服和家具,非常簡樸。
「對家人尤其是子女,父親卻始終嚴格要求,甚至帶著幾分嚴厲。」石小國記得,上中學時,一次她期末考試成績不錯,興衝衝地將成績報告單拿回家中。「父親看到老師對我的評語中有這麼一句:『勤懇樸實,不像高幹子女』,立刻就發火了,他訓斥我說:『學校是怎麼知道你是幹部子女的?你的父親不是高幹,而是人民的一名勤務員!』」
石小國回憶父親。交匯點記者 張琦攝
對革命事業兢兢業業,嘔心瀝血,對同志和朋友寬容仁厚,表裡如一,對自己嚴格自律,清正廉明,對家人從不搞特殊化,這就是子女眼中的石西民,「父親的言傳身教,是我們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
浙江浦江西民故居。
石小國告訴記者,目前,石西民的家鄉——浙江省浦江縣已將石西民故居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石西民紀念館也在廣為徵集藏品,將用豐富的展陳,展示這位新聞戰士不平凡的一生。
交匯點記者 於鋒
【悅讀】
5G產業, 帶來了哪些機會?
文/項立剛
5G能做什麼?5G產業有哪些機會?繼在業界有非常大影響的《5G時代》之後,中國通信業知名觀察家項立剛最新力作《5G機會:5G將帶來哪些機會,如何把握?》出版,用一線的觀察、經驗、預判與讀者分享5G帶來的巨大機會。
5G帶來的商業模式變化機會
把握5G機會最簡單、最直接的思路就是哪些業務4G做不了,必須要用5G。但問題的關鍵是,這樣的機會你能看到,別人也能看到,大家都能看到的機會就談不上是機會。而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他們往往看不到5G業務後面的商業模式的變化。這些別人看不到的機會,就是你的機會。
我們用視頻社交這個例子來看看5G的商業模式變化。4G時代社交開始有了視頻功能的雛形,但是絕大部分社交還是以文字與語音為主要載體。隨著5G的到來,因為速度更快,總體網絡資源大大提升,大量用戶都使用高清視頻成為可能。
如果我們已經有了強大的5G通信能力,有了高清視頻支持,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一個遠程診療系統,用戶通過高清視頻接入醫院端診療系統,不一定非得去醫院。
這個強大的診療系統還可以把病人的既往病史、過敏史等信息顯示在醫生的屏幕上,醫生在與病人交流了解基本情況,對照病人的檢查數據,決定病人是需要到醫院治療,還是居家治療,抑或是指派社區醫生上門輔助治療,如打針等。
這樣的遠程診療系統不僅可以防止交叉感染,還可以大大降低社會成本,降低因醫療資源不足造成的壓力,甚至會大大降低傷醫案件。
雖然基於傳統網際網路和3G、4G都可以構建遠程醫療系統,但要大規模普及,形成商業模式,5G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和機會。一項產品或是服務能被廣泛接受,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能夠實現這種業務,不僅是產品服務本身,而是共同起作用的模式。
低成本、不需要學習和維護、能方便提供服務,甚至還能形成強大的傳播和推廣能力,這才是真正的機會。
5G不僅提供了能力,還能實現低成本、免學習,這才是發展起來的機會。
精細化的計費將是電信運營商的機會
在5G時代,除了建設網絡之外,電信運營商還有沒有機會?我相信除了建設網絡賣流量之外,5G會給電信運營商帶來更多的機會。
隨著電信業的競爭加劇,電信業有放棄計費精細化的趨勢。近年來,電信運營商搞不限流量套餐,就是在往這個方向發展。不限流量的套餐,不但會讓電信運營商計費粗放,收入下降,還會導致不公平,而且一些用戶的要求始終無法滿足。而精細化的計費,就是使用得多的人多付費,使用得少的人少付費。
比如,一個網絡直播的播主要求他直播的時候,網絡必須是暢通的,為此他可以多付一些費用。但是今天的網絡對所有人都一樣,收費一樣,服務也一樣,要堵所有人都堵,想多付費也不行,這就導致一些特殊的服務得不到滿足。
4G網絡主要銷售的產品是語音、簡訊、流量,產品較為單一,對這些產品的計費模式也在變得越來越簡單,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電信運營商的收入無法形成增長空間。
5G卻不同,首先它的產品更加豐富,除了傳統的語音、簡訊、流量之外,還會有更多的不同產品。即使是流量產品,也有高速度流量、一般速度流量。除了速度之外,還有可靠性保證。不僅可以實現不同的安全級別,也可以針對不同用戶的不同要求,提供不同的服務。這些帶來的收入會遠遠超過賣流量的收入,形成電信運營商新的收入空間。
上圖為江蘇精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在查看智能檢測機器的運行狀態。
區塊鏈是不是5G的新機會?
區塊鏈會不會支持5G的發展,或者5G會不會促進區塊鏈成為一個有價值的服務,讓區塊鏈變得更加強大?
對於區塊鏈的通俗理解就是,原來老鼠把糧食存在一個洞裡,如果被挖出來,一個冬天就沒有吃的了,所以不安全;現在老鼠把糧食存在多個洞中,這就安全了很多。
區塊鏈最適合的場景是使用頻度不高,但是對安全性要求極高的業務。例如文物的數字身份證,所有收藏品建立一個區塊鏈的系統。而通過多層技術建立起以伺服器為中心的存儲節點,在某些層使用區塊鏈技術也是可行的,但是這樣的體系意味著這個系統其實還是有中心的,本質上不能算區塊鏈。
國家重視區塊鏈研究,讓很多幣圈炒幣的人非常興奮。我相信認真研究區塊鏈技術,並不是為了推動全民炒幣,更不是鼓勵創造眾多的空氣幣,而是要把區塊鏈技術研究透,用於社會管理和能力提升。而作為國家主權貨幣的數字貨幣一旦出臺,一定會對眾多的虛擬貨幣進行清理,不允許這些虛擬貨幣破壞數字貨幣的信用,影響數字貨幣的聲譽。在很大程度上,國家重視區塊鏈技術,重視數字貨幣,不是幣圈的大好機會,而是幣圈的末日就要到了。
從技術角度看,區塊鏈會在一些特定的場合使用。但由於它的低效率和高資源消耗是不可能避免的,因此人類目前還沒有技術能做到完全不在乎資源和效率,5G就完全不可能用來支撐區塊鏈的體系。
【文脈】
古為今用,江蘇家訓涵養優良家風
作為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出版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江蘇文化專門史》今年已經推出了《江蘇家訓史》《江蘇篆刻史》《江蘇手工藝史》《江蘇絲綢史》等多種,從各個角度呈現江蘇文化的多元與璀璨。
家訓,素有「中國人的家庭教科書」之稱,江蘇是家訓文獻保存大省,江蘇師範大學陳延斌教授領銜編著的《江蘇家訓史》一書,對江蘇歷代家訓進行了全面系統梳理,並通過吸納借鑑,去蕪存菁,使傳統家訓文化能為今所用,培育優秀家風,推動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江蘇家訓史》
諄諄家訓,江蘇文脈的重要一脈
何為家訓?陳延斌教授說,「家訓」主要是指父祖對子孫、家長對家人、族長對族人在睦親齊家、治家理財、修身處世等方面的教誨訓示,也有一些是夫妻間的囑告、兄弟姊妹間的誡勉、勸喻。
古人教育子女 王子和 繪
「家訓」的基本載體有兩種:一是指規範、準則意義上的家範、族規或家教文獻,由家族或家長撰寫和制訂,有較強的教化意義和約束作用;二是指家庭教化、訓誡活動。前者是文本,後者是實踐,這兩方面又相輔相成,彼此為用。
中國的家訓傳統源遠流長。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中的周文王遺命武王的《保訓》,是三千多年前周文王對周武王的教誡,被學界認為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家訓。
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中的周文王遺命武王的《保訓》
從省域範圍來看,江蘇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極其深厚,從漢高祖劉邦(江蘇徐州人)的《手敕太子文》開始,歷朝歷代的江蘇先賢積累了無比豐富的家訓文化,很多家訓名篇被奉為治家教子的「龜鑑」,流傳極廣。「毫無疑問,家訓文化是江蘇文脈的重要一脈,撰寫一部江蘇家訓史,批判繼承這筆文化遺產,是存續江蘇文脈乃至中華家訓文化的重要任務。」陳延斌說。
江蘇家訓,歷經五個發展階段
歷時數年編纂的《江蘇家訓史》,對江蘇家訓歷史脈絡做了完整梳理。陳延斌將江蘇家訓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分為萌芽、定型、拓展、繁榮和轉向五個階段。
先秦至魏晉時期,是江蘇家訓的萌芽階段。隨著家庭結構從「同居共財」的宗族大家庭向「別居異財」的小家庭轉變,一些具有家訓性質的文獻資料出現,如劉邦的《手敕太子文》等早期劉氏皇族的家族規訓;
漢高祖劉邦留下了家訓《手敕太子文》
南北朝到隋唐時期,是江蘇家訓教化範式的定型時期,最典型的例子,是出生於南京的顏之推撰寫了中國家訓史上的經典著作《顏氏家訓》,其提出的「胎教」「身教」「德教」等理念,為古代家庭教育活動樹立了典範;
宋元時期是江蘇家訓思想和實踐的拓展階段,範仲淹因開辦「義莊」而創製的慈善家訓和葉夢得談論理財謀生的治生家訓,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對於家庭風氣產生的影響;
《顏氏家訓》
明清兩代是江蘇家訓發展的繁榮時期,各地家訓迎來了創作高潮,顧憲成、高攀龍、周順昌、李應升等仁人志士的家訓,為子孫作出了流芳千古的「身教」典範。以《庭帷雜錄》《了凡四訓》《內訓》《女範捷錄》為代表的勸善家訓、女訓湧現,則體現了明清之際家庭生活內容的豐富和拓展;
晚清至民國時期,江蘇家訓的發展迎來了新的轉向。揚州何氏家訓、南通張謇家訓、無錫榮氏家訓、體現了實業報國、毀家紓難的愛國主義情懷。
陳延斌認為,一部江蘇家訓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江蘇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生活史和奮鬥史。
填寫「功過格」,江蘇家訓的有效傳承
從《顏氏家訓》的作者顏子推,到《治家格言》的作者朱柏廬;從建立中國第一塊義田的範仲淹,到撰寫《了凡四訓》的袁黃;從仕宦家訓傳世的徐三重、徐禎稷、蔣伊、鄭板橋,到碩儒士紳家的陳繼儒、宋詡、石成金、焦循、王師晉;從勇鬥閹黨的義士高攀龍、周順昌、李應升、何士晉,到抗清英雄顧炎武、盧象升、瞿式耜、夏完淳、閻爾梅…對這些各個時期江蘇傑出人物留下來的家訓,40萬字的《江蘇家訓史》都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剖析。
朱柏廬《治家格言》
在陳延斌看來,江蘇家訓的發展,在內容上貫穿德育為先的主線,在形式上強調有形的家訓傳德和無形的家風養德並重,在結構上緊密契合江蘇道德文化發展的價值邏輯。「江蘇家訓深刻反映了江蘇地區經濟社會的歷史發展變遷,是江蘇家庭結構歷史演化的客觀呈現,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江蘇社會歷史發展的重要精神動力。」
具體說來,江蘇家訓有著堅持「孝悌」為本、倡導「仁者愛人」、追求「積善成道」、注重勵志勉學等中華傳統家訓的共同特性,但同時也有著自己的鮮明特色。
《了凡四訓》
陳延斌舉例說,江蘇古代家訓就極其重視格言警句對傳播家訓的推動作用。江蘇崑山朱柏廬的《治家格言》採用了語言生動、通俗易懂的格言警句體,影響深遠,如「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等。
歷史上,江蘇先賢在對子弟家人進行教育,還形成諸多值得吸取和借鑑的方法,比如,晚年隱居吳江的袁黃,在家訓《訓子言》中就傳授了填寫「功格」和「過格」的做法,他要求兒子每天認真填寫「功過格」,這樣就能「日日知非,日日改過」。
古為今用,傳統家訓涵養優秀家風
務實、誠信、崇文、敬業,古代家訓中體現著江蘇人文精神,蘊藏著豐富的思想資源。而良好的家訓作為整個社會教育的微觀、基礎的形態,其本質作用就在於倫理教育和人格塑造。陳延斌認為,江蘇家訓文化以其獨有的特色和人文精神,對於培育新時代優秀家風具有重要意義。
在江蘇家訓中,發掘立德樹人的時代價值。幾乎每一種江蘇家訓都將「立德」作為主要內容,強調子孫要「孝、悌、信、義」,孝順父母,尊敬長輩,擔負社會責任,注重誠信為本。無錫著名實業家榮德生就在家訓中就反覆告誡子孫在經商中誠實守信,注重信譽。
留下慈善教訓的範仲淹。
在江蘇家訓中,發掘崇文尚學的時代價值。「勤學」是江蘇家訓的重要內容,早在《顏氏家訓》中,顏之推就說:「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千年之後,這段勸學格言依然振聾發聵。
在江蘇家訓中,發掘勤儉務實的時代價值。經世濟民、崇尚實幹,南通實業家張謇是實踐經世致用思想的典範。他在《家誡》中提醒子女要勤勉謙卑,講「善言」做「善行」,踏踏實實做人做事。
著名實業家張謇的《家誡》石碑
在江蘇家訓中,發掘敬業奉獻的時代價值。江蘇先賢告誡子孫要「敬學業」「敬事業」,積極服務於社會。張炳翔纂修《蘇州張氏家譜》中這樣論述「擇術業」:「必有其業,然後心思有所歸宿,手足有所寄託,自然不至為非。否則,遊手好閒,漸至下流,而不可復返矣。」
「無論古今,家庭始終是人們安身立命之所,是社會的最小細胞。因此,家風是民風和社會風氣的基礎。希望這本書在記錄江蘇家訓文脈的同時,也能古為今用,涵養優秀家風,為當下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積極的參考借鑑。」陳延斌說。
交匯點記者 於鋒
【百家】
嫦娥探月,為人類科學貢獻了什麼
12月1日深夜,嫦娥五號成功著陸月球,2日凌晨完成鑽取採樣及封裝,吸引了全球目光。那麼,中國探月工程的意義何在,又為世界科學做出了什麼貢獻?11月2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在2020中國南京礦物與文化高峰論壇暨礦晶鑑賞與投資研修班上作了詳細解讀。
嫦娥五號的目標是實現中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不光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烏克蘭、奧地利、巴西、印度、韓國等國都提出了自己的探月計劃,全球掀起了第二次探月高潮。
其背後原因何在?歐陽自遠表示,月球的重要性超出一般人的認識。美國人說,誰控制了月球,誰就控制了環地球的太空。月球的軍事戰略地位是地球沒法比的,使用雷射武器和微波武器,只要1.3秒就可以攻擊到地球上的目標。
月球還可以幫助解決地球的能源問題。月球沒有大氣和磁場,太陽能的能量密度比地球高得多,而且月球永遠只有一面對著地球,如果能沿著月球赤道寬400公裡,長11000公裡的範圍內修一圈太陽能發電設備,清潔能源以現在的技術就可以通過雷射和微波傳回地球,可以供應人類所有的能源需求。
此外,核聚變發電——像太陽那樣發光發熱——是人類的終極能源解決方案,要製造「人造小太陽」就需要用到氘和氚。地球上基本上沒有氚,需要用稀缺的氦3替代,價格每噸40億美元,但是太陽風在月球上留下了100萬—150萬噸氦3,而地球如果用核聚變發電,每年只需要100噸,可以供應地球1萬年的能源需求。
另外,月球上還有豐富的鈦鐵礦、稀土和鈾礦,地球上很難達到的實驗條件,以及作為人類探索火星和更遠太空的基地。歐陽自遠說,美國2006年出臺新版《國家太空政策》,稱「國家空間政策的目標是加強國家在太空的領先地位……如有必要,美國有權不讓任何『敵視美國利益』的國家或個人進入太空」,由此可見月球的戰略性地位有多重要。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中國探月工程走過了怎樣的歷程?歐陽自遠說,從戰略上來看,中國確定了繞、落、回三個步驟,2004年大年初一我國月球探測工程立項實施,總經費14億元。當時北京在修地鐵新線路,每公裡造價7億元,去月球的成本相當於修2公裡地鐵。
嫦娥一號是2007年10月24日發射的,就像運動員甩鏈球一樣,讓它繞地球三圈再加速甩出去,然後再以適當的速度被月球俘獲,飛得太快會與月球擦肩而過,飛得太慢會被月球引力拽住並相撞,美國和蘇聯多次發射就是這樣失敗的。
嫦娥一號從地球到月亮花了13天14個小時19分,飛206萬公裡,最終離月球200公裡,工作了一年零四個月。通過雷射測距儀一秒鐘測一個點,嫦娥一號拍到了世界上最好的全月圖,同時分析了月球上14種元素、礦物與物質類型的含量和分布,測出月球上氦3的儲量為103萬—129萬噸,此外還探測了4萬—40萬公裡間的地月空間環境,突破了大量關鍵技術,所有成果無償提供給國內高校和研究院所,一年前上網供全世界使用。
嫦娥二號2010年發射,5天飛了30萬公裡就到了月球軌道,繞月飛行的高度降到了100公裡。嫦娥二號拍攝了全解析度最高的月球圖,全世界都在用。因為燃料足夠,它飛到太陽和地球第二拉格朗日點,在距離地球150萬公裡的軌道上觀測太陽235天,得到了人類有史以來對太陽觀測的最好數據。它還飛到距離地球1000萬千米的地方,為名為「圖塔蒂斯」的小行星拍照,二者的距離只有860米,可以說是「間不容髮」。現在嫦娥還在離我們五六億公裡的飛行,並於2029年回到地球。
2013年發射的嫦娥三號進行了落月探測,著陸地點在月球虹灣,由於著陸的機會稍縱即逝,因此全過程由人工智慧自主進行。這個難度有多大呢?歐陽自遠介紹說,在4公裡見方的降落範圍內有10000多個撞擊坑,著陸器在100米左右的高度懸停3次,確定著陸點後下降到4米高,再關掉發動機落在月球上,然後著陸車「玉兔一號」自己開下來。整個計劃執行得非常完美。「玉免一號」上安裝了很多儀器,一臺天文望遠鏡使人類第一次在月亮上觀測天文,一臺望遠鏡觀測地球,一臺雷達掃描月球地層,取得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數據。習近平總書記評價道:「嫦娥三號任務圓滿成功,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樹立了新的裡程碑,在人類攀登科技高峰徵程中,刷新了中國高度。」
經過申請,國際天文聯合會批准把嫦娥三號著陸地點命名為廣寒宮,周邊三個較大的隕石坑被命名為「紫微」「天市」和「太微」。
嫦娥四號2018年12月發射,實現了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由於地球無法與月球背面直接通信,因此我國先發射一顆「鵲橋」衛星,在離月球6.8萬公裡的地方聯繫著地球和月球。嫦娥四號落在了馮·卡門撞擊坑,那裡是月球背面最大的撞擊盆地,撞擊時間是41億年前,深度超過12公裡,剝開了月球最古老的地層,我們就能以實際觀測數據來研究月球45億年前是如何形成的。嫦娥四號降落的地點被命名為天河基地,這是繼美國阿波羅基地之後的第二個月球基地,周邊三個大坑被命名為織女、河鼓和天津,旁邊的高山被命名為五嶽之首的泰山。到目前為止「玉兔二號」已經在月球上工作了22個月。
今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發射。歐陽自遠說,嫦娥五號著陸之後先用鏟子取月球表面的土壤,再打一個鑽孔,土壤和巖石樣本就留在鑽孔裡。接著返回艙將從月球上起飛,通過人工智慧和飛船對接,踏上返程之路。
如果飛船按10公裡/秒的速度衝進地球大氣層,就會被燒毀,所以特地設計了「打水漂」的方式,讓嫦娥五號在大氣層頂部彈跳幾次,達到減速的目的,最終打開降落傘,落在內蒙古的四子王旗。
歐陽自遠表示,按計劃嫦娥五號將在月球呆5個月,攜帶2公斤月球樣品返回,取樣返回目前只有三個國家做了,美國6次帶回382千克,蘇聯帶回0.336千克,中國要在新地點,遠離美國和蘇聯取樣地點的風暴洋西北部,距離美國取樣點1000公裡以外。科學家們期望那裡能發現20億年前的玄武巖,這意味著月球活動期延續到20億年前,而不是原來的30億年,那將是了不起的發現。
嫦娥五號被稱作是收官之作,這之後就準備建設月球科研站,為2030年載人登月作準備,把五星紅旗插在月球上。
交匯點記者 王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