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陽光下,走進郯城縣廟山鎮仇村,遠遠看到一排排整齊的二層小樓。這裡是「中國民族樂器之鄉」,很多村民從事二胡製作和銷售,日子過得比較富足。跟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家家戶戶門前都掛了一塊家風家訓牌。
「就像個警示牌,天天提醒著俺,不但大人要說到做到,也要教育小孩子記著咱家的家訓。」仇村村民仇紅超說,從小爺爺奶奶就教育不能鋪張浪費,他把「與人為善,勤儉持家」定為自家的家風家訓。
在郯城,鹿乳奉親、東海孝婦等一大批耳熟能詳的故事,千百年來一直浸潤人心。今年以來,為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發揚光大,郯城縣在全縣開展「立家訓,樹家風,爭創最美家庭」工作,豐富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內容,讓家庭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基點。
「本著亦古亦今、古今結合、以今為主的原則,通過長輩口述、家人共議等形式,在家譜村史、牌匾楹聯、經典家訓中,挖掘整理自己的家風家訓,部分家庭還撰寫了自己的家風故事。」郯城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郝玉芳說,整理的家訓既可以是一個大家族共同延用的家訓,體現歷史傳承和家族的優良傳統家風。也可以是各個小家庭幾口人共同商議整理出自己的家訓,作為自己家庭的思想行為規範。
徵集之初,郯城縣就給家風家訓定了調子——正能量、符合實際、全覆蓋。「口號不用大,通俗易懂接地氣,總結出來的家風家訓得能做到。」郯城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王曉升說,對於家庭文化水平較低,總結提煉不出自己家訓的家庭,由鄉村退休教師、老幹部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熱心人組成志願者,幫助整理出他們的家風家訓,確保鄉不漏村、村不漏戶,實現全縣所有家庭家風家訓全覆蓋。
好家風帶正民風,好民風帶美鄉風。雖然活動開展時間不長,但是,小小的家風家訓牌帶來的正能量已經顯而易見。「自從牌子一掛,村裡的工作明顯好做了。鄰裡糾紛、家庭吵鬧基本沒有了,關係都和睦了很多。村裡搞環境衛生整治,喇叭一響,全村老少齊動手,很快搞好村內衛生。」仇村黨支部書記田武華說。
掛家風家訓牌只是郯城縣新時代文明實踐系列活動的一個小環節,最終目的是要讓每個家庭、每個老百姓都參與到基層社會治理中來。主題宣講、評選表彰、參觀學習……下一步,郯城縣還準備把最美家庭成員代表納入村民議事會,選取其中有一定威望、有責任心的擔任「和事佬」,並積極組織最美家庭通過志願服務的方式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移風易俗、關愛留守兒童、站崗巡邏等活動,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
【來源:農村大眾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