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無聲 成風化人——綏德家風館建館紀實

2021-01-13 綏德縣婦聯

近日,綏德家風館迎來了一批又一批參觀客人,他們認真聆聽貫穿古今的家風家訓故事,感受先賢志士的家國情懷。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為弘揚中華民族的「家國」文化,傳播向上向善正能量,在全縣營造家風好、民風純、政風清的良好氛圍,由綏德縣婦聯精心打造的榆林市首家大型家風館——綏德家風館,於2019年6月14日正式開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參觀人數近千人次,很多人慕名而來,被參觀者生動地稱為 「家風文化的傳承地」。

在家風館的建設上,縣婦聯凝聚各方智慧,使好家風的傳播力達到最大公約數。在選址上,經過反覆論證最終確定建在人流量較為密集、文化品位高的綏德文化廣場,與展覽館、美術館等融為一體。其次,在區域劃分上,不但有古代名人、老一輩革命家修身齊家的傳世財富,還有我縣古代名人、近現代仁人志士、當代最美家庭家訓及互動的手工室、書法室、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功能區。在展區布局上,不僅突出古色古香、原汁原味,還將圖片、文字與泥塑、剪紙等傳統工藝相結合,對傳統家風文化進行全方位的展覽與詮釋。

為了不斷豐富家風館內涵,縣婦聯先後以「最美家庭」評選、「莘莘學子談家訓」徵集、「百姓家語」徵集等主題活動為載體,依家風館為重要教育陣地,不斷擴大館內文化「容量」,教育引導廣大婦女及家庭成員積極傳承夫妻和睦、尊老愛幼、鄰裡互助等家庭美德,弘揚主旋律,傳播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潤物細無聲地傳遞到千家萬戶,以良好的家風支撐起好的社會風氣,為全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注入強勁動力。

如今,家風館裡既有生動傳承畫卷,又有時代忠孝楷模,既有「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朱子家訓,又有「雪中送炭唯吾願」習仲勳家規,更記錄著平凡家庭裡不平凡的文化傳承。內容豐富,形式新穎,成為我縣黨員幹部黨性教育、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一體的重要基地。在好家風、好家訓的薰陶下,人心向善的種子播向社會各個角落,浸潤著每名參觀者的心靈,成就了一個個精彩的「綏德故事」。

當前,全縣正處於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在上下卯足幹勁苦幹實幹加巧幹的過程中,先後湧現出一批批戶尊老愛幼、夫妻和睦、勤勞致富的最美家庭及脫貧攻堅帶頭人,他們不等不靠、自立自強;他們勇於擔當、心存大愛。他們弘揚正氣,傳遞正能量,進一步激發了廣大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堅定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其中,田俊蓮帶領周邊村將蘋果遠銷海內外,榮獲了「全國巾幗建功標兵」,李彩琴一人撐起九口之家當選「全國孝老愛親好人」,綏德月嫂培訓基地帶動貧困婦女脫貧致富,基地被評為「全國巾幗文明崗」……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創造美好生活,演繹著什麼叫幸福家庭,傳播著中華傳統家庭美德和優良家風,掀起了一場場弘揚文明家風、凝聚社會正能量的熱潮……

編輯:孫 煥

審核:宋春燕

相關焦點

  • 潤物無聲 成風化人
    讓暮年之人更感覺人世間之美好。俗話說,十年種樹百年育人,感謝您的育人之功,功比天高,謝謝您。二位員工的表現,正是工商行蓬勃發展與江山同在、日月同輝最堅定的根基。理當樹為楷模。  今天向您匯報以上感覺,雖然嘮叨卻是本人的心裡話,向您深鞠一躬,打擾您了。表示歉意!
  • 青羊優秀家風故事 | 《承家風,凝國氣》
    青羊優秀家風故事 | 《承家風,凝國氣》 2020-12-01 15: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優秀共產黨員】外國語學院英語系主任原琳陽:言傳身教,潤物無聲...
    言傳身教,潤物無聲 原老師充分發揮課程中所孕育的德育功能,提煉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將其轉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教學載體,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學習中融入思政教育理想信念。她堅持立德樹人的目標,堅守「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教育情懷,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以對教育的熱愛和對學生的關愛拉近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距離。
  • 樹文明新風尚從家風家訓主題公園始【長城時評】
    「勤勞節儉,乃治家上策」「勞則善心生,養德、養身鹹在焉」……4月25日,筆者在新近完成改造的省會兒童少年活動中心(兒少公園)看到,以家風家訓為主題的景觀吸引了眾多市民。據了解,這是全國首個以家風家訓為主題的公園。(5月3日《河北日報》)  古語云:家和萬事興,家齊國安寧。
  • 【新觀察】地鐵禁聲,文明潤物細無聲
    如何正確打開文明習慣的養成方式,顯然離不開主動自覺的行為,而每個人應多想想自己的行為是否對他人造成幹擾。  「潤物細無聲」,文明習慣是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的。除了用法律手段加以規範和引導,還應該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將文明的種子植入群眾的心田,讓文明的自覺在群眾心中紮根發芽,由己及人、由點到面鋪開去,以實際行動感染他人,從而形成「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社會效應。
  • 「家風建設」九人談:樹好家風是精神文明建設中重要一環
    家風,有的凝練成掛在牆上的箴言,有的流淌於父子書信往來的字裡行間。古往今來,有關家庭家訓家教的內容,散見於各種經典文獻中。《孟子》、《韓非子》中,都有古人家教經驗的記述,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更是出現了專門的《顏氏家訓》,隨後歷朝歷代幾乎都有「家訓」問世。許多人家雖然沒有專門家訓,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自己的家風,由此構成了頗具特色的家風文化。
  • 潤物無聲 風化於成 助力全國文明城市複評縮影
  • 「潤物細無聲」—— 一名基層通訊員的變電綜合檢修採訪日記
    這一天雖不是一個豔陽天,但是春風和煦,一樹樹桃紅李白穿插在充滿生機的山叢中,村民屋前屋後的花兒和竹林,總是給人無限遐想和好心情。我工作的任務是到110千伏鼎新變電站跟蹤報導設備預試檢修。目的地離縣城2個多小時車程。時間長,路的彎道大,如沒有美麗的田園風光來調劑怕是要暈車。
  • 成風化人是優質文藝作品的精神原色
    成風化人是優質文藝作品的精神原色 發表時間:2016-10-14   來源:蘇州文明網不過,優質文藝要走上一條成風化人的道路,並非一蹴而就,也絕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需要的不僅是積澱,更是堅守,就像守護一個手工藝那樣默默奉獻和付出,只有如此,才能夠向著成風化人的目標不斷邁進。所以,筆者以為,成風化人才是優質文藝的精神原色。那麼,如何做才能夠向著成風化人邁進呢?   紮根於時代,來源於生活。在什麼樣的時代,就應該有這個時代的作品呈現出來。
  • 2020年度桂林理工大學旅遊學系優秀班主任丨黃毅:潤物細無聲,前行...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為桂工優秀的班主任們喝彩身為世範、為人師表、授人以漁他們用高超的學術造詣豐富的人生經歷引領學生成長,關心學生發展他們,是有溫度的老師他們,就是桂林理工大學的班主任群體一位好老師,勝似萬卷書
  • 培根澆土 成風化人——「掃黃打非」進基層成效顯著
    新華社南昌11月1日電題:培根澆土 成風化人——「掃黃打非」進基層成效顯著新華社記者史競男、林浩1日上午,陽光灑滿南昌師範附屬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玉泉島校區,校園一隅的報告廳內傳出孩子們清脆的笑聲,著名動物文學作家沈石溪正繪聲繪色講述他與動物的有趣故事。
  • 理論物理學家戴元本院士:潤物細無聲
    但是上世紀60年代前後,我國高能物理理論研究隊伍並不穩定,有些人被派去參與國防軍工研究,有些人去蘇聯的杜布納研究所工作,戴元本卻一直在數學研究所從事高能物理理論研究。戴元本後來回憶時曾說,「那幾年我在工作上比較孤單」。雖然孤單,但也使戴元本具備了更強的獨立工作能力,不人云亦云,敢於攻克難關、挑戰難題。
  • 最好的「節禮」莫過於成風化人
    最好的「節禮」莫過於成風化人 發表時間:2016-09-08   來源:珠海文明網  師恩厚重,於無形中成風化人。在學校並不發達的古代,教師是作為「稀有」群體而存在的。那時候,如孔子般,能夠放下身段,去教化萬民的大家,著實不多。當識字都成為特權的時候,人們對於教師的需求,更為旺盛。隨著學校的建立,教師的增多,九年義務教育逐步發展,文盲數量逐漸消減。此時,老師成為一個普遍的職業,人人有學可上,上學的人,自然意識不到,有老師教授,這是怎樣的一種幸運。
  • 如鹽入水,潤物無聲,看這些大牌教授,如何把育人融入專業課程,從...
    如鹽入水,潤物無聲,如何讓專業課程的老師授課時能融入思政元素,讓學生愛聽,復旦大學文科、社科、理科、工科和醫科五大學科的教師,各有秘訣——歷史系姜鵬:老師的知識儲備不足,就會給學生帶來認知方法和價值觀的誤導歷史如鏡,觀照著過去、當下與未來,但這面鏡子有時會被汙染。當歷史教育遇見課程思政,應該如何拂去鏡面的塵埃,讓真理的色彩輝映?
  • 綏德村民非法製造雷管致5人死亡 作案細節曝光
    華商報榆林訊(記者 楊虎元)8月13日15時許,綏德縣棗林坪鎮桃園村(原前石畔村)發生爆炸案件,造成5人死亡。9月6日,綏德警方公布了爆炸案詳情,該案有十多人參與買賣銷售。截至目前,除現場死亡的5名犯罪嫌疑人外,已刑拘10人,取保候審2人,查獲雷管21401枚、雷管空筒8100枚、加強帽1350g、白色粉末15000g、土黃色粉末2950g、粉色塊狀物1300g、疑似強酸13000g、季戊四醇包裝袋(25kg裝)11個。現初步查明:2000年開始,犯罪嫌疑人郝某民向山西交口解某龍購買紙質雷管,用於自己在山西交口縣回龍鄉桃花村開鐵礦。
  • 蔡襄後人謹守家訓將好家風代代傳承
    宋代的蔡襄後裔,除了22名進士外,還有76人出自敘蔭、封贈、舉薦的各級官員,尤其是從家族的第3代至第7代先後有10人任過知州(知府、知軍),其家族也被譽稱為「五世十知州」。  蔡襄過世後,後人謹守家訓,將好家風代代傳承。當地群眾以蔡襄故裡人為榮,傳承蔡襄家訓,倡導社會新風。在楓亭鎮郊的蔡襄陵園,蔡襄紀念園已成為省級廉政教育基地,不斷迎來我市各級黨員幹部參觀學習,接受廉政文化教育,揚正氣,促新風。  -推動監察制度改革  在蔡襄陵園內,一座由白色花崗石構築、高7.5米的儀門,立在蔡襄陵墓前方。
  • 錢學森之子談家風:如沐春雨潤無聲
    3.好家風足以影響個人成長  時間一久,錢永剛才發現,父親給他解答問題時,不像上課老師那樣事無巨細。「每個問題,他就幾句話,把關鍵講好,你自己再去思考。」  錢永剛對此有個模糊的印象,最後是《科技日報》的一位領導跟他分享了父親的一個故事,才解開了他多年的困惑。這位領導年輕的時候,曾向錢學森請教困擾已久的問題:如何用簡短的語言區分大師和教授的差別。
  • 走上那巍巍的黃土高原——西北工業大學攝影學會赴綏德、米脂採風...
    經過9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我們於夜晚10點多抵達綏德縣城。晚飯後,我們觀賞城市夜景。夜晚的綏德縣城燈火燦爛,燈帶勾勒出古城牆的輪廓。著名的「千獅橋」在燈光的照耀下靜靜地橫臥在無定河上。此橋300多米長,橋柱上雕有1008隻神態各異的石獅,「千獅橋」成為綏德縣一個史詩級的地標性建築。翌日清晨,我們簡單早餐後開始活動。
  • 家訓家風是舵
    中國各大城市的同鄉會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將死在異鄉的人運回家鄉安葬,就連舊金山的同鄉會也有這樣的義務。 說到教育功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間教室。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是在或繁或簡、或深或淺的家訓家風影響下成長的。這種家訓家風,有的也可能只是瀰漫在父母長輩的日常行為之中。 官至軍長、做過寧夏省主席的抗日英雄、愛國將領吉鴻昌是這樣牢記父親的訓導的。
  • 「122」宣傳 很燃丨綏德交警聯合多部門開展 122「全國交通安全日...
    為廣泛發動全社會共同關注交通安全,12月2日下午,綏德縣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隊聯合縣審計局、縣教育和體育局、縣交通運輸局、縣應急管理局、縣城市管理執法局、榆林一院綏德院區、榆林學院綏德師範校區、綏德中學、綏德一中、消防救援大隊、榆林交警支隊高交大隊延綏籌建組、客運企業和快遞外面企業等16家單位,在縣政府廣場、文化廣場、客運站廣場、府州廣場、綏德一中、綏德中學、火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