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20日 11:25 來源:中國作家網 作者:
字號內容摘要:4月13日上午, 「江蘇文學的異質性書寫」學術研討會在徐州舉行。
關鍵詞:文學;江蘇;書寫;異質性;學術研討會
作者簡介:
4月13日上午,「江蘇文學的異質性書寫」學術研討會在徐州舉行。作家、江蘇省作家協會原常務副主席趙本夫,以及來自江蘇師範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徐州工程學院等高校的20餘位專家學者齊聚江蘇師大,結合趙本夫最新長篇小說《天漏邑》以及其他作品,對江蘇文學的異質性即多元性書寫進行討論。江蘇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黃德志教授和江蘇師範大學作家工作坊主持人、《雨花·中國作家研究》雜誌常務副主編葉煒博士分別主持了研討會。
評論家汪政說過:「江蘇的記憶也就是江南的文化記憶,精緻、唯美、憂傷,是文人的江南。這樣的文化風格不可阻擋地浸潤到文學當中,或者,毋寧說,文學是這種文化的重要構成乃至最佳佐證。」對此,江蘇師範大學文學院田崇雪教授認為,文學創作必須追求異質化,相對於江南文學的主要特徵,以老作家趙本夫、周梅森以及青年作家葉煒等為代表的徐州文學書寫的確是一個例外。在江蘇文學中,他們的書寫是有一定的異質性的,也因此使徐州成為江蘇文學不可忽視的高地。在此意義上,對這一文學現象進行研討意義非凡。
青年評論家、中國礦業大學中文系主任史修永博士談到,應該尊重文學生態的差異性,我們所希望看到的也正是這種差異性的書寫。與江蘇其他作家不同,當代文學中的徐州書寫都不約而同地對土地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刻思考,比如趙本夫的地母三部曲《黑螞蟻藍眼睛》《天地月亮地》《無土時代》,青年作家葉煒的鄉土中國三部曲《富礦》《后土》《福地》都很好地回應了中國的現實問題。周梅森的前期作品比如《沉淪的土地》等作品所關注的也是土地問題。無論是趙本夫老師的新傳奇小說,還是周梅森的政治小說以及葉煒的新鄉土寫作,他們的寫作都具有雄渾、狂野、粗獷的感覺,與蘇南文學以及北方文學風格有著巨大的差異。
文化地理學者孫天勝教授從文化地理學視角對江蘇文學的異質性書寫進行了闡釋,提出地域文化對作家創作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也是文學差異性存在的一個主要原因。
研討會上,趙本夫結合自己的新作,談了對文學異質性的認識和看法,認為作家的創作離不開地域文化,但也要超越地域文化,作家創作要追求獨特性,尤其要避免同質化書寫,所謂看盡滿園春色,最終找到獨屬於自己的花朵。
王豔芳、於為蒼、王力、盛翠菊、吳雲、高秀川、王志彬、郝敬波、宋紅嶺等也分別作了發言。
此次研討會由江蘇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長篇小說創作與研究中心主辦,《雨花·中國作家研究》編輯部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