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地方歷史文獻編纂與出版學術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2021-01-07 中國社會科學網

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王廣祿/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王廣祿)2020年12月27—29日,「文脈傳承與地域文化——大型地方歷史文獻編纂與出版學術研討會」在南京舉行,70餘位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文脈傳承與地域文化」的主題,系統探討大型地方歷史文獻編纂、研究與出版的重要意義、實踐經驗與發展趨勢,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在文脈傳承中的獨特價值,更好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趙金松、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楊忠、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總經理孫真福等出席會議開幕式並致辭,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向大會致賀信。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主任許益軍主持開幕式。

  趙金松在講話中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浩瀚古籍承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地方歷史文獻與中華典籍是「大河」與「小河」的關係,組織編纂出版地方歷史文獻,不僅對保存地方文化「物種」、延續地方文脈、弘揚地方文化具有重要價值,也能夠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極其寶貴的地方經驗。江蘇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化典籍浩如煙海,「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2016年啟動實施,從2018年起已連續推出《江蘇文庫》兩批成果,此次推出的成果為第三批。2019年,《江蘇文庫》數位化工程啟動,同步推進數位化工作,努力使珍稀圖書化身百千,開放共享。典籍續存民族文化的集體記憶,傳承民族發展的文化基因;典籍整理與研究,能夠為人們尋找傳統智慧、增強文化自信厚植根基。持續推動地方歷史文獻編纂出版高質量發展,要深化梳理整理、摸清家底;深化傳播創新,惠及大眾、澤被後世;深化交流合作,分享經驗智慧,凝聚共識、加強合作,促進資源共享、實現協同發展。

  楊忠表示,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是全面系統地梳理江蘇文化歷史、匯聚江蘇文化資源、提升江蘇文化創新發展能力的重大文化工程,也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大文化實踐。南京大學積極參與了工程的設計、組織與實施,與學術界共同推動這一重大工程的建設。工程的開展與推進大大增強了南京大學人文社科的學術創新能力,提升了南京大學服務地方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能力。中國近現代的文化意識誕生於中華民族的危機之中,江蘇是中國現代文化學的策源地之一,南京大學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有著優良的學術傳統,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打造了一支專業團隊。學校將繼承發揚學術傳統,在江蘇文脈、長三角文化、江南文化、大運河文化、長江文化等領域積極規劃、深入研究,主動配合國家和江蘇省「十四五」規劃,積極服務江蘇和國家發展戰略,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上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推動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入了解吸取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的方法和成果,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強有力的學術支撐。

  孫真福談到,對地域歷史文獻進行整理與研究,是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和提煉江蘇地方文化內涵與精神的前提。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旨在梳理江蘇文脈發展脈絡,構建當代江蘇文化新高地。《江蘇文庫》自2018年首批圖書出版,至今已經積累形成了良好的編纂出版機制和持續出版能力,根據規劃每年出版250—300冊,其編纂出版受到了學術界、出版界廣泛關注和好評。鳳凰集團作為大型國有文化企業,在出版工作中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主動承擔自身的歷史責任和文化使命。《江蘇文庫》一直被列入集團內容生產的重點項目,並自籌資金推進《江蘇文庫》的數位化,進一步提升了《江蘇文庫》出版的社會效益。推動《江蘇文庫》高質量、可持續出版,要繼續做好每一年度、每一編的出版規劃,以精品出版物的內容和形式標準提高編輯出版質量,加快數位化工作,加強編輯出版隊伍建設,將《江蘇文庫》出版與人才培養相結合。

70餘位與會專家學者與會 本網記者 王廣祿/攝

  據介紹,編纂總規模達3000冊的《江蘇文庫》是「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江蘇文庫》已出版兩批成果共270冊。會議期間舉行了《江蘇文庫》第三批成果發布和贈書儀式,首發亮相的第三批成果共計217冊,包括文獻編51冊,史料編49冊,方志編73冊,精華編30冊,研究編14冊,是展現江蘇歷史文化研究和當代江蘇文化建設的又一重要階段性成果。

  在會議研討階段,來自國內學術界、圖書館界、出版界的專家學者,圍繞主題,就地方歷史文獻編纂與出版相關議題展開了廣泛研討。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莫礪鋒、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教授吳格、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徐永明、《荊楚文庫》編輯部主任周百義、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程章燦等作主旨演講。在分組討論階段,學者們分為兩組四場,圍繞「地方文獻整理的歷史、現狀及意義」「地方文獻的深度挖掘和系統整理」「地方文獻數位化轉化的現狀與趨勢」等主題,以大型地方歷史文獻編纂與出版為切入點,聚焦地方文獻的整理、挖掘、數位化等議題,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文化對話和交流。

  會議由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指導,南京大學、鳳凰出版傳媒集團主辦,南京大學文學院、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南京圖書館、鳳凰出版社共同承辦。

《江蘇文庫》第三批成果發布 本網記者 王廣祿/攝

《江蘇文庫》第三批成果贈書儀式 本網記者 王廣祿/攝

《江蘇文庫》第三批成果共計217冊 本網記者 王廣祿/攝

 

相關焦點

  • 「文脈傳承與地域文化」大型地方文庫編纂與出版學術研討會召開
    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指導,南京圖書館(江蘇省古籍保護中心)與南京大學文學院、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鳳凰出版社共同承辦的「文脈傳承與地域文化——大型地方文庫編纂與出版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召開。來自全國學術界、圖書館界、出版界的七十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 「《記憶之場》全本翻譯及記憶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召開
    2019年3月9日,由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南京大學出版社主辦的「《記憶之場》全本翻譯及記憶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來自國內法國史、記憶研究、法語翻譯與外國文學領域的3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
  • 中國內地最早的年鑑將全文翻譯出版 兼具史料及文獻學價值
    上海年鑑(1852)》專家研討會舉行。 陳靜 攝中新網上海3月19日電 (記者 陳靜)《上海年鑑(1852)》(英文版)是中國內地最早的年鑑。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19日透露,《上海年鑑(1852)》(英文版)計劃於今年6月影印並全文翻譯出版。
  • 「紀念蘇俄憲法頒布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師範大學舉行
    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承辦的「社會主義憲法的歷史與未來——紀念蘇俄憲法頒布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師範大學仙林校區舉行。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院長蔡道通教授首先代表會議承辦方致辭,向與會專家學者表示歡迎和感謝,預祝會議取得圓滿成功。接著,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秘書長張翔教授對本次會議的召開作背景說明。他指出,今年是蘇俄憲法頒布一百周年,紀念和研究蘇俄憲法,不僅需要憲法學的進路,也需要法史學的視角,南京師範大學法學學科則是馬克思主義法學研究重鎮,三個方面的研究力量共同組織召開此次會議,無疑會創造重要的學術價值。
  • 氣象局:首部大型氣象百科全書出版
    千餘名專家學者歷時5年編纂我國首部大型氣象百科全書出版全面記錄展現氣象事業發展歷程及科學進展記者2月24日從中國氣象局獲悉,經過1055名專家學者歷時5年編纂打磨,「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中國氣象百科全書
  • 山東中醫藥大學舉辦國醫大師張志遠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
    11月27日,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史文獻分會第二十二次學術年會暨國醫大師張志遠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在山東中醫藥大學長清校區圖書館學術報告廳舉行。
  • 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舉行《風眼》與出版改革研討會
    新民晚報訊 (記者 江躍中)8日下午, 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和上海市出版協會,在市政協舉行《風眼》與出版改革研討會,圍繞小說《風眼》的文學性、現實性,出版改革的歷史回顧,以及進一步推進出版改革,振興出版業等話題進行研討。
  • 七卷本《濟南通史》出版發行,講述濟南歷史和社會變遷
    《濟南通史》系統、全面、權威地記述了濟南的歷史發展和社會變遷,極大地豐富了濟南歷史文化內涵。它的編纂出版標誌著濟南地方史研究和書寫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彰顯了濟南文化自信,為濟南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借鑑,對於推動「文化濟南」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 《瓊崖文庫》出版 填補海南大型經典文庫之空白
    《瓊崖文庫》出版的首批八種十捲圖書。 張茜翼 攝  中新網海口4月22日電 (記者 張茜翼)由海南出版社出版的《瓊崖文庫》新書發布會22日在海口舉行。該叢書旨在對海南自古代至近現代有價值的典籍、著作、史料及其他文獻資料進行一次全面的發掘、搜集、整理並陸續出版,以填補海南大型經典文庫之空白。  「瓊崖」是海南島的古稱,至今猶且習用。瓊崖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以南疆、熱帶、海島、多民族等特色而璀璨古今。
  • 哀悼南京30萬冤魂 國家第三次公祭死難同胞
    該系列圖書圍繞南京大屠殺這一主題,從不同角度還原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事實,揭露侵華日軍慘無人道的反人類暴行。  準確歷史文件佐證史實  首發式上,由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組織有關專家編纂、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人類記憶:南京大屠殺實證》叢書(中文版)與讀者首次見面。
  • 「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法治發展」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董少校)近日,「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法治發展」學術研討會在華東政法大學舉行,50多位專家圍繞近四十年來中國法治的成就經驗及改革方向展開研討。本次研討會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華東政法大學《法學》編輯部承辦。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陳興良對中國刑事立法四十年發展歷程作總結回顧。
  • 「老莊思想的多樣性與道家文化的多元化」學術研討會在我校成功舉辦
    2016年5月7日-9日,「老莊思想的多樣性與道家文化的多元化」學術研討會在我校新落成的老莊文化研究中心成功舉行。
  • 「清史研究百年學術史」國際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
    本次會議匯聚了日本名古屋大學、御茶之水女子大學、義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韓國首爾科技大學、澳門大學以及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遼寧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一歷史檔案館等海內外多所高校研究機構的五十餘名學者,《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中華讀書報》等媒體列席參加了會議。
  • 紀念懷特海《自然的概念》出版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高瑩 通訊員楊富斌)1月9日,紀念懷特海《自然的概念》出版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珠海舉行。會議由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榮譽學院和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全人教育辦公室共同主辦,通過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舉行。來自國內外的6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 南京首發!一「圖」在手,盡覽長江前世今生
    為深入挖掘和弘揚長江歷史文化,進一步發揮地方志的資政服務功能,今天,由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聯合出版的新書《長江歷史圖譜》正式發布。《長江歷史圖譜》通過對兩千餘種地方志和輿地、政書、兵書等歷史文獻中,精心遴選長江河道、長江口、江防與沿江風光等古代輿地圖、山水圖,進行搜集、排比、整理,從不同的角度,展示古人眼中的長江形象,尤其側重從空間和時間兩個視角,展現長江沿岸各地的歷史變遷。
  • 首屆中俄中亞造山帶學術研討會舉行
    首屆中俄中亞造山帶學術研討會舉行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9-28 11:14 來源: 國土資源部網站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9月24日在北京舉行首屆中俄中亞造山帶學術研討會,來自俄羅斯、加拿大、德國、法國、蒙古、澳大利亞以及香港和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對這一跨越國境的複雜造山帶開展學術交流。
  • 「歷史上的江南望族與中國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暨江南《沈氏...
    「歷史上的江南望族與中國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暨江南《沈氏族譜》捐贈儀式」在浙江舉行 2019年03月16日 10:5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查建國 仝薇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顏帥:學術出版的數位化歷程與未來|研討會嘉賓觀點速遞
    為主題的專題研討會在線上成功舉辦。本次研討會由《清華金融評論》主辦,邀請了近40位來自國內期刊專家和從業者,從疫情下期刊高質量發展、學術出版的數位化歷程與未來、數字環境下期刊影響力提升路徑等多個維度討論了如何利用數位化技術提升金融期刊影響力。中國期刊協會理事,國際學術出版獨立顧問顏帥在研討會上以「學術出版的數位化歷程與未來」為主題發表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