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之場》全本翻譯及記憶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召開

2021-01-08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9年3月9日,由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南京大學出版社主辦的「《記憶之場》全本翻譯及記憶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來自國內法國史、記憶研究、法語翻譯與外國文學領域的3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

 

從1980 年代中葉開始,法國學者皮埃爾·諾拉(Pierre Nora)動員120 位作者,窮十年之功,編纂出版了由135 篇論文組成的3 卷7 本、超過5600 頁的煌煌巨製——《記憶之場》(Les Lieux de Mémoire, 1984),以此在文化-社會史語境中回溯歷史,探討形塑法國「國民意識」的記憶之場。2009 年起,南京大學的記憶研究團隊開始著手《記憶之場》的翻譯引介,於2015年首版《記憶之場:法國國民意識的文化社會史》一書,收錄了法語全集中的11篇文章,作為引介法國記憶研究的第一步,得到了學術界與文化界的廣泛好評,也獲得了2016年傅雷翻譯獎提名。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自成立起就延續記憶研究為工作重點,為繼續推進法國記憶史與「南京:現代中國記憶之場」的研究進程,擬於2019年起翻譯出版《記憶之場》全本10卷,由南京大學出版社統一出版。這將是繼2015年節譯本之後的又一重量級譯作,不僅是一個重要的學術事件,也是一項頗具現實意義的文化事件。

 

3月9日上午的開幕式由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黃葒教授主持,學衡研究院院長孫江教授作開幕致辭,他回顧了《記憶之場》節譯本的引介過程,指出了全本翻譯之於中國記憶研究的必要性。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的沈堅教授與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劉成富教授分別作主旨演講,沈堅教授作為國內法國史研究的知名專家,談及了對於《記憶之場》譯介的感想;劉成富教授則從文學翻譯領域討論了法語文學中的記憶問題。南京大學文學院的錢林森教授也作為嘉賓到場,他結合自身的治學經歷談到了《記憶之場》叢書及其翻譯的前景。

 

上午的第一場分組討論是圍繞《記憶之場》叢書全本翻譯的主題研討,由來自法國史、記憶研究、法語翻譯與外國文學的眾多專家組成圓桌會議,分別發表了對於這套叢書翻譯的看法和意見,會上也有曾經參與2015年節譯本的學者分享了過去的經驗。學者們一致認為,翻譯全本《記憶之場》對於中國的法國史與記憶研究有著重大影響,會後須建立統一翻譯體例與語料庫,定期召開相關學術會議以推進翻譯工作與學術研究的有機結合。

 

下午的兩場討論分別以「公共記憶與民族認同」、「文學翻譯與文化記憶」為主題。第一場討論中,南京大學歷史學院的胡成教授從已故學者託尼·朱特的研究出發,探討了歷史記憶與職業歷史學家的議題;社科院的黃豔紅研究員考察了近代塞爾維亞的科索沃傳奇,關注這一特定族群的公共記憶問題;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的孫江教授以「中華民族」為文眼,重新梳理了中國近代民族認同形成過程中的三個關鍵時刻,結合了概念史與記憶研究的方法;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魯安東教授以南京長江大橋為中心,論述了以此為中心的國人記憶,並試圖將圖像、建築、大眾文化的角度納入記憶研究中來;來自中國政法大學的朱明哲副教授用知識考古學的方法樹梳理了全球範圍內的自由法傳統及其演變;學衡研究院的於京東助理研究員也從記憶角度回顧了「法蘭西民族是一個」的共識理念,重點考察它在近代法國歷史上的發展過程。第二場討論側重文學翻譯領域,中國社科院的張錦博士以福柯為例考察了文學理論中的歷史基礎;東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劉超副教授以「遺忘、記憶與歷史」為主題,考察了法蘭克福學派對不自覺記憶的相關論述;首都經貿大學的平原博士研究了法國當代文壇中的「後記憶」文學,分析了它同「記憶之場」議題的相關性;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周寧博士通過土耳其小說家帕慕克的《純真博物館》,考察了物質性的空間與精神性的記憶是如何在作者敘事中產生互動的;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房美博士與赫晶晶博士分別就菲利普·索拉爾斯的《無限頌》與派屈克·莫迪亞諾《青春咖啡館》展開討論,考察了兩部作品中的記憶問題與文學符號。

 

最後的閉幕式由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李恭忠教授主持,來自北京大學的趙白生教授發表了「記憶的超未來性」的閉幕演講,學衡研究院孫江教授最後作總結致辭。(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於京東)

相關焦點

  • 《記憶之場》全本翻譯及記憶研究會議日程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10:00—12:00    Panel 1   主題:《記憶之場》全本翻譯主題研討 主持:李裡峰  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10:00—11:00  主題一:《記憶之場》2015年節譯本淺談 11:00—12:00  主題二:《記憶之場
  • 建構民眾記憶之場 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保存引國際關注
    11月8日,一場「戰爭犧牲者緬懷設施的國際比較」學術會議在韓國首爾教育會館召開。來自中、日、韓和波蘭四國大學教授、研究所的專家和部分韓國受害者遺屬100多人參加了會議。會上,常州大學近現代史與紅色文化研究院院長、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副會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原館長朱成山教授,以「南京大屠殺紀念性設施的設立、史學研究及其國家公祭」為題,介紹了南京大屠殺歷史事實,著重講述了「南京大屠殺紀念性設施建立的三個階段」「南京大屠殺史學研究的四個階段」「國家公祭給國民和遇難者遺屬帶來了些什麼」等,引起了國際學者的關注共鳴。
  • 中國全新世研究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召開
    由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全新世專業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湖泊沉積與環境重點實驗室聯合主辦的2004年中國全新世研究學術研討會,於11月25至2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開。來自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南京大學、北京大學、蘭州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濟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寧波大學、山東師範大學、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和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等十幾所高校和科研單位的40多名代表出席了會議。
  • 日本馬克思主義研究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在中華日本哲學會、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和《日本學刊》編輯部聯合舉辦的「日本馬克思主義研究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學者圍繞「日本的馬克思哲學研究」、「中國的日本馬克思哲學研究」以及「日本的馬克思主義與社會運動」等議題各抒己見,並達成了一些共識:日本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在學術研究和社會發展領域都是如此;日本的馬克思哲學研究發生了轉向,更加重視文本研究;日本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對中國具有特殊意義,諸多議題值得關注
  • 第三屆電力電子與控制工程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重慶召開
    11月27日,由重慶大學主辦,重慶大學自動化學院與AEIC學術交流中心承辦,珠海歐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支持的第三屆電力電子與控制工程國際學術研討會(ISPECE 2020)在重慶召開。開幕式由華東交通大學餘銀犬教授主持,邀請了重慶大學自動化學院院長宋永端院士、重慶大學微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仲元昌教授出席並致辭,清華大學、武漢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湖南大學、南京航天航空大學、重慶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西大學、華東交通大學、長春理工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等多所高等院校約200餘位專家學者代表參加會議。
  • 2006擬南芥研究學術研討會召開
    由中科院植生生態所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國植物生理學會主辦的「2006擬南芥研究學術研討會」於12月3日在上海召開。組委會主席許智宏院士致開幕詞。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科院遺傳發育所、中科院植物所、中科院微生物所、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中國水稻所、中國農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師範大學、河北師範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河南大學、黑龍江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和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等單位的二百多名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參加了研討會,36位專家就其最新研究成果作了大會報告
  • 歷史記憶與話語主權: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話語體系的核心要義
    近年來,隨著我國不斷加強南京大屠殺史實真相的國際化宣傳力度,國際社會關於南京大屠殺史實的認知也不斷得到加強。2015年10月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南京大屠殺檔案》列入《世界記憶名錄》(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標誌著這段民族記憶成為世界記憶。
  • 記憶之場:歷史在加速消失
    法國大革命催生了法蘭西乃至歐洲的民族-國家,而今天全法國人心目中的國慶日7月14日,作為一個「記憶之場」,卻經歷了從保守派、共和派、極左翼等各個政治派別的記憶爭奪戰——它到底是「叛國的狂暴之日」、「人民戰勝王權的日子」還是「資產階級的節日」?直到今天,它依然是不同派系各抒己見的場所。
  • 江蘇省心理學會認知神經科學專委會成立大會暨學術研討會 在南京...
    2019年11月30日,江蘇省心理學會認知神經科學專委會成立大會暨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順利召開。
  • 大型地方歷史文獻編纂與出版學術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王廣祿/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王廣祿)2020年12月27—29日,「文脈傳承與地域文化——大型地方歷史文獻編纂與出版學術研討會江蘇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化典籍浩如煙海,「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2016年啟動實施,從2018年起已連續推出《江蘇文庫》兩批成果,此次推出的成果為第三批。2019年,《江蘇文庫》數位化工程啟動,同步推進數位化工作,努力使珍稀圖書化身百千,開放共享。典籍續存民族文化的集體記憶,傳承民族發展的文化基因;典籍整理與研究,能夠為人們尋找傳統智慧、增強文化自信厚植根基。
  • 第三屆全國沉積物環境與汙染控制研討會在南京召開
    12月10日至11日,第三屆全國沉積物環境與汙染控制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研討會共設置主會場、分會場、研究生專場和特色專場,其中大會特邀報告4場;沉積物-水界面過程及地球化學、沉積物有毒有害物行為與生態毒性(一、二)、底泥汙染控制與修復技術4個分會場;研究生論壇2個專場和「我國沉積物質量與基準/標準」、「河湖黑臭治理、環保疏浚與泥處置利用」2個沙龍,以及「沉積物裝備專場報告與培訓」特色專場。
  • 第七屆全國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學術研討會在青島召開
    第七屆全國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學術研討會在青島召開 http://www.huaue.com  2014年4月20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第七屆全國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學術研討會於
  • 首屆中美女化學家學術研討會在化學所召開
    為特別紀念2011年國際化學年和女科學家居裡夫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00周年,「第一屆中美女化學家學術研討會」於10月24日至27日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召開。會議特別邀請了20位來自中美兩國的活躍在化學領域的知名中青年女科學家作邀請報告,她們就各自的研究領域做了精彩的報告,報告內容涉及化學生物和先進材料等多領域,充分展示了中美女化學家在化學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
  • 「紀念蘇俄憲法頒布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師範大學舉行
    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承辦的「社會主義憲法的歷史與未來——紀念蘇俄憲法頒布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師範大學仙林校區舉行。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院長蔡道通教授首先代表會議承辦方致辭,向與會專家學者表示歡迎和感謝,預祝會議取得圓滿成功。接著,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秘書長張翔教授對本次會議的召開作背景說明。他指出,今年是蘇俄憲法頒布一百周年,紀念和研究蘇俄憲法,不僅需要憲法學的進路,也需要法史學的視角,南京師範大學法學學科則是馬克思主義法學研究重鎮,三個方面的研究力量共同組織召開此次會議,無疑會創造重要的學術價值。
  • 漢字與漢字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漯河召開
    7月7日,以弘揚和傳播漢字文化為主旨的漢字與漢字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漯河市開幕,來自美、英、法、韓等10多個國家的120餘名專家學者聚集一堂,交流漢字研究成果,共商漢字教學問題。漢字作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在全球範圍內具有獨特的影響力。
  • 「分子雲與恆星形成2017學術研討會」在宜昌順利召開
    2017年10月9—14日,由紫金山天文臺主辦三峽大學協辦的「分子雲與恆星形成2017學術研討會」在宜昌召開。
  • 湖北省孤立子學術研討會在武漢東湖學院召開
    9月26日至27日,第一屆湖北省孤立子學術研討會在武漢東湖學院學術交流中心召開,全國16所高校孤立子研究領域的近30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分享了基於新型二維材料的光纖雷射器研製及其孤子脈衝形成、二組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基態及其動力學、孤子分子的理論研究方法及其實驗設計、分數階系統中光學孤子動力學、非線性光學中的自相似波和畸形波、各類非線性薛丁格方程的精確孤子解等最新研究成果,並開展了廣泛的學術討論。
  • 央視科教頻道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
    央視科教頻道總監金越說,人類需要用記憶經常提醒自己,不要讓歷史發生的悲劇再次重演。戰爭的失敗者、勝利者都是受害者,人類應該用自己的記憶去抑制戰爭,去把戰爭的苗頭熄滅,希望通過這部影片對這場反人類的屠殺進行思考,來提醒我們,今天正在漸漸淡忘的歷史。
  • 記憶、傳承與發展:以性別研究推動性別平等主流化
    編者按 2020年是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也是北京大學招收女生100周年。近日,「記憶、傳承和發展:慶祝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暨紀念北京世婦會25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
  • 第十一屆爆炸力學實驗技術專題研討會在南京召開
    第十一屆爆炸力學實驗技術專題研討會在南京召開 2020-10-26 15: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