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憶與話語主權: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話語體系的核心要義

2020-12-25 中國社會科學網

  南京大屠殺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受屈辱的至暗時刻,這也是一段充滿國殤家恨的歷史,不僅每一個中國人應該銘記,世界亦不能遺忘。近年來,隨著我國不斷加強南京大屠殺史實真相的國際化宣傳力度,國際社會關於南京大屠殺史實的認知也不斷得到加強。2015年10月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南京大屠殺檔案》列入《世界記憶名錄》(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標誌著這段民族記憶成為世界記憶。但需要指出的是,南京大屠殺史實在西方的知曉度仍然非常低,與二戰時期納粹屠殺猶太人(Holocaust)的慘案相比,國際社會對南京大屠殺的史實認知仍然存在明顯差距。牛津大學中國中心主任拉納·米特(Rana Mitter)在其《中國,被遺忘的盟友》一書中指出,西方人了解很多關於二戰期間德國在歐洲、日本在亞太戰場的情況,甚至關於蘇聯反法西斯戰場的情況,但是,關於中國在二戰中的故事在西方就沒有真正被講述過。又如,2005年11月1日,第60屆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了由104個國家共同提交的一項決議草案,決定將每年的1月27日定為「國際大屠殺紀念日」,但是,南京大屠殺卻不在這一主題之內。



  鑑於日本右翼勢力拒不承認侵華戰爭、南京大屠殺、強徵慰安婦等鐵一般的反人類罪事實,我們必須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話語體系,在國際社會掌握話語主權,以公正的史實和客觀可信的話語揭露侵華日軍二戰期間在中國製造的累累暴行,尤其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的真相。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話語體系,一方面我們必須提升符合國際學術界共同規範的研究水平,提升學術話語的公信力和說服力,從而主導學術話語權;另一方面,鑑於南京大屠殺史實國際認知的複雜性和敏感性,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基於第三方視角的南京大屠殺歷史國際講述和傳播,以增進國際社會對南京大屠殺史實的了解,構建共同的人類記憶。比如,2016年10月在法國岡城和平紀念館舉辦的《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就是基於當年留守南京救援難民的拉貝、馬吉、威爾遜、魏特琳、辛德貝格等西方人士留下的影像、照片、日記和書信等第一手史料而組織的促進南京大屠殺史實傳播國際化的有力舉措之一,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在此之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又組織了赴美國、捷克和白俄羅斯的基於第三方視角的史實展,同時在館內也組織了多次中英文展覽。此外,江蘇電視臺完成的十集電視片《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獲得「艾美獎」的中美合拍劇情片《南京之殤》等,都是基於西方人士留下的第一手史料構建了第三方視角的直觀全面的國際化講述,提升南京大屠殺史實成為人類記憶的有益嘗試,得到了國內外輿論的高度認可。  

  翻譯是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話語體系的重要環節。南京大屠殺史實翻譯屬於國家翻譯實踐行為,是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在關係到國家民族尊嚴的大是大非問題面前,我們絕不可以把南京大屠殺史實翻譯與對外傳播的話語主權拱手相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提高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著力增強規則制定能力、議程設置能力、輿論宣傳能力、統籌協調能力。」2019年8月31日,南京贈送的辛德貝格雕像在丹麥奧胡斯市馬瑟裡斯堡紀念公園揭幕,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等出席活動。世界各大主流媒體連續報導,傳遞南京人民的和平心聲。在赴丹麥之前,南京市政府代表團就提前完成了大量重要翻譯任務,包括展覽文字稿、致辭稿、給丹麥女王的禮物手冊,等等。在丹麥揭幕和展覽期間,代表團由熟悉南京大屠殺歷史的英語媒體協調員協調溝通外國媒體的採訪,為丹麥民眾和外國遊客詳細介紹了辛德貝格當年在南京的義舉,南京市與奧胡斯市籤署了友好合作諒解備忘錄後,以最快時間拿出了中文新聞通稿的英文版向全球媒體發布,因而很好地掌握了話語權。中丹合作舉辦的辛德貝格雕像和展覽之所以通過精準發力主導對外話語權,除了找準辛德貝格這個中丹命運共同體最大公約數之外,中方在規則制定、議程設置、輿論宣傳、統籌協調等方面自始至終掌控著主導權是重要的原因。 

  南京大屠殺史實翻譯的根本原則和前提是必須確保話語主權,體現國家意志,即從國家政治立場、國家形象意識、文化主權意識、語言政策意識等立場出發,推動國家敘事,用國際化語言講述這段歷史真相,從而塑造國家形象,維護國家利益,捍衛民族尊嚴。比如「抗日戰爭」這個名稱,我們就堅決不能使用國外較多使用的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第二次中日戰爭)這個極不準確的說法,而是必須表達為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戰爭),因為前者屬於混淆視聽,有幫助日本軍國主義開脫罪責的嫌疑,這樣的說法連加害方都無法確認,因此是我們斷然不能接受和採用的,這是一個關係到國格和民族尊嚴的大是大非問題。又如,慰安婦制度是日本軍國主義在二戰時期肆無忌憚地對日本婦女以及亞洲婦女的人權人格的踐踏,是20世紀以來人類歷史上最醜陋骯髒黑暗的一幕。「慰安婦」這個日語詞彙是日本軍國主義時期軍國主義者發明創造的新詞,有美化遮掩日本軍國主義、踐踏女性人權事實之嫌。1996年聯合國曾就日軍慰安婦問題出臺報告,將慰安婦制度認定為性奴隸制度。2012年12月6日,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專家、南京大學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所所長張憲文在《南京大屠殺全史》出版發布會上鄭重提出,「慰安婦」的稱呼是從日本軍人角度而言的,而受害國婦女大多為被誘騙或強迫而淪為日軍發洩性慾的對象,因此,所謂日軍「慰安婦」實為日軍「性奴隸」,應將日軍在侵華戰爭中強徵中國、朝鮮等國「慰安婦」改稱為「性奴隸」。為此,我們在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話語體系過程中,絕對不應該繼續使用日本軍國主義者創造發明的「慰安婦」這一日語詞彙,而應該依據聯合國決議,還所謂「慰安婦」的真正面目,直接定義為「日軍性奴隸」(Japanese military sexual slavery)。「日軍性奴隸」這一詞彙不僅要出現在詞典裡,而且所有媒體輿論都要統一使用這一最能客觀反映事實真相的詞彙,徹底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真實醜陋面目。

  基於上述翻譯原則,南京大屠殺史實的翻譯策略必須堅持兩個基本策略,即史實可靠,譯文地道,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話語客觀、可信。具體翻譯方法包括必須結合歷史語境,推敲貼切譯文;結合歷史背景,確保回譯到位。比如頻頻出現在留守南京救援難民的西方人士的書信日記裡的醫院University Hospital(University of Nanking Hospital),指的是當時的金陵大學附屬鼓樓醫院,即現今的南京市鼓樓醫院,為南京歷史上第一所西醫醫院,其前身是1892年由基督教會派遣的加拿大籍傳教士麥克林醫學博士(William E. Macklin,中文名「馬林」)創建的「基督醫院」,民間又稱「馬林醫院」,1914年更名為「金陵大學鼓樓醫院」,當年在南京的西方人士通常稱其為University Hospital。因此,將當時的鼓樓醫院這一名稱翻譯為英語時候,最貼切的譯文應該是還原那個時代的英文表達University Hospital,以回歸歷史語境,呈現客觀可信的史實原貌。

  在南京大屠殺史實國際傳播過程中,翻譯與有力焉,能夠促使國際社會增加對中國近代史至暗時刻的了解。做好南京大屠殺史實翻譯,有利於我們構建對外傳播話語體系,掌握話語主權,從而體現國家意志,塑造國家形象,維護國家利益,捍衛民族尊嚴,這就是國家翻譯實踐的必然旨歸,也是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話語體系和話語主權的基礎和根本所在。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話語體系,掌握話語主權,就是為了更好地向國際社會系統講述侵華日軍製造的南京大屠殺暴行真相,使得民族記憶真正成為世界記憶,進而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為推動人類和平事業做出貢獻。

  (作者系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本文為作者參加2020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宣傳教育活動之「勿忘國恥 圓夢中華」學術座談會上的講話,原標題為《維護國家利益的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話語原則與策略》,發表時作者進行了修訂整理)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王銀泉

相關焦點

  • 中國話語體系構建的基本維度
    原標題:中國話語體系構建的基本維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構建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高度重視,提出加強話語體系建設,集中講好中國故事,不斷增強中國國際話語權,讓全世界都能聽到聽清聽懂中國聲音,讓世界認識一個立體多彩的中國。   話語體系是一定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狀態和文化傳統的綜合表達。
  • 「不可忘卻的記憶-南京大屠殺史實」閱讀尋訪行動(第四季)首場活動...
    龍虎網訊 (記者 吳威 王雪純 攝影 薛飛) 銘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今天(12月2日),「不可忘卻的記憶-南京大屠殺史實」閱讀尋訪行動(第四季)首場活動舉行,讀書會成員和市民代表共同閱讀《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一書,並走進挹江門叢葬地為長眠於此的遇難同胞獻花致哀。
  •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生:南京大屠殺的回憶也是日本人民的財富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張生教授為來自於各個院系的學生講述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並提出了新的觀點。在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早在1960年便開始南京大屠殺研究的南京大學開展了「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主題活動」,講座不僅吸引了歷史學院的學生,更吸引了其他院系甚至校外人士前來聽講。張生教授在主題講座中指出:「南京大屠殺的研究成果」不但是為中國抗戰史留下寶貴財富,也是為二戰的歷史貢獻了力量。  變「回應式」研究為「主動式」研究 越來越多的人研究南京大屠殺,為什麼?
  • 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需要重視微觀話語的針對性
    這與多年來我們的新聞輿論工作只重視運用全局化、籠統化和官方化的宏觀話語,而較少分析研究具體化、細節化和生活化的微觀話語的針對性有很大關係。如,較少研究黨的創新理論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如何與國家的具體政策結合指導企業、社會團體和群眾的話語建設。
  • 佟德志:現代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的形成及其內在邏輯
    本文即試圖從權力與權利兩個維度來勾畫現代西方政治話語框架形成的歷史及其內在的邏輯。 一、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的基本框架 現代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的形成依託於近代西方兩種對立的政治運動。這樣的土壤孕育了主權的話語,而主權話語也正是對這樣一個歷史的回聲。 建立民族國家的要求越來越明顯,它已經在事實上成為中世紀進步的最重要槓桿之一。與這一歷史相吻合的正是從「國家理性」到「主權」學說的近代西方國家理論發展的一般過程,反映了封建割據的歐洲各國要求統一的迫切願望,成為塑造現代化歐洲的決定性因素。
  • 新聞的「話語圖示」——論對外新聞傳播中的跨語言書寫
    本研究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中國國際傳播學術話語體系建構研究」(項目編號:15AXW008)、中國傳媒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新世界主義視域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外傳播研究」(項目編號:CUC2019A007)、 中國傳媒大學科研培育項目 「中、美英語報刊之中國『話語圖示』對比研究」(課題批號:2018CUCTJ04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 卜衛:人權的話語建構與跨文化傳播
    人權的話語建構與跨文化傳播在人權框架背後,隱藏著產生於特定的社會文化結構中的人權話語建構及其權力關係,而普及人權教育,無論是對外傳播還是對內傳播,其實都是一種跨文化傳播。英國批判語言學家Norman Fairclough用「話語」指稱口頭語言或書面語言的使用[1],並試圖將語言使用當作社會實踐的一種形式,指出這種形式會對世界產生作用:它有助於再造社會本身,包括社會身份、社會關係、知識體系和信仰體系等,也有助於改變社會;即「話語不僅是表現世界的實踐,而且在意義方面說明世界、組成世界、建構世界」[2]。
  • 嚴書翰: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需正確處理「三大關係」
    而要讓馬克思主義內化於這些人的心,加強話語體系建設既是重要的,又是緊迫的。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馬克思主義包括兩大部分。一是經典馬克思主義,主要是指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並由列寧發展了的學說體系。二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我們還應該看到,由於經典馬克思主義有一套成熟的話語體系,從而使它在世界各國傳播和發展過程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 朱成山22年為30萬冤魂吶喊 守護南京大屠殺歷史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22年為30萬冤魂吶喊——  他把守護南京大屠殺歷史當作崇高使命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的職業生涯中有許多個首次:首次帶領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赴日舉行證言集會;首次把南京大屠殺史實展辦到日本、美國、俄羅斯、丹麥、菲律賓等國;創辦首個南京大屠殺學術研究機構;參與策劃和組織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活動
  • 專家:哲學社科話語體系建設要堅持「五統一」
    人民網北京11月16日電(記者賀迎春) 「第二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理論研討會」近日在北京召開。與會專家指出,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要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統一、科學性與價值性相統一、內容與形式相統一。
  • 不說日語,是日本人來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共識
    1982年,松岡環成為了大阪一家公立小學的歷史教師,在當時的日本教科書上「南京事件」只有大約三行,提到南京大屠殺時,就只有輕描淡寫地一句話:「南京城裡死了很多人……」 畢業於關西大學東洋史專業的松岡環查找不到夠用的資料,她決定來中國,探索真相。
  •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話語建構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一項偉大的系統工程。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子系統。說它是系統工程,一個重要的含義是說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是不可分割的,是互相制約、互相促動的,三個方面是同步進行的。
  • 新中國70年語言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的回顧與思考
    新時代,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致力於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構建之時,有必要回顧和研討70年來語言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建設問題。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語言學的學科體系建設相對來說是起步較早、發展比較成熟的,中國科學院建院之初就設有語言研究所。70年來,作為國家科學院的專門語言研究機構,語言研究所一直發揮著科研領頭的作用。
  • 建構民眾記憶之場 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保存引國際關注
    會上,常州大學近現代史與紅色文化研究院院長、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副會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原館長朱成山教授,以「南京大屠殺紀念性設施的設立、史學研究及其國家公祭」為題,介紹了南京大屠殺歷史事實,著重講述了「南京大屠殺紀念性設施建立的三個階段」「南京大屠殺史學研究的四個階段」「國家公祭給國民和遇難者遺屬帶來了些什麼」等,引起了國際學者的關注共鳴。
  • 被「標識」的國家:撤僑話語中的國家認同與家國想像
    陳薇,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副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國家傳播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閾下中國國家形象在西方主流媒體的百年傳播研究」(項目編號:19ZDA322)階段性研究成果。共同體是一個「溫馨」的地方,一個溫暖而又舒適的場所。
  • 從話語危機到安全危機:機理與應對
    話語也是在構建社會現實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意義結構,每個話語都包含一定的意義體系,這些體系一起構成了社會知識網絡,成為人們認識和理解社會的基礎。話語的形成依賴於語言的使用,某些言語通過不斷被重複而積澱為一種社會話語,進而影響社會實踐。
  • 社交媒體時代國家話語能力的建構邏輯
    國家話語能力,也即是這些組織、機構、個人的表達能力、傳播能力,他們依憑官方公報、記者問答、新聞發布及品牌宣傳,反映、傳遞管理者的決策、意志和執政傾向,集中呈現整一化的國家意志和話語表達體系。正是基於此,約翰·約瑟夫認為,「所有語言——不僅僅是標準語言,都是以政治進程為中心的歷史構造。」[24]163言語使用中的歷史繼承性,限定著話語主體的「文化身份」和「社會認同」,同時傳播媒介形態及交換機制、不同政治語境下的話語生產—認知模式,又使人們的語用實踐是一個個離散系統,混合著多樣化的言說方式,形成和族群意識、社會利益相交匯的話語表達方式和修辭勸服策略。
  • 西方衝擊下中國的話語轉變、認同調整與國家重構(下)
    自源自西方的政治概念和話語體系進入中國,中國原有基於「天下」體系和「夷夏之辨」群體分野的政治、文化秩序已不復存在。在今天中國的話語體系中,「民族」已經成為常用的核心詞彙,進入立法和司法體系。但是就該詞彙的現代涵義而言,它並非源自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而是直至晚清才從外部引進,其內涵及應用也始終處於爭議之中。可以說對這一詞彙及其意涵的討論,貫穿了晚清、民國乃至今天的人民共和國時期,也成為理解近代中國人如何重新確立認同意識及構建現代中國思想脈絡的核心。
  • 擔負起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崇高使命
    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鑑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 央視科教頻道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
    隨著時間的流逝,南京大屠殺的親歷者、倖存者都逐漸離開了人世,這就更需要我們的後代能知道70多年前發生了什麼,並把這個記憶一直保存下去,這樣人類才能保持和平,我們的幸福生活才能延續。  中國第一位拍攝南京大屠殺題材紀錄片的導演——江蘇廣電總臺副臺長陳輝表示,人類社會為什麼會在20世紀發生這樣的事情,中外紀錄片人一直都在思索和探尋,在明年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到來之前,我們以更寬闊的視野、更開闊的胸襟來審視和洞察歷史,希望本片能用時間的份量、真實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來點亮歷史、照亮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