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70年語言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的回顧與思考

2021-01-09 人民網

【項目論壇】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語言學教學與研究得到全面發展,成績斐然。新時代,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致力於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構建之時,有必要回顧和研討70年來語言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建設問題。

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語言學的學科體系建設相對來說是起步較早、發展比較成熟的,中國科學院建院之初就設有語言研究所。70年來,作為國家科學院的專門語言研究機構,語言研究所一直發揮著科研領頭的作用。語言研究所最初以文字改革、民族語文和現代漢語研究為主要任務,隨著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民族語言研究所相繼成立,語言所的全部任務轉變為研究漢語的歷史與現狀。很長一段時期內,是以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音學、方言學、詞典編纂、機器翻譯、情報資料等學科為主要支撐的。這個學科分類格局明顯受到蘇聯影響,主要思路是按研究對象的時代(古代、現代)劃分學科並體現在教學與研究各方面。1977年呂叔湘在語言研究所設立近代漢語研究室,是對語言研究學科的一次重大調整。這個學科的設置,並不是對應於史學上以社會歷史界定的「近代」概念,而是出於文言與白話之別的文體性學術考慮,體現了呂叔湘把現代漢語看作近代漢語一部分的學術理念。事實證明,這一學科的設立,極大推動了漢語歷史與現狀的全面研究。2001年,沈家煊在語言研究所徹底廢除了以時代為依據的學科分類法,按學科自身的性質設立句法語義學、歷史語言學等學科,是語言研究機構第二次重大學科調整,使得語言學科自身的分類格局更加合理。

跟語言專業有關的高等院校教學體系中,二十世紀初期外國語文系就有語言和文學的分別,其後中國文學系裡文學和語言的專業區別也越來越明顯,五十年代起北京大學為了給語言研究所培養人才開設了漢語專業,但語言學單設專業的做法並未在國內其他高校推廣。早在1948年,《國文月刊》上刊出聞一多關於合併中文外文、重新分為文學系和語言系的主張,朱自清、陳望道、呂叔湘等學者都撰文參與了討論。60多年後,在高等教育體系中設立語言學一級學科的討論再次興起,當年學者論及的師資、生源等問題依然存在,而國家的需要已迥異於當年,應該說,在大學裡設立語言學一級學科不是應不應該的問題,而是這一學科內部的次級學科設置如何更好地體現現實需求的問題。與此相關的是初等教育中的漢語語言學教學。新中國成立初期,曾經仿照蘇聯的做法在中學裡分別開設「文學」和「漢語」兩門課程,實踐證明並無必要。但隨後數十年間,語言知識在語文教學中所佔比例越來越小,也是一個令人憂慮的事實。我們設想,如果大學的語言學系有了較為合理的專業設置,或許可以更加有效地帶動中學語文課程裡語言學知識教學的目標性與實用性。

語言學的學術體系建設雖然遠未成熟,數十年間理論和方法的探索卻異常活躍,其中一條清晰的主線,就是對漢語特點的求索。

中國古代有成熟的文字、音韻、訓詁研究,方法上自成體系,二十世紀以來與西方現代語言學方法結合,尤其在語音研究上,無論是古代語音的構擬,還是現代方音的記錄,以及共同語語音的分析,都取得了長足進展,具有顯著的現代科學色彩。我國古人沒有系統的語法論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學者借鑑拉丁文法和英文文法的體系嘗試建立漢語的語法體系。四十年代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和王力《中國現代語法》在建立符合漢語實際的語法體系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新中國成立以後,呂叔湘、王力所主張的注重句式、注重語義、注重修辭的取向在語文知識的普及和推廣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五十年代漢語研究界受蘇聯的影響展開了主語賓語問題、詞類問題等幾場大的討論,由於眼光過於局限於跟俄語的對照,許多提法比起四十年代呂叔湘、王力的水平不進反退。如對漢語主語、賓語的認識比起呂叔湘《從主語賓語的分別談國語句子的分析》多有不及;對漢語詞類的認識,也沒有跳出朱德熙批評四十年代「文法革新討論」中「對劃分詞類的標準只能是詞的分布這個原理還缺乏認識」的局限。應該說,五十年代受蘇聯影響的幾次漢語語法專題討論對漢語研究正確道路的負面影響,至今沒有得到應有的反思。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漢語語言學的理論探討日益活躍,集中在方法的研習上。從六十年代、八十年代美國描寫主義方法的運用,到八九十年代功能語言學、生成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等方法的借鑑和使用,為漢語語法的多側面觀察打開了新的視野。語言事實日益豐富,研究方法日趨多元化,但離學術體系目標的實現還很遙遠。現在回過頭來反思這一現象,主要是因為二十世紀中葉以來西方語言學理論和方法更加注重世界語言的多樣性,力求在研究方法上能夠駕馭跨語言的共性,並且為語言間的差異設立合理的參數,而不再是只聚焦於印歐語系的語言特點。這當然對各種語言異同的普遍描寫顯出效力。但是,著眼於語言之間共性與差異的「世界眼光」卻未必能夠幫助我們解釋漢語自身的深刻理據。這就是漢語研究學術體系迄未成形的根本原因。

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呂叔湘就力圖拋棄那些從形態語言裡借用來的觀念,建立符合漢語實際的語法體系。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沈家煊針對漢語詞類範疇和句法關係的幾個經典難題苦思良策,通過對世界語言的廣泛觀察和對漢語事實的深入思考,從漢語最基本的詞類範疇名詞與動詞的關係入手,發現漢語存在各級語法單位之間一系列的範疇包含關係,而這正是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範疇包含關係相吻合的。應該說,這是百餘年來第一次基於中國文化傳統特徵和世界語言變異眼光,對漢語本質作出的系統性揭示,是中國語言學體系建設的重要成果。

學術體系的創新必然伴隨著話語體系的創新。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漢語研究者習慣於使用西方話語體系與國際學界對話,這樣做固然實現了順暢的「接軌」,也使外國學者比較容易了解一些漢語事實,但這樣傳播出去的漢語事實只是分別對應於其他語言的一些支離破碎的側面,無法展現漢語的整體面貌,同時丟失了反映漢語本質精神的最重要內容。如沈家煊指出:區別實詞和虛詞最初是中國古人對語言學的貢獻,西方學者知道後引入他們的語言研究,意識到這個區分原來十分重要,這一對概念到西方轉了一圈,改裝以後貼上西方的標籤,返銷到中國,中國人反倒忘了它本來的含義,按西方對立觀念來理解了,這值得我們反思。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學者先後提出了韻律句法、語體語法、糅合語法、對言語法等涉及漢語本質的標識性概念。這些概念遠承古代詞章學傳統,近接呂叔湘、朱德熙等現代學術大師的學說,同時,在當代語言類型學視角下,經過西方當代語言理論形式句法、生成語法和認知語法的系統解釋,形成了兼具當代學術特色和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漢語話語體系。

回首70年來中國語言學走過的道路,儘管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地經歷過模仿國外學術體系、進入西方話語體系、參照他國學科體系的過程,但總的來看,漢語研究者追尋漢語自身特徵的初心,一直是驅動幾代學人學術追求的動力。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更多學者在紛繁的西方學說面前表現出了冷靜和理智,時刻保持著繼承性和民族性的強烈意識,抱有原創性和時代性的高位目標,體現著系統性和專業性的科學精神。展望未來,我們希望中國語言學在立足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前提下,打造一個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科研院所的語言學學科體系;構建一個融合馬克思主義思想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語言學先進理論的語言學學術體系;建造一個基於中國文化又通行於國際學界的語言學話語體系。因此,構建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中國語言學理論體系,是新時代語言學者的學術目標,也是新時代語言學者的使命擔當。

(作者:張伯江,系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基於句法語義互動關係的漢語形態句法研究」負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相關焦點

  • 語言學的問題意識、話語轉向及學科問題
    改革開放之後,語言學界多把學術眼光聚焦於國外,聚焦於學科內部,相對忽視語言生活的「本源問題」,而「本源問題」是推動學術進步的本源動力。第二,語言的真實存在狀態是話語,而索緒爾以來的傳統是研究語言結構,相對輕視話語。話語功能語言學(話語分析)和互動語言學的興起,推動著語言學的「話語轉向」。以「本體研究」為本的中國語言學,以語言結構研究為學術基點,應儘快轉向以話語研究為學術基點。
  • 推進藝術學三大體系建設
    構建中國特色藝術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用中國化的理論闡發中國藝術經驗,是藝術學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是藝術學研究者的職責和使命。陳宗花表示,中國藝術學三大體系建設必須立足於對中華文化發展的充分自信上,同時要廣泛借鑑國外在美學、藝術學、具體藝術門類理論體系建構方面的有益經驗,並由不同學者進行多維度、多方案的嘗試。要站在世界的、人類的、合乎藝術規律的、學術的、科學的基點上,審慎思考問題,在世界化與民族化關係的問題上切忌臆想妄斷。
  • 專家:哲學社科話語體系建設要堅持「五統一」
    人民網北京11月16日電(記者賀迎春) 「第二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理論研討會」近日在北京召開。與會專家指出,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要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統一、科學性與價值性相統一、內容與形式相統一。
  • 「三大體系」建設引領哲學社會科學邁向未來
    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對於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增強學科自信、學術自信、話語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三大體系」建設也為高校社科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將大大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三大體系」建設鼓舞著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大膽創新,引領著哲學社會科學向未來邁進。
  • 嚴書翰: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需正確處理「三大關係」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1994年版,180頁) 如上所述,我們從國內國外這兩個維度論述了加強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及其艱巨性。當然,惟其重要、惟其艱巨,才需要我們付出巨大的努力去完成這項極其重要的任務。
  • 課程思政 | 國務學院:學科理論體系、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相結合...
    學校官微陸續推出「課程思政」系列報導,全面展示各院系、各學科、各科研機構在「三全育人」整體格局下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典型案例,綜合呈現復旦大學在課程思政建設上的探索與成果。學科建設,育人為本;一流學科,一流人才;為國育才,德育為先。
  • 新中國監獄學人才培養體系的形成及展望
    1981年召開的「八勞」會議,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監獄工作,從理論上研究了有關方針、政策和總結正反兩個反面經驗的問題,提出要「要加強幹部的教育訓練」,要求「除了個別勞改單位少的地方以外,省、市、自治區都應當創辦勞改工作學校,招生指標,列入地方統一招生計劃。」正是基於上述客觀形勢發展的需要,監獄學人才培養得以逐步開展。
  • 人文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相互關係
    作者簡介:   人文社會科學的「三大體系」,指的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在這篇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該涵蓋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軍事、黨建等各領域,囊括傳統學科、新興學科、前沿學科、交叉學科、冷門學科等諸多學科,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努力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
  • 中國話語體系構建的基本維度
    原標題:中國話語體系構建的基本維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構建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高度重視,提出加強話語體系建設,集中講好中國故事,不斷增強中國國際話語權,讓全世界都能聽到聽清聽懂中國聲音,讓世界認識一個立體多彩的中國。   話語體系是一定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狀態和文化傳統的綜合表達。
  • 擔負起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崇高使命
    3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為使哲學社會科學真正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而探索努力。本版今天特刊發3篇文章,圍繞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進行探討。
  • 從細節入手推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5·17」講話中集中談到了「三個體現」,即體現繼承性、民族性,體現原創性、時代性,體現系統性、專業性;具體到學科體系建設,則要注重發展優勢重點學科,要加快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使這些學科研究成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突破點。
  • 中國藝術學「三大體系」的未來建構
    編者按 中國藝術學「三大體系」的建設還有待完善,學科體系中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的身份亟需學理性確證,二級學科和藝術實踐類學科需要進一步完善;學術體系中,中國古代藝術的學術研究當為其本,對中國古代藝術的研究應做到「內容之通」「學脈之通」和「古今之通」,立足「大生命」的學術視域,對中國藝術文獻和作品進行「源」之歸復與開顯;話語體系的未來建構應堅持開放視域
  • 不斷健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
    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科研機構 作者簡介:   近年來,我國高校科研機構在健全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方面,緊跟時代需求,不斷更新觀念,勇於創新,學科體系建設展現出蓬勃生機。「學科是科學在探討未知中所建立的學術體系,也是針對某一學術領域的人才培養體系,故而學科是科學事業最為基本的學術單元。」北京語言大學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李宇明提出,推進學術事業的發展、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基點都是學科建設。
  • 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
    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 第六屆全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高峰論壇在京舉辦 2019年11月27日 09:5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畢雁 字號
  • 中國經濟學學科體系研究新進展
    內容提要:2017年,學界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方面取得了新的研究進展。一是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理論和方法論再認識、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現代價值兩個方面深入探討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當代價值;二是不斷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新發展理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基礎理論研究;三是從學科定位和性質、研究對象、邏輯起點和主線、理論體系框架、話語體系、方法論等角度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學科體系研究;四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
  • 第九屆中國語言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問題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趙培傑認為,語言學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跨學科色彩最為濃重的學科之一,中國語言學理論的發展與創新,不能照抄照搬國外的理論,而是要創立中國學派,書寫世界語言理論的中國篇章,為建設學術中國、思想中國做出應有貢獻。
  • 「新時代公共管理知識體系反思與重建」學術研討會暨《公共管理與...
    「新時代公共管理知識體系反思與重建」學術研討會暨《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年度論壇主辦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承辦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21年1月8日-9日一、開幕式(線下閉門)時
  • 構建科學有效的學術產出測量體系
    關鍵詞:「雙一流」建設;學術產出;測量體系「十三五」 時期是落實新時期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關鍵時期。高等教育在堅持和強化首都核心功能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國務院頒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定調了未來我國高教發展的重心—「雙一流」建設。因此,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以及一流學科,已成為首都高教改革題中之義。從世界公認的大學排行榜來看,教師隊伍在指標體系中佔據重要地位,尤其是教師的學術產出。
  • 「十三五」我國教材「五大體系」建設...
    國家教材委員會頒布《全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規劃(2019—2022年)》,明確教材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任務和重點舉措,整體規劃、統籌推進各級各類教材建設。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對大中小學各學段、各學科領域教材建設作出系統規劃。
  •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符號學體系
    符號學產生於20世紀初,由索緒爾和皮爾斯提出。兩位大師各自獨立建立了截然不同的模式和系統。20世紀60年代,索緒爾的符號學體系藉由結構主義的繁榮而成為顯學,但在70—80年代後結構主義產生後,皮爾斯符號學逐步代替索緒爾模式成為當代符號學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