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2017年,學界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方面取得了新的研究進展。一是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理論和方法論再認識、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現代價值兩個方面深入探討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當代價值;二是不斷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新發展理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基礎理論研究;三是從學科定位和性質、研究對象、邏輯起點和主線、理論體系框架、話語體系、方法論等角度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學科體系研究;四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其他學科的關係進行了研究。最後,從學科體系組成部分、理論體系、學科體系等角度,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學科體系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中國經濟學學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當代價值/學科體系
作者簡介:黃泰巖,中央民族大學;黃泰巖,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王琨,張仲,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
2017年,學界在推進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方面取得了新的研究進展。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來源於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學者們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進行了深入的學習和研究,找到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當代價值。
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及其當代價值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強大生命力在於它是發展的理論,因而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最重要的是與時俱進地發展馬克思主義,賦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最鮮活的時代價值。因此,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進行持續深入的研究並揭示其當代價值,就成為學者們的重要任務。
(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再認識
長期以來,學界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認識。值《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出版150周年之際,學者們就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若干基本理論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討,在勞動價值論、商品流通理論、再生產理論、所有制理論等方面進一步深化和更新了認識。
1.對勞動價值論的再認識。
學界對公有制企業中勞動力是不是商品的問題一直存在認識上的分歧。劉鳳義(2017)從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形式和內容、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三個維度比較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經濟關係中勞動力商品的共性和區別,分析了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中的勞動力商品的性質及變化規律。他指出,與資本主義企業相比,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中的勞動力在形式上是商品,但在內容上不完全受市場規律的決定,無論從使用價值還是價值構成來看,都帶有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特徵。公有制企業中的勞動力不是資本主義意義上的商品,而是一種「類商品」。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力商品理論出發,探索公有制企業通過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生產力健康快速發展規律、縮短勞動時間和增加休閒時間規律、剩餘勞動轉化為必要勞動規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共享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必然要求。
長期以來,勞動價值如何量化的問題始終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面臨的難題。趙磊(2017)指出,儘管近年來學者們使用數量化的方法對「龐巴維克質疑」做出了積極回應,但在西方經濟學的語境下,勞動價值的「量化」實際上是一個偽問題。所謂「價值量化」,其實只是價值在形式上的量化,而不是價值在實質規定上的量化,能夠量化的只能是價格而不是價值。內容與形式不一致,本質與現象不一致,定性與定量不一致,本來就是現實世界的客觀存在,也是科學之所以必要的基本前提。因此,用價值與價格的「不一致」來否定勞動價值論是站不住腳的。
複雜勞動還原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一直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的傳統難題。孟捷等(2017)在綜合兩種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概念的基礎上,將希法亭和魯賓各自代表的觀點經過必要的修正納入一個統一的複雜勞動還原模型。他們明確提出教育培訓勞動和生產普通產品的勞動是一個統一勞動過程前後相繼的兩個階段,並以此為基礎解決了教育培訓勞動如何參與產品價值形成的難題。通過同時引入價值生產方程和交易方程,複雜勞動還原係數的決定問題也得到了妥善解決。他們認為,熟練勞動力價值的決定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事後特徵,要以產品價值的決定為前提。
2.對商品流通理論的再認識。
針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與發展進程中商品流通領域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紀寶成等(2017)從四個方面澄清了對馬克思商品流通理論的認識。第一,就商品流通的定義與本質而言,相對於微觀、具體的購銷行為,商品流通具有宏觀、抽象的特點,它是一個包含無數微觀個體的交換行為,且因錯綜複雜的關係集合而極具整體性和系統性的複合概念,屬於宏觀經濟問題。雖然商品流通隨時代發展而不斷演化,但其本質並未改變,依然是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中經濟利益實現的過程。第二,就商品流通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生產、流通和消費對國民經濟的運行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而且商品流通對商品生產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宏觀經濟的良性運行是生產、流通以及由分配所直接決定的消費之間的動態平衡、合力作用的結果。第三,就供求規律與商品等價交換而言,無論是對於商品供求規律的探討還是對等價交換原則的認識,都應以商品價值而不是價格為中心。第四,就自由流通與國內統一市場而言,商品自由流通是價值規律實現的重要前提,也是統一市場形成的基礎和條件,在統一市場上,商品交換能夠在一國範圍內按照統一的規則進行,進而促進全國經濟活動的一體化。
3.對再生產理論的再認識。
鄭志國(2017)依據現代經濟中非物質資料所佔比重不斷增大的現實,以產品用途和物質形態差異為劃分標準,在繼承了馬克思兩大部類劃分的基礎上,將現代國民經濟結構劃分為生產資料生產部類、消費資料生產部類和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類三大部類,通過分析中國、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統計資料,總結了國民經濟三大部類的結構演化規律:(1)第一部類比重在工業化前期和中期逐步上升,在工業化後期和後工業化時期逐步下降;第二部類比重自近代以來隨國民經濟發展而逐步下降;第三部類比重隨國民經濟發展而逐步上升,最終超過第一部類、第二部類比重之和。(2)三大部類比重在工業化進程中逐步收斂,到工業化中後期趨近和交匯,然後出現發散。
針對學界在研究社會再生產時對貨幣流回規律重視程度不夠的問題,何幹強(2017)通過重新界定貨幣流回規律的含義,闡釋了貨幣流回規律與兩大部類比例關係平衡之間的內在關係。他指出,貨幣流回規律是商品生產普遍存在的客觀規律,不等同於貨幣流通規律,更不等同於生息資本運動規律。馬克思結合貨幣流回規律論述了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從生產決定流通來看,貨幣流回規律是社會再生產部門的比例關係平衡對流通領域的客觀要求,從流通對生產的反作用來看,根據貨幣能否正常流回,可以發現社會再生產各部門之間比例關係是否平衡。貨幣流回規律是社會再生產的實現在流通領域的表現,透過貨幣流通受阻現象,可以發現生產領域產業結構的比例失衡。
4.對所有制理論的再認識。
《資本論》第一卷出版以來,「重建個人所有制」問題便不斷引起爭論。蘇偉(2017)從「勞動總產品」的角度對「重建個人所有制」進行了新的解讀,認為除了通常從「財產關係」和「生產關係」層面對「重建個人所有制」進行解讀外,還應從「分配關係」層面解讀「重建個人所有制」。從以「分配」為起點的再生產全過程看,「重建個人所有制」是重建「勞動總產品」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體現為勞動者個人聯合對分配、消費、生產、交換各環節乃至整個再生產過程進行支配。
在對公有制理論的發展進程進行系統梳理的基礎上,楊春學(2017)指出,經典的公有制理論結構以其「純粹形式」仍然充滿吸引力,但是,基於蘇聯模式的公有制理論正在失去其現實基礎,而中國的實踐則豐富和發展了公有制理論。「以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體制決然不同於蘇聯模式中的公有制,二者的差異不是邊際意義上的變化,而是帶有實質性意義的變革。這種變革在所有制問題的評價尺度、不同所有制下的經濟激勵、所有制結構和實現形式四個方面,使我們對社會主義所有制本身形成了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