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綱:中國經濟學研究應更重理論內容本身,不可過分量化分析

2021-01-07 綜合開發研究院

在近日於北京大學舉行的第三屆「中國百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論壇」上,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教授樊綱發表了題為「經濟學的學術規範與理論創新」的主旨演講。他表示,我國經濟學研究當前存在量化分析重於理論闡釋、數學形式大於實踐意義等問題,在期刊發表的評審中,應更重視理論內容本身,而不是過分注重量化分析。

樊綱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學科建設、研究方法和社會貢獻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經濟學研究的數理模型、計量分析、文獻索引日趨規範,學術評價體系、期刊、職稱評審評定製度逐步完善,國內國際的高水平成果不斷湧現。

但他表示,與此同時,我國經濟學研究中出現的問題也「與國際同步」,比如量化分析重於理論闡釋、數學形式大於實踐意義、期刊內容過度專門化等方面的問題。

樊綱引用了美國著名經濟學家、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阿克洛夫所批判的「擱置之罪」(sins of omission)的概念,即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鼓勵硬研究,而輕視軟研究,忽略了若干難以用「硬方法」加以分析的重要課題與疑問。

樊綱解釋道,經濟學之所以被稱為社會科學皇冠上的明珠,是因為相較之其他「軟科學」,可以進行數理推導與計量分析,從而更類似於「硬科學」。但由於在期刊發表、職稱評定、學術成果審查過程中,編輯和評審人普遍偏好於「硬科學」的方法,使得研究者出於論文發表可能性的考量,傾向於選擇可以實證的題目進行分析,從而導致重要和複雜問題的研究被擱置。

例如,沒有經濟學家能夠預測出金融危機的發生,主流經濟學成果也沒能預測出中國如今取得的成就,以及中美之間的經貿摩擦。

對此,樊綱呼籲,在經濟學期刊論文評審過程中,要適當轉換偏好和傾向,更加重視問題本身的重要性,重視理論內容的創新,尊重靈活多樣化的論證方法,鼓勵新理論假說的提出,關注複雜問題的系統分析。

同時在經濟學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要區分博士論文和期刊發表,博士論文要堅持較為全面的評審規範,從文獻回顧、理論模型到計量分析,打牢專業「基本功」。但對於期刊發表的評審,則不一定用博士論文的評判標準,而是更重視理論內容本身,而不是過分注重量化分析。

樊綱在總結髮言中提出,中國經濟學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是要放棄高水平的學術標準,而是應增進研究對現實的指導意義,使得經濟學研究與我國經濟實踐、發展緊密相連,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培養出更多優秀的經濟學人才。

相關焦點

  • 樊綱:更加重視「理論假說」的提出——經濟學的學術規範與理論創新
    樊綱首先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的發展成就,指出中國經濟學在學科建設、研究方法和社會貢獻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經濟學研究的數理模型、計量分析、文獻索引日趨規範,學術評價體系、期刊、職稱評審評定製度逐步完善,國內國際的高水平成果不斷湧現。與此同時,所出現的問題也「與國際同步」,比如量化分析重於理論闡釋、數學形式大於實踐意義、期刊內容過度專門化等方面的問題。
  • 從經濟學的拍賣理論推測中國誰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本次諾獎經濟學者得主的獲得者是研究拍賣理論的保羅米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他們都是經濟學界頗有威望的人物。這是一對師徒關係的人物,兩人的年紀都不小了,保羅米格羅姆是60歲的人了,羅伯特威爾遜是80歲的人了。正規的經濟學理論都是數學化的。
  • 中國經濟學學科體系研究新進展
    內容提要:2017年,學界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方面取得了新的研究進展。一是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理論和方法論再認識、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現代價值兩個方面深入探討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當代價值;二是不斷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新發展理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基礎理論研究;三是從學科定位和性質、研究對象、邏輯起點和主線、理論體系框架、話語體系、方法論等角度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學科體系研究;四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
  • 厲以寧:中國經濟學應加強歷史研究和教學
    上述有關西歐國家工業化前期的狀況,對於正確理解當代西方經濟學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學習經濟史,明白我們為什麼選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下面,讓我們對中國經濟史的研究做一些討論。中國經濟史研究的熱點問題很多,這裡舉一個問題進行探討,中國的封建社會為什麼延續了這麼長久?
  • 經濟學決不僅僅是數理模型的推導
    事實上,經濟學科具有雙重特徵:一方面,經濟學關注的經濟現象本身就是人類行為的產物,不是外在於認知主體的,而主體對經濟現象的認知也不是脫離自身的經驗和感覺,因而經濟學的研究本身就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另一方面,人們對社會現象的探究並不像自然科學那樣僅僅是應用不可變更的原理,相反是試圖對不合理的現狀進行改造以促進人類社會更為良性地發展。
  • 中國經驗對於經濟學理論的貢獻
    作為新自由主義和其背後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邏輯的反例正好體現了中國模式的一般性,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和新自由主義試圖構建一個對於世界現狀和發展的一般理論,而反證則這種理論,指出其缺陷本身就是具有一般而深刻的理論意義。 也有的理論注重中國在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所依賴的一些特殊的初始條件。
  • 著名經濟學家樊綱:從宏觀角度,看技術創新與經濟發展
    12月13日,由億歐主辦的「2017億歐創新者年會暨第3屆創新獎頒獎盛典」在中國大飯店隆重開幕。峰會現場,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於洪君,北大滙豐商學院教授、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宜信創始人、CEO唐寧,麥當勞副總裁張帆,美團點評高級副總裁王慧文,億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總裁王彬等100多位嘉賓出席此次大會。此外,大會現場吸引了近300多家媒體參與報導。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做了《技術創新與經濟發展》主題演講。
  • 【量化歷史研究】冰河世紀的試煉:新石器時代農業起源的經濟學解釋
    原標題:【量化歷史研究】冰河世紀的試煉:新石器時代農業起源的經濟學解釋 本文為「量化歷史研究」第 261 篇推送 作者因此認為起作用的是體質資本,而不是氣溫本身。 在構建了數理模型提出解釋後,作者收集了公元1500年之前有關人類體質的考古數據,來檢驗其假說。其檢驗分為兩個部分。 首先,圖2的相關性分析發現,在緯度較高的地區,早期人類的體重相應更大。緯度和人類而體重呈現正相關的關係。
  • 夏斌:「中國奇蹟」——一個經濟學人對理論創新的思考
    要解答此問題,或許需從經濟理論範式本身、研究對象、範圍與內容的角度說起。 (一)未能真正區別理論總結與經驗總結的差異 這是形成目前總結文獻分歧、爭論較大的首要原因。不同的研究出發點和目的,本應遵守不同的認知思維及其敘述方法。首先,目前一些總結文獻在理論總結還是經驗總結的前置定位上含混不清。
  • 中國經濟學研究向何處去
    發現問題可以靠觀察、琢磨,但是更重要靠數據,靠大量有代表性的數據去發現問題。發現問題以後,有理論框架、理論模型分析,才能講出道理來,然後才會有新的實證研究來驗證數據、驗證理論、驗證模型。因此第一階段是發現問題,第二階段是理論創新,最後是實證的數據驗證和應用。對此,大家應該沒有爭議。而我們是什麼呢?我們沒有問題,沒有問題的核心當然是沒有數據。
  • 計量經濟學助力公共政策優化
    計量經濟學助力公共政策優化 2019年05月20日 08:0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譯心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中國的發展實踐與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創新
    這一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發展經濟學理論研究的基本取向:以發達國家為參照系,俯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現實,提出從落後走向發達的各種發展戰略。早期的結構主義分析思路和後來的新古典主義分析思路,都持這種研究心態,區別在於,前者基於發展中國家市場發育不完善的事實,強調以非常規的方式「追趕」發達國家,後者則強調「政府失靈」,主張遵循市場之道來向發達國家趨同。
  • 劉尚希:利用行為經濟學思想來分析當下中國收入分配
    這應是這本論著的創新價值之一。其實,這種理論層面的結合併非原創,從庫茲涅茨到皮凱蒂,經濟學研究當中一直都不乏對經濟增長過程中貧富差距問題的相關研究。若這樣的研究能夠建立在中國轉型升級、爬坡過坎的發展階段基礎之上,則確確實實是有其價值的。
  • 發展悖論與發展要素——發展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與中國案例
    文/樊綱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本文試圖在新的事實(包括中美經貿爭端)基礎上,對發展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進行一些梳理與擴充,並運用這些原理來說明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一些主要問題。
  • 《中國經濟觀察》論壇:經濟學理論前沿問題探討
    專家們就當前我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展、《資本論》的普適價值、經濟發展模式面對的根本性挑戰、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發展、關於語言經濟學的幾個命題、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與創新驅動、綠色經濟、用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分析我國存在危機的成因、從確定性研究向不確定性研究的演變等經濟學有關的理論前沿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 盛松成所說的更符合現實的經濟學理論長什麼樣?
    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30日訊 (記者 張忱)「交易經濟學為經濟系統描繪了一幅完全不同於經典經濟理論的圖景,使經濟系統更富於動態性和多樣性特徵,當然,也更符合經濟現實。」
  • 促進藝術學與經濟學的融合
    在全球化的歷史潮流中,經濟文化一體化已成為不可阻遏的發展趨勢,中國藝術品市場在全球市場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當前,在文化發展的話語體系初步建立、文化產業研究的理論框架初步確立以後,針對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核心問題而展開的更深層次、更精細化定位的研究逐步被提上了日程,其中較著者,即是由藝術與經濟兩大學科交叉而出現的「藝術經濟學」課題。與一般物質產品的生產方式相比,藝術產品作為精神產品,它在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等方面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和運行規律。
  • 上財發布經濟學研究能力大學排名自己是第一
    (來源: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全球高校經濟學研究力排名官網)二、主要問題但總體而言,任何以定量形式表現的評估結果都是相對的,更別說以絕對的排名形式列出。筆者分析,本次評估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第一,重視量化指標,卻忽視定性分析指標。排名參考標準主要集中在可量化的指標上,如論文在高水平經濟學期刊的發表數量等,而忽視了諸如如學科建設理念、學科建設目標和學科建設規劃等有價值的定性指標。
  • 何穎:新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論評析
    這種方法的優點已在各國行政改革的實踐中體現出來,成為西方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內容,為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提供了有力的保證,這也意味著新公共管理方法論對傳統公共行政的方法論有著創新性的發展,同時也為公共行政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其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提供了公共管理研究的新視角   自上世紀70年代後,公共選擇理論及新制度經濟學等經濟學理論成為了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
  • 梁小民︱接地氣的經濟學——理察·塞勒與行為經濟學
    這個概念由塞勒在1980 年提出,基礎是特沃斯基和卡尼曼的前景理論。這一概念認為,人們在決策中對利害的權衡是不均衡的,即對「避害」的考慮大於「趨利」。這就挑戰了消費者選擇分析的基礎,即效用取決於客觀資產價值,而且它還衝擊了科斯定理,即只要交易成本為零,產權配置的最初狀態與效率無關。根據稟賦效應,最初的產權配置應更注重效率而不能過分指望市場調節。跨期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