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綱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
本文試圖在新的事實(包括中美經貿爭端)基礎上,對發展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進行一些梳理與擴充,並運用這些原理來說明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一些主要問題。
01、「發展」是「落後國家的較快增長」長期以來,經濟學家似乎一直沒有闡述清楚的一個問題是:增長理論與發展經濟學的差別是什麼?為什麼有了一套增長理論,還要有一套發展經濟學理論?它們之間的關係究竟是什麼?打開每一本發展經濟學的教科書,前言都要討論這個問題,但似乎都沒有說清楚。有的人說,增長理論只涉及GDP增長,發展經濟學還涉及制度的變遷、社會的進步等。但是,現在的增長理論已經把制度改革、制度效率的提高作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的因素了,已經不是過去的理論那樣僅僅討論勞動和資本這兩個要素了。這樣一來,兩者的區別不就消失了嗎?至於說到社會和文化的進步,它們一直與經濟增長相關,但一直是社會學和人文學科研究的專題,經濟發展理論從來不應該「入侵」到別的學科領域「包打天下」。
那麼,發展經濟學與增長理論的差別究竟在什麼地方?發展經濟學的特殊研究對象究竟是什麼?
這幾十年,經濟在發展,我們都身在其中,我們研究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發展」這個概念的特殊含義。它的特殊性就在於,發展是落後國家的增長!發展經濟學所研究的特殊對象是落後國家的經濟增長!所有國家的經濟增長,有其共性,比如都需要勞動,需要資本,需要技術進步和制度改進。但是,落後國家,處處落後,要什麼沒什麼,有勞動力但缺少教育,收入低,資本少,技術落後,缺乏創新能力,體制上存在許多缺陷,不會管理企業和開拓市場。但是,落後國家還得增長,還得在已經被發達國家佔領、「瓜分」了的世界市場上「擠出」一個份額。而且,落後國家還要增長得比發達國家更快,因為只有增長速度更高,才能夠縮小差距、實現追趕,才能夠實現「趨同」。如果美國每年人均收入增長3%,落後國家也增長3%,那永遠不能縮小距離,就只有增長,而沒有發展!這就是發展經濟學要研究的「發展的悖論」:落後國家處處落後,還要比發達國家增長得更快!
另一個只是增長而不是發展的情況是,200年前英國的經濟水平可能還不如我們現在高,但是那個時候英國不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不是「發展」的問題,因為沒有比它更先進、更強大的競爭者。而我們今天要面臨的問題是,在世界市場已經被發達國家、被跨國公司所佔領的情況下,還要擠進去,要追趕,要逐步接近前沿,要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這時候會遇到一系列的問題,包括今天遇到的中美貿易摩擦的問題,遇到的華為的問題。這就是發展的特殊問題,也是發展的特殊難處,更是「發展悖論」的一個內容。
因此,在這個意義上,發展經濟學所研究的就是落後國家與發達國家的關係問題,就是研究落後國家在發達國家已經佔領市場的前提下,怎麼實現增長的問題。這就是今天我們所面對的問題。我們今天可以進一步地看到,發展是多麼困難的事情!開始的時候,因為處處落後難以實現持續增長,然後,克服困難發展起來了,有了一定的實力,但又會遇到新的難題:除了繼續存在來自強大對手的競爭之外,發達國家還可能會動用非經濟手段,動用國家機器「打壓」我們的企業,抑制發展,甚至進行技術封鎖,打貿易戰、技術戰,儘管這還不是真正的軍事戰爭。
只有在發達國家與落後國家的關係中,才能理解所謂的「發展問題」;只有在這種國際關係背景下,落後國家如何實現增長才算是「發展經濟學的問題」,而只講一國自身就只是增長理論的內容。
02、「增長的要素」發展經濟學與增長理論的區別就是:增長理論是「一般理論」,它研究任何國家,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要想實現經濟增長,都無一例外需要擁有那些「增長的要素」;而發展經濟學是一個「特殊理論」,即在一般理論的基礎上,特別地研究落後國家的經濟增長。下面,我們首先深入分析「增長的要素」,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發達國家與落後國家的差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落後國家如何發展,如何利用好「發展的要素」。
最近幾十年,增長理論本身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增長的要素已經由最初大家知道的勞動和資本,拓展到把技術進步、制度進步都作為增長的要素。最初,生產函數、增長模型當中只有兩個要素,即勞動和資本(轉化了的物質資源)。後來,人們開始用技術進步來解釋計量模型中無法被勞動和資本所解釋的「殘值」,即「全要素生產率」。再後來,隨著制度經濟學的發展和人們對現實中制度改進導致效率提高的認識的深化,越來越多的理論把制度分析納入主流的經濟增長問題的分析中。因此,現在研究增長理論已經不僅包括兩個生產要素,可以說是包括四個「增長要素」。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現在研究增長和研究落後國家的發展時,我們的眼界要超出勞動和資本本身,不僅是人口和儲蓄導致增長,資本積累導致增長,而且更加關注技術進步,關注制度改革,這也是我們這些年正在做的事情。
從這個角度來看,落後國家即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異就在於要素稟賦結構的差異。落後國家可能是勞動力人數不少,但是教育水平較低,算下來「人力資本」並不多;落後國家收入低,資本積累的水平就低,也就是「沒錢」。更重要的還在於,科學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上的差別,以及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效率的差別。總之,前面所說的「處處落後」這句話的含義在於:落後國家之所以落後,是因為它們的增長要素結構的落後,優質要素較少。收入水平低,產業結構落後,這些都只是表面現象,「要素結構」落後才是最深層次的原因。
發達國家往往是在增長要素的四個方面都處在領先地位,而發展中國家在這四個方面都處於不利地位。40年來,中國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技術上仍然有短板,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仍然不高。在最近中美貿易摩擦、美國打壓華為等事件中,可以看出,由於我國的科技創新仍處在追趕過程中,許多關鍵技術還較落後,才容易被發達國家「卡脖子」,這仍然是弱項。我國體制改革進行了40年,但是仍然有很多要改的東西,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還是不充分、不健全,經濟效率仍然較低。我們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最關鍵的還是怎麼深化體制改革,真正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增長理論基本的內容說明了差距所在。發展中國家要看到這些差距,在最基本的層面上制定發展戰略,從落後國家的角度來思考增長問題,認真思考如何大力發展教育,培養和吸引人才;思考如何發展資本市場和金融體系,有效利用資本;思考如何發展基礎科學研究和底層技術研究,如何形成有利於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思考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這樣才能持續發展,別人想扼制但卻無法扼制我們的持續增長。
這裡需要再強調的是要素結構與經濟結構的關係問題。過去人們知道GDP只是一個表面的指標,所以需要更多關注經濟結構,較好的經濟結構才會產生價值較高的收入。但是,經濟結構取決於要素結構,或者說是「要素稟賦結構」(稟賦在這裡的意思是到今天為止你擁有的東西),包括技術水平、體制效率、人力資本結構以及資本積累水平。要想有更好的、更高級的經濟結構,你需要去努力發展和增長那些優質的要素,改善這些要素結構,這樣才能夠真正獲得持久的增長。而不是像大躍進那樣,以為只要大煉鋼鐵,有了一個經濟結構的飛躍,就可以成為強國。由於要素結構沒有變化,這種趕超的結果只能是浪費大量資源,並不能真正改變經濟結構。如果基礎性的要素結構沒有改變,而只是經濟結構人為地發生短期的改變,則最終是不可持久的。20世紀50年代的現象是大煉鋼鐵、重工業趕超,最近這些年的現象是「提升服務業比重」、唱衰製造業,都是同一類型的問題。
03、「發展的要素」:用好相對優勢處處落後,還要更快地增長,發展中國家怎麼辦?既然在要素結構問題上處處落後,那就需要尋找一些「發展的要素」,即一些可以在某些領域裡獲得競爭力的「相對優勢」,實現經濟增長的起步,並逐步地改善增長要素的結構,實現持續的增長。
所謂的「發展的要素」簡單歸納起來有三點:
第一,比較優勢。勞動力成本低,可以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獲得勞動成本較低的競爭優勢,為落後國家掙得「第一桶金」。
第二,後發優勢。後發優勢講的是作為後來者,可以通過花錢引進受專利保護的技術,縮短研發的進程;可以通過學習和模仿、利用前人所積累的很多不受或已經不再受專利保護的大量技術和知識,包括社會科學和管理學的知識,來加速我們的發展;可以學習別人發展過程當中的一些經驗與教訓,少走彎路,節省試錯成本,可以走捷徑,等等。
第三,一個比較小的優勢是「本土優勢」,指的是在作為世界市場一部分的本國市場中,本土企業在一定時期有一定的信息與文化優勢。迄今的研究表明,這種相對優勢的確存在,但起的作用不是很大。相對優勢當中最重要的還是前面所說的比較優勢與後發優勢。
在這兩個主要的相對優勢中,哪個更重要?一些學者反覆強調的是比較優勢,打開任何一本發展經濟學教科書,首先講的也是比較優勢。客觀上說,一個落後國家在一開始的時候,也就只有廉價勞動力這一個發展要素。但是,如果只靠這個要素來支撐增長,增長不會持續,也解釋不了像中國這樣的40年的持續增長。中國還是人口大國,我們也逐漸遇到了勞動力短缺(當然我們的一些特殊問題導致農民工不能在城市定居,並使他們較早退出了勞動市場),其他人口小國用不了幾年,勞動力就會耗盡,還怎麼發展?現實中,很多發展中國家也是因為僅僅發揮了比較優勢,所以沒過多久,經濟就出現了停滯,經濟增長未能實現一個長期持續從而真正縮小差距的過程。
所以,要解釋中國最近20多年的持續增長,最重要的已經不是比較優勢,而是「後發優勢」。因為在後面的這20年裡,我們看到的已經不僅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而是各行各業的發展,看到了技術的進步,看到了高新科技產業的產生與發展。所以,要注意比較優勢與後發優勢的差別。比較優勢是較低的勞動力成本產生的競爭力。但是這種競爭力只能存在於一部分產業當中,即勞動密集型產業當中,而且只是在比較低端的、不需要很高技能的組裝與服務環節上。而後發優勢則不一樣,它的本質是以較低的學習成本和試錯成本去縮短差距,它可以發生在所有的領域、所有的產業當中,使得經濟取得全面的增長,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而且它不僅在生產活動中存在,在諸如制度改進等領域中也存在。作為後來者,通過開放的過程,可以學習、模仿、引進、吸收,使我們的知識和技術的增長可以更快地接近世界前沿。在中國40年來的高增長中,後來的這20年應該說越來越多是依靠這個後發優勢。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強調知識創造知識,即知識的「外溢效應」,其理論也叫作「內生增長理論」。他用該理論來解釋發達國家為什麼還能夠增長。我們也可以借用這個理論來解釋我們的發展,用「知識外溢」這個概念思考後發優勢,那就是:後發優勢就是通過對外開放,融入全球化,通過國際交流,得以把發達國家的知識「外溢」到我們這個地方,外溢到落後國家的經濟當中,通過學習和模仿,儘快掌握人類已有的一些知識,取得較快的進步。
這裡我用「模仿」這個詞,討論後發優勢離不開這個詞。問題在於,發展中國家模仿不丟人。現在有人把我們的技術進步都歸結為「偷竊」,這是無理取鬧。我們當然不否定落後國家在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需要做大量工作,但是要看到:一方面,中國每年花300多億美元購買智慧財產權,加速產業升級;另一方面,中國也學習、模仿大量已經不受智慧財產權保護的知識,這就是所謂的「後發優勢」。中國做對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事情是:我們很早就實現了大規模、全方位的開放,讓世界上各種先進的知識得以「外溢」到我國。我們很早就開始引進外資,它們帶來的不僅是資本,更重要的是知識,包括技術和管理知識,儘管它們都不會「被強迫轉移」核心技術。我們很早就開始派留學生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這都是學習的過程。我們後面20年的發展就得益於這種在開放與交流中迅速增長起來的知識。是開放與交流使得發達國家大量的知識存量得以外溢到我國。對發達國家來說,知識存量產生知識增量,而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一部分知識存量轉移過來也是一種「知識外溢」,因為它是發展中國家的知識增量。
回到現實中來,以上的分析說明,我們過去恰恰是做對了。包括我們的全方位對外開放,包括引進外資,包括學習交流,有了這些才有這40年的持續增長。現在美國人要做的就是,把這些知識外溢的「通道」都封鎖起來。現在中國學者誰能去美國訪問、去哪個部門訪問都成了問題,中國學生能到美國學習什麼專業也成了問題。就是想斷掉知識交流的通道。美國人看到了這個問題所在,並在這裡做文章來抑制我們的發展,這恰恰說明「後發優勢」是多麼的重要。
最近發生的這些事件以及我們經歷的這些歷史,讓我們認識到了發展的困難,認識到了未來發展的歷程,也使我們更要清晰地分析發展經濟學的邏輯。
概括地說,落後國家的發展都要經歷這麼幾個階段:第一,純粹依靠比較優勢。第二,進入比較優勢與後發優勢同時起作用的時期,前提是要在一開始的時候,也就是在第一階段的時候,就要開始對外開放,學習模仿,主動地受益於「知識外溢」,積以時日,才能在後一階段上接續起來,支撐發展。第三,繼續學習模仿,同時進入加大自主創新的階段。我國現在就到了這個階段,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也迫使我們必須進入自主創新的階段。在之後的一個更高階段,是成為世界創新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希望我國作為後來者能夠維護這樣一個體系,即一個開放的世界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不可能一個國家、一個企業做所有的東西,要合作、互利,互有專業分工、互通有無,在一個全球化的進程當中實現各國更有效率的發展。當然,這對我們來說還是後話,我們現在還處在第三階段的開始,在許多領域裡仍然落後,仍然在基礎科學和底層技術上走在後面,仍然要努力學習世界上一切先進的東西。但是,我們的確也到了自主創新的階段,也只有這樣才能突破技術封鎖。
我們能不能在過去基礎上有更大的、持續的發展,這確實要取決於我們能不能做得更好,特別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首先,改革能不能深入,能不能提高我們體制的效率,真正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其次,能不能在自主創新上實現真正的突破。科技創新不是完全依靠政府補貼能夠創造出來的,也不是政府「決定」就能發展出來的,而是要通過一套機制,特別是通過以智慧財產權為核心的投資機制、激勵機制,才能使得創新不斷地發生。
所以,發展中國家遇到一些困難,比如當前我們遇到的這類問題,其實是符合邏輯、符合規律的。從本文一開始,我們就說所謂發展是在有人比你先進、比你強大,而且已經統治了世界市場的情況下,你要贏得一席之地,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面對像中美貿易摩擦這樣的事情,我們也不必太過於覺得不可接受。世界本來就是如此,不依我們的意志轉移,我們要做的只是準確地分析它、認識它,然後就是用好我們的發展經濟學理論,應對它、破解它,做好自己的事情,努力實現持續發展。只有你持續發展了,它才會認識到封鎖、打壓也不起什麼作用,情況才能向好的方向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