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義:科學發展的三要素

2020-11-22 環視天下mj

現實世界,唯物自然。物性異分,自然演變。物質世界,科學至上。然科學發展,不離此三:一為物及性;二為覺識;三為智思。此三者如若缺一,科學盡廢矣!

譯文:現實的宇宙,由物質構成遵守自然規律演化。物質因屬性差異而分類,事物順應自然規律演變。在物質世界裡,科學居於首位。然而,科學發展離不開三大基本要素:一是物質及其屬性;二是能對物質及屬性產生覺知力;三是能在覺知基礎創造智慧和應用。這三者如果缺少一樣,科學就會停滯甚至荒廢!

前言

物質世界須依賴科學才能發展,但科學也要具備基本要素才能開展。科學需要哪些基本要素,未來科學能否永恆發展?

正文

科學發展的三要素:

一、物質及其屬性。

科學發展以「唯物主義」為核心,科學研究以「物質」為主體,探索物質屬性及其現象和規律。

因此,物質及其屬性是科學探索的根本前提。同理,若科學家窮儘自然物質及其屬性(科學家發現了所有自然物質、探索到一切屬性及規律)或發現未知物質且屬性不明時(無法通過科學研究的物質,如暗物質),科學繼而停滯不前。

所以,科學發展是不斷發現新物質、探索新規律的過程。

二、大腦感知力。

物質及其屬性需要藉助人腦感知力才能反映出來,缺少「感知力」不能建立科學。

因此,強大的「感知力」是科學發展的根本前提。故而,人類需要不斷開發、完善自我「感知」能力。一方面通過研發先進儀器(如望遠鏡、顯微鏡等)彌補人類自身感知缺陷;另一方通過開發人腦潛能提高自身感知能力。

所以,當人類「感知」受到限制時,科學同樣會停滯不前。

三、人腦智力。

科學的最終目的是應用自然規律(研究物質了解其屬性及規律),進行科技創造。科技發明依賴於人腦智力。

人腦智力一方面體現在對物質及屬性的探索能力,另一方面是對自然原理的變相應用能力。智力越高,創造力越強,科技成果越突出。

因此,人腦智力水平決定了科學發展的速度。

所以,只有不斷提高人腦智力才能加快科學發展步伐。

結語

科學不是宇宙終極,卻是物質世界的根本。科學發展與自然世界及人體自身(大腦功能)息息相關,如果人類滅亡了,科學必然消失,但自然未必唯物。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人類發展選擇了唯物主義?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到底是什麼?
    在一定時期、一定人群選擇了認可唯物主義,而唯物主義也更好地解釋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對於人類發展的解釋能更好地讓人信服。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理性思維的人也越來越多就會越來越認可唯物主義。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相比對人類的解釋更能讓人證實,在邏輯上也能自圓其說。
  • 恩格斯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與發展
    儘管《論歷史唯物主義》表面上只是恩格斯自己翻譯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英文版導言》的德文譯本,但恩格斯在翻譯過程中做了很多改動和補充,可以說從標題、概念表述、行文段落都有所不同,因而前者可以被視為一個具有獨立研究價值的文本,通過追蹤這一文本,也可以讓我們更好理解恩格斯晚年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貢獻。
  • 歷史唯物主義很科學嗎?
    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主要觀點是,是經濟決定歷史,環境決定意識。,或自然辯證法,或在科學中學到牛頓力學,就會相信歷史是一定的。我早就想寫一篇文章表達一個完全相反的觀點:歷史根本上是不一定的,甚至可以說是偶然的,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科學」根本不科學。歷史不存在一個根本的規律,因為整個宇宙本身並不存在一個決定論的根本規律。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主要觀點是,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將一切約化為物質,雅一點的說法是經濟決定歷史,環境決定意識。
  • 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對歷史發展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和揭示,為人們創造歷史的能動活動開闢了廣闊天地,使人的主體能動性得以更自由、更充分的發揮。■人類社會是一個結構極其複雜的系統,在各種要素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下,社會發展往往呈現出不同發展階段和發展類型。
  • 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
    一、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唯物主義在其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三種基本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
  • 2021甘肅三支一扶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唯物主義的三種歷史形態
    2021甘肅三支一扶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唯物主義的三種歷史形態 2021年甘肅三支一扶考試已進入備考狀態,根據往年信息可知,三支一扶考試內容主要主要是公共基礎知識,包括時事、政治、法律、經濟、管理、扶貧、科技、人文、計算機應用
  • 新書評介:歷史唯物主義發展的最新成果
    劉卓紅等撰著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創新》(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書,呈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 該書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發展歷程的考察,比較全面地梳理了歷史唯物主義守正創新的歷史脈絡。
  • 王巍: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要義
    原標題: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要義 2013年12月3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推動全黨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並具體闡發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三個基本觀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一個基本方法
  • 重釋歷史唯物主義本真精神的三個視角
    第一,闡明歷史唯物主義所實現的思維方式變革是呈現其本真精神的方法論前提。人是歷史性存在,破解人類社會發展之謎始終是哲學的主題。歷史唯物主義的生成也不是無源之水,作為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積極成果,它是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前人思想智慧的理論結晶,這突出表現在歷史唯物主義在繼承西方文化遺產的同時,首先在思維方式上實現了對西方哲學「邏輯在先」思維範式的革命性變革。
  •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典範——趙光武教授學術思想述要
    《唯物主義的歷史與理論》一書以揭示唯物主義實質為中心,把有關理論知識與歷史知識,哲學的知識與具體科學知識,連貫起來、結合起來,用歷史與邏輯統一的方法,從不同的方面進行專門探討:(1)從總體上直接揭示唯物主義的實質,如唯物主義發展的幾個歷史階段、唯物主義對哲學基本問題的認識與解決。(2)從不同的聯繫上揭示唯物主義的實質。
  • 《唯物主義》說課稿
    三、說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識記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學會區分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能力與方法目標】通過小組討論、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初步具有識別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能力。
  • 新書推介:《歷史唯物主義生成路徑研究》
    一、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的深化與時代創新:馬克思哲學當代發展的前提  二、自由屬於人類社會實踐範疇:歷史唯物主義何以構成馬克思哲學的最高智慧  三、深化歷史唯物主義研究與時代創新需要樹立何種方法論自覺  第一章 基於把握世界四種基本方式的比較視閾重釋歷史唯物主義的時代價值
  •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不斷開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
    新華社北京1月15日電 2020年1月16日出版的第2期《求是》雜誌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013年12月3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堅持歷史唯物主義不斷開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
  • 歷史唯物主義讓人看得真看得遠
    恩格斯總結馬克思一生偉大貢獻時所說的兩個發現,其中一個就是唯物史觀,也就是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深刻揭示,放射出真理的光輝,照耀著我們前行之路。人類對自身歷史的認識漫長而曲折。歷史唯物主義以強大的理論解釋力和現實穿透力,戰勝唯心史觀和各種錯誤思想,引領人類社會在歷史的時空隧道中尋找到正確方向。
  • 中國古代的唯物主義思想
    按照不同時期對「物質」的認識水平不同,唯物論包含三種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用自然原因去解釋自然現象,一般把物質的具體形態作為物質概念。近代形上學,用近代科學研究成果來解釋自然界,把構成物質的元素作為物質的概念。辯證唯物主義,將唯物論和辯證法、唯物自然觀和唯物社會歷史觀相結合,把各種物質的總和作為物質概念。
  • 彰顯歷史唯物主義的新時代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我們才能不斷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斷開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要「推動全黨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更好認識國情,更好認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勢,更好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各項工作」。
  •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新時代思想的理論特質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貫穿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中的活的靈魂,學習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必須要真正領會其科學方法論,從而指導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 馬克思對唯物主義歷史觀要點「扼要的闡述」
    1883年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對這一思想做了通俗而透徹的闡述:「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 劉禹錫的唯物主義思想
    著有《劉賓客集》,其中《天論》三篇是他的主要哲學著作。在哲學基本觀點上,他和柳宗元一樣,也給天以唯物主義的解釋。他發展了王充「輕清者上升微甜,重濁者下降為地」的唯物主義觀點,認為天地是「乘氣而生」。「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動物之尤者也」;把天、人都看成是有形體的事物。他認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無形體的空虛的東西。他說:「所謂無形者,非空乎!空者,形之希微者也」。
  • 唯物主義的三大歷史形態
    而今天我們在這裡就唯物主義進行深入學習。即唯物主義的三大歷史形態。區分標準是什麼?區分標準是對於物質的認識的深度和廣度的不同。在整個唯物主義派別中,就三件事,大家形成了共識:物質具有第一性、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是世界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