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要素理論看印度未來之發展

2020-11-25 經濟觀察網

範為

在普通民眾的心中,印度給人的印象是基礎設施嚴重不足、10億豪宅與平民窟共存、奇特的種姓制度等,似乎這是世界上最奇葩的一個國家。印度未來是繼續當最大的貧窮民主國家,還是像中國一樣經濟騰飛,進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筆者謹從所見真實之印度、以及經濟學理論的角度一窺印度經濟之未來,以資參閱。

紙上得來終覺淺,初入印度並未見識到網傳中的「火車外掛」、「神牛擋道」,反而感覺似是回到十多年前的中國,大到房屋、車輛,小到當地人的手機、衣著似乎都能勾得起昔日的回憶。在習近平總書記與莫迪總理籤署加強戰略協作的大背景下,有幸隨「中國青年代表團」訪問印度10天。時光轉回2005年,彼時中國的GDP約為2.23萬億美元,人均產值約為1700美元;這與印度2014年的經濟總量及人均水平非常接近(印度GDP約為2.11萬億美元,人均產值約為1661美元)。

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經濟增長的源泉來自於勞動力要素、資本要素和全要素生產率(TFP)的提升。中國過去「30年奇蹟」的源動力也來自於這三個方面——全球最大的勞動力供給、對外開放帶來的資本要素積累、以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帶來的生產率提升(長期增長是獨立於儲蓄率的,所以認為儲蓄率高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奇蹟的結論並不成立)。筆者在此謹從經濟增長理論來看印度的要素稟賦以及生產率提升的可能性,從而判斷印度經濟能否像過去十年的中國一樣加速增長。

勞動力要素分析

中印兩國人口合計 26億之眾,約佔世界30%,2014年底中國人口總數為13.6億,印度為12.7億,兩國人口總數接近;但印度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73,遠高於中國的0.57。

從人口結構而言,中國正在經歷老齡化的階段,這一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0-2020年,特點是緩慢老齡化,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例從6.9%上升到11.5%,20年的時間僅上升4.6個百分點;第二階段為2020-2040年,是快速老齡化時期,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將從11.5%快速攀升到21.4%,20年的時間將上升近10個百分點,老年人口的比例第一次超過少年兒童人口的比重,將首次出現人口倒金字塔現象;第三階段為2040-2050年,是高峰平臺期,這一階段將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絕對數量最高階段,但人口老齡化速度放緩。而印度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將理想很多。2020年左右,印度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將超過7%,進入老年社會的行列,但較之中國足足晚20年;2020年以後,印度人口老齡化會略微加速,2050年左右65歲及以上的人口比例才超過14%;到2050年,印度少年兒童人口的比例仍高於老年人口的比例,仍不會出現人口倒金字塔現象。可以看出,印度的人口老化並不像中國那樣表現為一個急劇變化的過程,而基本上是一個漸變的平緩過程。從這一結構來看,未來印度的勞動力供給及人口撫養壓力比中國要樂觀。

從人力資本開發程度來看,印度人口素質總體水平上低於中國,主要體現在:1)印度人口平均壽命低於中國;2)印度的平均人口素質低於中國,印度成人識字率為62%,明顯低於中國的95%的水平;3)印度的人類發展指數也低於中國。但印度教育經費投入比在發展中國家始終名列前茅,擁有世界上一流的高等教育體系。目前,在美國矽谷的信息技術人員中,有40%是印度人或印僑。國內外豐富的技術人才儲備,會對印度經濟發展特別是信息產業發展產生巨大推動作用,目前印度已是僅次於美國的軟體產業第二大國。

資本要素分析

客觀來講,印度和中國在資本要素方面的差距非常明顯,甚至和2005年的中國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本文中,筆者擬用幾個指標來衡量兩國在資本要素方面的對比,比如:貨幣供應量來度量對內的貨幣環境;外匯儲備來度量對外的貨幣環境;外商直接投資(FDI)來測算外部長期資本進入的規模;用上市公司市值來衡量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的狀況;用財政收入來衡量兩國政府可用財力以及撬動經濟增長的可動用資金。

通過分析可知:除了「上市公司市值」這個指標,2014年的印度高於中國2005年的水平,其它指標現在的印度均低於十年前的中國。比如:2014年印度的外匯儲備為3060億美元,低於中國2005年的8188億美元;2014年印度的財政收入為1719億美元,低於中國2005年的4869億美元。

從這點上來講,印度未來的加速增長尚需要更多資本要素的投入,特別是外部資本要素。但從我們和印方交流時了解到:「莫迪經濟學」首要解決的就是資本要素問題,寄希望於通過類似中國90年代的對外開放,吸引外國企業投資,同時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承接中國產業升級後的傳統產業轉移,實現「Made in India」的構想。莫迪甚至認為「FDI對印度民眾來說是一種責任感,是發展印度的機會」。「莫迪經濟學」的構想似乎正在加速推進,2015年上半年,印度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約310億美元,高於中國的280億美元和美國的270億美元。按資本性支出數額估算,印度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綠地投資目的地。

全要素生產率(TFP)分析

全要素生產率通常有三個來源:一是效率改善,二是技術進步,三是制度因素。在這幾個方面印度好壞參半,印度效率低、基礎設施差似乎是全世界公認的,這次我們也深刻的體會了一把低效率,基本每次是訪問團員都到酒店大堂集合完畢,然後等大巴司機的到來。但印度已經意識到基礎設施方面的薄弱,目前正計劃大規模提升,據同行的印度問題專家介紹,莫迪政府計劃把現有的德裡-孟買工業走廊(DMIC)、班加羅爾-孟買經濟走廊(BEMC)與規劃中的阿姆利澤-德裡-加爾各答工業走廊(AKIC)、東海岸工業走廊(ECEC)與清奈-班加羅爾工業走廊(CBIC)五大工業走廊整合成為一個全新的「全國工業走廊」,通過將產業和基礎建設相結合,促進印度工業加速增長。在城市建設領域,政府撥款706億盧比的專項資金,在全印範圍內打造100座「智能城市」。鐵路建設也沒有被政府遺忘,在對現有老舊的鐵路線路進行翻新提速的同時,還計劃修建一條長度為1700多公裡的德裡-欽奈高鐵,未來逐漸形成一張「鑽石四邊形」高鐵網絡。

在技術進步以及制度因素方面,印度有著自己的優勢,一是印度在信息、醫藥、電影文化等高技術產業布局較早,近年來都取得了高速發展,信息、醫藥產業方面的成本優勢、「寶萊塢電影」的全球傳播,使得其在幾個很有前景的行業裡都具有相對競爭優勢;二是印度對所謂「西式民主」的照搬更容易在制度上受到歐美企業的認同,印方介紹時稱自己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在此不表。

結語

早有學者提出「二十一世紀是亞洲的世紀」,在如今的世界經濟版圖裡,可謂是「三國演繹」——北美、西歐、東北亞經濟總量旗鼓相當,都在17萬億美元左右。若印度能進入加速增長階段,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抓手,那麼對於疲弱的世界經濟、對於「亞洲世紀」的到來都是一種福音。可以預見,在不遠的未來,世界五大經濟體中將有三個出現在亞洲。

(作者系清華大學公共經濟、金融與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相關焦點

  • 長三角智庫:集聚一體化發展的創新要素 | 三個地·理論周刊
    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發展創新型經濟,已然成為我國邁向高質量發展新時代的重大課題。新增長理論認為,知識和人力資本等創新要素的集聚、積累與溢出是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作為我國經濟最具活力、創新能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的長三角地區,要通過加快集聚創新要素來推動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以更好地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和新發展格局構建。
  • 發展悖論與發展要素——發展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與中國案例
    有的人說,增長理論只涉及GDP增長,發展經濟學還涉及制度的變遷、社會的進步等。但是,現在的增長理論已經把制度改革、制度效率的提高作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的因素了,已經不是過去的理論那樣僅僅討論勞動和資本這兩個要素了。這樣一來,兩者的區別不就消失了嗎?至於說到社會和文化的進步,它們一直與經濟增長相關,但一直是社會學和人文學科研究的專題,經濟發展理論從來不應該「入侵」到別的學科領域「包打天下」。
  • 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支撐要素
    未來實施均衡發展戰略,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尤其是在非市場調節的上述領域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  支撐要素之二:片面工業化轉向四化協同發展  為加速推進工業化發展,過去我們實施了農村與城市隔離、農業剩餘支持工業化的種種措施。
  • 從發展演變及應用前景看架構理論
    從發展演變及應用前景看架構理論 2020年04月14日 08: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汪少華 楊開燁 字號 內容摘要:架構理論汲取了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
  • 冰凍圈氣候學未來發展趨勢_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隨著氣候系統理論的提出與發展,科學界打破了傳統冰凍圈科學和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界限,揭示出冰凍圈與大氣圈等圈層之間能量、質量(如水量)和動量交換的相互作用過程機理。冰凍圈是氣候的產物,對溫度和降水非常敏感,氣候條件決定著冰凍圈及其各要素的生存壽命。
  • 創造力發展:被忽略的教師素養要素
    原標題:創造力發展:被忽略的教師素養要素  目前很多教師培訓有些盲目,一些教師培訓者對於教師發展應該具備的相關素質缺乏明確認識,有些教師參加培訓僅僅是為了完成指令性任務。此種情況下教師素養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創新能力的培養常常被嚴重忽略甚至成為空白。
  • 唯物主義:科學發展的三要素
    然科學發展,不離此三:一為物及性;二為覺識;三為智思。此三者如若缺一,科學盡廢矣!譯文:現實的宇宙,由物質構成遵守自然規律演化。物質因屬性差異而分類,事物順應自然規律演變。在物質世界裡,科學居於首位。然而,科學發展離不開三大基本要素:一是物質及其屬性;二是能對物質及屬性產生覺知力;三是能在覺知基礎創造智慧和應用。
  • 冰凍圈氣候學未來發展趨勢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隨著氣候系統理論的提出與發展,科學界打破了傳統冰凍圈科學和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界限,揭示出冰凍圈與大氣圈等圈層之間能量、質量(如水量)和動量交換的相互作用過程機理。冰凍圈是氣候的產物,對溫度和降水非常敏感,氣候條件決定著冰凍圈及其各要素的生存壽命。
  • 系統動態平衡發展理論與中國未來
    這是中國古代對於事物矛盾發展規律的特有的觀念:事物矛盾的兩面總是在不斷消長和變化之中,《周易》的「易」,其中既有「簡易」、「不易」,亦有變易之意。事物內在矛盾既有「不易」的一面(事物的性質保持穩定、恆定和確定的一面),也有時刻保持動態變化的一面,而且就其本質而言,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易」之中,未有絕對靜止之時。
  • 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內涵、要素與發展方向
    、創新等要素驅動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科協、科技界委員聯組討論時指出,「必須加快從要素驅動發展為主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這是立足全局、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對實現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1世紀以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科技創新的重要性。
  • 框架理論視野下的微博輿論場要素
    為此,本文選取了發生於2011年10月的「小悅悅事件」,運用框架分析的方法,對事件中樣本微博用戶的微博類型框架、傾向框架、主題框架以及轉發量、評論量進行實證研究,結合微博特殊的傳播機制,分析微博輿論場的形成要素,並進一步研究其與傳統輿論場的異同之處。     框架理論應用於新媒體的研究在國內仍屬少數,輿論場的研究也只是輿論研究中的一個泛泛術語。
  • 中國科學院吳朝暉:金融科技作為金融發展核心要素的三大特徵
    在金融科技的推動下,金融與科技的跨界融合已經產生了變革性的效果,催生了智能金融等新金融業態,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風險防範和化解等提供了未來發展的方向。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開展多學科交流、多界別討論、多領域合作,凝聚政產學研用各方智慧,更具有特別的意義。
  • newspedia | VLOG和媒介情境理論的新發展
    經過16年到18年上半年的時間的發展,短視頻內容的形態,基本已經達到了飽和的狀態。在短視頻行業的內容生產開始出現同質化問題的時候,顯然短視頻平臺的用戶粘性也呈下降的趨勢。根據易觀發布的數據統計,短視頻綜合平臺的人均使用時長和單日啟動次數都出現下滑的趨勢。但VLOG這一短視頻形式卻逐漸獲得了大量的用戶關注,大有佔據行業下一次風口之勢。
  • 「輕冷戰」和「有限全球化」:未來世界發展的趨勢?
    「冷戰」和「全球化」已經成為過去,「輕冷戰」和「有限全球化」將引領未來。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係惡化,1972年尼克森總統訪華,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新中國成立後中美相互隔絕30年之久的局面終於打破,中國從此加快了改革開放的步伐。
  • 合肥未來的發展極限——由人類科學歷史的發展看合肥的未來
    每一個世界科學中心的誕生,都推動了當時的人類社會生活變革,生產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科技是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也被稱為第一生產力。每一個世界科學中心城市,也都發展成所在國家的重要城市,且多為一線城市。新中國誕生,經過數十年的積累,目前已經完成工業化,全國正自下而上地倒逼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我們的國家決策者們順應時代的召喚,於18屆三中全會提出在全國建立兩到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促進我國的科學技術變革,進而造福於整個人類社會。
  • 印度推出未來太空計劃,不僅有載人飛船,還要發展空天飛機
    縱觀全世界各國,印度也是個神奇的存在,實力不容小覷,在全球擁有不小的地位,而且處處都把中國當做對手,試圖超越我們。近年來隨著我國航天事業不斷取得進步,發布全新的航天項目,印度也不甘落後推出了自己的太空計劃,雄心壯志讓人感嘆。
  • 鄭杭生:培養理論自覺,促進中國特色社會學發展
    鄭杭生表示,理論自覺是一個時代性課題,與中國社會科學存在著五個方面的內在的聯繫:第一,從現代社會科學的社會格局看,理論自覺是中國社會科學從世界學術邊陲走向學術中心的必由之路。第二,從中國社會科學的路徑選擇看,理論自覺是中國社會科學具有中國風格,避免成為西方理論中國翻版的必具前提。第三,從社會科學與軟實力的關係看,理論自覺是中國社會科學獲得學術話語權的必要條件。
  • 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專訪國家發展改革委有...
    要素配置扭曲具有很強傳導性和擴散性,由此造成一系列經濟結構性矛盾和問題。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制約全局深層次矛盾的重要突破口。從破除無效供給看,有助於推動「殭屍企業」出清,釋放錯配資源;從培育新動能看,有助於生產要素從低質低效領域向優質高效領域流動,支撐實體經濟發展,形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是讓要素活力競相迸發的重要保障。
  • 彭文生視點|未來10年怎麼看,數字經濟如何影響宏觀格局
    又到歲末年尾,展望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勢,爭議蠻大。我們在思考未來經濟發展、思考大類資產配置,重要的是宏觀框架。過去10年我寫了兩本書,2013年《漸行漸遠的紅利》主要講人口問題,2017年《漸行漸近的金融周期》主要講金融和地產的順周期性。
  • 未來屬於亞洲嗎?——帕拉格·康納採訪實錄
    近日,《外交學者》記者就其新書《世界未來在亞洲:21世紀的貿易、衝突與文化》與帕拉格·康納那進行了一場對話。從歷史上看,語言、文化、宗教和許多其他要素在亞洲各地流動,這使它們之間的聯繫比我們從外部觀察到的更為密切。亞洲今天的經濟崛起,無疑是亞洲人通過投資和貿易實現互利互惠的結果,而不是各自孤立發展的結果。現在,他們共同建立了國際機構,比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這些機構的成員裡面也包括一些歐洲和非洲國家,因此本書的確有一部分是關於「歐亞非大陸」概念再度進入人們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