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為
在普通民眾的心中,印度給人的印象是基礎設施嚴重不足、10億豪宅與平民窟共存、奇特的種姓制度等,似乎這是世界上最奇葩的一個國家。印度未來是繼續當最大的貧窮民主國家,還是像中國一樣經濟騰飛,進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筆者謹從所見真實之印度、以及經濟學理論的角度一窺印度經濟之未來,以資參閱。
紙上得來終覺淺,初入印度並未見識到網傳中的「火車外掛」、「神牛擋道」,反而感覺似是回到十多年前的中國,大到房屋、車輛,小到當地人的手機、衣著似乎都能勾得起昔日的回憶。在習近平總書記與莫迪總理籤署加強戰略協作的大背景下,有幸隨「中國青年代表團」訪問印度10天。時光轉回2005年,彼時中國的GDP約為2.23萬億美元,人均產值約為1700美元;這與印度2014年的經濟總量及人均水平非常接近(印度GDP約為2.11萬億美元,人均產值約為1661美元)。
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經濟增長的源泉來自於勞動力要素、資本要素和全要素生產率(TFP)的提升。中國過去「30年奇蹟」的源動力也來自於這三個方面——全球最大的勞動力供給、對外開放帶來的資本要素積累、以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帶來的生產率提升(長期增長是獨立於儲蓄率的,所以認為儲蓄率高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奇蹟的結論並不成立)。筆者在此謹從經濟增長理論來看印度的要素稟賦以及生產率提升的可能性,從而判斷印度經濟能否像過去十年的中國一樣加速增長。
勞動力要素分析
中印兩國人口合計 26億之眾,約佔世界30%,2014年底中國人口總數為13.6億,印度為12.7億,兩國人口總數接近;但印度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73,遠高於中國的0.57。
從人口結構而言,中國正在經歷老齡化的階段,這一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0-2020年,特點是緩慢老齡化,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例從6.9%上升到11.5%,20年的時間僅上升4.6個百分點;第二階段為2020-2040年,是快速老齡化時期,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將從11.5%快速攀升到21.4%,20年的時間將上升近10個百分點,老年人口的比例第一次超過少年兒童人口的比重,將首次出現人口倒金字塔現象;第三階段為2040-2050年,是高峰平臺期,這一階段將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絕對數量最高階段,但人口老齡化速度放緩。而印度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將理想很多。2020年左右,印度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將超過7%,進入老年社會的行列,但較之中國足足晚20年;2020年以後,印度人口老齡化會略微加速,2050年左右65歲及以上的人口比例才超過14%;到2050年,印度少年兒童人口的比例仍高於老年人口的比例,仍不會出現人口倒金字塔現象。可以看出,印度的人口老化並不像中國那樣表現為一個急劇變化的過程,而基本上是一個漸變的平緩過程。從這一結構來看,未來印度的勞動力供給及人口撫養壓力比中國要樂觀。
從人力資本開發程度來看,印度人口素質總體水平上低於中國,主要體現在:1)印度人口平均壽命低於中國;2)印度的平均人口素質低於中國,印度成人識字率為62%,明顯低於中國的95%的水平;3)印度的人類發展指數也低於中國。但印度教育經費投入比在發展中國家始終名列前茅,擁有世界上一流的高等教育體系。目前,在美國矽谷的信息技術人員中,有40%是印度人或印僑。國內外豐富的技術人才儲備,會對印度經濟發展特別是信息產業發展產生巨大推動作用,目前印度已是僅次於美國的軟體產業第二大國。
資本要素分析
客觀來講,印度和中國在資本要素方面的差距非常明顯,甚至和2005年的中國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本文中,筆者擬用幾個指標來衡量兩國在資本要素方面的對比,比如:貨幣供應量來度量對內的貨幣環境;外匯儲備來度量對外的貨幣環境;外商直接投資(FDI)來測算外部長期資本進入的規模;用上市公司市值來衡量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的狀況;用財政收入來衡量兩國政府可用財力以及撬動經濟增長的可動用資金。
通過分析可知:除了「上市公司市值」這個指標,2014年的印度高於中國2005年的水平,其它指標現在的印度均低於十年前的中國。比如:2014年印度的外匯儲備為3060億美元,低於中國2005年的8188億美元;2014年印度的財政收入為1719億美元,低於中國2005年的4869億美元。
從這點上來講,印度未來的加速增長尚需要更多資本要素的投入,特別是外部資本要素。但從我們和印方交流時了解到:「莫迪經濟學」首要解決的就是資本要素問題,寄希望於通過類似中國90年代的對外開放,吸引外國企業投資,同時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承接中國產業升級後的傳統產業轉移,實現「Made in India」的構想。莫迪甚至認為「FDI對印度民眾來說是一種責任感,是發展印度的機會」。「莫迪經濟學」的構想似乎正在加速推進,2015年上半年,印度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約310億美元,高於中國的280億美元和美國的270億美元。按資本性支出數額估算,印度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綠地投資目的地。
全要素生產率(TFP)分析
全要素生產率通常有三個來源:一是效率改善,二是技術進步,三是制度因素。在這幾個方面印度好壞參半,印度效率低、基礎設施差似乎是全世界公認的,這次我們也深刻的體會了一把低效率,基本每次是訪問團員都到酒店大堂集合完畢,然後等大巴司機的到來。但印度已經意識到基礎設施方面的薄弱,目前正計劃大規模提升,據同行的印度問題專家介紹,莫迪政府計劃把現有的德裡-孟買工業走廊(DMIC)、班加羅爾-孟買經濟走廊(BEMC)與規劃中的阿姆利澤-德裡-加爾各答工業走廊(AKIC)、東海岸工業走廊(ECEC)與清奈-班加羅爾工業走廊(CBIC)五大工業走廊整合成為一個全新的「全國工業走廊」,通過將產業和基礎建設相結合,促進印度工業加速增長。在城市建設領域,政府撥款706億盧比的專項資金,在全印範圍內打造100座「智能城市」。鐵路建設也沒有被政府遺忘,在對現有老舊的鐵路線路進行翻新提速的同時,還計劃修建一條長度為1700多公裡的德裡-欽奈高鐵,未來逐漸形成一張「鑽石四邊形」高鐵網絡。
在技術進步以及制度因素方面,印度有著自己的優勢,一是印度在信息、醫藥、電影文化等高技術產業布局較早,近年來都取得了高速發展,信息、醫藥產業方面的成本優勢、「寶萊塢電影」的全球傳播,使得其在幾個很有前景的行業裡都具有相對競爭優勢;二是印度對所謂「西式民主」的照搬更容易在制度上受到歐美企業的認同,印方介紹時稱自己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在此不表。
結語
早有學者提出「二十一世紀是亞洲的世紀」,在如今的世界經濟版圖裡,可謂是「三國演繹」——北美、西歐、東北亞經濟總量旗鼓相當,都在17萬億美元左右。若印度能進入加速增長階段,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抓手,那麼對於疲弱的世界經濟、對於「亞洲世紀」的到來都是一種福音。可以預見,在不遠的未來,世界五大經濟體中將有三個出現在亞洲。
(作者系清華大學公共經濟、金融與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