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創造力發展:被忽略的教師素養要素
目前很多教師培訓有些盲目,一些教師培訓者對於教師發展應該具備的相關素質缺乏明確認識,有些教師參加培訓僅僅是為了完成指令性任務。此種情況下教師素養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創新能力的培養常常被嚴重忽略甚至成為空白。
■丁念金
目前我國的學校教育正面臨全面而深刻的革新,學校正在從第二代向第三代轉換。新型學校的創建,對教師的相關素質有新的要求,比如創造力發展,就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方面。
第二代學校必須向第三代學校轉化
學校自產生以來,已經經歷了兩代的發展。第一代學校是在古代,以孔子等人為最重要代表。第一代學校的基本特徵如用一句話概括,可以說是「以人格為載體傳遞人類文明的場所」。這句話包含三個關鍵含義:其一,第一代學校的核心使命是傳遞人類的已有文明,包括道德文明、科技文明、生活經驗文明等。在不同國家,傳遞的重心不一樣;其二,對已有文明的傳遞是以人格為載體的,這裡的「人格」是一個哲學範疇,它指社會期望個體作為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應具備的基本身心素質的總和。其三,學校作為一種「場所」,其形態是靈活多變的,因此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校差異極大。第二代學校發端於近現代,它的基本特徵可以概括為「教師向學生傳授學業的規範化機構」,這句話包含如下重要含義:其一,第二代學校的核心使命在於學業,這種學業與工業一樣,成為一種行業,其中核心的學業是學問;其二,學業運行的基本方式是教師向學生傳授,因此學生成為教師塑造的對象;其三,第二代學校教育是一種制度化的教育,是規範化並基本上趨於整齊劃一的和標準化的。
第二代學校的弊端是全面而且嚴重的。首先,第二代學校按照工業生產的思路運行,工業生產中工人製造產品,而在學校中是由教師來塑造學生,這是違背人內在自主發展的規律的,因為每個學生都是在吸收全社會的文化的基礎上自主地發展的,學生是具有內在源動力的生命,而不是由外在力量來製造的機器。其次,第二代學校採取整齊劃一的塑造學生的辦法,嚴重地違背了個性差異規律。再其次,第二代學校聚焦於學業,雖然學業與人的素質發展密切相關,但並不等同於素質發展本身。單獨表面化強調學業,不利於人的素質發展。第二代學校教育演化到極端,就是近年來我們經常批判的「應試教育」。
第二代學校必然向第三代學校轉化。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第三代學校已經初露端倪。第三代學校的基本特徵可以概括為「聚焦於素質全面而個性化發展的學習共同體」,它包含如下重要含義:其一,第三代學校的核心使命是促進學生素質全面而個性化的發展,這裡的「素質」指廣義的人的身心發展水平和特徵,兼顧先天和後天兩方面內容,具體包括性格、品德、知識、技能、智力、創造力、實踐能力、身體素質等;其二,第三代學校是一種學習共同體,在其中,教師和學生不斷共同學習和發展;其三,第三代學校的具體形態可以多種多樣,而不是整齊劃一的。
第三代學校對教師創造力的需求
第三代學校能否順利創建並有效運行,能否迅速地向前發展,教師個人在第三代學校中能實現多大的價值,關鍵要素之一就是教師的創造力。所謂創造力,是基於現有信息和經驗產生新穎而適切的工作成果的能力,就教師而言,包括基於現有信息和經驗而產生的新的教育方法、教育思路、教育策略、教育行為以及相關的教育研究新成果,同時包括個人形成新的教育思想的能力。第二代學校大部分是標準化和模式化的,對教師的創造力的要求相對不太高。而對於第三代學校而言,創造力是教師應該具備的重要素質。
從教育目標角度看,第三代學校期望充分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因此,教師應該具有指導學生樹立適合自己發展目標的能力,這種能力的核心是一種創造力,它是建立在對學生個體情況、學業狀態、發展潛能等方面全面了解的基礎上的一種能力。
從教育過程來看,第二代學校往往有統一的教學內容、常規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操作流程,而在第三代學校,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流程等都需要隨千變萬化的具體情境而高度靈活地變換;教師不再按照固定的模式去傳授學業,而是靈活多變地指導各不相同的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幫助他們在此過程中不斷地成長,這需要發揮創造力。
從教育評價角度來看,第二代學校有統一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而第三代學校的教育評價是多元化和個性化的,教師需要及時地了解、研究和評判每個學生的學習發展現狀、形成這些現狀的原因、發展進程中存在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等等,在此過程中,需要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教師如何發展創造力
在第三代學校中,每個教師都需要建構自己的個性、自己的思想,創造自己美好的學習生活,在此,也需要發展和發揮創造力。
創造力不是空洞的東西,也不是神秘的東西,而是實實在在可以培養發展的能力。當代國際著名心理學家斯滕博格和盧伯特的創造力投資理論表明,創造力由如下六種資源匯合而成:智力能力、知識、思維風格、個性、動機和環境。這些構成要素中的主要部分,都可以通過主觀努力而獲得發展。基於創造力投資理論和相關的研究,教師如有效地實現創造力的發展,特別需要注重如下幾個方面能力的培養:
其一是形成優秀的創造型人才個性和強大的創造動機。其中關鍵要素:教師要具有積極向上的人格品質、強烈的好奇心、喜迎變化的性格、精益求精的精神和進行創造的價值追求,並經常自覺地將這些品質轉化為直接的創造動機。
其二是掌握相關的知識。除了系統而紮實的學科專業知識之外,教師還應該特別注重掌握如下幾個方面的知識:一是學習科學的知識。在第三代學校中,教育的核心是學習,教師的核心工作之一是激勵和指導學生的學習,因此需要全面而深入地掌握學習科學的知識;二是中外教育史的知識,這能為教師的創造提供豐富的源泉;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文化本身是創造的產物,而且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在今天發揮的作用是跨時空的,有助於激發教師的創造力;四是關於各類學生個體的知識,教師如經常研究各類學生,就能創造性地應對各種學生並提供指導和幫助。
其三是形成細膩而靈活多變的思維風格。大量研究和事實表明,發散思維、直覺思維和逆向思維特別有助於創造,細膩的邏輯思維也有助於創造力的發展,因此,教師應該特別注重這些思維的訓練。訓練的途徑主要有:教學反思、教育研究、頭腦風暴式的交流、專門的思維訓練等。
其四是自主創造條件和充分利用學校環境條件。教師最好能實現自己創造力發展進程與參與第三代學校的進程相一致,一方面,教師要主動參與創建第三代學校的實際活動過程,這是一種改造環境的過程,也會成為促進教師創造力發展的過程;另一方面,第三代學校的形成與發展,又將進一步成為促進教師創造力發展的環境條件。具體而言,教師要致力於創造豐富而新穎的學校課程、教學形式、學校文化、學生管理機制等,這些都是第三代學校的構成要素。
(作者系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