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識到能力素養有了「抓手」

2020-11-22 中國教育新聞網

廣大學生如何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持久的能力素養?一線教師如何從單純的教書轉向真正的育人?薄弱學校如何通過教師專業提升實現教育質量提高?在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院長支梅看來,這一連串現實問題需要得到來自一流高校一流專家的高端引領。

從2013年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磊領銜的「基於核心素養的學科能力診斷評價和教學改進」課題組與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達成合作,用九學科協同研究與實踐的方式,面向豐臺區中小學開展「高端課題引領區域基礎教育實踐」的合作項目。

5年來,項目組深入豐臺區數十所中小學,與一線教師共同備課、研究學生、觀察課堂、採集數據、評價試測,致力於提高教師對學科能力的理解和認識,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個項目有效促進了豐臺區基礎教育質量整體提升和均衡發展,成為深受區域師生歡迎的優質高端培訓項目。

    給學科能力一個科學的定義

教育規劃綱要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要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要求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這一綱領性要求不僅體現在學科課程標準中,也體現在中高考考試大綱中。

然而,長期以來,一方面學術界強調學生發展,但學生到底應該發展什麼,經常與學科課程教學體系相脫節;另一方面實踐界早期比較依賴具體學科知識技能的傳授,後來雖然強調培養能力,但缺少對學科能力的系統深入認識。同時,學科學業水平考試評價近年來雖十分重視能力立意,卻始終缺少對學科能力的構成及其表現的系統刻畫。

王磊領銜的北師大「基於核心素養的學科能力診斷評價和教學改進」課題組,從2011年開始針對學生的學科能力及其表現進行系統研究。著力探索基於核心素養的學科能力的內涵實質及構成系統,核心素養和學科能力與學科知識內容之間的關係,以及通過各學科的學習對學生核心素養和學科能力的發展目標和表現期望。

課題組以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的學科能力活動為切入點,以學科認識方式為核心,建立知識經驗與核心素養、學科能力及其表現的實質性聯繫,構建了包含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對象及問題情境、學科能力活動表現、知識經驗基礎、學科認識方式內涵實質及其發展水平的多維整合模型。

在此基礎上,課題組深入分析各學科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能力活動的特質和要素,綜合歸納國內外課程標準、重要考試評價中的能力要素,抽提概括出各自學科的學科能力二階要素模型(3×3要素模型),也是學科能力活動表現框架。

「3×3學科能力要素框架既包括不同學科領域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活動具有的共通性要素,也具有各學科的特質要素,反映出各學科對於學生學科能力發展的共同要求和獨特貢獻。對於核心素養的評價和教學提供了重要的『抓手』。」王磊說。

    研發學科能力測量的科學標尺

了解學生學科能力和素養的現狀,需要能夠科學精準地診斷和評價學生能力和素養的測評工具。

為此,課題組利用學科能力素養多維模型,結合不同學科具體特點,建立具體領域和教學主題的學科能力素養測評模型,構建核心素養導向的學科能力指標體系,形成能力素養導向的評價規劃、命題及編碼、評分標準制定、評價結果分析解釋及其表徵的方法策略體系。

為了獲得學生學科能力表現大數據及發展水平特徵,為學科能力的診斷評價建立常模參照水平標尺,課題組對76所學校共計113504個學生樣本和1094個教師樣本的學科能力發展現狀及影響因素進行了調查研究,且在八大區域103所學校的教學改進實踐中,實施了約9萬人次的形成性評價。

測評結果顯示:在當前的課程和教學條件下,學生不同學科的學科能力表現差異較大、發展不均衡。普遍而言,學生對學科課程的學習理解能力表現尚可,但應用實踐能力表現不夠,而遷移創新能力較弱,這一問題在數理學科中表現更加突出。

基於測試大數據和水平模型研究,課題組初步明確了幾類重要的水平變量如下:一是知識變量,從具體事實性知識到重要概念再到核心觀念;二是學科活動經驗變量,從具體經驗到程序性知識到策略再到經驗圖式;三是認識方式變量,即不同水平的認識角度、認識思路以及認識方式類型,從沒有認識角度和認識思路到依靠外部指定認識角度或暗示、提示認識角度再到自主的認識角度和主動調用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四是能力活動變量,從學習理解到應用實踐再到遷移創新。除此之外,問題情境也是一個重要的外在變量,特別是熟悉陌生程度和直接間接程度。

通過結構方程模型以及回歸分析可以發現,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現有影響因素變量系統中,對學生的學科能力表現有顯著的直接影響,其中學習動機水平對其學科能力的影響最大。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活動任務設計、教學策略均與學生的學科能力表現呈顯著正相關關係。

    九學科協同開展「高端備課」

將教科研理論在實踐中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改進措施,難度並不亞於理論研究。

事實上,很多教科研成果無法轉化為教育生產力的癥結正在於缺乏「落地」的具體行動策略。將學科能力診斷評價和教學改進系統研究結合,正是王磊領銜的北師大課題組的重要創新點。

根據對學生學科能力表現水平和發展現狀的精確診斷,針對當前我國學科課堂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課題組創建了促進學科能力素養發展教學改進指導系統,明確知識到能力和素養的轉化機制,確定學科能力素養發展導向的教學改進重點。

課題組選取聚焦學科大概念、具有素養和能力發展價值的教學內容主題,系統分析該主題的能力素養發展的功能價值和教學要求,準確診斷學生的已知點、障礙點和發展點,明確教學改進點和具體改進目標,整體規劃主題—單元—課時教學目標,精細且有梯度地設計教學環節和學生活動任務,根據能力水平和進階合理選取和使用問題情景素材,基於能力要素的高級思維內涵及素養要求進行有效設問追問、思維外顯、評價示範、反思總結。

該成果已在國內8個地區的103所中學開展了九大學科、300餘個教學主題、超過600餘課時的教學改進實踐案例,形成了具體到不同學科特色的能力素養教學理論和實踐策略,如:化學學科的基於學生認識方式轉變的認識發展教學理論、物理學科的基於學習進階的教學設計理論、英語學科的分級閱讀教學理論、語文學科的任務縱深型的理論等。課題組提煉了核心教學主題的教學關鍵問題和有效教學策略,形成了一系列優秀的教學改進案例成果,並作為市級或區級公開課展示,其中很多成果獲得國家級獎項。約3萬名學生和400餘名一線教師通過教學改進獲得能力和素養提升,產生了積極和廣泛的影響。

難能可貴的是,課題組創建了基於「高端備課」行動研究和學生能力表現診斷測試及訪談的教學改進研究程序和方法。讓課題組學科專家系統指導一線教師開展問題導向—證據為本的高端備課式精準教學改進,實現能力素養培養真正進課堂。

在北師大「基於核心素養的學科能力診斷評價和教學改進」課題組與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的合作項目中,雙方採取了一系列深入課堂、貼近師生的推進措施。在項目推進過程中,課題組九大學科教育團隊在系統的理論和方法指導下,協同運行管理,進行系統的教學設計和改進研究。課題組首席專家與研究團隊成員近百人先後走近豐臺區數十所中小學,運用科學測評工具,精準了解區域學生學科能力素養現狀,同時採用「高端備課」工作法指導教師精準改進教學,實現了研究成果凸顯學校教改特色的融合應用和研究成果與區域學生學科能力素養發展水平評價、骨幹教師教學能力和評價素養提升相適應的融合應用。有力促進了教師從教學觀念改變向教學行為轉變,更多地將課堂教學從知識為本的教學轉變成能力素養導向的教學。在豐臺區,這個項目還被應用於全區骨幹教師培養項目,顯著提升了教師以素養和能力培養為本的教學和研究能力。

北京市豐臺八中數學教師李明說:「參與項目,不僅讓教師收穫良多,對於學生而言,讓他們真正體會到了數學學科的思想方法,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改變了他們以往依賴『記背』學習數學的舊觀,挑戰他們的能力進階;項目對於課堂教學深廣度的延伸,讓學生真正學會遷移和應用。」

「學生在我的課堂上的氣氛比以前活躍了很多。」英語教師馬曉莉說,「在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導入問題的答案往往是封閉的,有一個唯一正確的答案。經過專家引領,現在我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更加關注學生有沒有走心,有沒有用腦,鼓勵學生回答出個性。同時,在文本分析中,也不再拘泥於單詞和句型,而是鼓勵學生挖掘文章主線,感受英語行文特點。學生們感覺在課堂上有收穫,課堂參與感明顯增強了。」

北京市第十二中學政治教師趙雲峰說:「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參與教學改進項目,讓我接觸到一種新的思考模式,參加了一次完整的科研過程,促進了我對教育實效性的深入思考。」

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化學教研員徐敏說,豐臺區教研員參與了兩個階段的研究,第一階段參與了「學生核心學科能力發展測評與教學質量診斷研究」,這一過程教研員系統、深入地了解了與知識主題相對應的學科能力的具體表現,指向學科能力測試的命題藍圖設計,以及學科能力測試題的特徵屬性。這對於提高教研員命題能力,提升區域教學質量評價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階段參與了「促進學科能力發展的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進項目」。這一階段,高備專家引領他們開展了基於對學生學科能力測試數據、學生訪談、教師課堂行為表現、教師訪談等證據,開展科學、系統的課堂教學研究過程。作為教研員他們認識到課堂教學研究的「證據化」「量化」「科學、系統化」是區域教研活動改進和發展的方向。

5年來,課題專家與豐臺區一線教師合作研發了覆蓋九學科核心內容主題的核心素養和學科能力導向的高質量教學案例資源。建構出從知識到能力和素養的學習進階和教學轉化模型,助力教師基於主題教學打通知識到素養的「通道」。

課題組將整個學科能力研究成果進行「網際網路+」的集成化升級,建設「智慧學伴」測試和資源平臺。構建了九大學科初中學段的知識圖譜,制定出覆蓋所有核心概念的學科能力表現指標體系,開發出基於核心素養的學科能力學期和學年總測工具67套,基於核心概念的學科能力表現微測工具860套,能力素養導向的微教學資源4868個,已陸續在北京市通州區和房山區全面應用實踐。實現基於網際網路+學科能力素養的精準評價和優質教學資源供給,促進更廣泛區域內教育質量均衡發展。

支梅說:「北師大專家在廣泛了解各國對學科能力的概念界定和要素分析的基礎上,對於學科能力的結構研究具有理論創新性,填補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的空白,為完善課程標準的能力維度指標作出了貢獻,也為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提供了基礎。更可貴的是,課題組特別重視學科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的培養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幫助教師提高了教學能力,真正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豐臺區深受學校和教師好評。」

「我們對於學科能力素養的研究實踐,經歷了從知識到能力再到核心素養的發展階段,實現了從理論研究到評價研究再到教學實踐的轉化,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和突破性進展。」王磊說,「但這是一項只有開始沒有結束的研究,從2017年開始,我們進一步開展與項目教學、主題教學、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形式和教育技術深度整合的應用實踐,努力探索實現素養融合、學科綜合的評價研究和教學改革創新。」

《中國教育報》2017年11月30日第11版 

相關焦點

  • 2018高考全國II卷理綜(化學)評析:傳承學科文化 重視核心素養
    第8題以霧霾的形成為背景,考查了分散系、催化劑、元素化學的相關知識,促使考生關注環保問題,同時考查了對圖表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和「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的學科素養;第11題關於阿伏加德羅常數的考查,分別涉及了分子結構、鹽類水解、阿伏加德羅定律及可逆反應概念,重點考查了「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證據推理與模型認識」等學科素養,有較大的考查範圍。
  • 提升基礎教育領域教師評價素養
    日前出臺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下稱《總體方案》)提出,要加強教師教育評價能力建設。教師,一方面將是《總體方案》所提的「改革教師評價」的受益者,另一方面也是被《總體方案》賦予較高期待的實踐者。就基礎教育領域而言,在深化課程改革與推進評價改革的雙重需求下,教師評價素養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 周金堂:把增強「四自能力」作為從嚴治黨的重要抓手
    原標題:把增強「四自能力」作為從嚴治黨的重要抓手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使從嚴治黨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到增強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上來。這一新論斷抓住了從嚴治黨、標本兼治、以治本為主的關鍵。
  • 提升科學素養是培養提問能力關鍵
    能夠提出問題,提出有價值的科學問題,不僅僅是所有學問深入研究的起點,其背後還隱藏著一個邏輯鏈:只有懷疑之精神,才有獨到之見解,方有自由之精神、獨立之人格,才有可能在繼承和發揚前人總結的知識體系基礎上,從已知到解未知,推陳出新,甚至完全顛覆已有認知,提出新的理論或者定律推動科學的進步,將人類文明帶入一個新的時代。以上,與我們當前一直呼籲提高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息息相關。
  • 上海公民科學素養知識競賽開賽
    大眾對於科學常識又有多少了解?日前,旨在推進全民科學素質工作,激發公眾科技興趣和創新熱情,服務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2016上海公民科學素養知識競賽正式開賽。  該項競賽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和上海市科協主辦。6月23日《解放日報》和6月24日《上海科技報》將率先開啟報紙答題環節,隨後還將有網絡答題、電臺答題、科普日挑戰賽等環節。報紙答題環節將從6月24日持續到7月25日。
  • 教師的職業素養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教師的職業素養是考查比較多的考點,考查形式有單選、多選、簡答等,需要全題型備考,在備考過程中要注意細節。教師的職業素養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內容,即道德素養、知識素養、能力素養和心理素養,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這部分內容。一、道德素養道德素養是比較重要的考點,曾經考查過簡答題、單選題等,因此需要再備考過程中加強記憶。
  • 2021甘肅事業單位綜合應用能力備考指導:提升公民科學素養
    2021甘肅事業單位綜合應用能力備考指導:提升公民科學素養 為了幫助各位考生備戰甘肅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應用能力,甘肅中公教育為大家準備了事業單綜合應用能力備考指導:提升公民科學素養。希望各位考生能及時查看,助您一臂之力。
  • 馬上評|提高科學素養媒介素養,莫讓謠言蝙蝠滿天飛
    在這過程中,公眾除了科學素養外,也要增強媒介素養,要有識別有害、有毒信息的意識和能力,明辨真偽、是非、良莠、善惡,避免有害有毒信息給當前抗疫帶來不利影響。信息是經過媒介管道輸出、傳播和觸達的。在「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四全」媒體時代,各類媒介散落各處,瀰漫在無垠的實體和虛擬空間裡,我們目力所及,皆是媒介織就的天羅地網。
  • 科學家研製出「壁虎抓手」清理太空垃圾
    他們經5年研究研製出「壁虎抓手」,從原理上說可以抓取很多種形狀、大小、材料的太空垃圾,如太陽能電池板、飛船艙體、燃料箱外殼、火箭外殼等。&nbsp&nbsp&nbsp&nbsp姜皓解釋說,壁虎吸附牆壁是靠它們腳上細微毛髮與牆壁接觸的分子間吸附力,他們研發的仿壁虎材料運用了相同原理,核心在於有方向的吸附力,也就是說這種材料在平時不粘,而當有切向力的時候就會牢牢吸住物體表面,整個過程幾乎不需要進行按壓。把兩塊這樣的材料組合成一個抓手,使用時看起來「只是輕輕接觸物體表面就能粘上去」。
  • 英語學習的最新趨勢:掌握英語能力的重要性
    在以「實現英語知識到能力的飛躍」為主題的2014年迪士尼英語專家論壇上,劉駿博士與大家分享了其在英語教學縱向研究中所囊獲的最新發現。這些成果源於一項長達一年的實證研究項目,旨在對迪士尼英語的學員所取得的學習成效及其對學員的全面發展所具有的影響進行評估。
  • DELMIA軟體:機器人抓手工具製作
    本期就為大家介紹一下DELMIA軟體中仿真工作站機器人抓手工具的製作,重點學習一下「Kinematic Relations」命令的使用。一、抓手數模拆分與裝配1.機器人抓手工具的機械機構較為簡單,一共可分為抓手Base、氣動夾爪A、氣動夾爪B三個部分,工作時兩個夾爪相對做直線運動實現夾緊與放鬆動作。
  • 高速碼垛機器人吸盤式抓手的特點
    碼垛機可根據不同的產品,設計不同類型的機械抓手,使碼垛機器人具有效率高,質量高,使用範圍廣,成本低等優勢,並能很好地完成碼垛工作。碼垛機器人抓手可分為抓取式、夾板託付式和吸取式即吸盤式抓手,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吸盤式抓手的類型特點:碼垛機吸盤式抓手可分為海綿吸盤和真空吸盤海綿吸盤系統採用海綿材質,主體為鋁型材質,結構堅硬不易壞,真空度高,用途廣泛,適用於板材等面積較大產品,可大面積抓取,該吸盤抓手自身重量輕,可跟機械臂配合提高碼垛效率,吸盤產品轉換靈活度高,降低使用成本,吸力大、吸附產品時不用全覆蓋,可支持機械臂
  • 我們應該提高科學素養和理性思維能力
    上周有一位家長在和我交流時提出一個問題,大意是:孩子看問題理解很表象,思維模式存在問題,她自己也說自己頭腦簡單。一來知識面很窄,閱讀量小;二來不愛思考,習慣填鴨式的按部就班,但很想改變自己。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思考更深入,不再頭腦簡單?
  • 燕山大學「無系留軟體抓手」,1.5kg自重抓起40kg物體!
    但大多數氣動軟體手都有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硬傷,就是需要接到一個氣泵上,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氣動軟體手的實用性,尤其是安裝到移動機器人上的時候非常的不方便。來自於燕山大學的研究者們近日提出了一種新型的軟體抓手,命名為UHL(untethered high-load)軟體氣動抓手。
  • 方舟子:對中醫態度可判斷中國人是否有科學素養
    然後,突然有人翻出了五年前一個電視選秀節目的視頻,一個初中學歷的下崗工人在介紹他自稱能得幾個諾貝爾獎的成果時,遭到評委的否定,但因為他蹦出的一串術語裡頭有一個「引力波」,很多人認為既然引力波的存在現在被證實了,評委就該給這個「諾貝爾哥」道歉。從網上輿論看,絕大部分人都支持「諾貝爾哥」。於是就讓人感慨中國公眾基本科學素養之低了。
  • 大學生信息素養價值構成與養成途徑
    在信息素養的養成中,有意識地發現工具、嘗試性地探索工具、主動性地應用工具、創造性地發明工具,都是實現信息素養落地的有效途徑。智能性特徵。教育信息化2.0是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智能信息技術的基礎上提出的,這決定了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信息素養天然具有智能性特徵。
  • 會上網就是具備科學素養?我們該如何測度科學素養?
    ,即科學素養有三個維度構成,科技知識、科學方法/對科學過程的理解、科技與社會的關係。第一,米勒採取的是遊戲通關的辦法,即必須有A,然後有B,然後有C。這種計算方法所隱含的假設是A、B、C必須是等權重的,而且是遞進關係。具體到科學素養方面,可以解釋為,一個人如果有科學素養,必須先有科學知識,然後才有科學方法,然後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那麼,真實情況如何呢?這種邏輯有沒有得到實證?這種邏輯關係在中國成立嗎?
  • ...山東新高考化學:注重化學學科素養考查 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青華中學高三化學組  一.突出核心價值引領,注重化學學科素養考查,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試題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通過恰當而豐富的情境設置和任務導向,實現了對核心價值和學科素養的有效考查。
  • 悅納教改趨勢,理解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那麼什麼是素養?什麼又是核心素養呢?簡單地說,素養指的是沉澱在人身上的對人的發展、生活、學習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2]正如愛因斯坦說的,「什麼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這是素養的涵義,顧名思義,核心素養就是這些留下來的東西中最核心的部分。
  • 具備怎樣的科學素養才算合格?
    米勒的科學素養測評始於1970年代,目的也很明確,是為了測度公民參與科學技術相關事務決策的能力。從其測試題的構成也可以看出,主要適用於工業社會。從美國《科工指標》中我們知道,其科學素養測度主要反映在第七章的公民對科學技術的態度。中國的社會實際情況更加複雜,可以說中國在短短的半個世紀中,經歷了從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到信息社會的跨越式發展。